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弗所大公会议
厄弗所大公会议是在431年举行的基督教重要会议,旨在解决围绕圣母玛利亚作为雅威之母的争议。
历史背景
厄弗所大公会议的起源是一场关于圣母玛丽亚是否应被称为天主之母的激烈辩论。这一争端主要集中在君士坦丁堡的奈斯多利和亚历山大的济利禄之间。奈斯多利主张区分耶稣的人性和神性,认为玛利亚应该是“基督之母”或“人之母”,而非“天主之母”。相反,济利禄坚称玛利亚有权被称为“天主之母”,因为基督耶稣本身就是天主。双方的分歧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神学冲突,尽管罗马会议试图调解,但未能平息争议。最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召集了一次大公会议,以期在431年的五旬节期间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
厄弗所大公会议于431年6月22日在小亚细亚半岛的厄弗所开幕。尽管一些支持奈斯多利的主教尚未抵达,济利禄仍宣布会议开始,并担任主席。奈斯多利拒绝出席,济利禄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胜出。会议谴责了奈斯多利,并确认了济利禄的教义,但并未采纳其著名的十二绝罚。此外,会议正式认可了圣母玛利亚作为“雅威之母”的称呼。不久之后,以安提约基宗主教约翰为首的一些主教抵达,他们在得知奈斯多利被罢黜后,立即召开了另一次会议,同样谴责了济利禄。这些事件引起了罗马皇帝的关注,他对此表示不满,并下令暂停会议,等待他的特使前来处理。7月份,教皇的特使抵达厄弗所,济利禄的支持者重新聚集在一起,利用宗座的权威重申对奈斯多利及其追随者的谴责,并禁止在尼西亚信经之外制定其他信仰公式。8月份,皇帝的特使也到达现场,将所有参与者逮捕。随后,双方均寻求皇帝的保护,各自寻找方法争取皇帝的信任。10月份,皇帝下令解散会议,济利禄幸免于难,成功回到他的教区;而奈斯多利则被送往安提约基的一家修道院,终身忏悔。
参考资料
厄弗所大公会议.神学词典.2024-10-30
圣母蒙召升天节 (8月15日)的历史.圣母蒙召升天节 (8月15日)的历史.2024-10-30
天主教历史浅谈【上二十四】.梵蒂冈广播电台.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