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克林格尔
马克斯·克林格尔(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出生于萨克森王国的莱比锡市,家境富裕。他是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塑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版画和图形艺术。克林格尔与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青年风格(Jugendstil)有关。他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有所体现,对后来的艺术家如马克斯·恩斯特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他的版画作品也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赞赏和影响,如卡特·科尔维茨、爱德华·蒙克、保罗·克利和奥斯卡·科克斯卡等。第22369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人物经历
马克斯·克林格尔,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塑家。1874年,他进入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成为卡尔·古索的学生,并随后跟随古索前往柏林美术学院继续学习。早年接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毕业于美术学院后,开始学习雕刻,并逐渐将雕塑作品作为他日后创作的主要内容。他在巴黎开始了他的雕塑创作,并在后来的岁月里,雕塑逐渐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形式。他还在罗马学习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并加深了对解剖学、裸体和质量体积表现的研究。
克林格尔一生都对音乐充满热情,他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音乐元素。他的版画系列都被赋予了乐谱编号,通常与音乐出版物相关联。他最欣赏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和门采尔的蚀刻版画,所以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蚀刻版画家。1878年参加柏林美术学院举办的画展,展出钢笔组画《耶稣生平》和《手套》。《手套》是源自他在一个溜冰场寻找手套的梦境,他图解了弗洛伊德对于恋物的研究结果,受到一致好评,后由柏林国家博物馆收藏。这套内容幽默、形象诙谐的寓言组画获得普遍的赞赏,到1881年先后再版过3次。
1887年,他的油画《帕里斯的裁判》一反常规,将人们异常熟悉的希腊神话作变形和象征的处理,既不追求古典的美,也不表现情节的真实,而强调画面的隐寓性和冷峻的情调,引起美术界和社会的强烈不满。后来的一些油画如《哀悼基督》和《奥林匹斯的耶稣》等,都反映出强烈的象征主义意味。
克林格尔在欧洲各个艺术中心到处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莱比锡市,从1897年后,他主要致力于雕塑,他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雕像成为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展览中的主要作品。克林格尔的绘画有着娴熟的技巧和生动的表现力,但由于画面形象处理带有世纪末艺术的病态特征,妨碍了人们对他的艺术作出准确的评价。克林格尔这种令人惊吓和怪异的艺术处理,在他一系列蚀刻组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他效仿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的奇想画形式,先后创作出组画《奥维德得知献祭者的判决》《勃拉姆斯狂想曲》(1894)、《夏娃与未来》《生命》(1883~1886)、《死亡》(1898)等。他所采用的绘画形式对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等以极大的影响。
克林格尔后一阶段主要从事雕塑创作。他在雕塑领域里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材料的选用和彩绘法的尝试上。他认为,雕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其表现力是通过精心选择的材料、颜色和环境来实现的。他从希腊的装饰雕塑中得到启示,在人体雕塑中或者用他发明的彩绘法突出人体的表现力,或者用不同颜色和质地的材料加强雕塑的真实感。著名的《贝多芬纪念像》1902年落成时,就是根据他的设想安置在由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画家设计的环境之中的。他的雕塑作品重要的还有《莎乐美》(1893)和未完成的《瓦格纳纪念碑》大型雕塑。1920年7月5日卒于瑙姆堡。
克林格尔是个具有世纪末颓唐倾向的艺术家。在他生前和死后,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直到今天,美术史家对他的评价意见仍有分歧。他的作品在当代文化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埃尔莎·伯恩斯坦的自然主义戏剧《黄昏》中提到了他的名字。莫斯科艺术集体“检查医学解释学”在1991年的装置作品《克林格尔的盒子》中也受到了克林格尔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