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冰排
跑冰排(别名:流冰期),是东北地区江河在畅流期与封冻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年有两次跑冰排,春季开江跑冰排持续时间短、流速快,冬季封江跑冰排持续时间长、流速慢。
跑冰排发生的河流有松花江、黑龙江省等。春融期间(4月末至5月初),太阳把冰块一点点融化,融化后大小不一的冰块缓慢地顺流而下,在漩涡处,冰块撞击在一起,形成跑冰排。冬季(10月末至11月初),随着气温持续降低,江水溪流因承受不住冷空气而结成形态各异的冰块在水流的作用下自然漂动,从最初江水推着冰絮、冰块、冰排流动,到大块大块的冰块顺江而下,冰排越冻越大,最终形成跑冰排。
民间有“文跑冰排”和“武跑冰排”之说。“文跑冰排”时,江面缓慢融化,少量破碎浮冰顺江而下。“武跑冰排”时,江水裹挟着大小各异的冰块顺江而下,冰块或轻撞发声,或堆积成山,突然崩塌破碎,冰、水、风、泥土混杂奔涌。春季跑冰排有助于江水的流通和更新,跑冰排后,可促进水生生物繁殖生长。
名称起源
顺治帝十八年(1661)春季的一天,流人方拱干携友人郊游畅饮,作了一首《同诸君子坐河边冰畔》:“冰声破屐响,又观雪河春。”这是至今为止较早描写“跑冰排”奇观的文字。至清中期西清所撰《黑龙江外纪》始有“冰牌”之称。从冰排的形态看,叫“冰牌”更符合其外观特点。
冰泮、冰凌(棱)、冰牌、冰排等称呼,皆为汉语对同一类自然景观在不同环境和时空的对应音。牌,最有特点最威风的是古代官员出行高举的回避牌,一般为长方形,挺像浮冰的形状,因而清末民初以前的文献对跑冰排多用“冰牌”。20世纪上半叶,东北地区大量砍伐森林,伐下来的木头直接扎成大排子,顺流而下,漂浮的木排似开江的冰牌。“放排子”,是一个带有历史时期印记的词语,近现代文献就多用“冰排”,“冰排”也不过是“冰牌”一词的现代音变。
定义
跑冰排是中国东北江河在畅流期与封冻期之间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年会发生两次,大概在每年4月末5月初和10月末11月初。
形成原因
春融期间,太阳的暖意把冰封了的冰块点点融化,江心水流处,融化后大小不一的冰块儿缓缓地顺流而下,在漩涡处,冰块儿打着转儿,撞击在一起,形成跑冰排。
冬季,随着气温持续降低,江水溪流因承受不住冷空气而结成形态各异的冰块在水流的作用下自然漂动,从最初江水推着冰絮、冰块、冰排流动,到大块的冰块顺江而下,冰排越冻越大,冰层越积越深,短则7天,长则一个月,直至整个江面全面封冻。
发生河流
跑冰排发生的河流有松花江、中俄交界的额尔古纳河、黑龙江省漠河段、黑龙江逊克段、黑龙江红色边疆农场江段、乌苏里江饶河段等。
特点
黑龙江每年有两次跑冰排,春季开江跑冰排持续时间短、流速快,冬季封江跑冰排持续时间长、流速慢。
意义
春季跑冰排有助于江水的流通和更新,跑冰排后,可促进水生生物繁殖生长。
分类
跑冰排景象壮观,民间又有“文跑冰排”和“武跑冰排”之说。江面缓慢融化,少量破碎浮冰顺江而下,俗称“文跑冰排”。某天某时,随着一声惊雷般的巨响,咆哮的江水夹带着一片片、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冰块,有意流动的,无意流动的,连绵不断,顺江而下,各式冰块时而轻轻地互相撞击,撞出的声响像是瓷器相碰;时而又堆积一处,慢慢蠕动形成冰山。突然间,叠加的冰块崩塌破碎,冰、水、风、泥土,混杂一起奔涌而下,此乃“武跑冰排”。
参考资料
黑龙江红色边疆农场江段全面进入流冰期.东北网.2025-04-12
提前 4 天!乌苏里江饶河段迎开江时刻 碎冰碰撞奏响春日序曲.新京报网.2025-04-12
黑龙江逊克段开始流冰 开启冰封季.黑河市人民政府.2025-04-12
松花江上“跑冰排”.文萃报.2025-04-12
黑龙江漠河段进入流冰期 出现“跑冰排”独特景观.新华网.2025-04-12
开江季,哈尔滨之盛景“跑冰排”.哈尔滨新闻网.2025-04-12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4-12
党群共治 携手排冰.呼伦贝尔市交通运输局.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