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秉颐
余秉颐,男,1948年9月生于安徽芜湖,中国作家、哲学研究者。现任安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所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清代哲学》《晚清哲学》《中国哲学》《方东美思想研究》等。在多个中文和英文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曾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主持一项,主持安徽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一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安徽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拔尖人才。
主要论文
1、《唐甄评儒、道、释三教》,发表于《学术月刊》1988年6月号;
2、《安徽古代哲学发展概说》,发表于《江淮论坛》1994年第1期;
3、《方东美论中国传统形上学》,发表于《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9期转载;
4、《方东美的哲学观》,发表于《学术界》199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10期转载;
5、《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发展──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一个基本见解》,发表于1995年10月26日《社会科学报》;
6、《简论方东美的宗教观》,发表于《江淮论坛》1996年第4期;
7、《从文化哲学看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学与旧学之争》,发表于《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8、《开发利用祖国传统文化资源,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发表于《学术界》1996年第6 期;
9、《评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发表于《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7年第7期转载。
10、《艺术与生命──方东美的艺术观述评》,发表于《学术界》1997年第5期;
11、《万物生生而和谐──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自然观》,发表于《绿色美学的崛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12、《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发表于《江淮论坛》1998年第4期;
13、《近年海外新儒学动向述介》,发表于《哲学动态》1998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 3期转载;
14、《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机体主义”》,发表于《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
15、《方东美与现代新儒学》,发表于《学术百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16、《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二题》,发表于《安徽史学》1999年第4期;
17、《出入东西哲学五十年──方东美的学术生涯》,发表于《学术界》2000年第 2期;
18、《传统儒学与当代全球文明──访杜维明先生》,发表于《学术月刊》2000年6月号;
19、《方东美的哲学思想》,载《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20、《方东美对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发表于《江淮论坛》2001年第6期;
21、《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兼与胡军先生商》,发表于《学术月刊》2001年12月号;
22、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ty, Vol.8 No.1, November.16,2001,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23、《方东美的文化观述评》,发表于《中华儒学》第一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24、《“菩提心”与“忠义心”──从九华山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表于《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25、《儒学的无神论传统及其启示》,发表于2002年2月5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26 、《以生命的精神价值为中心——方东美论中国哲学的“通性与特点”》,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u003c\u003c中国哲学\u003e\u003e2003年第8期转载;
27、《方东美论宋明清新儒家哲学》,载《朱子学刊》第12辑,黄山书社2003年5月出版;
28、《儒家伦理观的思辨化与世俗化》,发表于2003年7月1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29、《评方东美的比较文化学》,发表于《学术界》2003年第4期;
30、《九华山佛教的基本特征议》,发表于《安徽史学》2003年专辑;
31、《现代新儒学三题》,发表于《理论建设》2004年第4期;
32、《方东美论中国大乘佛学与道家哲学智慧》,发表于《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33、《一代儒宗传理学——朱松—朱熹世家》,载《安徽文化名人世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34、《权益本位与道德本位》,发表于2005年6月28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主要奖项:
2、《晚清哲学》获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3、《建设“三个文明”的强大动力》获安徽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4、《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精要丛书》之一)获安徽省2003——2004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社会科学类)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