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
旱田是相对于水田而言的,是旱作农业生产的土地总称。旱田在不同的时代、地区,人们对其的利用方式和开发模式不尽相同,表现出人们对旱田文化的丰富理解与运用。
简介
旱田是相对于水田而言的,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土地总称。明显带有文化意义的色彩。人们充分利用土地本身的生长肥力,利用天然降水等自然条件发展各种农作物生产活动。
一般而言,人们对旱田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①指土地表面不蓄水的的田地,如种小麦、杂粮、棉花、花生等的田地。
②浇不上水的耕地。
③在相对气候干旱并缺少人工水源达到地区,多采取这种因地制宜的耕作模式。
④在中国,多在北方地区。如东北三省,黄土高原,青海西藏地区。这是一种狭义上的认识。
通常而言,旱田是指种植的作物不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田地。例如种植小麦,花生等作物的田地,就是典型的旱田类型。
主要特点
旱田是人们在长期农业历史生产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旱田主要优点是可以种植大量的耐干旱的作物,所以其适应性很强。由于作物生长的季节性很明显,人们为了获得高产,除考虑旱田的种植属性外,还要配合作物的生长季节性和作物需要水分的关键期。而大多数作物生长一般在高温多雨期。这是庄稼生长的重要条件。
在热带多降水地区,人们一般不需考虑水源问题,但在温带地区和亚寒带等作物可以生长的地区,则首先要考虑的是作物适应气候的问题。因此,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发展了不同的旱田利用方式。例如,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不仅是典型的旱田区,而且庄稼的熟制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人们对其的适应做法是春季播种,夏秋时节开始收获。其余时期为体田期。而到了长城以南,积温有所提高,熟制也发生变化,可以实现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另外,旱田的大块分布,决定人们的劳作方式。例如,在平原少水地区,人们可以逐步发展成规模型的农庄,可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例如美国的小麦,玉米种植带,中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种植区。而在面积狭小地区,即使是多水地区,人们也无法实现规模经营,机械化耕作,例如,中国的南方山区农业,人伙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在山坡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只能大量使用人力,畜力,特别是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覃政策未实现的时候,更是表现非常明显。
旱田典型区
中国的旱田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气候分布直接相关。
在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地区和西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区,人们普遍种植的是旱田农业。这种格局大致以秦岭淮河线为界。而南方主要以水田为主。
在中国北方地区,人们主要利用旱田种植了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甜菜,花生,棉花等作物,在西北,人们主要种植了小麦,玉米,甜菜,各种瓜果,长绒棉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