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中国于2018年5月12日在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建设的一个地震科学实验场。该项目得到了包括美国俄罗斯埃及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的支持。截至2019年5月,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已经开展了约60个项目,建立了360个新的观测站,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数据。

发展历程

2018年5月12日,中国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同年11月,《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设计方案》正式印发,并且《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经过权威论证后发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力支持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域内的相关研究,而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则专门资助了实验场的研究项目。

2019年5月,中国地震局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通报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整体情况以及自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

建设定位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秉持对外开放的原则,致力于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地震的发生规律,还包括工程抗震的应用,是全球第一个涵盖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过程的地震科学实验场。此外,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专注于大陆型强震系统性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参与国家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得到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埃及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多个国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科学成果

实验场正在进行的项目超过60项,新建了360个观测站,并收集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同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也被纳入2019年“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协调人会议议程,成为该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的多个专家团队已经开始在此展开科研工作。

建设计划

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计划建造多口深度达数百米至千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并规划建设分布式数据中心、仪器运维中心,以建立数据共享的合作机制,开放基础观测设施,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察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

现实意义

通过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进行的科学研究,预计将发布一系列国际一流的高分辨率壳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和重力、地磁、地壳运动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图像。这些研究成果有望产生有关地震孕育发生和地震风险评估的科学模型及应用示范,从而促进新型业务能力的形成,并推动防震减灾工作从技术导向转向服务导向。

参考资料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全面开工建设.百家号.2024-11-0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同震滑动实验模拟系统项目公开招标公告.中国政府采购网.2024-11-02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透明地壳"计划会议顺利召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