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集镇
西集镇,中国常见镇名。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的西集镇,距哈尔滨市区75公里,处于哈市百公里辐射经济圈内,境内哈肇公路东西横穿10公里,西兴公路纵贯11公里,是巴彦县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155平方公里,辖六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1个社区,4个居民委,总人口4.6万。现在耕地15万亩。境内驿马山、小陵河两山对峙,少陵河、猪蹄河、漂河三水环绕,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另有山东省枣庄的西集镇;通州区的西集镇等。
基本概况
西集镇,原名“双山堡”。自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放荒开垦,初成村落时,因介于驿马、少陵两山之间,故名“双山堡”。到光绪年间(1875—1908年),人烟稠集,改称“西集厂”。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巴彦县第五区。东北沦陷后,改为西集镇,1939年改为西集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西集区,1950年改为第四区。1956年3月,并村划乡,设置西集镇。1958年7月,将西集镇和裕民乡合并为西集乡,同年9月改称西集人民公社,同年11月将原新发、安宁、丰乐3乡又并人西集公社。1959年4月,划分为西集、丰乐种业两个公社。1983年6月,撤销西集公社,恢复西集镇。
西集镇下设常兴、兴旺、春发、荣誉、繁荣、共同6个行政村。其中常兴村有8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5000亩,是原山前村和常兴村合并而成。春发村有10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4000亩,是原春发村、中山村、凌河村合并而成。兴旺村有11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4000亩,是原兴旺村、新宏村、奋斗村合并而成。荣誉村有16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9000亩,是原荣誉村、春裕村、文明村合并而成。繁荣村用13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3000亩,由原繁荣村、前卫村、玉民村合并而成。共同村有9个自然屯,土地面积25000亩,由原共同村、长丰村合并而成。
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西集镇的林地面积有16472亩,森林覆盖率达2.9%,草原面积有24280亩,水面有1880亩,现已开发渔池1700亩,水利灌溉控制面积达16100亩,占耕地面的11.3%。境内有一座500公倾的少陵水库,一个国营林场和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泥炭、沙石、林木、“五荒”和旅游资源。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少陵河、猪蹄河流经镇内河道总长20公里;全镇年采砂石30万立方米;荒山、荒沟、荒滩、荒水面积达1.5万亩;境内有国家级黑龙江驿马山国家森林公园、灵隐寺等旅游景点,可供游人观赏。
2、土地资源。西集镇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镇耕地面积16.8万亩,大部分土地平整、土质肥沃、盛产粮食。玉米、大豆单产在全县一直走在前列。玉米主栽品种是巴单4、巴单5,淀粉含量在72—74%,年玉米种植面积可达8万亩以上,年产在0.96亿斤,商品量在0.5亿斤左右。全镇畜禽饲养量达到55万头(只),其中生猪养殖3万头,黄牛1.8万头,专业村、屯、户分别达到2个、11个、151户。2006年,全镇全年共向市场投放95万头(只)畜禽,全镇畜牧业总收入达2.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1%。
3、旅游资源。西集镇旅游资源丰富,两山对峙,三水区环绕,自然风光秀美。驿马山是哈尔滨市东部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上建有东北地区最大的灵隐寺,电视转播塔高耸入云,驿马山庄幽静典雅,盘山路曲径通幽。山脚下少凌河水潺潺流过,新建驿马山大桥壮观宏伟,少陵山突兀险峻,山脚下漂河、少凌水库水面宽阔,水质肥美,鱼类品种繁多,是垂钓、游玩的好场所,西集镇小城镇建设已成规模,高楼林立,街道井然,相应服务设施配备齐全,小城镇品位不断提升。西集镇已成为旅游景点,是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人口构成
西集镇共有7930户,其中非农业户2237户,全镇总人口4.26万人,其中镇内人口1.28万人,占总人口的30%,农业人口2.98万人,占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15,290人,2011年共转移劳动力9800人,输出劳动力人均收入14000元。居民包括汉、回、满、朝鲜、蒙古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0人。西集镇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国乡镇之星”。工业小区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以区内骨干企业为主组建的企业集团被批准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镇党委连续四年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称号。
经济发展
2004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2亿元,镇内生产总值8.4亿元,财政收入17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9元。
2004年,西集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业总产值实现3.4亿元,增长8.6%,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在畜牧业生产上采取“抓大带小促中间”的办法,大抓牛、小抓禽、中间抓生猪。在措施上采取大户牵动,典型带动,全民齐动,通过抓防疫、抓规模、抓科技、抓服务、全镇畜禽饲养量达105万头(只),其中黄牛饲养量达2.2万头,生猪饲养量达16.4万头,羊饲养量达1.2万只,家禽饲养量达85万只。全镇发展养牛专业户90户,养猪专业户121户,养羊专业户15户,养禽专业户7户,畜牧产值实现2.1亿元。
把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公共设施建设、城区和园林绿化等做为城镇建设的重点,完善了配套设施,强化了地下排水设施功能和镇村屯道路的整修。同时还加强了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城镇环境和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全年城镇建设总投资1700万元,建镇医院住院处2500平方米,铺设地下给水管线5000延长米。新建了78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和3000平方米的露天市场。城区的工贸、农贸、乡企产品批发、蔬菜批发、大牲畜交易5大市场交易活跃,买卖红火,年交易额达2亿元以上。完成了北效公园的规划、设计和一期工程建设,既满足了城乡居民的需求,又丰富了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而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两基”、“减负”成果得以巩固,小学生的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中学生在3%以下。成年、职业、幼儿教育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已向学前2年延伸。成人教育被评为 2001年县级先进单位。。有线电视新入网户146户,全镇入网率已达40%。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镇卫生医疗条件进步改善,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科技队伍日益壮大。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的原则,计划生育率94.3%,长效节育率98%。
社会发展
(1)在小城镇建设上。西集镇城镇建设按照国家及省市县关于城镇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指示精神,积极采取引进外资、启动民资、盘活存资、申请国资、招商引资等多元投资方式,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建管并举,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建设品味。自2006年以来,全镇用于村镇建设的资金达5.2亿元,仅城镇建设投资达4亿元以上,先后建成了商服住宅楼20万平方米;主街路和内环路铺设白色路面9186延长米并配套建设了绿化带、人行道等附属设施,安装路灯300盏;铺设地下排水管线6000多延长米,地下排水普及率达72%;自来水入户率100%;铺设通讯光缆175公里,镇村开通程控电话4562门,电话普及率达62%;有线电视已入户1850户,入户率达68%,调频广播覆盖率达100%;建贮量为20吨的石油液化汽站1座,居民用气普及率达85%;在镇郊建6万平方米的公园一处体育场、灯光球场4个,为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创造了条件。如今,西集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达到了绿化、美化、香化、净化和亮化的标准,一个自身发育壮、牵动能力强,辐射空间广,具有现代城市框架和品位,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新型城镇正在崛起。我镇被省建委授予“全省小城镇建设标兵镇”称号。
(2)在乡镇企业上。西集镇乡镇企业自1980年起步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发展过程。陆续建成了粮食深加工、建材资源、畜禽养殖加工、高新技术、泥碳资源、绿色食品和商贸服务8个开发区,形成了以浸油厂、淀粉厂、青岛啤酒、烟花厂为骨干,集粮油加工、酒类酿造、矿产建材、包装印刷、烟花爆竹等6大门类36个系列268种产品的企业群体。企业总数达到938家,从业人员3470人,企业资产存量达1.4亿元。我镇先后被省委评为发展乡镇企业标兵镇,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30强”乡镇,工业小区被省委列为“十强”工业小区。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现在这些企业都已破产(总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闲置资产都在县农行手中。
(3)在农业生产上。西集镇按照发展“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农业的要求,于运作中注重把握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保证全镇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畜牧业生产上,2011年在全镇6个行政村共培养了17个黄牛养殖示范户,18户家禽养殖示范户,65户生猪养殖示范户,18户貉子养殖示范户。这些示范户的培植带动了全镇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全镇全年共向市场投放95万头(只)畜禽,畜牧总收入达2.8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61%。
区划
230126102001 121 光复居委会
230126102002 122 永安居委会
230126102003 121 向荣居委会
230126102004 121 新兴居委会
230126102200 220 常兴村
230126102201 122 兴旺村
230126102202 220 春发村
230126102203 220 荣誉村
230126102204 220 繁荣村
230126102205 220 共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