1. 简单百科
  2. Klaus Mann

Klaus Mann

Klaus Mann,中文名克劳斯·曼(1906年11月18日-1949年5月21日),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的长子。早年在慕尼黑求学,后转至奥登森林学校。1924年开始创作,处女作小说为《天真无暇的舞蹈》。他的作品以1936年的《梅菲斯托》最为知名。

个人经历

作为托马斯.曼的长子,克劳斯.曼很早就开始步入写作。二十年代,他成为迷失在都市生活中的新一代德国作家的代表。三十年代,他又成为抵制法西斯主义的文化运动的领袖。他与父亲的关系很糟,一部分是因为父亲更卓越的才能,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对自己同性恋倾向更 自由的表达。不过对于同性恋所持的观点,克劳斯.曼并不比托马斯 .曼更少一些悲观。在他的自传《转折点》(1942)中,克劳斯.曼 写道:“作一个局外人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羞辱。”

克劳斯.曼与他的姐姐艾丽卡。曼关系非常亲密。他甚至称他们 是孪生姐弟。艾丽卡.曼也是公开的同性恋者和反纳粹人士。她有两 次有名无实的婚姻,一次是跟演员兼导演古斯塔夫。格鲁根斯;另一次是跟英国诗人W.H.W.H.奥登。奥登也是同性恋者,他们的结合只是 为了让艾丽卡曼拿到英国护照,以逃离德国。克劳斯.曼最著名的小 说《梅菲斯特》(1936)就是以格鲁根斯为原型,描写了一个以扮演 魔鬼梅菲斯特而著名的演员靠投机和出卖自己的灵魂,在纳粹权力系 统中升官发达的故事。

在克劳斯.曼的小说中,同性爱常常是无果而终,无论是把爱情 转移到异性对象身上(《安雅和伊丝特》,1925),或是屈服于同性 关系的徒劳无果(《亚历山大》,1930),或是继续忍受一种孤独的 存在(《生命前》,1925),末了总是凄惨无望。

在他最乐观的小说《圣舞》(1926)中,克劳斯.曼倡导一种由 男性间柏拉图式情谊,辛勤工作以及未实现的同性爱所构成的乌托邦 景观。在克劳斯.曼所处的时代,同性恋往往带着颓废的色彩。

在 《火山》(1939)中,一个正在萌发的爱情被其中一个年轻男主角的 吸毒给毁坏了。

《狂风夜,阴雨晨》(又名为《彼得和保罗》, 1947)是他最公开表现同性恋的小说,在他死时仍未完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克劳斯.曼笔下的同性恋人物总是无法摆脱 作为另类而存在的枷锁。这些人物往往带着马格努斯。赫希费尔德“第三性”理论的烙印:男同性恋者通常是女性化的艺术家,而女同 性恋者则是男性化的。他们在中产阶级社会触及不到的地方纵情狂欢,但也正因此,他们走向分崩瓦解。克劳斯.曼笔下的异性恋者同样也 是一群边缘人,他们也坠入各种各样悲惨的深渊,只不过不是因为性 取向的问题。

不过,克劳斯.曼小说中的这种悲观无助与他的非小说作品(如 《安德列。纪德和现代思想的危机》,1943)以及他加入美 国军队(作为记者和翻译)投身反法西斯斗争的行为恰成对比。他关于恐同 攻击的散文《同性恋和法西斯》(1934)被左派用来声讨纳粹,已经 成为同性恋权益运动史中的一篇重要论文。

从1933年就开始 流亡生涯的克劳斯曼转向历史中,尤其是同性恋 者的历史中寻找小说创作的灵感:《亚历山大》《悲怆交响曲》 (1935), 《铁窗》(1937)。这些来自同性恋名人榜中的人物── 亚历山大大帝,彼得·柴可夫斯基,和巴伐利亚州路德维希二世──代表著 那些因为爱而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相背离的人们。

克劳斯.曼悲观主义的作品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本人的结局。

总结

长期以来,克劳斯.曼以及他的许多作品被隐藏在他父亲巨大声 誉的阴影之下。但近年来,评论家们,尤其是德国的同性恋评论家们,通过大量的研究,包括雨果·克劳斯曼生前日记的整理出版和有关他的一 部传记,一个更清晰的轮廓呈现了出来,他不应该仅仅因为是大文豪 托马斯·阿奎纳。曼有天赋而又悲剧性的同性恋儿子而被后人记住,他更应该 因为是他自己,克劳斯.曼,一个德国同性恋作家,评论家和活动家,而被历史铭记。

人物作品

编剧电影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