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度积
溶度积是指难溶电解质尽管难溶,但还是有一部分阴阳离子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的阴阳离子又会在固体表面沉积下来,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就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量不再减少。这样的平衡状态叫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即沉淀平衡常数),简称溶度积(英语:溶解度 product)。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晶体与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存在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将难溶电解质AgCI放入水中,固体表面的一部分Ag和Cl在水分子的不断作用下脱离AgCl固体,与水分子缔合成水合离子进入溶液,此过程称作沉淀的溶解;与此同时,溶液中的水合Ag 和Cl 不断运动,其中一部分受到AgCl固体的表面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吸引,又会重新结合成固体,此过程称作沉淀的生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和生成是可逆过程。一段时间后,当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速率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难溶电解质固体和溶液中水合离子间的沉淀溶解平衡由此建立: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如下:
详细解释
溶度积——K
事实证明,任何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溶解,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通常把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离解的,即溶解多少,就离解多少。
例如,AgCl的离解平衡如下:
式中各物质浓度均为溶解平衡时的浓度,固体浓度在表达式中不出现。c是标准浓度,一般定义为1mol/L,用于取消K的单位。
溶度积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它会受温度的变化以及其他电解质的溶解影响而改变,所以通常给出的数值为某一单一电解质在特定温度下测定的。
对于PbCl,Ca(PO)以及Mg(OH)等能解离出两个或多个相同离子的难溶电解质,在书写其表达式时,应如同写平衡常数的方法一样,各离子浓度取离解方程式中该离子的系数为指数:
溶度积(K)和溶解度(S)都可用来衡量某难溶物质的溶解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换算。
规则
将Q的大小与K进行比较,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
当时,溶液为过饱和溶液,平衡往左移动,沉淀析出;
当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溶液中仍有沉淀存在,平衡往右移动,沉淀溶解;
当时,溶液为饱和溶液,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既无沉淀生成,也无沉淀溶解。
上述规则,可以用来判断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发生,称为溶度积规则
例题讲解
例5-5 已知 Ca(PO)的K为 ,求:
(2) Ca(PO)在0.10 mol·L NaPO溶液中的溶解度。
即 Ca(PO)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7.14×10 mol·L 。
因为S很小,所以
=[c( )/c ] [c( )/c ]
=(3S) (2S+0.10)
≈(3S) (0.10) =2.0×10
即 Ca(PO)在0.10 mol·L NaPO溶液中溶解度为mol·L 。
与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一样,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受同离子效应的影响,结果平衡左移溶解度降低。又如:
在AgCl(s)的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或AgNO由于同离子效应,使AgCl(s)溶解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