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苍

刘苍

刘苍(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建初八年即公元83年),生于河南洛阳,东汉宗室大臣,东汉刘秀之子,刘庄同母弟弟,母阴丽华阴丽华。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苍被封为东平公。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他的爵位被提升为王。刘苍从小就喜欢读经书,很有智慧和思考能力。他相貌堂堂,长着漂亮的胡须,腰围粗壮,需要十围的腰带。他的哥哥汉明帝刘庄非常喜爱和看重他。明帝即位后(57年),任命刘苍为骠骑将军,设置了长史掾,使他位列三公之上。在永平年间,刘苍主持修订礼乐和制度。刘苍于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辞去辅相之职,返归东平国。永平十五年,明帝东巡,刘苍呈上自己创作的《先武受命中兴颂》,明帝特命校书郎贾逵精意诠释,广为流传。建初七年(82年)正月,刘苍虽年事已高,依然晋京朝觐。建初八年正月,东平王刘苍病故,享年五十四岁,被追谥为“宪王”,史称东平宪王

刘苍著作有《东平王苍集》,现存《武德舞歌诗》《光武庙登歌》《谏为原陵、显节陵起立郭邑疏》《世祖庙乐舞议》等。

人物生平

光武贵胄,好学有礼

东平王刘苍(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建初八年即公元83年),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县东)人。他是东汉王朝的创建者光武帝刘秀的第六子,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刘苍于建武六年生于洛阳宫中,从小耳濡目染了父母的勤政节俭、谦恭好学,在他的心灵中镂刻出两尊终身追步的榜样。刘苍出世的时候,他的父亲虽然已经登基数年,但割据的战火还在燃烧,破碎的山河尚未璧合。以后又经过五六年的南征北战,方才重建起统一的帝国。童年的刘苍对于创业的艰难、守成的不易,积累了不少知识,使他永志不忘。刘苍于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受封东平公,十七年晋爵为东平王。他从小就爱好经籍,博古多闻。秉性宽厚,器度闲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少年时代就深得他的胞兄、太子刘庄的爱重。

佐辅明帝,殚精竭虑

任命骠骑将军

建武中元二年(后57年)二月,光武帝刘秀病故。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四月丙辰,汉明帝颁布诏书任命中央执政大臣。诏书说:“万乘帝位,至尊至重,朕年尚少壮,思虑轻浅,实需有德君子,左右辅弼。高密侯邓禹,开国元勋,功居首位;东平王刘苍宽厚博学,谋略深远。遇到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他们能够抗拒外来的压力,保持坚定的节操。兹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

上书谏言巡猎

东汉时代,太傅地位崇高,但只是授予元老大臣的荣誉性加官,并无实职,而骠骑将军这个官号却是首相的加衔,握有朝廷行政中枢的权柄。明帝为了表示对刘苍的恩宠,规定骠骑将军位列三公之上,配备的佐吏也大大超过三公佐吏的编制。刘苍征聘当世宿儒名士,担任长史和掾吏,组成工作班子,谦虚地礼待他们。汉明帝对刘苍亲信非凡,每次离京巡狩,总是命刘苍留守京师,侍奉护卫阴皇太后。而刘苍也在明帝左右尽心辅弼。有年春天,汉明帝车驾出宫巡视京师洛阳王侯大臣的府第住宅。忽然兴致大发,准备横渡黄河到河内郡(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举行校猎,征调民众设置栅栏来围猎野兽。古代的制度规定,天子校猎必须在冬闲季节进行。刘苍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书劝谏。他恳切地指出:“臣听说三春农忙季节,不可聚集民众兴举大事,以免妨碍农事。《尚书》上说:田猎不按期,食饮不祭献,出入无节制,草木的生长就不会繁茂。皇上车驾出行,凡事都务求节省,所经之处,若举动有违礼制,就难以向天下垂范。希望陛下趁这次巡狩河内郡的机会,按行田野,视察农事。等到秋冬之际,农事已毕,再举行大规模的校猎活动”。汉明帝阅览了此奏,认为所见极是,自己确实思虑欠周,便立即取消校猎,起驾回宫。

完善礼乐,大政方针

刘苍以骠骑将军的职衔在朝廷担任首辅,殚精竭虑,恪尽职守,在朝五年,不仅完善了朝廷的礼乐制度,而且还不时地对大政方针提出富有价值的建议,并采取适合时宜的措施。他的威望也因此与日俱增。刘苍面对自己以皇帝至亲的身份辅政而声望日隆的现实,一直深感不安,心存戒惧。他笃守孝友之道,就其本心而言,极愿留在京师,侍奉生母阴皇太后的日常起居,辅佐胞兄明帝刘庄治国安民。

辞去相职,返归藩国

刘苍担心自己所处的地位,在母子兄弟君臣之间稍有不慎,很容易给无事生非的小人提供播弄是非的口实,损伤母子兄弟的骨肉之情,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他考虑再三,决心辞去相职,返归藩国。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善始善终地尽忠尽孝。他在呈递给汉明帝的奏章中详述了自己的衷情:“微臣刘苍材力浅陋,却特别受到陛下慈恩的庇护;在家既承受教导之仁,升朝又蒙赐崇高的官爵;陛下还亲草诏书颁布四海,对微臣褒扬称美。这就好比把负薪的小人扶上君子的车乘。无才而身居高位,必定给国家造成深重的隐患。微臣姿质鄙陋,加上痼疾难愈,实在以占据高位为羞,惟恐辱没宰辅的名器。当今天下太平,边境无警,这正是实行上德无为之治的理想盛世。文官职位尚且可以裁并,武官职位尤其不宜多置。古语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从大汉建国以来,宗室子弟从无担任公卿之位的。伏望陛下明鉴,遵承皇汉列祖列宗的遗训,恳请陛下准许微臣将骠骑将军的印绶奉还,离开朝廷,返归东平王国”。汉明帝在接到刘苍的辞职报告后,以美辞慰留,不听所请。但刘苍辞相归藩的决心已定,此后又三番五次的陈请,情辞愈益恳切。汉明帝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终于接受了他辞相归藩的请求,但不同意他上缴骠骑将军印绶。又加赐钱五千万、布十万匹,予以褒奖。

辞相归国,不忘朝政

献书汉明帝

刘苍于汉明帝永平五年(后62年)辞去辅相之职,返归东平国。由于他敬贤下士,他担任骠骑将军时的许多属官,此时不忍离去,宁愿辞去朝官而作东平国的王家大夫。东平国在兖州(今属山东)境内,距京都洛阳有千里之遥。刘苍初封东平王时,王国下辖七县。明帝即位后,又从东郡划出寿张、须昌(今东平县西北),从山阳郡划出南平(今山东邹县)、阳槀(今山东邹县西南)、湖陵(今山东鱼台县东南)一共五县,以扩大东平国的封疆。刘苍回国后,一直为中央王朝恪尽守土卫藩之责,同时也经常对朝廷的重大疑政贡献自己的智慧。

汉明帝对刘苍也关怀备至,恩宠有加。刘苍归藩的第二年冬,汉明帝行幸鲁国,特别征调刘苍随从车驾返归京师洛阳,朝见阴皇太后,以尽孝思。永平十一年,刘苍到京师朝贺。回国时,明帝亲自送别。明帝返回皇宫怀念手足之情,凄然不乐,特遣使者带着手诏驰送东平王太傅:“东平王与朕辞别之后,朕独坐不乐,瞻望东平王的背影渐渐消逝,深深地牵动着朕的心灵。日前朕曾询问东平王:“日常生活中,何事最乐。”东平王回答:“为善最乐。”此言意义重大,足足两倍于他丰硕的腰腹”。永平十五年,明帝东巡,在鲁国参观孔子旧宅、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后,又行幸东平国,以所作《光武本纪》手稿向刘苍征求意见。刘苍也呈上自己创作的《先武受命中兴颂》。此文文体典雅,内容弘深,明帝非常欣赏,回京后曾问秘阁校书郎:“这篇文章可与何人的作品相比。”校书郎都是当代名儒,他们认为此文足以与司马相如、扬雄诸作匹敌。明帝特命校书郎贾逵精意铨释以广流传。

献策汉章帝

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对东平王刘苍的尊礼恩遇,也十分优渥章帝即位前后,连年大早,耕牛多疫,垦田锐减,粮价腾贵;东平国、山阳郡一带又发生破坏性地震。人心浮动,朝臣论议纷纭。年仅十九岁的汉章帝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疑惧交加,难定国是。这时,东平王刘苍送来了奏章,就重视农事、减轻刑罚、选举人才诸事,系统地提出了利国便民的建议。汉章帝将奏章留在禁中御座,随时观览,亲自给刘苍复书致谢:“吾王所上三条建议,朕亲自览读,反复数遍,发朦解惑,心开目明。内心积虑,顿时消释。吾王嘉谋,朕当依次奉行。希望托福成事,以报大德”。汉章帝根据刘苍的建议,及时调整政策,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渡过了难关。不久,朝廷中的公卿大臣上书章帝,请求扩展光武帝原陵、孝明帝显节陵的规模,并在陵园所在地设县建城。汉章帝为了寄托自己的孝思,也未权衡利弊,便匆忙地批准朝臣的建议,诏命施行。

谏言阻兴建

消息传到东平国,东平王刘苍对这种劳民伤财、动摇国本的举动大为震惊,便紧急上书章帝,加以谏阻:“伏闻朝廷要为原陵、显节陵兴建城郭县邑,诏书已经颁布。老臣亲闻故事:光武帝躬行勤俭节约,洞悉养生送终的大道,殷切地对丧葬制度作出规定,诏命不准堆筑山陵,一切务求节省,所建原陵完全符合古代圣王的规制;孝明帝以大孝为本,谨承先帝遗训,执行无违,至于为自己营建的显节陵,规制尤为俭省。现在若为二陵兴建城邑,上违先帝圣心,下造无益工程,徒然耗费国家资财,动摇百姓根本。再以葬历吉凶来说,也不应无缘无故修缮陵园,有所兴作。总而言之,为二陵起造城邑,考之古法则不合,稽之时宜则有违民心,以吉凶论之也未见其福。哀恳陛下斟酌老臣的愚陋之见”。

由于刘苍的及时提醒,汉章帝立即撤回诏书,亲自给刘苍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复书。信中说:“侍奉宗庙,责任至重。朕年幼无知,昼夜忧惧。先帝每有著述文章或重大事宜,没有不事先征询吾王的意见,再作最后的去取定夺的。祈望吾王今后对于国家大政给予经常的指点。苦言至戒,望之如渴。希望吾王宝爱精神,加意供养”。从此以后,朝廷每当遇到大政方针方面疑难未决的问题,总是派出驿使飞马向东平王刘苍咨询。刘苍总是引经据典,斟酌时宜,悉心应对。他的中肯建议都被汉章帝纳用。

深受恩宠

建初七年(后82年)正月,东平王刘苍晋京朝觐。汉章帝顾念刘苍年事已高,体质欠佳,千里迢迢地冒寒涉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特遣谒者驰赴东平国,赐给刘苍皇帝服用的貂裘为他防风御寒,赐给他御膳房专为皇帝准备的食物珍果以改善旅途的供养。东平王临近洛阳,章帝命大鸿胪(负责礼仪的大臣)持节代表皇帝到城郊远迎。章帝亲自巡视东平王在京都的府邸,为刘苍预设帷帐床席,准备日用的钱币器物。刘苍进入宫城,章帝特命用步辇迎至禁中,升上大殿才行君臣之礼。章帝出于对至亲元老的敬重,破例为东平王刘苍答拜。刘苍对于这种超过礼制的恩遇,深感不安,上疏恳辞。章帝览奏之后,对东平王愈加褒赏。按照朝廷的制度,诸侯王正月朝觐,三月必须归藩。汉章帝为了能常亲颜色,广求教益,特别挽留刘苍。又赐予刘苍皇家秘籍《列仙图》以及道术秘方,祝愿他颐养天年。直到秋八月,在为汉高祖、光武帝、孝明帝举行了隆重的祭典之后,大鸿胪再次奏请遣送东平王归国,汉章帝考虑到刘苍的健康状况,需要归藩颐养,才恋恋不舍地亲自为他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挥泪诀别。

病故

刘苍归国后,积劳成疾。汉章帝派出太医高手和小黄门驰赴东平国为刘苍诊治,问疾的使者不绝于道。建初八年正月,东平王刘苍病故,享年五十四岁。汉章帝下令东平国太傅,将东平王刘苍自光武帝建武以来的章奏以及所撰著的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等整理编集,呈献朝廷,以备观览。汉章帝为刘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因为刘苍博闻多能,通达国体,谦恭好礼,行为可法,所以谥为东平宪王。

史书记载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子孙后裔

刘苍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有9子5女。

以上内容参考:

后世评价

刘庄:东平王苍,宽博有谋,可以托六尺之孤。临大节而不可夺,其以苍为骠骑将军

汉章帝:“咨王丕显,勤劳王室,亲受策命,昭于前世。出作蕃辅,克慎明德,率礼不越,傅闻在下。昊天不吊,不报上仁,俾屏余一人,夙夜焭,靡有所终。”

范晔极赞东平王苍的明智,他说:“东平宪王,可谓好礼者也。

李吉甫:东平王即光武之爱子,刘庄之爱弟。贤王之心,岂惜费于父兄哉。

东平国世表

东平国系出刘秀之子刘苍。

第一代:刘苍,建武十七年(41年)封东平王,建初八年(83年)去世,谥号“宪”。

第二代:刘忠,刘苍子,建初九年(84年)袭爵,建初九年(84年)去世,谥号“怀”。

第三代:刘敞,刘忠子,元和二年(85年)袭爵,阳嘉元年(132年)去世,谥号“孝”。

第四代:刘端,刘敞子,阳嘉二年(133年)袭爵,光和二年(179年)去世,谥号“顷”。

第五代:刘凯,刘端子,光和三年(180年)袭爵,黄初元年(220年)除爵,曹魏建立,东汉灭亡。

本章内容参考:

人物著作

刘苍著有《东平王苍集》,现存《武德舞歌诗》《光武庙登歌》《谏为原陵、显节陵起立郭邑疏》《世祖庙乐舞议》等。

人物争议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传》:“光武皇帝十一子,光烈皇后生显宗,东平宪王苍,广陵思王荆,临淮怀王衡,琅邪孝王京,东平宪王苍,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刘苍生年无考,但他是刘庄之弟,汉明帝生于建武四年,刘苍生当在其后。本年封公时,同母弟荆、衡、京也同时封公,可见他们都已生了。所以刘苍生年可假定在公元30年左右,本年十岁左右。

轶事典故

有年春天,汉明帝车驾出宫巡视,征调民众设置栅栏来围猎野兽。刘苍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书劝谏。他恳切地指出:臣听说三春农忙季节,不可聚集民众兴举大事,以免妨碍农事。《尚书》上说:田猎不按期,食饮不祭献,出入无节制,草木的生长就不会繁茂。皇上车驾出行,凡事都务求节省,所经之处,若举动有违礼制,就难以向天下垂范。希望陛下趁这次巡狩河内郡的机会,按行田野,视察农事。等到秋冬之际,农事已毕,再举行大规模的校猎活动。汉明帝阅览了此奏,认为所见极是,自己确实思虑欠周,便立即取消校猎,起驾回宫。

刘庄曾经问东平王在家干什么最快乐,东平王回答说为善为快乐。

后世纪念

北桥墓群位于泰安市东平县老湖镇北桥村北侧、汶水之阳杏花岗上,是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后汉东平国宪王刘苍及其子孙的墓葬群,又称“宪王陵”。据介绍,刘苍为后汉光武帝第八子,阴皇后所生,为汉初的兴盛作出贡献,被后人称为“汉代周公”。原共有墓九座,又俗称“九子冢”,占地百余亩,九座高大的封土堆墓从北向南呈左右对称式排列。最北一号大墓即宪王墓,今存封土高21米、直径310米,夯土层明显。2、4、8、9号封土基本完整,高度在3—11米、直径在10—50米之间,5、6、7号墓于“文革”中被毁。

1958年山东考古所发掘队曾对2号墓进行发掘。墓为砖室,大型墓砖上模印有五铢钱、四方连续回纹等图案。墓室分前、中、后和左右耳室,出土有金银器、铜铁器、玉器、象牙器、陶器等一大宗文物,并还出土铜镂玉衣一套。宪王陵是与文献记载一致并保存较好的一处汉代王侯墓葬群,对山东地区汉代考古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东平历史及东平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2025-04-20

..2025-04-24

..2025-04-20

..2025-04-20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0

刘苍.汉程网.2025-04-20

后汉书.国学网.2025-04-20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20

..2025-04-24

追思那些埋在泰山脚下的名人古墓.大众网.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