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庆
《大长庆》是一部由长庆油田新闻中心和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五集大型纪录片,于2012年2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CCTV-12的《见证》栏目连续播出。纪录片以每集25分钟13秒的时长,以时序为线索,从多个角度描绘了中国西部长庆油田的风雨历程。通过平凡人物的亲历讲述和情景再现,展现了人与石油、天然气的博弈,呈现给观众极具视觉震撼力的鄂尔多斯盆地。此外,纪录片还尝试在盆地形成、破解磨刀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时的跟踪讲述,对中国石油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填补了鄂尔多斯盆地历史中的油田影像空白。
剧情简介
《大长庆》以长庆油田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独具特殊且复杂的鄂尔多斯市盆地貌,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的中国长庆油田为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为主线,以时序为线索,选取多个不同的角度,通过一个个油气作业区平凡人物的亲历·讲述,情景再现,显现中国西部“长庆油田”的风雨历程,展现“人”与“石油、天然气”的博弈,呈现给观众极具视觉震撼力的鄂尔多斯的盆地,纪录片还尝试在盆地形成、破解磨刀石等诸多方面进行多时的跟踪讲述,对中国石油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填补了鄂尔多斯盆地历史中的油田影像空白。
幕后制作
《见证——大长庆》五集大型纪录片自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大型纪录片,首先在前期策划期间就需要掌握大量的石油知识,专业术语,历史背景,这都势必将会成为我们的必经之路,一部好的纪录片,我们既要将他的背景诠释到淋漓尽致,又要抓住人物故事的核心,不得不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由于长庆油田的特殊性,他的作业区分布在陕、甘、宁、蒙、晋五个不同的省内,也为我们的采访带来了少有的难度,也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环境,专程派出曾多次执导过多部大型纪录片的导演:宋一丹团队,担当主创团队,全程高清拍摄,经历了日以继夜的连续奋战,才得以实现了如今的《大长庆》。
摄制组里有来自长庆油田的石油工作者,他们常年在中层工作,但以往也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深入石油一线,多次感慨于身为石油人的艰辛!
一路上在采访时,不断了解中国的石油历史,对于长庆油田的诞生,和他与石油的渊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是因为拍摄《大长庆》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到遍布鄂尔多斯盆地,陕、甘、宁、蒙、晋、这块中国神秘而耐人寻味的盆地与长庆油田之间巨大秘密。
单说长庆油田的油,就为西部乃至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庆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在挑战低渗透、攻克特低渗、再战超低渗的卓越精神,深受我们每一位见证者的尊重,以往大多数人们会认为,石油如井喷一样可以由我们石油工人自由取出,在摄制组近距离拍摄:素有“磨刀石著称的”地貌时,及其坚硬无比的岩石芯,在我们透过特制显微镜下看到内部所显现出的油层时,让每一个人不得不惊叹于,地处这样一个特殊地貌的长庆石油工人们,是如何在磨刀石上闹革命的真实写照啊!
播出信息
作品评价
《大长庆》重现了当代石油工人们的真实生活,也让更多的人群了解,远在我们西部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我们的石油工业付出了他们毕生的心血,无怨无悔的在鄂尔多斯市这块特殊且复杂的盆地中,默默坚守在一线的长庆油田石油工人们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这是国内第一次耗时近一年时间,拍摄一部关于油田石油工人们为主线的纪录片。而且对于全程策划总导演的宋一丹,曾执导过《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唐朝《树下仕女图》《西汉鎏金铜马》多部大型纪录片,对此类题材的把握经验丰富。此外,《大长庆》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从中国石油历史的进程中,审视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分布在陕、甘、宁、蒙、晋5省,几代石油工人们40多年间的艰苦奋斗,可歌可泣,坚持不懈以西部新大庆市为标准,真实再现了一个遍布鄂尔多斯盆地中的西部大长庆!摄制组后期30余位工作人员,也曾担任过《寻找迷失的宝藏》《千年菩提路》等大型专题片制作的,国内一流制作团队,《大长庆》摄制组还专程历时50多天奔赴陕。甘宁。蒙.等地行程近一万多公里,先后深入西峰油田、长庆桥、庆一井、华庆油田、靖安油田、红井子油田、安塞油田、川庆钻井、长庆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苏里格气田、荒原﹑戈壁﹑沙漠,基层作业区等多个油气田一线生产建设现场拍摄,先后采访了长庆油田早期的几代石油工人代表和家属,以及地质专家,科研人员,历史近8个月,先后两次,真实纪录在石油一线的石油工人们,为我国石油工业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再现历史,并且真实表现了长庆油田几代石油人们,生活在鄂尔多斯盆地内所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视觉的冲击!(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
《大长庆》中展示的是一个勇于奋斗,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长庆人,纪录片在开篇的部分,便以温情呈现普通的石油工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以人物叙述的形式将石油工人的一天呈现给观众,逐一延伸﹑追溯长庆油田的历史来历,打破了他人对鄂尔多斯盆地的贫油论,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在如此特殊的地貌中,所被外界认为没有开采价值的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奇迹。《大长庆》的最后,有一句艾青的诗歌来诠释石油工人们:“哪儿需要我们,就在哪儿住下,一个个帐篷,是我们流动的家!换一次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
参考资料
《大长庆》_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_央视网(cctv.com).央视网.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