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16′,北纬36°42′。东与八里孙家村相邻,西与斜角洼村相接,南靠黄海,北与李王庄、南河沟村山泊相连,隶属凤城街道办事处,距街道办事处驻地3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公里,其中耕地28.5公顷,滩涂66.7公顷。2002年,全村有260户,735人,有高、姜、成、罗、李、赵、于等7姓。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4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0%、35%、25%,人均纯收入280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4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8%、21%、1%,人均纯收入3036元。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姓在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高家庄。后姜、罗、成、李等姓相继迁入。

大事记

1942年9月本村解放。1947年11-12月国民党第五十四师侵占凤城市期间,多次进犯本村。12月被人民解放军十三纵打垮,残部从海上逃走。1957年10月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投资21万元,建成电灌站1座,灌溉面积33.3公顷。1989年全村用上自来水,总投资13万元。1998年本村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新建变电室1座,更换变压器1台。

政治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姜春茂在其亲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5年成立了党支部,姜风崇任党支部书记。1947年,党支部组织本村青年20余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并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民兵维护治安。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7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54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凤崇、姜洪志、崔建堂、成桐、李守臻、高宗论、姜洪利、成学谦、高元华。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成立村公所。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委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春茂、成木、姜洪文、姜春喜、罗福林、李守臻、姜凤朋、高宗论、于钦云、成学谦、姜凤章、姜洪利、姜祥林、姜卫国、高元华。1999年,姜卫国成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高元华当选村委主任。

经济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产11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420公斤,总产17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达到540公斤,总产2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90.8公斤,总产28.7万公斤。本村原有捕捞船4只。1983年,发展捕捞船16只,淡水养殖面积3公顷。2000年,捕捞业发展到大小船只30余只,淡水养殖13.3公顷,滩涂开发26.7公顷。并办起了养兔场2个,养狐场5个,养鸡场5个,从业人员220人,收入180万元,税金24万元。1979年以来,本村一直是海阳丝绸公司的蚕茧育种基地。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207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6.3万元,畜牧业收入746.5万元,林业收入1132.6万元,其它收入9.6万元。第二产业1973年,村建面粉厂。1985年,建地毯厂。2000年,成立个体建筑队1个,发展家庭针织户16个,从业人员达160多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90人,收入562.79万元。第三产业1960年,本村仅有一个供销合作代销店。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11.5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4.3万元,商饮业收入7.2万元。

社会

1942年9月解放后,设初级小学。1948年停办。1957年,建立村小学。1976年,建立村幼儿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2人。村民有11人获技术职称。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50公斤左右。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人均粮食500多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140辆,摩托车110辆,电话172部,彩电98台,电冰箱106台,洗衣机21台。村庄建设1998年,建变电室1座,村集体房屋2处,共48间。2002年,村民住房360栋,大部分为铝合金门窗,装潢程度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集体福利1973年,村成立农村合作医疗站。1982年,全村安上了电灯,小麦脱粒用上了电机,面粉厂用上了交流电,年老体弱无子女的村民,住到了镇敬老院。1989年,村民吃上了自来水。1998年,对电网进行了改造。2001年,安装上电话虚拟网。2002年,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