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曾玉良

曾玉良

曾玉良(1914年-1943年),原名曾维林,固始县人,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团长。他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少数幸存军官之一,也是八路军骑兵部队正规化训练的开创者,为八路军骑兵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玉良于193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队指导员、队长、营长等职。1943年8月,在曹县张楼村北组织实施任务时,不幸被多枚手榴弹碎片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9岁。新中国成立后,曾玉良的老搭档况玉纯、周纯麟均被授予少将军衔。

个人履历

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四师,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在通讯队先后任班长、排长、队指导员和队长。

1934年春调至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八八师二六五团任二营营长。

1937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失败后,曾玉良随西路军左支队突围到新疆。5月随西路军余部到达乌鲁木齐市任西路军(对外称新兵营)三大队副队长。

1938年1月奉邓发(中国共产党驻新疆代表)命令到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驻喀什的骑兵四十八团二连任少校连长,接受过苏联红军哥萨克顾问的训练。1938年6月参加平息骑兵三十五团叛乱。

1938年9月,受盛世才军阀内部派系倾轧的牵连,被捕入狱,被关押到1939年9月。1939年9月回到乌鲁木齐,任西路军总支队干部队队长。

1940年1月1日,在新疆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余部中营职以下人员360余人,编成一个营,四个中队回延安,曾玉良任营长。历经千辛万苦和种种危险,2月中旬抵达延安市,受到党中央的热烈欢迎。

1940年8月到冀南军区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

1941年8月率部开辟夏津县高唐县地区;1942年至1943年间率骑兵团驰骋于冀鲁豫平原,多次在滑县地匹作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他的领导下,一二九师骑兵团战术水平取得明显进步,战功卓著,1945年被冀东军区授予“哥萨克骑兵”荣誉称号。

1943年8月15日,在攻打汉奸孙步月的战斗中,被多枚手榴弹碎片击中,牺牲在曹县的后张楼,年仅29岁。

1944年,129师骑兵团派部队穿越封锁线,把曾玉良的遗体从山东曹县移柩到河南滑县的万古集烈士陵园(冀鲁豫第四行署烈士陵园)。

改造八路军骑兵部队

骑兵的分类五花八门,可简单说来就是两种:骑马打仗的和不骑马打仗的。129师骑兵团原先就属于“不骑马打仗的”,其基本战法是乘骑行军、下马作战,说好听点是“枪骑兵”(和“摩托化步兵”的意思差不多),说明白点就是骑马的步兵。在这类骑兵中,战马主要是作为运输工具、战士们也主要是趴在地上打枪。

这种战法不好看,但这种战法是符合潮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军队都认识到:骑兵在机关枪重炮的密集火力面前列队冲锋,纯属是找死。因此大家都走了“枪骑兵”的路子——行军的时候利用战马提高行进速度、扩大活动范围,打仗的时候放弃乘马冲击、下马徒步作战。

不仅八路军骑兵是下马作战的,国民党骑兵也是,西北青海马家军”“宁马”是“枪骑兵”,日本骑兵也是“枪骑兵”。所以,虽然中日双方都有骑兵部队投入战场,但在战斗中就极少能遇到骑马对杀的场面,因为大家都趴在地上打枪、想耍马刀格斗也没人接招。

“枪骑兵”担任追击、包抄、穿插任务,比步兵走得快也走得远、还能携带一些重武器参与进攻和防御。但是,枪骑兵下马作战的时候需要可靠的“马桩”(骑兵下马徒步作战,马匹必须集中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叫做“马桩”),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保证后方基地的稳固。换句话说,对枪骑兵而言,行军时战马是重要的工具、作战时战马却成了沉重的拖累,一旦腹背受敌,就有被歼灭的危险——这在游击作战的环境下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曾玉良就想改变下马作战的风格,把129师骑兵团变成“轻骑兵”。轻骑兵采用乘骑作战方式。如果说枪骑兵是“打了就走”,那轻骑兵就是“边打边走”。和枪骑兵相比,轻骑兵更加快捷、冲击力更大,但同时也存在着负重能力差、防御能力弱的缺点,由于自身无法携带重武器、缺乏攻坚手段和防御手段,更容易受到敌方重火力的打击。

在机动性和抗打击能力的取舍上,曾玉良团长选择了前者。他认为:“日军的火力虽然猛,但华北平原这么大,鬼子部队分散,不可能把机关枪火炮集中起来对付我们。只要我们走得快、游动及时,就一定能战斗下去”,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1942年以前,在冀鲁豫敌后战场上活跃着四支八路军骑兵团,只有八路军第129师骑兵团改成了轻骑兵,也只有129师骑兵团坚持到了抗战胜利。虽然他的团长在43年战死。

主要战绩

1942年4月29日清晨,华北日军冈村宁次部对我冀南军区突然实施“铁壁合围”,史称“四二九大扫荡”。由于这是日军首次实施这种新式的作战方法,投入兵力巨大,准备充足,八路军遭到空前的损失。冀南军区总部机关被日军机械化部队团团包围在卫河河畔,其中仅有的战斗部队就是一二九师骑兵团和总部特务团。

骑兵团在曾玉良团长率领下向王行杖村日军的阻击线反复冲锋,试图为总部杀出一条生路。然而,在日军强大的火力和兵力优势面前,骑兵团伤亡惨重。形势万般危急。

况玉纯政委亲自充当旗手,他单手擎着红旗,在骑兵队列前面高声呼喊。这就是那句后来响彻冀鲁豫战场、为宋任穷政委多次颂扬,并最终成为全团集团冲锋口令的经典口号—— “骑兵团!共产党员集合!!!”

“曾玉良到!”曾玉良团长抽出战刀,第一个站在了政委身边。高喊着自己的名字抽出腰间的战刀,党员们喊叫着抽出了战刀,普通战士也吼叫着抽出战刀。有坐骑的机关干部上了马,徒步的、徒手的同志们也紧跟了上来。

拼了,这是竭尽全力的最后一次冲击。拼了,骑兵的铁流,暴风般地涌向了王行杖村。从进攻一开始,骑兵们就以冲刺速度狂奔,不必给战马预留迂回机动的体力了,如果这一次冲不进村子,谁也没准备撤回来。

日军的铁壁合围,终于被冲开了一个缺口。骑兵团的厮杀结束半个小时之后,日军独立第八混成旅团的主力就赶到了王行杖村,但冀南军区的主要机关,已经突出了日军的重围。

影视形象

宁海强导演的电视剧《中国骑兵》宗团长原型即为曾玉良团长,由演员冯国庆饰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