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影像本体论

影像本体论

安德烈·巴赞在其1945年发表的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关于电影本质的核心观点: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是一致的。他主张,摄影所获得的影像具有自然属性,源于被摄物体本身,是其真实的代表。影像本体论认为,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只有摄影能够实现无需人为干预的特性,从而使得电影能够忠实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

理论基础

影像本体论的心理学基础在于人类对于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渴望。电影影像通过摄影机自动产生的特性,满足了人们将自身排除在外,仅依靠机械复制来呈现幻象的愿望。这种客观性赋予了影像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说服力。

基本原则

影像本体论强调摄影机和镜头的重要性,认为电影的任务是利用世界本身的图像重新塑造世界。为了保持客观世界的完整性,影像本体论提倡禁止使用任何可能破坏这种完整的电影技术。其美学理念包括:追求对象的真实性,维护空间的一致性,确保时间的真实连续性,强调叙事的真实性,以及创造出包含声音、色彩、立体感在内的全方位外部世界景象。

影响与争议

影像本体论对战后西方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支柱。然而,这一理论也遭到了电影理论界的批判,特别是来自结构主义者和电影符号学家的反对。他们认为影像并非现实的简单重现,而是受制于不同的认知条件的人类观察结果,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系。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影像本体论的基本立场。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电影学家雷杰纳·考威尔在探讨美国先锋派电影的形式主义趋势时,将影像本体论的概念与展现电影制作过程和结构的自我反思型影片联系起来,重点研究了胶片、光线、音画关系等电影要素。这使得影像本体论的概念从单纯再现自然对象和事物的工具转变成了探究电影制作过程中光学特性的现代概念。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明确区分电影性和非电影性元素,探索电影性元素的表现潜力。这一理论对西方实验电影产生了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电影是什么?》一书的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引发了中影股份学者对影像本体论的深入讨论。他们既肯定了影像本体论作为真实美学理论基石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该理论忽略了电影艺术审美的多个方面,如题材选择的主观性、光影处理的艺术性、电影手段的多样性和影片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数字技术背景下对电影影像本体论的再思考.原创力文档.2024-10-25

视觉文化语境中影像本体论的重构.个人图书馆.2024-10-25

电影本体论的巴赞思想.晋师戏剧青年.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