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霍大顺

霍大顺

霍大顺,男,东北大鼓演员。祖父为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13岁由祖父亲自把他送到沈阳市曲艺团的学员班开始正式学习。3个多月后,学员班解散,3年后,霍大顺参加了工作。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个人简介

1970年,霍树棠患了重病开始卧床,看着日日服侍在床前的霍大顺,爷爷将东北大鼓经典作品《杨靖宇大摆口袋阵》一字一句口传给霍大顺,直到他把长近16分钟的《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唱得颇具韵味。

霍树棠毕生所唱的120多个东北大鼓段子,基本都没有文谱保存下来。霍大顺找到了以前播放过祖父大鼓段子的电台,终于在他们的资料库里翻到十多本老式录音带,都是祖父的原唱。霍大顺如获至宝,天天晚上都要边听、边学、边唱。

霍大顺当时所在的运输公司领导发现了他的这个爱好,不仅吸收他进了公司文艺队,还把一台录音机和仓库的钥匙交给霍大顺,为他练功提供方便。这下可把霍大顺乐坏了,每天下午5时下了班,他就抱着大录音机一头扎进仓库“练功房”,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练到半夜才回家。说是“练功房”,其实偌大的仓库基本都被货物堆满了,货箱间不足1平方米的空地才是霍大顺练功的地方,摆好大录音机,摞齐一盘盘磁带,剩下的一丁点儿地方坐都坐不下。霍大顺自有说法:要唱得字正腔圆,必须得站着才行。

正像霍树棠当年跟霍大顺交代过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唱好东北大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要甘于寂寞,付得出辛苦。经过日复一日、字字句句的唱练,霍大顺的东北大鼓从库房唱到了舞台,从公司车队的联欢会唱进了全公司文艺会演、沈阳市交通部门文艺会演,甚至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职工文艺会演的节目单上,也有了东北大鼓曲目和霍大顺的名字。看到那么多人喜欢听他唱,霍大顺高兴极了,他说那掌声不是给他个人的,而是给东北大鼓这门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的。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评审意见

该申报人承袭了东北大鼓的表演技艺,嗓音高亢、宽厚,唱腔刚中有柔,善于表现英雄人物,通过对演唱技艺的不断揣摩和练习,表演日臻完美。在多年的表演活动中,以演唱短段为主,并得到了业界的肯定。比较完整熟练地掌握了所从事曲种的技艺特点,专业水平较高,技艺精湛,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在业界有较突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师承谱系清楚,能够极极组织开展传承工作。经评审评定,认为该申报人基本符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东北大鼓相关

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

据说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子弟书演员黄辅臣等由北京来到东北,把子弟书唱腔传入沈阳市,以后又结合东北民歌而逐渐形成奉天大鼓。当时演唱的多是子弟书词,故又称演唱班社为“清音子弟班”。现通称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东北大鼓最初的演唱形式是演唱者操小三弦自弹自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来击节,也叫“彝族月琴书”。清末民初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