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恐龙木乃伊

恐龙木乃伊

恐龙木乃伊(dinosaurs mummy),指的是保存有软组织化石的恐龙尸骨。自然的木乃伊化是在极端的自然环境下长久保存的尸体。一些尸体在极低温、或酸性、或极干旱、或盐度极高的环境埋葬下,可以自然长久保存。恐龙木乃伊化是极其少见的。

证据

1908年发现的“糙齿龙木乃伊”(Trachodon mummy)与1999年发现的“达科塔”标本最为有名,但后者还没有正式的发表研究。

1998年,意大利的一处石灰岩地层出土了一个虚骨龙类恐龙化石,名为棒爪龙,这个幼年体化石保存了极为良好的软组织痕迹,包含部份气管小肠放射性肠炎、肝脏及肌肉。

1994年,业余古生物学家奈特·墨菲(Nate Murphy)发现了一个完整、无受损的短冠龙头颅骨,他称之为“Elvis” 。之后,墨菲的挖掘团队挖出更多木乃伊化的鸭嘴龙科

2000年,他发现了一副关节完全连接的未成年短冠龙属化石,并且部份被木乃伊化,称为“Leonardo ”。这是最壮观的恐龙化石发现之一,并且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他之后更发掘出一副几乎完整的骨骼,被称为“Roberta”,及一个保存皮肤轮廓的部份幼龙骨骼,被称为“Peanut”。

2008年5月,休士顿自然科学博物馆的Steven Cowan在发现“Leonardo”的同一地点,发现了另一短冠龙化石,名为“Marco”。

2005年五月份的《自然》杂志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玛莉·海格比·史威兹(Mary Higby Schweitzer)与其同事,宣布在一个霸王龙腿部骨头的骨髓中发现了软组织。这个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海尔河组,年代为6.800万年前。经过数周的去矿化处理后,史威兹与其团队等人鉴定出分叉的血管,以及纤维状的骨头组织。此外,骨头组织中还具有类似血球细胞的微小组织。这个骨头的结构类似非洲鸵鸟的血球细胞与血管。关于这些组织的真实身分,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确定地做出定论。

2008年7月份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凯伊·托马斯(Thomas Kaye)等人对上述的暴龙软组织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些骨头中的软组织仅是细菌形成的生物薄膜,这些细菌生存在原本血管与细胞的空间。托马斯等人认为这些结构被误认为是血球细胞,是因为带有铁的微球粒存在。他们在许多不同时期的其他化石,发现类似的微球粒,例如菊石亚纲。在菊石的案例中,他们发现含有铁的空间,与血液没有直接的关连。

2009年的《科学》杂志中,玛莉·海格比·史威兹领导的研究人员又在著名的加拿大短冠龙属“Leonardo”化石的大腿骨中探测到血管和其他的结缔组织。他们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来检查该组织的外观和结构,还使用质谱仪和抗体结合实验来辨识其组织蛋白,这些标本还被送往多个实验室中进行独立的分析。最终的结果表明,该标本含有胶原蛋白,其氨基酸序列与鸟类的胶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非常相似,这对在恐龙与鸟类之间存在着的进化上的相互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并使得此前做出的霸王龙氨基酸序列也是可靠的。

数量

目前已发现为数不多的几具,以下列表以发现的时间排列:

1908年,化石收集者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与他的三个儿子,在怀俄明州康弗斯县发现了一个保存良好的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annectens)标本(编号AMNH 5060),该标本保存了化石化的皮肤痕迹,被称为“糙齿龙木乃伊”(Trachodon mummy)。罗伯特·斯滕伯格将这个标本以2000美金卖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并交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研究。这个标本被几乎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上附有一些肌肉,皮肤痕迹覆盖者口鼻部、大部份颈部与胸部、部份四肢,尾巴与部分后肢因为侵蚀作用而消失。但是在处理化石的过程中,部分颈部与手掌随者周围石块而移除了。奥斯本推测该只埃德蒙顿龙死于干涸的河床,被洪水冲刷到含丰富黏土的沉积层,因此皮肤得以保存下来。这个标本的表皮薄,鳞片由小型、不互相覆盖的鳞片构成,类似吉拉毒蜥。鳞片可分为两种型态:小型鳞片的直径为1到3公厘,表面凸,没有特定的排列方式;大型鳞片的直径不大于5公厘(前肢部份的大型鳞片直径可达1厘米),表面平坦,形状呈多角形,大型鳞片由小型鳞片包围者。

1917年,查尔斯·斯腾伯格又发现一具埃德蒙顿龙的“糙齿龙木乃伊”。

1981年春天,业余古生物学家Giovanni Todesco在距离那不勒斯约50通里的Pietraroja附近,发现了棒爪龙(Scipionyx)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Pietraroia石灰岩层,化石保存得非常原好。Todesco认为这些骨骸是属于鸟类的,不过他并不知道这些化石的重要性,并将化石存放在自家仓库。直至1992年,里斯提亚诺·达鲁·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与Marco Signore与他会面后,才确定这是意大利的第一类恐龙。最初一些杂志给它取了一个匿名“Ciro”,是一个常见的那不勒斯名称。1998年,棒爪龙登上了《自然》杂志封面。经过漫长、不顺利的检验后,棒爪龙被发现保存了化石化的内脏,部份气管小肠、肝脏及肌肉都被保存在石灰岩中,肝脏甚至保存了形状及颜色,所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脊椎动物发现之一。在发现这个标本前,古动物学只能估计恐龙的内脏位置,而这标本则提供了明确的位置。棒爪龙的小肠总长度比估计的为短,显示它们处理食物的过程很有效率。棒爪龙被认为是生存在邻近浅礁湖的地带,因为这些地带的水体多是缺氧的,才可以完整地保存这个化石,如同德国始祖鸟标本。

1994年,似鹈鹕龙(Pelecanimimus)化石于早白垩纪西班牙La Hoyas lagerstätten地层中被发现。化石保存了软组织的压痕,头部后方的小型冠饰可能由皮肤或角质构成;以及一个喉囊,该器官类似现代鹈鹕属的较大型颊囊,而这也是似鹈龙的名称来源。有些软组织痕迹透露出它们拥有类似皮肤皱纹的表面,起初被解释成缺乏羽毛、鳞片等衍生物,但后来的研究显示它们拥有被保存下来的丝状结构,而非仅是皮肤,也有可能是肌肉组织的痕迹。

1996年,桑塔纳盗龙(Santanaraptor)于巴西的白垩纪早期地层被发现,由A. W. A. Kellner于1999年描述、命名。这个标本是个幼年个体,身长约1.25米,主要是身体后半部的骨头,上有矿化的软组织。软组织上发现在化石的各个部分,表皮层很薄小于0.04毫米,由深槽形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分隔,没有发现鳞片或羽毛保存,横纹肌纤维为磷酸钙保存,在横切面为直径30-50微米的多边形。骨骼仍然保留了血管通道(直径20-25微米)的空的骨细胞(直径〜5微米),还保留有矿化替代的骨骼毛细血管或血管的结构,它们是棒状的,有粗糙的外层和光滑的内层。

1999年,北达科他州的海尔河组出土了一个极为完整的的埃德蒙顿龙幼年标本化石,目前被昵名为“达科他”"Dakota"。这个鸭嘴龙科化石的保存状态良好,使科学家们可以估算它们的肌肉,并发现它们比过去所认知的还要健壮,可能可逃离掠食动物(例如霸王龙)的追赶。与其他的恐龙化石不同,这个木乃伊化的化石具有完整的皮肤(并非皮肤痕迹)、韧带、肌腱,可能还有内部器官。这个研究是借由全世界最大型电脑断层扫描机所完成,该机器由波音公司所持有。这个机器常被用来检查航天飞机引擎与其他大型物体的裂缝。研究人员希望借由这机器,来了解这个化石的内部化石化状况。他们发现每节脊椎骨之间都有约1厘米的间隔,显示这些骨头之间可能有盘状物或其他物质,可使脊椎更为灵活,并意味者它们实际上比博物馆所展示的标本还要长,尾巴部份保存了皮肤痕迹,皮肤分布者硬块与结节、椭圆形的重叠鳞片、有沟纹的鳞片,以及长约9到10厘米的梯形硬块。

2000年,一个名为“Willo”的奇异龙属(Thescelosaurus)化石,被发现有四腔室心脏与一个主动脉的痕迹,目前正存放在北卡罗来纳州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人员根据心脏结构,认为奇异龙有较高的代谢效率,并非变温动物。他们的结论已遭到否定;其他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个研究,宣称这颗类似心脏的物质,其实是个结石。他们认为这个物体的结构令人误解,例如所谓的主动脉结构虽然进入心脏结构,但缺乏所连接的动脉、主动脉与心脏的连接处最为狭窄;实际上,该物体与一根肋骨连接,中心有同心圆层,右腿也有一样的同心圆层。而最初提出石化心脏的研究人员捍卫他们的理论,他们同意有某种形式的同心圆层存在,但其中一层则包围了心脏与主动脉的肌肉部位。

2000年,由朱迪思河恐龙学会(Judith River Dinosaur Field Station)和菲利普斯县博物馆(Judith River Dinosaur Institute and Phillips County Museum)的奈特·墨菲的挖掘团队于蒙大拿州北部一处砂岩中发现了一具大部分被木乃伊化的恐龙化石,它属于鸭嘴龙科短冠龙属(Brachylophosaurus),奈特将其命名为“Leonardo”,还为其申报了保存最好的恐龙化石之吉尼斯世界纪录,目前存放在蒙大拿菲利浦国家博物馆。奈特是美国蒙大拿州菲利浦郡博物馆任古生物学主任,并创办了朱迪思河恐龙学会龙。早在在1994年,奈特就发掘了一个完好的短冠龙颅骨,被称为Elvis。Leonardo是一件“有肉”的化石,至少90%的骨头都保存下来,并保存了80%的皮肤。从骨骼推断,Leonardo未成年,约3-4岁,体长6.7米,体重约1.5-2吨。它浑身布满了子弹头大小的多边形、五角型的鳞片,并且背部有一道的褶边,可能起到装饰作用。Leonardo还保存有胃部残留物,包含了40多种植物残渣,还保存有囊结构。

2004年,研究的小坐骨龙(小坐骨龙)是美颌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小型恐龙,身长只有2米长,生存于下白垩纪阿尔布阶的巴西。虽然只发现小坐骨龙的骨盆及不完整的后肢,但足以确定它是一属新的恐龙。小坐骨龙的特征是不对称的坐骨。坐骨的左边有个椭圆形的小孔,而右边的同一位置上却有一个凹痕。另外,小坐骨龙还保存了软组织,在耻骨与坐骨之间有一些像气囊的东西。过去一些学者曾假设,兽脚亚目恐龙的颅后身体都有气囊,而小坐骨龙的发现可能就是一个证明。

2005年,在中国辽宁省发现的一个带有肌肉组织迹象的鹦鹉嘴龙化石,2005年和2008年南非夸祖鲁那他(KwaZulu-Natal)大学的恐龙学家蒂纲·索拉(Theagarten Lingham-Soliar)对其进行了研究。对此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其伤口处有明显的牙齿印,皮肤里层的结构也完全显露了出来,从痕迹上看这头恐龙拥有很厚的长有鳞片的皮肤,这头恐龙的皮肤的厚度至少在2厘米以上,由40多层胶原蛋白质蛋白组成。

2008年年初,在辽宁省西部被发现了一件鹦鹉嘴龙木乃伊化石,名为“恐龙木乃伊—浓缩的历史”的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一层临时展厅展出了这个标本,它骨骼完整,石化的皮毛和肌肉也保存下来。化石有一头猪大,约半米长,恐龙化石的胸部和尾部上,已经石化的皮毛清晰可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