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翠珊效应
史翠珊效应(Streisand effect):试图阻止大众了解某些内容,或压制特定的网络信息,结果适得其反,反而使该事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用中国一个成语就是欲盖弥彰。
缘由
2003年,美国歌手、演员芭芭拉·史翠珊状告摄影师肯尼思·阿德尔曼和网站Pictopia.com,令其移除阿德尔曼所拍摄的12,000张加州海岸摄影中含有的对史翠珊住所的空中摄影,以保护史翠珊的隐私。结果史翠珊败诉,次月有多达420,000人前来浏览阿德尔曼的网站。
2005年,美国博客作家麦克·麦斯尼克首先提出“史翠珊效应”一词。
相关案例
2008年12月5日,英国网络观察基金会以含有儿童色情内容为由封杀英文维基百科的Virgin Killer(处女杀手)一条目,以减少网络上流传的儿童色情内容。但此行为在媒体报道后的效果适得其反,该页面浏览量剧增,不久后即成为英文维基百科上浏览人数最多的页面之一。
2009年11月,因1990年谋杀演员Walter Sedlmayr而入狱的德国人Wolfgang Werlé状告维基百科,令维基百科移除Sedlmayr页面上Werlé的名字。德语维基百科以保护当事人隐私为由删除Werlé条目,并移除Sedlmayr页面上的相应内容。此事件得到一些媒体报道。之后数日内,未删除的英文维基百科Walter Sedlmayr一条目浏览量从原先的每日约20次猛增至每日10,000余次。
2011年,曼联球员瑞恩·吉格斯的婚外情被曝光后,他向法院申请了“超级禁令”禁止媒体报道,这反而使得关注此事的人急剧上升。
2013年,法国曾多次要求把网上有关皮埃尔叙奥特军用无线电台的资料删除,却反而急升关注。
参考资料
“史翠珊效应”:危机公关中最可怕的陷阱.河南日报网.202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