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
圩田,指在低洼沼泽地,或者陂塘、湖泊、河道边旁滩地,用修筑堤岸的办法,将地围起来,开辟为农田,称为圩田。因其“内以围田,外以围水”,所以又称“围田”。其名称因时因地而异,也有称之为“湖田”“垸田”的。
圩田创始于中国长江流域,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圩田修建相当简单,只是筑堤挡水而已。到五代十国时,圩田已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堤岸和沟渠相结合的圩田,而且规模宏大,具有旱涝不及,为农美利的良好效果。大约是在唐朝末年,太湖地区出现了类似河网化的圩田系统。据北宋水利书记载,当时太湖盆地,散布着纵横交错的渠道,即所谓“纵浦”“横塘”。修筑的堤岸使太湖里的水只能迂回于浦、塘之间,辗转而出。高地和低地之间还设有斗门区、堰闸,分级分区进行控制,做到“水从人指挥”,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释义
词目:圩田
基本解释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
详细解释
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越绝书·吴地传》中的“鹿陂”。
宋 杨万里 《圩田》诗:“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传》:“辟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圩田熟收船价低,惊魂甫定歌喉怆。”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五代十国时,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北宋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太平州湾沚区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这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六》。
简介
1、也叫围田,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地势低洼,地面低于汛期水位,甚或低于常年水位。圩田起源于唐代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圩田的建造维修都需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多由政府或者是有实力的大地主来完成。同时,圩田的规模很大,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圩田,每圩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其中,地势较低、排水不良、土质黏重的低沙圩田,大都栽水稻;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不宜保持水层的高沙圩田,常种棉花、玉蜀黍属等旱地作物。
圩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向自然作斗争的重要创造,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圩田的过度开发,也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破坏。
2、地名。位于灌南县孟兴庄镇西南,西接汤沟,南临北六塘河,稻米产区。
圩田
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稻田。
意义
圩田起源于唐以前,唐代圩田的名称已经很普遍。所谓圩田,主要在河滩、湖滨浅水之处筑堤,用堤圈围出土地。这样圈围起来的田叫做围田,有的地方叫做“圩田”。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梁,唐代范围扩大。围堤和圩岸的建造维修都要花费大量费用,一般农户承担不起,大多由政府组织修建或由有实力的地主修建。围田或圩田都是化湖为田,是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对促进唐代农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圩田能种植高产的水稻,这样更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江南的农业逐渐发达起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与吴越在各自境内大修田。每方圆几十里,如同大城。宋朝时,田得到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