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制集
《待制集》是由元代学者柳贯创作的作品,收录于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之中。
编纂背景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令设立四库全书馆,委托纪昀等知名学者参与编纂工作。经过七年的努力,共收集了12,237种书籍。这些书籍经过校正后,被分类为应抄、应刻、应存三种类型。其中,应抄、应刻的书籍被认为适合纳入《四库全书》,而应存的书籍仅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列出。
作品特点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之一,包含3,457种书籍,共计79,070卷,分装在36,000多册书中。为了方便检索,乾隆皇帝还指示编纂了一套名为《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丛书,旨在精选《四库全书》中的精华内容。这套丛书的编纂宗旨不同于《四库全书》,主要供皇帝个人阅览,因此具有独特的特点。
历史命运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最初存放于坤宁宫后御花园的摛藻堂,后来又复制了一份存放在长春园的味腴书屋。不幸的是,后者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遭到破坏。而在摛藻堂的版本成为了世上唯一的孤本。庚子国变期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导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命运变得不明朗。直到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在故宫发现并保护了这一珍贵文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其转移至中国西南地区,最终在台湾得到妥善保管。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对其进行了影印出版,使得这一文化瑰宝得以广泛传播。
参考资料
柳贯《待制集》.柳贯《待制集》.2024-11-27
柳贯.柳贯.2024-11-27
吾门不贵奢 不愧在家贫——读《柳贯集》 有感.搜狐网.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