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赵文津

赵文津

赵文津(1931年2月1日—),出生于天津市,北京市人,地球物理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1956年—1972年,赵文津先后担任地质部西南物探大队副主任工程师、物探矿研究所主任工程师。1986年至1990年,赵文津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委,何梁何利奖专业评委。现任研究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陆动力学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顾问组组长。赵文津近20年来主要从事深部调查和岩石圈研究,认为这是21世纪地球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内容,要在新地学观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地球的问。因为地球的半径是6300公里,中国 的地壳厚度在30~80公里,矿产和地震都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调查对了解地下深部情况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获得地下更可信的知识就必须加强对地下深部的调查研究。

人物经历

1931年2月1日,赵文津出生于天津市,后成为北京市人。

1948年—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并获得学士

1952年10月—1954年5月,担任安徽321物探队队长。

1956年3月—1958年9月,担任地质部西南物探大队副主任工程师。

1958年9月—1972年5月,担任地质部物探矿研究所主任工程师。

1972年5月—1977年11月,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生产办公室兼科技组综合组组长。

1977年—1986年,担任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副司长。

1986年—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1990年,担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矿业学部)。

2016年5月受聘为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017年9月受聘担任石家庄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

社会任职

赵文津曾担任中国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地震现代科技研究中心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调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土资源部探月科学家小组组长等职。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1)任地矿部深部调查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了中法合作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壳和上地幔研究”,以后并长期主管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2)任中国岩石圈委员会地学断面协调组组长,组织了四大部门联合编制全国11条地学大断面计划,召开了东亚地学大断面学术研讨会,组织和推动了亚东—格尔木市地学大断面研究,完成地学大断面数字化开发等。

(3)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际合作喜马拉雅与青藏高原深剖面调查与综合研究》(INDEPTH项目),此项工作持续了三个阶段十多年,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有10项。

科研成就

截至2015年9月,赵文津先后从事青藏高原深部探测研究长达35年,已完成一条横穿青藏高原的地质地球物理学大断面。主要发现有:

1、喜马拉雅山脉地块20 km深处存在一个大的拆离层(原命名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或拆离层),控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与喜马拉雅弧形地带地震发生规律(如2015年4月25日发生的4·25尼泊尔地震),控制喜马拉雅地壳增厚。

2、查明了现代大陆碰撞带的结构及其演化,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面有洋壳残片或下地壳物质,上地壳存在一巨大部分熔融层,宽达上百千米,厚达20 km,在壳/幔之间存在一中间层,相当于含榴辉岩层或壳/幔混合层,印度地块在加厚地壳之下向北伸展,没有发生断离或缺失,还提出构造岩浆成矿有五阶段。

3、对羌塘盆地深部结构及找油气前景提出全新的看法。

4、对昆仑山脉造山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成因提出新的认识,造山是南北地块在对挤中形成的,柴达木盆地则是弧后拉张形成的,柴达木盆地基底出现一裂谷带,沿昆仑山前延伸,并与深部有连通

5、祁连地块下面构造十分复杂,柴达木地块莫霍层向北俯冲到祁连地块之下,在南祁连与中祁连缝合带都出现了壳/幔之间的中间速度层,南北地块的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之下形成相对俯冲之势。

6、研发了一套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学深部探测与研究方法,其中地球物理方法要深反射地震、广角地震、天然地震阵列三者结合和相互利用,地震法要与重力、大地电磁测深结合等,地球物理要与地质构造研究、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作地质解释等。

7、提出从成矿空间和剥蚀保留角度评价成矿远景,以及基于深部矿田研究与找矿方法相结合的深部找矿评价方法等。

学术论著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赵文津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就有10篇以上,研究报告及专著5本。

科研获奖

人才培养

赵文津认为,老师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科技问题非常重要,学习不要脱离现实,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要钻研,弄清楚,到处都是你不清楚的问题,抓住一个小问题深入地研究下去,弄清楚它,然后写一篇短文,就非常好,搞研究首先是要有兴趣,愿意去想,同时在研究过程当中还能发现兴趣点,可能就能找到以后研究方向,发展方向, 培养人才不是千篇一律的,学校因材施教很重要,老师对培养人才有极大热心很重要,当然作为学生一定要十分清楚,搞科研是艰难的,学校可以提供必要条件,老师,包括父母也可以提供必要帮助,但科研根本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要自己创,要自己奋斗,要有抗压能力,对逆境要有思想准备。

赵文津认为,学生们要有战略思想、新思维,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奋发图强,抓住科学问题,勇攀科学高峰;不依赖于单一技术,利用多学科进行矿产勘查,用地球物理学方法解决地质问题。还希望学生们珍惜当下时光,趁着年轻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不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要坚定信念地走下去。

讲座报告

2015年4月22日,赵文津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楼七层第九会议室进行了地理科普讲座,向同学们展示了地理的美丽与趣味。

2017年11月25日上午,应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会邀请,赵文津做客该院“院士讲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生活以及工作的经历以“新时代,新要求,任重而道远”为题做了报告。

2019年9月22日,赵文津应邀在长安大学北渭水校区北辰楼会议中心报告厅为该校师生作题为“从事地球物理学工作67年的体会”报告。

获奖记录

50年代先后在安徽南部找铜矿西昌市地区找矿有多项发现,特别是发现了钛、钒、铁矿多个巨型矿床,而获地矿部1980年评为《30年找矿功勋物探大队》称号(获集体奖)。因发展物探新技术有贡献,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首届顾功叙地球物理顾功叙科技发展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荣誉表彰

人物评价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工作生涯中,赵文津先后为国家发现了多个巨型矿床,为解决国家急需的资源问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赵文津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中国地质事业上,无论从事理论研究还是实际矿产勘察,始终秉承着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数十年如一日,用无数的辉煌成绩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地球》 评)

赵文津同志是地质、物化探紧密配合找矿思路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赵文津为传播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 评)

赵文津对矿产勘查和地壳深部探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及综合运用解决实际与理论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质调查局 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赵文津.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4-09-05

赵文津.专家介绍.2024-04-22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简介——赵文津院士.首 页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