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凉湖

西凉湖

西凉湖是湖北省咸宁市最大湖泊,湖北省第5大湖泊,面积12万亩。她呈一个巨大的人字型。西凉湖为嘉鱼县,咸安区,赤壁市三个县市共有,沿湖有向阳湖镇、官塘驿、神山、官桥、新街、渡普6个乡镇,涉渔人口约3.8万人。水路经金水河可通长江。在嘉鱼余码头处亦有长江连接。湖面宽阔,湖众多,野生莲藕芡实、蒿笋、菱角莼菜及各种水草生长繁茂。盛产青鱼、鲤鱼、草鱼、鲫鱼、鱼、鳜鱼、鱼、乌鱼子、弯刀鱼、唐鱼黄鳝、龟、鳖、蟹、虾等多种淡水鱼类。也是野鸭、白鹭等水鸟的乐园。

湖名由来

西凉湖的本名确是叫西良湖,《嘉鱼县志》上就是这样记载的。

但为什么后来被 人写成西凉湖呢,可能因为西良湖是美丽的。

但在旧中国的苦难年代里,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西良湖看起来却显得满目荒凉,这也许是人们把“西良湖”误作“西凉湖”的缘故。

历史追溯

毛主席有诗句“才饮长沙市水,又食武昌鱼”,其实他老人家在武汉吃的武昌鱼就是在西 凉湖打起来的,西凉湖在国家的战略定位上,是长江的蓄洪区,历史上,她多次为保卫大武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最著名的是1954年发大水那一年。

而文革时期著名的咸宁市“五七”干校所在地向阳湖,其实就是西凉湖的一个面积颇大的一个汊角。

1969年起, 6000余名中国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国家一流作家,翻译家、艺术家、出版家,其中不泛堪称世界级的大师及家属下放到咸宁向阳湖,经历了为期三年左右的“劳动锻炼”生活。

当时干校分为文化部机关、文联作协口、出版口、文物口、电影口五个大队。

在特定的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汇集于咸宁一隅,人数之多,密度之高,总览古今中外文化史都是空前的。

他们在动乱年代,艰难时期,聚集在向阳湖劳动生息、辛勤耕耘,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令人刻骨铭心的一页,沉积了一座极为丰厚的“文化金矿”。

咸宁市委、市政府已在当年“五·七干校”旧址,建设了“中国向阳湖文化村”,对向阳湖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总体开发。

发展现状

事实上,现在到向阳湖去,可能会大吃一惊,因为那里根本就没有湖水了,早 已被五七干校围湖造田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五七干校围湖造田是光荣的大工程,若干年后,再来看,其实是破坏生态平衡。

五七干校本身是一个大悲剧。

不能怪那6000多名文化人士,怪只能怪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了。如果现在要到向阳湖文化村参观,一定可以看到“历史在这里沉思”这句话。

现在不少人都知道向阳湖,尤其是在文化界,对向阳湖有相当的情结,但对向阳湖的母体西凉湖却知之甚少。

事实上,在地图上跟本就找不到哪个湖泊叫向阳湖的。在地图上能看到的就是西凉湖。

经济层次上说,西凉湖一直都是鄂南地区渔业发展到支柱,直至今天,仍然是咸宁市重要的渔业和水产业生产基地。

参考资料

西凉湖.咸安区人民政府.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