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田村
学田村是位于贵州省清镇市新店镇下辖村。处于鸭甸河景点范围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系原学校的一片田,故名学田。村委会驻邹家寨,现辖上翻坡、下翻坡、邹家寨、河坝寨、大石板、营盘上、学田7个村民组,7个自然村寨,336户1491人,有汉、彝、青、苗、水、布依族等民族。有耕地面积823.3亩,其中田547亩。全村用电照明,村寨通乡村公路。现为清镇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地名由来
是原来学校的一片田地,所以名字叫学田,这是这个村地名的由来。
经济发展
过去,由于自然、社会、交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田村经济发展速度迟缓,村支两委想过许多的办法,做出过很大的努力,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后,村支两委班子“立足于良好的地理优势,实施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远程教育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着力打造和谐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党员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外地经验,总结经济发展滞后的教训,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在村里办起了农民科技培训班,利用远教设备播放科技知识专题片,定期向群众传授农业技术。通过村两委动员、村干部带头养殖示范、村民自愿种植、上级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的方式,学田村建起了学习示范基地,种植葡萄、金秋梨、李子、艳红桃、杨梅共30余亩,每年产值在5万元以上;种植凯特杏800亩,金秋梨600亩,艳红桃300亩,李子300亩,杨梅300亩,发展网箱800口,经济收入达60万元,极大促进了学田村经济的发展。
基础建设
2006年以来,村党支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把开展远程教育与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村寨道路硬化。村支两委发动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争取国家资金25多万元,铺平全村的近5公里的串寨路。二抓水利设施。学田村属于典型的缺水村,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修建了小水池350个,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三抓沼气池建设。圆满完成了沼气池建设250口,使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四抓农电网改造。该村全面完成了农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新农村建设
2006年来,村党支部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利用远程教育,广泛动员,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助推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基地。在学习培训基地,党员处处带头,率先示范,如党员能人刘赐琴,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培训,带头办起了全村第一个规模养殖场,贷款10万元,兴建了网箱养殖1个,年出栏鱼10000余只。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仅用2年时间,东风湖畔网箱养鱼农户就增加到5户,养殖网箱鱼800余口,使养殖业一跃成为村里的又一产业,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1500元。“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帮助群众富”已成为了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共识。二是利用远程教育抓村庄整治。村党支部积极发动群众义务投工10000余个,投资120余万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1000人,改厕300户,改厨300户,改院坝150余户,清理各类垃圾300余吨。同时,该镇还加快了“三池一箱”(沼气池、小水池、垃圾池,垃圾箱)建设步伐,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50口,小水池350口,垃圾池30口,安装垃圾箱30个,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突出抓文明创建。村党支部将塑心育人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利用远程教育对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政治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文化教育,形成了全民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的社会风气,黄、赌、毒、偷盗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治安环境大为改善,村民更加团结与和谐。如今的学田村,农忙季节搞生产、农闲时间忙学习,节日组织唱山歌、跳秧歌......村里卫生、殡改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新风进农家”为主题的创文明组、文明户和争当文明村民的争创活动,提高了农民素质,激发了广大村民齐心协力共建新农村的热情。
远程教育给闭塞的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是党员干部群众学习的知识宝库,学田村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就是远程教育的致富之路,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清镇市新店镇学田村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走进学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的水泥硬化路,一面高耸新农村寨大门、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在远程教育的推动下,至今的学田村,可以说是村寨稳定、群众和谐、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