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面窝

面窝

面窝是湖北省武汉市特有的小吃之一,面窝四周厚而中间薄得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提供,是武汉地域大众化食品。

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至1909年),在汉口汉正街集卖烧饼的昌智仁,创制了一种新的早点品种,将其称之为面窝。民国时期,武昌部巷谢姓以炸制面窝为生,后传至谢荣德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氏面窝制作技术传给了谢承运夫妇。1958年,谢氏面窝成为国营餐馆的一种早点。1990年,谢承运的夫人刘婆婆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面窝的制作前准备一个大锅,多放油,在炉子上面烧热,用直径约5寸的铁勺,四周下凹,中央凸起,另外用一只勺将和好的面浆放在面窝勺的中间,在中间一刮留下一个洞,再放在锅里炸。面窝的成分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葱花、细盐。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苕面窝”(红薯窝)等。

2024年7月27日17时,湖北运动员昌雅妮和队友陈艺文出战1924年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最终以337.68分的成绩夺得冠军。看到孙女夺冠,奶奶表示等雅妮回来,准备好面窝犒劳她。

历史沿革

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至1909年)。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想要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特色早点。

民国时期,经营面窝行当的摊贩,遍布武汉三镇大街小巷,武昌部巷有一谢姓以炸制面窝发家致富,传至谢荣德经营有方。20世纪40年代,他在户部巷租门面专营面窝,把面窝小买卖经营得较好。谢荣德经营面窝与众不同,舍得投资,重质量,使用优质大米,用粉米,还掺进一定比例糯米混合磨浆,同时还选用上等黄豆掺合磨浆,附近人们十分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氏面窝制作技术传给了谢承运夫妇。1958年,谢氏面窝成为国营餐馆的一种早点。1990年,为了让居民吃到谢氏面窝,谢承运的夫人刘婆婆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使具有80多年历史的谢氏面窝重新在户部巷出现。刘婆婆还将谢氏面窝的制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面窝成为了武汉市的一种特色小吃。

制作工序

面窝的制作前准备一个大锅,多放油,在炉子上面烧热。用一个圆形的大勺子带把的,直径大约5寸的铁勺,四周下凹,中央凸起,在用另外一只勺将和好的面浆放在面窝勺中间,在中间一刮留下一个洞,再放在锅里炸。面窝的做法是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除严格按比例投入黄豆浆外,用碎米方便食品还掺进一定比例的糯米混合磨浆,加入香磨油,佐料上还加上葱花、芝麻、姜末等。

制作特色

武昌户部巷面窝在炸制过程中还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炸出焦软程度不同的面窝,老年人牙齿不好,可以炸出圆圈形的车软"面圈";若喜爱焦脆,则可以在火候上稍加一些;还炸出一种"夹面窝",即将炸好的面窝再抹上生浆,投入油锅复炸,这种面窝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们。

种类

炸"圆圈"

炸"圆圈"是指去掉面窝中间硬的部分,适用老人牙齿不好,就形成泡软面窝。

夹面窝

夹面窝是将炸好的面窝再抹上一层生浆,投入油锅复炸。

豌豆面窝

豌豆面窝是将泡好的豌豆放入瓢中并进行油炸形成。

红苕面窝

红苕面窝是将苕切成小块,再拌人生浆,下锅即炸现吃。

虾米面窝

虾米面窝将小虾米注入生浆进行油炸而成。

糍粑面窝

糍粑面窝是在瓢中加入两条糍粑进行油炸而成。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27日17时,湖北运动员昌雅妮和队友陈艺文出战1924年巴黎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跳板决赛,最终以337.68分的成绩夺得冠军。看到孙女夺冠,昌雅妮的奶奶表示等雅妮回来,准备好面窝犒劳她。

参考资料

舌尖上的武汉早点之面窝 .新浪网.2024-07-28

面窝.湖北省人民政府.2024-07-28

面窝.咸宁市人民政府.2024-07-28

长江云新闻.抖音.2024-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