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野浩
天野浩(Hiroshi Amano),1960年9月11日出生于静冈县滨松市,毕业于名古屋大学,是日本的电子工程学专家,现任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2014年,时任名古屋市大学教授的天野浩,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与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完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部学业。1983年,他本科毕业于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后进入时任名古屋大学教授赤崎勇的研究室继续深造。1989年,在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天野浩和其导师赤崎勇共同发明了蓝光LED 。最终,他也于1989年顺利取得了名古屋大学的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2年期间,于该校担任工学部助手。1992年至2010年,他前往名城大学,先后担任讲师、助教授和教授。2010年,天野浩回到名古屋大学继续从事研究工作,至今一直担任名古屋大学工学研究科的教授。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人物履历
1983年 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毕业
1988年 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博士课程结束
1988年 名古屋大学助手
1989年 取得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 名城大学理工学部讲师
1998年 名城大学助教授
2002年 名城大学教授
2010年至今 名古屋市大学教授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研成就
1989年,正在名古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天野浩和其导师赤崎勇 制造出了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氮化镓晶体,它在经过适当处理后就能发出蓝光。这两名日本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证明了蓝光LED的原理,而后不久,中村修二在日本一家做荧光粉的公司日亚化学工作时,找到了制备氮化镓晶体的新方法和新工艺,做出了可以产业化的蓝光LED。有了蓝光LED,用红、绿、蓝三种LED叠加,就可以合成普通照明需要的白光光源。从此,照明技术革命的大门打开了。
1986年,赤崎勇和天野浩首次制成高质量的氮化镓晶体,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在蓝宝石衬底上涂上一层氮化铝材料,并在上面生长氮化镓晶体。几年后,到了1980年代末,他们在创设p层的工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当赤崎勇和天野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培养出的氮化镓晶体时,他们无意间注意到在用电镜观察时晶体的发光强度似乎增强了,这说明扫描电镜产生的电子流能够提升p层的效率。到了1992年,他们终于制成第一个发蓝光的二极管。
全球发电总量的大约四分之一用于照明,LED灯的面世对节省全球资源贡献不小。如今,不少国家正推动向LED照明领域转变,以节省更多照明所需的电力乃至资源。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还认为,LED灯对电力的要求非常低,依靠当地低成本的太阳能便可使用。这种新型光源的问世为全球15亿未能受益于电网的人口带来了更高的生活品质。
人物荣誉
获得奖项
1991年 电气学会发表论文奖
1994年 光电子会议特别奖
1996年 美国IEEE/LEOS工程功绩奖
1998年 应用物理学会奖
1998年 英国排名奖
2001年 文学术赏奖
2002年 武田奖
2003年 SSDM Award
2008年 日本结晶成长学会论文奖
2014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颁奖仪式
2014年12月11日,瑞典当地时间10日下午4时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颁奖仪式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音乐厅举行。天野浩出席了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进行了大约1个多小时。仪式结束后,天野教授说“刚才非常紧张”,但也难以掩饰喜悦的心情,他的妻子笑称丈夫穿燕尾服非常好看,感觉再次爱上了丈夫。
包括天野浩这三名日本人因发明蓝色发光二级管即蓝光LED,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蓝光LED使人类可以用到更加环保的白色光源,降低了全球范围的照明成本。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声明说:“白炽灯点亮了20世纪,21世纪将由LED灯点亮。”
人物评价
2019年,天野浩接受《环球时报》采访。当时天野浩共指导20名硕士和博士生,半数来自中国。他表示:“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有强烈的研究志向,愿意来到我的研究室共同进步,都是值得感激的事情。”天野浩还表示,“希望学生们能够活用在天野研究室收获的经验,不光是在日本和中国,而是能学以致用为全人类造福。希望中国的科研也是一样,可以为世界的和平与幸福贡献力量。”尽管已功成名就,但在不出差的日子里,天野浩每天8时至22时全都在学校,学生们可以找他当面交流。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院2019年当选院士名单.www.cae.cn.2019-11-24
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工程院.2022-01-15
听中日学者谈科研“唇齿相依”,名古屋大学校长:时刻在思考能从中国学到什么.环球网.202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