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两耳草

两耳草

两耳草(学名:Paspalum conjugatum Berg.)是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植株长可达1米,秆直立。叶鞘具脊,叶舌极短,叶片披针状线形,质薄,无毛或边缘具疣柔毛。总状花序,纤细,穗轴边缘有锯齿;小穗卵形,顶端稍尖,第二颖与第一外质地较薄,无脉,5-9月开花结果。广布于热带地区,中国台湾、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亦有分布;生长在田野、林缘、潮湿草地上。两耳草喜暖热而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沙土至粘土各种土壤类型(沼泽上除外)均能生长。在低湿处生长繁茂,组成以两耳草为优势种的单一优势种群落。叶、茎柔嫩多汁,无毒无异味,适宜放牧或割青草和晒制育于草,是一种优良饲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植株具长达1米的匍匐茎,秆直立部分高30-60厘米。叶鞘具脊,无毛或上部边缘及鞘口具柔毛;叶舌极短,与叶片交接处具长约1毫米的一圈纤毛;叶片披针状线形,长5-20厘米,宽5-10毫米,质薄,无毛或边缘具疣柔毛。

总状花序2枚,纤细,长6-12厘米,开展;穗轴宽约0.8毫米,边缘有锯齿;小穗柄长约0.5毫米;小穗卵形,长1.5-1.8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稍尖,复瓦状排列成两行;第二颖与第一外稃质地较薄,无脉,第二颖边缘具长丝状柔毛,毛长与小穗近等。第二外稃变硬,背面略隆起,卵形,包卷同质的内稃。颖果长约1.2毫米,胚长为颖果的1/3。花果期5-9月。

生长环境

两耳草喜暖热而湿润的气候。适生的年均温为18-26℃,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以上,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在沙土至粘土各种土壤类型(沼泽上除外),土壤pH值4.5-7.5。在湿润、肥沃,通透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最好。在低湿处生长繁茂,组成以两耳草为优势种的单一优势种群落。

分布范围

两耳草原产于拉丁美洲,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温暖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台湾、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生长在田野、林缘、潮湿草地上。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两耳草即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匍匐茎繁殖。只要不伤匍匐茎,每年放牧或刈割5-6次仍能再生。可见,它的繁殖和再生力都是相当强的。用分株繁殖可将匍匐茎枝剪成3节一段,将2节斜埋于土中,行距40-50厘米,株距30厘米,只要保持土壤湿润,其成活率可达95%以上。

播种繁殖:选择潮湿、肥沃的地块,施足基肥,深翻,耙平。春、秋和冬季均可播种,可撒播,亦可条播;条播行距40-50厘米,每公顷播种量为22.5-30千克,播后覆土2-3厘米;如撒播应适当增加播种量。

栽培技术

两耳草适宜单独建立草地或与柱花草豆科牧草混播,以提高草地产量和质量。田间管理主要是苗期应及时中耕除杂。封垄后,只需拔除高大杂草即可。在每次放牧或刈割后,应视具体情况,适时灌水、施肥,以促使牧草再生。两耳草生长快,再生力强,耐畜群践踏,产草量高,适宜作放牧地或刈牧兼用草地。草层高达25-30厘米或50厘米以上时,可刈割青饲或晒制青干草。收获种子一般于8-9月份采种,应边熟边采以防过熟后落粒。在无霜冻或仅有轻霜冻的地区,冬季仍能保持青绿,青草期可达10-12月之久。

控制方法

对于果园以及其他树木园的两耳草,最有效的除草剂是10%草甘膦水剂;41%农达水剂;74.7%农民乐水溶性粒剂。在两耳草生长已很旺盛但尚未开花前,用喷施法施药。

主要价值

两耳草的叶、茎柔嫩多汁,无毒无异味,无论青草、干草,马、牛和羊均喜食。适宜放牧,也适宜刈割青草和晒制育于草,是一种优良饲草。适合牛、羊利用,具有一定的栽培利用价值。除作饲用外,还可作固土和草坪地被植物利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