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细菌性溃疡病
杨属细菌性溃疡病(Aplanobacterium populi Ride)是由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maspopuli Subsp populi引起的杨树重要枝干病害,也是我国对外检疫的对象。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肿茎型细菌溃疡症状,尤其在环境条件不佳、栽培措施不当的情况下,会对大多数杨树品种造成严重影响。
形态特征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通常发生在移栽的大苗和弱树上。初期在树干上形成椭圆形、光滑的小瘤,直径约为1厘米,随后逐渐增大,形成明显的肿瘤。随着变色区域的扩大和肿瘤的不断生长,夏季时肿瘤会开裂并流出棕褐色黏液,带有臭味。病情发展到晚期,肿瘤不断形成,伤口无法愈合并形成增生的梭形瘤或长圆柱形瘤。木质部变色区沿着溃疡部位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严重的病例甚至会导致整个树枝和根部的木材变色和腐烂。
病原及发病规律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的病原菌属于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病原细菌在病株多年的病斑内潜伏越冬,春季潮湿多雨时开始活跃,并通过裂缝中的细菌黏液扩散。细菌可通过雨水、风、昆虫和人类活动传播,从寄主的皮孔、叶痕、托叶痕、芽鳞痕和各种伤口入侵。病害的发展导致杨属产生黏液,成为重要的侵染源。在中国的研究中,从杨树上分离出的细菌中有大约10%具有冰核活性,如假单胞菌属 syringae和欧文氏菌属 herbicola。疾病的发作始于4月,一年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5月至6月和9月。病原菌在树皮内过冬,通过雨水、昆虫等媒介传播,经过皮孔、伤口侵入植物体内,潜伏期为1至2个月。研究表明,杨树上的冰核活性细菌在引发杨树冻伤和促进干部溃疡病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黏重、低洼积水、管理不善等因素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不同树种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香脂杨、毛果杨、新疆杨等易感病,而晚花杨、健杨、I-214杨等则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总的来说,杨树细菌溃疡病是一种寄主主导型病害,同时也是一种生态性病害,其病原菌具有腐生性和弱寄生性,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潜伏,感病杨树品种在春秋霜冻条件下容易受到伤害,并因此引发肿茎型细菌溃疡病。
参考资料
杨树细菌性溃疡病.ppt.原创力文档.2024-11-07
怎样防治杨树细菌性溃疡病和烂皮病.湖南省林业局.2024-11-07
杨树细菌溃疡病的防治.关注森林网.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