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子久幸
尼子久幸,又称孙四郎义胜,通称下野守,是尼子清贞的次子,尼子经久的长弟。他的母亲是真木上野介的女儿。久幸的生年推测在1458年至1478年间。他在二十一年岁时继承了出云守护代的职位。
人物经历
尼子大柱
尼子久幸的命运与哥哥尼子经久紧密相连。经久花费了二十年时间压制出云国内的豪族,开始向外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久幸展现出冷静沉着、思虑周全的特点,成为了兄长的重要助手,并在关键时刻帮助经久度过难关。永正十五年夏天,伯耆国尾高城主行松与羽衣石城主南条丰后守宗胜背叛尼子家,久幸率领五千大军攻入伯耆。在尼子军围困羽衣石城期间,出云国内的磨石城主樱井宗发动叛乱,经久的儿子政久在平乱时中箭身亡,久幸随即率军从伯耆返回。受丧子事件影响的经久一度消沉,甚至打算将家督之位让给久幸,但久幸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建议以政久之子诠久为继。他还劝说经久振作起来,最终是久幸的支持使经久重新发奋,于大永元年(1521)控制了阴阳十一国,迎来了尼子家的鼎盛时期。大永四年五月,久幸随同经久再次率领万人军队攻入唐乃康,成功占领多个城堡,被称为“大永五月之崩”。
天文元年的叛乱
天文元年(1532),经久的四儿子盐治兴久因领地问题不满,发起叛乱,持续三年,最终以兴久切腹结束。这次事件让尼子经久再次遭受打击,他决定将尼子家的军事行动交给孙子诠久负责。天文六年,经久八十岁,诠久二十三岁,不久前诠久在备中、美作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这让经久感到放心,最终决定将家督之位让给诠久。然而,久幸建议暂时不要传位,认为诠久还需要成长。尽管如此,经久还是将家督之位传给了诠久,并改名为尼子晴久。晴久在受任当年便进军石见,夺取了大内方的石见银山,随后进入播磨国,击败了播磨守护赤松晴政,次年再次攻入播磨,放逐了赤松政村,攻下了别所就治的三木城。
安艺侵攻
天文八年,晴久从播磨返回出云,十一月一日召开了决定来年计划的“备定谈合”。在评定会上,晴久提出讨伐毛利元就,但由于其压力,大多数将领都不敢反对,大势上倾向于出征安艺。只有久幸一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仓促出击可能会损害尼子家的声誉,建议先占据石见诸城,然后再东西夹击。病入膏肓的尼子经久也支持久幸的意见。然而,晴久坚持自己的主张,斥退了久幸。久幸将近七十岁,作为尼子家的元老,地位仅次于经久、晴久、与国久一支。天文九年,晴久正式发动安艺侵攻。六月下旬,尼子国久的新宫党三千骑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试图打通吉田郡山城之路,但遭到穴户一族的抵抗,最终败还。八月,晴久亲自挂帅,动员了三万余兵力。出征前,久幸拜访了经久,表达了自己战死的决心,并担心晴久会破坏经久的功业。经久点头回应,久幸含泪离开。
郡山城之战
八月十日,尼子军从富田城出发,通过石见路进入安艺国。九月四日在多治比的风越山布下本阵。久幸多次谏止,但晴久始终不听。毛利元就把民众转移到城里。尼子军放火烧毁町屋并包围了郡山城。十二日,两军在大田口激战,尼子方本城信浓守、高桥元纲在鑶分遭到毛利埋伏军突袭战死。二十四日,尼子军将本阵移到青光山·三冢山一线,但此事被毛利得知,元就派间谍烧掉了风越山本营。二十五日,尼子方侍大将汤原宗纲率一千五百人袭击小早川兴景,遭到毛利军反击,宗纲本人战死。随着大内主力的到来,晴久以尼子诚久为先锋,于十月十一日对郡山城发动总攻击。毛利元就出城迎战,双方在土取桥正面冲突。三日方向的渡边通、国司元相五百人、十日方向的桂元澄、栗屋元真二百人作为伏兵由左右两面突出,尼子军败走。在一些小规模的冲突中战争陷入了胶着状态。十一月二十六日,陶晴贤率一万大内军从周防山口出发,在严岛神社祈愿后到达了吉田郡山城。大内家旗帜飘扬,小军鼓的声音惊天动地。守城方士气高涨而尼子军开始发生动摇。在寒风中两军僵持着,等待决战时机的到来。次年(天文十年)正月三日,两军又开始剧烈冲突,大内、毛利军烧毁尼子诸将的军营造成了一定混乱,延至十三日,毛利元就以三千骑对长尾的尼子阵发动急袭,一气突破高尾丰前守久友、黑正甚兵卫两阵,高尾丰前守久友当场战死,黑正甚兵卫久澄全军覆没。在猛将吉川兴经的奋战之下,尼子军不至于全军崩溃,两军交战到了日落,此时在毛利方积极的调动下,尼子军被完全牵制住。乘此机会陶晴贤率大内军从背后突击了尼子的本阵,导致尼子军完全崩溃。随后,大内军目标直指晴久本人,此时出现了最壮烈的一幕:
“那被笑作臆病下野国、比丘尼野州的尼子比丘尼,现在将成为晴久公的替身,准备埋骨在吉田,曾经嘲笑过我的诸位,希望你们因为看到臆病野州壮烈的死,而奋起努力吧!”——《阴德太平记》
久幸当时头戴绯縅之盔,身着赤钵腹卷,高喊着突入敌阵,其下五百骑也相随而上。他的奋勇逆击使得陶晴贤的攻势为之一滞,《郡山笼城日记》:“一月十三日,陶势与尼子势战于三冢山之阵,陶家臣深野(房重)、宫川以下十余人与尼子久幸战死。”在这七十岁的老人叱咤奋激的鼓舞下,手下的五百人也奋起死战,使大内方产生四百七十人的巨大伤亡,由于他们的冒死掩护,尼子晴久得以顺利撤走,随后毛利军从另一个方向攻入,此时久幸战斗到了生命的尽头:眼见大内的窘势,毛利麾下武将中原善左卫门遂张弓放出一箭,正中久幸的眉心使其落马,随后敌军一涌而上,斩取了他的首级。
后果
当晚,侥幸生还的尼子晴久招集众臣合议,久幸之死给他和尼子全军都造成了巨大打击,使得本来就不高的士气更加的低落,最终,晴久发出撤退的命令。此时雪已降下,翻越中国山地成了尼子面前的一道难题,在长时间艰难行军与大量士兵冻死之后,晴久一干人好不容易才回到月山富田城,想必之前他们也是考虑到了归路艰难,才将久幸的遗体葬于郡山城下吉田町的西浦,后来又将其墓石移往月山之麓的城安寺。久幸法号“兴国院殿无尘全可大居士”。受郡山之战的失败与久幸之死的双重打击,当年十月,一代枭雄尼子经久也撒守西归,两个老兄弟终相逢于黄泉。
个人评价
尼子经久曾评价久幸的军略深得己意,显示出了久幸不仅具备冷静沉着、思虑周全的品质,而且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点得到了家族上下的一致尊敬,山中鹿之助幸盛的名字中的“幸”字就是来源于久幸。虽然久幸的知名度可能不及后来的武田信繁,但两人在家中的地位及其战死的经历非常相似,可以称之为贤者的命运。久幸的去世对尼子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对晴久来说,这是相当后悔的事情。因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晴久表现得萎靡不振,并且对久幸的遗子经贞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支持。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宫党事件与久幸之死也有关系——晴久原本就缺乏远见,而国久父子脾气暴躁,当久幸在世时,作为长辈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但在久幸战死后,这种矛盾很快就显露出来,再加上毛利的离间计,演变成了导致尼子家崩溃的事件。因此,如果说久幸是尼子家的中流砥柱,那么国久与新宫党只能算是爪牙。如果尼子久幸还活着的话,毛利元就没有办法这么快地开始蚕食尼子的领地,尼子也不会倾覆得这么快;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经久和久幸的相继逝世不仅是后尼子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尼子家开始走向衰落。
子孙后代
永禄九年(1566),月山富田城沦陷,久幸之子经贞前往尼子的故国近江,最终定居在安土城下。经贞之子义陆后来改姓三上氏,服务于毛利旗下的五龙城主穴户隆家。在天正二年(1574)对抗三村家亲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这个家族以三上家之名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尼子久幸.新东方在线官网.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