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School of Journalism, Fudan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复旦大学的二级学院,位于中国上海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前身是1929年9月成立的复旦大学新闻系,1981年和1984年,新闻系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1988年6月10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
截至2024年,学院有全职教职工96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23人,讲师9人,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400余人;下设4个系,开办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4个本科专业;有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家重点学科2个。
2021年,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新闻学院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3月4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11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传媒学科排行榜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高校排行榜首位。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新闻系
1924年年初,复旦大学国文部主任邵力子开设《新闻学及现代政治》,为复旦大学最早开设的新闻学课程。是年秋,国文部附设“新闻学讲座”,由《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时任复旦大学国文部教授陈望道主持。在陈望道的倡议下,复旦大学新闻教育开始起步。
1926年2月,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新闻编辑家谢六逸到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任教,同时建议刘大白主任设立新闻系。同年9月,中国文学科内设新闻组,聘他为主任。1929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式创办,谢六逸任首届系主任。在谢六逸的主导下,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当时的学制规定为四年,学生须修满161个学分,所修读的课程计45门以上,分为基础知识、专门知识、辅助知识、写作技巧和实习与考察五大类。课程设置中还注重向学生介绍国外新闻发展情况,包括欧美新闻事业、日本新闻事业和比较新闻学方面的课程。
复旦大学新闻学系同上海市新闻界联系十分密切,自1930年起,谢六逸聘请多位知名报人来新闻学系讲课,如《时报》总编辑戈公振、《时事新报》编辑黄天鹏、《新闻报》编辑郭步陶等。基础课程由校内的专任教师教学,专业课由记者专家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新闻学系师生出版了一批专著,促进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1930年,复旦大学新闻学系率先建立新闻学研究室,开国内高校新闻学系科设立新闻学研究室的先河。
全面抗战爆发后,复旦新闻学系随学校西迁重庆市。1941年9月,陈望道代理新闻学系系主任一职;次年9月正式接任系主任。陈望道倡导民主办学,把“宣扬真理、改革社会”作为办系指导原则,鼓励学生“有胆有识”“学有专长”。抗战的持续,使新闻学系的教学实习条件日益困难,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校内就有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1944年4月,陈望道发起筹建新闻馆的募捐。第二年4月5日,新闻馆建成开幕。馆内有招待室、资料室、图书馆、阅览室、印刷间、编辑室、报展室,一应俱全。1946年4月复旦大学师生准备复员返回上海市;6月,新闻学系随同学校一起迁回上海江湾。新闻界知名人士赵敏恒、杜绍文、袁伦仁、卜少夫、萧乾、储安平等应聘在新闻学系兼课。1949年,上海暨南大学奉令停办,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解散,两校学生转入复旦新闻系。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华东高校会议的决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进行大调整,复旦新闻学系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的独立新闻学教育院系,并且吸收了全上海各高校的新闻学教育人才,实力得到进一步充实。1952年10月,新闻工作者王中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主任。王中重视新闻学研究,反对“新闻无学”的观点。这为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61年9月,复旦新闻学系率先招收研究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开展新闻学研究生培养的教育机构。1978年3月,新闻学系重新建立新闻研究室。7月起,新闻学系先后创办《外国新闻事业资料》《新闻学研究》《新闻大学》等学术研究刊物,在国内最先开始搭建新闻学术讨论与研究的平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系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和1984年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完备的教学体系。本科生学制为4年,硕士生和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改革开放后,新闻学系编写教材的力度日益加大,1986年在国内出齐第一套新闻学系列教材。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1988年6月10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高等学校建立的第一所新闻学院。成立初期,新闻学院下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与出版学(筹)等专业。1996年,其新闻与传播学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999年起,设立国内新闻院系中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经过逐年发展,新闻学院形成目前的新闻学系、传播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4个系的格局。进入21世纪后,新闻学院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宣传部和复旦大学的帮助下,开创了“部校共建”这一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创新机制,自2013年12月开始在国内其他高校推广。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新闻学院设有新闻学系、广播电视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四个系。
新闻学系
新闻学系创立于1929年9月,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新闻学系现有27位在职教师,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含青年副研究员)9人、讲师2人,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新闻史、新闻实务、数字新闻学、媒介社会学、媒介记忆、科学传播、城市传播、数字出版、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在上述领域均有代表性的重要学者和研究成果。2019年,新闻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传播学系
传播学系建于2002年,是中国设立最早的传播学专业。系内设有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教育项目。2020年,传播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硕士项目包含传播学(学硕)、国际新闻传播、新媒体传播、战略传播,此外还设有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合作的双硕士学位项目。在2022年中国大学上海软科排名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在学校条件、专业生源、专业就业和专业条件四项指标上均获得A+评级,在学科支撑一项指标上获得A评级,综合排名全国第1。
广播电视学系
广播电视学系前身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综合性高校中最早成立的广电专业之一,后发展扩充为系。广播电视学专业已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所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互联网平台、文化传媒公司等。
广告学系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建立于1994年,并招收首届本科生。2001年成立广告学系。广告学专业立足于全球化与媒介融合的现实,根据数字传播时代广告业界的新形势与新业态,以及广告学科的自身规律,确立教学的根本立场与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情况
新闻学院全职教职工有96人,其中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32人),副教授23人,讲师9人,行政管理人员30人。学院先后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3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7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5人。教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四个一批”人才2人。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0人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12人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此外,新闻学院还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和兼职研究员;聘请50余位业界精英担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业界导师。
参考资料:
教学情况
自2012年开始,新闻学院实行“2+2”改革,本科生前两年在经济学、社会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法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8个非新闻传播专业学习;后两年则分流分别进入新闻、广电、广告、传播四个专业系统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接受专业能力训练。2021年,新闻学院开始实行“2+X”本科生培养方法,专业培养包括大类基础教育和专业核心教育。大类基础教育课程是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原则设置,具有规范精炼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大类学科基础训练的一组课程。专业核心教育课程包含各专业最核心的知识结构与脉络,是评估专业素养与颁发学位的关键支撑。
学院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马新观教育平台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育部网络共享课程,引领全国的马新观教学。学院还打造和组建了一个“专业课程+前沿讲座+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新型课程思政框架,立体化地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
教学成果
2022年,学院精心培育的四项教学成果斩获“2022年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新闻学院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并有两本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同时,还有多本教材及多位教师荣获“首届复旦大学教材建设奖”等。
上海市教委公布“2022年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学院取得了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的成绩。周葆华教授领衔申报成果《“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新闻类新文科特色课程建设与培养模式创新》荣获一等奖;陈建云教授领衔申报的《构建同向同行立体化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张涛甫教授领衔的《打造全媒体语境下卓越主流新闻评论人才培养的“复旦模式”》和张大伟教授领衔的《文创类创新创业课程产教融合新模式》荣获二等奖。2021年,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编撰的《新闻学概论》(第六版),以及黄瑚教授主编教材《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学科建设
新闻学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平台。1999年,学院获批成立中国首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新闻传播学(学术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新闻学(国际双学位)7个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包括新闻与传播(综合新闻)、财经新闻、新媒体传播、战略传播、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5个方向;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3个专业方向。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科拥有新闻学、传播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2015年进入上海市重点支持的高峰学科行列。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交流
2016年11月2日,新闻学院与网易传媒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建立学术与技术合作机制,建立学生实践、实习机制和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平台入驻“网易号”等三个方面展开合作。
2017年1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广州国际城市创新传播研究中心”签订共建合作协议,以在数字化、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促进中国传播学科的发展,立足本土经验,创新研究范式和理论,推动海内外传播研究的合作交流。
2019年1月11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指导,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记者》共同主办的“新概念、新媒体、新实践——2018融媒体作品大赛颁奖仪式暨2019复旦—上观融媒体精英训练营在解放日报社举行。仪式上,信息与传播中心和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新闻记者》三方共同签署融媒体产学研合作计划。
2021年9月14日,成都传媒集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依托各自优势,在课题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就业、员工系统培训、骨干挂职等领域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校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外合作交流
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丹麦、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近40所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与美国密苏里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多所世界一流新闻传播院校合作双学位项目;承担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丝绸之路”国家奖学金项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重大需求。
2004年9月23日,复旦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全球媒介与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谅解备忘录举行签署仪式,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副院长萨拉·沃斯顿(SarahWorthington)分别代表两校签字。该项目由复旦大学39新闻学院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媒介与传播系合作举办,主要面向海外学生,学制两年,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新闻与传播人才。
2018年,学院接待了德国慕尼黑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日本东京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际著名学府的来访,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传播管理研究协会、东南亚记者团、挪威菲律宾国家电视广播网等机构的访问与交流。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新闻学院图书楼、办公楼、教学楼和综合楼等总建筑面积达14000平方米,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收藏和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其中位于屠海鸣图书楼4楼的资料室文献丰富。新闻学院资料室图书报刊阅览室藏有新闻传播类中文图书2万3千余册、外文图书5千余册,订有中文期刊126种、外文期刊10种、中文报纸28种,还藏有较为完整的建国以来主要报纸期刊合订本近3万册,以及解放前出版物复刻影印本多种,如:《申报》《东方杂志》《新华日报》《新青年》《万国公报》《良友》《上海生活》《密勒氏评论报》(英文)《中国丛报》(英文)《朝日新闻》(日文)等。珍贵资料室藏有解放前报刊资料3800多件,以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重庆等地出版的报刊为主,还包括部分解放初期的出版物及少量海外出版物珍本。其中一部分为孤本,极具史料价值。
中国近代新闻史料室藏有全国各地方新闻志、《民国新闻史料汇编》等汇编史料、新闻历史学前辈捐赠藏书等;党史图书专区藏有党的重要文献与党史资料28种、宣传工作方面文献汇编5种、人物著述21种、研究性资料34种等共近400册;新媒体图书专区藏有新媒体领域中文图书300余种、外文图书约50种;新闻传播学教材专区收集有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教材1700余种。新闻学院资料室另藏有台湾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丛书800余册。
学术期刊
《新闻大学》
创刊于1981年的《新闻大学》是国内创办最早的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在全国历届新闻传播学术期刊评选中排名前列。2016至2021年,《新闻大学》影响因子为2.70。
《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1956年3月20日,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印的《新闻学译丛》第一期出版(5月30日再版)。1956年,该刊共出三期;到1957年6月止,又出了两期,前后共出五期。1957年6月《新闻学译丛》停刊,21年之后的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继承《新闻学译丛》的传统,又创刊了《外国新闻事业资料》。该刊初为不定期出版,后为季刊,小32开本。刊物装帧简陋,而内容丰富充实,每期100页左右。1979年第4期达180页。该刊到1978年12月出了两期。到1979年初到9月又出4期,前后共出6期。主编舒宗侨,后由郑北渭继任主编。1979年12月,《外国新闻事业资料》改名为《世界新闻事业》》,出版1980年第1期(总第7期)。该刊也是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内部发行。1980年9月,《世界新闻事业》出版第三期后停刊。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新闻学院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史论、传播理论、城市传播、新媒体传播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产生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创新性学术成果。学院拥有新闻学国家级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文化部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等重要研究基地平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是复旦大学实体科研机构,现任院长为张涛甫教授,副院长为周葆华教授、张志安教授。首席科学家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戴琼海教授。研究院设咨询委员会,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余人。
研究院以全媒体理论与技术社会化、国际传播、计算与智能传播、媒体融合与现代传播体系为核心方向,在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学术活动、学术平台建设、学术获奖、智库建设等方面出产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反响。最新标志性成果包括:张涛甫教授:《基于意识形态视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周葆华教授:《大数据时代的计算舆论学》,张志安教授:《互联网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内容治理机制研究》,等。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同年12月获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研究要求和风格是:“理论意识,经验取向,全球视野,本土关怀”;明确并基本确立了自己的思路和重点研究方向:以媒介技术变迁为主要视角,以城市传播为经验性场域,聚焦传播为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明确并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立足本土经验,探索理论和范式创新,引领并大力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增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为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在2016年、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连续两次获得“优秀”,是新闻传播学科四个基地中唯一获得两次优秀的基地。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与研究传统,自上世纪50年代,“两典一笔”就成为学院教学设置中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一“典”,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2002年,童兵教授领衔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团队。该课程2004年成为复旦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2009年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11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2014年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此基础上,2016年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正式成立。作为研究型、智库型、国际化的前沿学术机构,基地致力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立足真理性、科学性、当代性和国际性,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Fudan University National Center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Research,英文缩略 FUNCCIR,下称简称“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复旦大学共同创建的重要文化研究机构,现任主任为孟建教授、秘书长为张殿元教授。中心”自2015年正式成立以来,在“文化创新研究”“新媒体文化研究”“数字人文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新闻发布制度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2项,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教育部社科重点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一般课题多项。“中心”成员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中心”的重点研究出版计划荣获了2022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一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复旦大学985重点建设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也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传播与国家治理”为方向的研究机构,现有校内研究员16人,校外研究员10余人,现任负责人为李良荣教授。中心整合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七大学科团队,以网络空间为抓手,在网络社会心态、网络理政、网络安全、国际国内舆情追踪四个方向开展长期研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运营10年来,中心累计出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5本、网络社会心态研究丛书2本、互联网与新媒体系列教材4本,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中央及省部级重大课题项目10余项,地市级以上决策咨询课题20余项,系列研究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及上海市优秀成果奖。
院训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优秀校友
学院荣誉
2021年,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中,新闻学院获得“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3月4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11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传媒学科排行榜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媒学科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大陆高校排行榜首位。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复旦大学.2024-03-20
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共建四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网站.2024-03-20
2004年“211工程”学校名单.教育部网站.2024-03-2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简介.新浪网.2024-03-20
是谁创办了复旦新闻系?——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之际.人民网.2024-03-20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传承与发展中打造“复旦模式”.人民网.2024-03-20
喜报|新闻学院教学成果与教材建设双丰收.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
2021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发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连续三年蝉联传媒学科中国大陆排行榜首位.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
复旦新闻学院:中国新闻史的底稿.新民晚报.2024-03-20
中国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决定今日基本格局【2】.人民网.2024-03-20
新闻学系.复旦大学.2024-03-20
传播学系.复旦大学.2024-03-20
广播电视学系.复旦大学.2024-03-20
广告学系.复旦大学.2024-03-20
【pick me2019】复旦大学院系介绍丨02 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
关于印发《复旦大学“2+X”本科培养体系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复旦大学.2024-03-28
本科生教育.复旦大学.2024-03-28
【院系巡礼】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
校媒合作赋能 携手共谋发展 成都传媒集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日头条.2021-09-14
资料室.复旦大学.2024-03-20
新闻大学 | 2019,让我们以月为期再出发.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8
新闻大学.万方.2024-03-28
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2024-03-20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2024-03-20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复旦大学.2024-03-20
复旦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2024-03-20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2024-03-20
守正创新,弦歌不辍——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中国记协网.2024-03-20
新闻人的底色: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华诞之际.新浪教育频道.2024-03-20
党政班子.复旦大学.2024-03-20
“力行坊”校友沙龙第4期 | 广州新闻界走访.复旦大学.2024-03-20
“力行坊”校友沙龙第3期|深圳新闻界走访.复旦大学.2024-03-20
校友新声丨刘海陵:8213人眼中的秦指导.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缅怀|毕生坚守“有立场,有底线,有情怀”的谢国明校友,一路走好!.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力行坊”校友沙龙第7期丨南京新闻界走访.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校友发言 | 杨金志:同学,请万分珍惜“复旦新闻”.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薪火|对话李泓冰:新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薪火|对话“新榜”创始人徐达内:不断观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冲动.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
薪火|对话朱莹:与时代并行,触碰世界变化的本质.微信公众平台.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