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自称洄溪老人,清代吴江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清初医学家,兼通天文、舆地、音律、兵法之学。
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弱冠以诸生贡太学。后因家人多病而致力于医学,悬壶济世。徐大椿行医50余年,因医术精湛,曾两度奉诏入京为皇室治病。徐大椿平生著述甚丰,撰有《阴符经注》《道德经注》等诠释道家学说的著作。他善作道情,著作有《洄溪道情》,其戏曲、乐理著作有《乐府传声》。此外,其医学代表作有《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并曾对《外科正宗》《临证指南》等名家医书加以点评。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十六种》刊行,流传甚广。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徐大椿出生在书香之家。曾祖父好古博学,积书甚富。祖父徐釚举博学宏儒,官翰林院检诗,纂修明史,是位饶有隐逸风格的词章之士,平生工于诗文言文辞,在文苑中很有声名。父亲徐养浩,考授州司马不成功,也是位读书人。徐大椿自幼习儒,旁及百家,弱冠以诸生贡太学。然而他对经学和医学产生兴趣,淡功名利禄,不屑八股文。十四岁时已对学时文感到厌烦,后一心扑在经学上,其中用心最多的是《周易风水》,旁及诸子百家,并专心致志地探求各种实用学问,在诗、文、书、画、天文、历算、音律、击刺、算法、水利等方面,尤其是医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学医历程
徐大椿家人多病,三弟患痞病,父亲遍请名医诊治,徐灵胎亲自制药,医理稍通。但四弟、五弟相继不治而亡,父亲也因此悲伤得病,终年医药不绝。这使徐大椿深感医学的重要,也气愤于当时庸医医术低下,于是愤而学医。他把家藏几十种医书拿来读,朝夕披览,日久通其义。在从医的五十年中,经他批阅的书约千多卷,泛览的书约万余卷。他认为读书要从源到流,上追灵素根源,下治汉唐支派。首先熟读《黄帝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各书,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多行临证,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他治学态度严谨,一丝不苟,往往十年 “磨一书”。如写《伤寒论类方》时已满六十七岁,完稿后又钻研了七年,五易其稿而成。
奉诏入京
徐大椿曾两度奉诏入京为皇室治病。首次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言质朴而得爱新觉罗·弘历嘉赏,原拟留职京师,坚辞放归隐居画眉泉;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年已七十九岁,自知不豫,携子徐爔同行,到京后三日死。死前自拟墓门对联一副:“满山灵草仙人药,一径松风处士坟”。
个人成就
徐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1757)、《医贯砭》(1767)、《兰台轨范》(1764)、《慎疾刍言》(1767)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伤寒类方》(1759)等以及后人整理的《洄溪医案》及《乐府传声》。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十六种》刊行,流传甚广。他读古书坚持 “掇其精华,摘其谬误” 的原则,往往把读过的书重加整理注释,节其冗,取其要,补其缺,正其伪。例如他读《难经》,将其原文与《黄帝内经》对照,经过校勘发现许多新义,并指出不少错误。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徐大椿与《洄溪道情》.中国中医药网.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