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钟鹊

钟鹊

钟鹊(bell-magpie)是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雀形目(Passeriformes)钟鹊科(Cracticidae)的一种鸣禽。以其洪亮的具有金属音调的鸣声和类似于喜鹊的黑白两色羽衣而闻名。通常被认为只有一种,即黑背钟鹊(Gymnorhina tibicen),但也有人提出存在三种:白背钟鹊(G. hypoleuca)、西钟鹊(G. dorsalis)和黑背钟鹊。钟鹊的体长约35至50厘米(14至20英寸),与喜鹊的区别在于尾巴较短。这种鸟类在开阔地带捕食四脚蛇、蛇和大型昆虫,具有侵略性,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可能会攻击其他大型鸟类甚至是人类。它们的巢穴开放,位于乡村环境中,除了草和树枝外,还可能包含大量的金属丝。

分布范围

钟鹊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州,也在新几内亚岛有所见。无论是城市还是荒野,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农业区更为普遍。这些鸟类是留鸟漂鸟

生活习性

钟鹊是一种喧闹而富有攻击性的鸟类,且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它们的声音洪亮而有特色,有时还会发生变化。在6月至12月期间,尤其是8月至10月,是它们的繁殖高峰期。它们会在靠近树叶的树枝分叉处建造大型巢穴,巢穴的大小会根据树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窝产卵数量一般为1至6枚,多数情况下为3至5枚,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期大约为20天。黑背钟鹊是杂食性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无脊椎动物。它们通常是留鸟并且占有自己的领域。它们已经适应了人类居住的环境,如公园、花园和农田。19世纪60年代,黑背钟鹊曾被引入新西兰,但由于对当地鸟类造成威胁而被视为有害生物。在所罗门群岛斐济也曾引入过黑背钟鹊,但并未形成入侵物种。在澳大利亚,春季是黑背钟鹊的季节,繁殖期的黑背钟鹊会对入侵的动物表现出攻击性。黑背钟鹊是许多澳大利亚体育队的吉祥物。

种类与亚种

黑背钟鹊最初由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于1802年描述,并归入佛法僧属。其种小名的拉丁语意为“吹笛手”,源自它们优美的歌声。

20世纪大部分文献将黑背钟鹊分为三个物种:黑背钟鹊(G. tibicen)、白背钟鹊(G. hypoleuca)和西钟鹊(G. dorsalis)。后来研究发现,在这三个物种的领地周围已经有混合品种出现,因此在1969年,它们被合并为单一物种。

钟鹊有几个不同的亚种,其中在悉尼常见的指名亚种黑背钟鹊G. t. tibicen,而在墨尔本则是白背钟鹊G. t. leuconota。

黑背亚种

黑背钟鹊的原有形态被分为四个亚种:

黑背鹊(C. tibicen tibicen)是最大的亚种,分布在昆士兰州东南部,它们是海岸性或近岸性的,仅限于大分水岭的东侧。

C. tibicen terraereginae是较小的中等体型亚种,其主羽与黑背鹊相同,雌鸟尾羽的黑色末端较短。翅膀和脚较短,喙较长。

C. tibicen eylandtensis是最小的亚种,喙长而纤细。尾羽末端的黑色斑块较窄,雄鸟颈部的白色更多,雌鸟的则呈淡灰色。

C. tibicen longirostris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北部,从鲨鱼湾到皮尔巴拉。它们的体型中等,喙长而纤细。长喙可用于啄食蝎子蜘蛛目

白背亚种

黑背钟鹊被分为三个亚种:

C. tibicen tyrannica分布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图佛德湾(Twofold Bay),横跨维多利亚州南部至库容国家公园(Coorong National Park)。它们的尾羽间的白色带较宽,背部呈现白色。

C. tibicen telonocua分布在考维尔(Cowell),南至艾尔半岛和约克半岛。翅膀较短,整体颜色较浅且体型较小。

C. tibicen hypoleuca是较小的白色背面亚种,喙和翅膀都很短。分布在塔斯马尼亚州金岛弗林德斯岛

黑背钟鹊(C. tibicen dorsalis)最初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的西南角。雄鸟的背部呈白色,外观像C. tibicen telonocua,但体型略大、喙较长且尾羽黑色末端较窄。雌鸟的背部呈黑色或黑褐色,羽毛边缘呈白色。

C. tibicen papuana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南部,但了解甚少。雄鸟背部呈白色,有狭窄的黑色斑块;雌鸟的背部呈黑色。黑色羽毛末端呈白色。喙长而深。

参考资料

每日一鸟(188期)——钟鹊.微信公众平台.2024-08-23

为何澳洲鸟如此发狂?抱5个月女儿散步遭喜鹊攻击,女婴不幸惨死.网易.2024-08-23

澳洲钟鹊:歌唱家与领地守护者.网易.2024-08-23

黑背钟鹊.买购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