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咚咚亏

咚咚亏

“咚咚亏”,亦作“咚咚奎”,在土家族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它既是土家族的一种古老的吹管乐器,也是这种乐器演奏的曲牌名称,同时还可以作为瑞安鼓词中的衬词。

历史传说

咚咚亏的历史较为悠久。据传,秦始皇修建长城期间,一位名叫巴涅的土家族青年被抓走。他的妻子冬冬在他离开不久后生下了孩子,却遭受了婆婆的虐待。冬冬日复一日地期盼丈夫能早日回家,每天都会登上山顶眺望,然而始终未能见到巴涅的身影。为了抒发内心的情感,冬冬采集了一根竹子制成笛子,通过吹奏来寄托对巴涅的思念。尽管最终冬冬因悲伤过度去世,仍未等到巴涅归来的消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冬冬,也开始模仿她的调子吹奏竹笛,并将冬冬制作的笛子命名为“咚咚亏”。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表明,咚咚亏是由土家族女性创造的乐器,至今仍然受到土家族女性和儿童的喜爱。

形制结构

咚咚亏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单簧气鸣乐器,土家语称之为“早古得”,也有“呆呆哩”的别称。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桑植县保靖县、永顺地区以及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鹤峰县等地。通常使用首端带有竹节的细竹管制作,长度和直径会有所差异,常见尺寸为管长约15至20厘米,尾端内径约为0.8至1厘米。在管身正面,距离竹节1厘米的位置,会雕刻出一枚竹制簧片,簧片长度一般为1.2至2厘米,宽度则在0.3至0.6厘米之间,簧根与竹节相连,簧舌向下。此外,管身上还设有三个或四个方形按音孔,靠近尾端还有一个出音孔。

演奏方法

演奏咚咚亏时,应将其竖直放置。对于有三个音孔的咚咚亏,左手食指负责按下第三个音孔,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分别控制第一个和第二个音孔,无名指则用于支撑管身底部;而对于有四个音孔的咚咚亏,则是左手食指按下第四个音孔,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控制其他三个音孔。演奏者口中含住管首的簧片,通过吹气使簧片振动发声。由于管身长度和音孔位置的影响,咚咚亏能够发出四个或五个不同的音符。其中,三孔咚咚亏的音列可能包括g、c1、d1、e1或c1、d1、e1、g1,而四孔咚咚亏的音列可能是g、c1、d1、e1、g1或c1、d1、e1、g1、a1。第三孔可以用来演奏各种装饰音。咚咚亏的声音特点是柔和且浑厚。它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一起合奏,常见的演奏形式是两支咚咚亏相对而奏。在演奏技巧方面,主要包括打音、倚音和颤音等手法。

传统曲目

咚咚亏的传统乐曲丰富多彩,其中包括《耍调》《赶集》《布涅咚》《慢巴涅咚》《拉帕克》《乃约乃》等作品。在土家族的文化中,咚咚亏的乐曲被称为曲牌,许多曲牌都有着固定的标题和歌词,既可以吹奏,也能演唱。咚咚亏的音乐保留了土家族古代歌谣的特点,是土家族传统民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当前状态

在土家族社会中,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甚至是儿童,都非常喜欢咚咚亏,他们常常用它来自我娱乐,有时也会伴随着吹奏唱歌。中国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曾在歌曲《长歌万里行》中唱道:“咚咚亏,代代吹,土家越吹越有味,吹得山花红,吹得林木翠。”这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咚咚亏的深厚情感。民间艺术家田隆信创作的独奏曲《土家的早晨》以其独特的土家族民间音调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并在北京进行了表演,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扬。

参考资料

咚咚亏.咚咚亏.2024-11-07

咚咚亏(咚咚奎)是什么?咚咚亏(咚咚奎)名字由来的资料.咚咚亏(咚咚奎)是什么?咚咚亏(咚咚奎)名字由来的资料.2024-11-07

咚咚亏(咚咚奎).咚咚亏(咚咚奎).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