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核桃
丹凤核桃,丹凤县特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丹凤县是核桃老产区,是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批示的发祥地,栽培历史悠久,该县地处黄土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温、雨量、温差对核桃的生长非常有利,所产核桃果形好,含油率,品质优良,核桃产品倍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历史渊源
丹凤县是核桃老产区,是20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批示的发祥地。清乾隆《直隶商州总志》称:“商洛市果之最盛者,无如核桃。”丹凤县武关乡1949年解放前即有核桃树1900株,年产核桃仁4000斤。1949年后,毛泽东主席曾向全国推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1958年9月,在商洛参加核桃生产现场会的16省(市)代表在丹凤县武关镇栽植百亩核桃林,并修建了纪念碑。该县核桃品种、质量居商洛地区前茅。陕西省果树研究所20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在丹凤县武关林场、两岭等地长期蹲点,曾与武关林场场长李朝良合作,进行多课题研究,改核桃树天然生长,天然结果为嫁接、修枝、防虫、疏果、施肥、浇水、松土等科学管理,使原有土种不断优化,又引进推广一批优质核桃。
品质特点
丹凤县有核桃品种主要有以下几种:
绵仁,包括大绵仁、圆绵仁、长绵仁。果实椭圆形,壳较厚,含油率60%以上,取仁方便,适应性强,适于河谷川道地带,曾被评为陕西省优良核桃单株。
麻子,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壳面满布大小麻点,含油率60%以上。
薄皮,果实圆形或椭圆形,壳薄,手握即碎,易取仁,成熟早,抗病力强,但不耐风冻。
尖嘴魟,果实合缝线隆起,果端尖于其它品种,抗寒抗涝,在贫瘠沙质土壤中亦能生长。
小白圆,果实小,圆白色,含油率50%。
生产情况
1997年开始,丹凤县将核桃作为优势产业开发以及实施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科技扶贫项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把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提出到2010年在312国道沿线兴建良种核桃园10万亩,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正规化、良种化的产业发展轨道。
到2009年,该县核桃栽培面积达到26.5万亩、445.5万株,先后建成2公里以上的核桃路18条,5公里以上核桃路10条,20公里以上核桃路5条,30公里以上的核桃路2条,累计发展专业大户4150户。大面积引进辽核系列、中林系列、元丰、香玲、鲁光等国、省优良品种16个,通过栽植建园,新建良种采穗圃和苗圃,高接改良等措施,使核桃良种栽植从无到有,面积达到6.24万亩,采穗圃250亩,良种苗圃45亩,年可繁育良种苗木50余万株,新建库容100立方米、可贮种穗40万根的冷藏库一座,核桃产量、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年产量达到260万公斤,产值1560万元,在全县多种经营收入中名列前茅。
地理标志
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丹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请对“丹凤核桃”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08年8月31日准予登记。
保护范围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秦岭东南麓,东经110°7′49″-110°49′33″,北纬33°21′32″-33°57′4″。在丹凤县境内东至桃坪大老林沟,西至棣花镇的雷家坡,南至竹林关镇的雷家洞,北至庾岭的陈家铺,涉及21个乡镇208个行政村、4个社区。
质量控制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AGI2008-07-0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