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辉

赵辉

赵辉,男,1954年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f二级教授,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

研究成果

(一)研究项目:

1、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文学谱系研究》(2011年)

2、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神坛、政坛言说与先秦诗赋史论言说惯例的生成》(2008年)

(二)主要著作:

1、《先秦文学发生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2、《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六朝社会文化心态》,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4、《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东方出版社,2002年

(三)主要论文:

1、《汉代经学对汉赋繁荣的影响》,《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3、《天问-- 屈原给弟子的思考提纲》,《江汉论坛》1985年第12期。

2、《汉武帝以后的散文》,《湖北教院学报》1978年第3期。

4、《原始宗教与楚辞》,《湖北教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5、《谈科学发明中的感性因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6、《屈原与黄老》,《湖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7、《神仙、医药、楚辞》,《中州学刊》1989年第3期。

8、《先秦伦理比较观》,《社会科学动态》1989年第12期。

9、《简论楚辞特质形成的原因》,《中南民院学报》199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10、《楚文物中动物雕刻造型的文化内涵分析》,收入《楚文艺论集》,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

11、《南朝文人诗歌创作的通俗倾向》,《湖北师院学报》1993年第7期。

12、《战国诸子的使命感与诸子散文的勃兴》,《江汉论坛》1998年第5期。

13、《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地域特征及成因》,《中南民院学报》1998年第3 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14、《古典文学中情与物的对应的文化渊源》,《湖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10期。

15、《雅、颂的价值取向与英雄神话》,《中南民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6、《南朝文学新变的原因》,《湖北教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7、《古神话衰亡之谜》,《民间文化》1999年第2期。

18、《战国时期的复古思潮与诸子的悲剧意识》,《中南民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9、《试论音乐对楚辞的孕育作用》,《中国楚辞学》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20、《厚生与元康文学的词采繁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1、礼制、物欲、人格——论汉代诗歌兼及后来文学中物欲描写的意蕴,《学术交流》,2005年第2期

22、《唯有“文采”不成“文”---先秦“文”的三维建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16期摘要

23、《从致意性看赠送和答类诗歌的实用性》,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4、《易象思维的特征及文化表达》,文艺研究,2007年第6期

25、《礼与赠送酬答诗的起源与本质》,江汉论坛,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摘要

26、《登高而赋三形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辨》,文学遗产,2008年第6期

28、《左传》的叙事体式与礼之关系考,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摘要

29、《文胜质则史》,光明日报,2009,2,2

30、《百国春秋佚文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转载

32、《楚辞集解》《诗经》不同艺术本质的宗教阐述,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33、《诗言志与功成作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9期摘要

34 《先秦诸子散文的“史”体性质及渊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5、《先秦文学主流言说方式的生成》,文学遗产,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8期转载

研究特色

赵辉教授主要研究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与文化,研究特色为:

一、从宗教形态的礼乐言说形态来寻找先秦文学主要文学体式的原点,从和政治形态的礼乐言说形态来阐述先秦文学主要文学体式、言说惯例的形成,从先秦神坛、政坛、文坛的一体化角度厘清中国文学本原、本质、表现特征的生成。

二、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文学谱系研究》主要研究中国文学谱系的生成及发展机制,文学谱系的构成及其要素(功能、文体、风格、题材、地域)在文学谱系形成中的不同和主次作用,功能、文体、风格、题材、地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对文学谱系形成的影响,行为方式的转换与文学目的、功能、文体、内容、主体的变异,行为场合的转换与主体身份转换、主体身份的转换与行为目的、功能、文体、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形成的文学谱系的发展,对各个时代的文学进行谱系分析,总结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

著作《先秦文学发生研究》主要研究先秦诗、赋、史、论诸种文体的体式、言说惯例发生。赵辉提出了“限定时空言说”的理论,认为先秦的这些文体及其言说都是神坛、政坛的产物,而神坛、政坛的言说都处于“限定时间”之中,有着特定的言说场合,特定的主体言说身份,特定的言说对象。主体在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规定下,必需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看什么对象说什么话,因而言说什么,怎样言说都是被规定着的。从这一特殊的视角出发,对诗、赋、史论等文体的产生及其言说内容、言说形式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专家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具有创新意义、别开生面、特色鲜明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独创了“限定时空言说”这一理论框架,突破了长期以来人们所习惯的以当今的、来源于西方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先秦时期文学现象的套路,对先秦时期原生态的文学现象的发生及其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令人信服地论述了先秦时期诗、赋、史、论等各种文学样式在其原初的礼乐政治文化背景中的意义和特质。该研究成果为理解先秦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先秦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楚辞文化背景研究》和论文《原始宗教与楚辞》、《简论楚辞特质形成的原因》在《楚辞》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被认为是众多的楚辞研究著作中,从楚文化背景方面研究楚辞发生学“尤为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观点被学界广泛引用。另一部研究先秦社会文化心态的著作《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由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化学家冯天瑜为该书作序,说该书“每每别有心会”,是“解析古代中国社会心理的力作”。

荣誉

赵辉所著的《楚辞文化背景研究》被收录于《楚学文库》丛书,这部作品于1996年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997年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在2001年还获得了湖北省社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赵辉的《六朝社会文化心态》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民委社科成果著作三等奖。

赵辉的《先秦文学言说惯例的生成》(系列论文)分别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湖北省第七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论文三等奖。

参考文献:

主讲课程

赵辉的主讲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

参考资料

赵辉.中南民族大学.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