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陵
云陵,又称“女陵”“阳陵”“思合墓”,清代称“大圪垯”。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大圪垯村西,南距淳化县城9公里。西汉刘弗陵之母钩弋夫人赵婕妤的陵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云陵重修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昭帝刘弗陵即帝位后,追封钩弋夫人为皇太后,发卒二万,重修太后云陵陵墓,邑三千户。云陵为复斗形,夯筑,底下南北长155米,东西长158米;顶上南北37米,东西39米,高35米。陵冢四面尚存门阙遗迹,垣墙则不存,若以门左右延续至交叉点当墙垣计,东西墙各长337米,南北墙各长283米,周长1240米。陵冢位于垣墙内偏东南处。垣墙东南角与西南角各有土丘,直径约15米,内有砖瓦和夯土块,可能是角楼建筑遗迹。
在云陵北偏西约500米处有云陵邑城址,俗称“故城”,东西长约700米,南北长约370米。云陵和陵邑遗址遗物丰富,主要为陶建筑材料、铺地砖、瓦当、下水管道、简瓦、板瓦、石磨、石臼等物。2013年5月,汉云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从淳化县城向北翻过一条沟后,远远就可以望见一座汉冢,此乃钩弋夫人云陵。《汉书‧外戚传上》中记载:”钩弋夫人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刘弗陵即位,追尊钩弋婕妤为皇太后,发卒二万人起云陵,邑三千户。在北面甘泉宫遗址曾经采集过长勿相忘的文字瓦当,传说就是昭帝思念自己的母亲而专门制作的,也有说是刘彻晚年怀念钩弋夫人所做。
《汉书》中的钩弋夫人的死因记载的较为简单,让人抹不清头脑。不过《史记‧外戚世家》记述钩弋夫人死的经过较为详细:公元前88年,「上居甘泉宫,召画工图画周公负姬诵也。於是左右群臣知武帝欲立少子也。後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这就是常说的:「欲立其子,必先杀其母」。
结构
史书记载与云陵的现状相印证,云陵在今县北铁王乡南部,大讫埏村以西,俗名大圪挞。墓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边长1 55米至158米,清晰。墓冢表面计32400平方米,占地约54亩。陵园设有四门,门外置双阙,西阙、北阙在过去农田基建中破坏严重,东阙和南阙至今保存比较完好。阙高1.5米至4米,长20米左右,夯土筑成,墓冢及四阙以外今为农耕地,垣墙无迹可觅。如果从四门阙向左右延伸至交叉点作为垣墙,则东西墙长337米,南北墙长283米,周长1220米。墓冢位置在陵园内偏东南处。陵园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略高于地面土丘,其下埋有砖瓦残件和夯土,从其位置看,为角楼建筑遗迹。南阙外有南北走向的道路痕迹,宽约10米,其上农作物历年色象有别,疑为陵前司马道。
地理位置
云陵西偏南,曾发现南北走向宽约3米,长约300米卵石铺地,有人猜测这或许是“月游衣冠”的道路,连接寝园和陵庙。这条道路附近,分布密集的瓦砾,有圆形和五角形下水管道出土,看来这一带有大型建筑。道路之南有一处建筑遗迹,东西长达200余米,这有可能是寝庙建筑物所在。
参考资料
文物保护单位.陕西省文物局.2024-08-14
汉云陵.淳化县人民政府网站.2024-04-10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202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