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为何“失声”?半夏用5万张虫虫照片唤醒荒野写作

自然文学为何“失声”?半夏用5万张虫虫照片唤醒荒野写作

半夏:为什么自然在中国文学中越来越枯萎?

撰文丨新京报记者 何安安

当你与一只虫子对视时,是否想过这可能是拯救中国文学的自然密码?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中,我们多久没有蹲下身来观察一只蚂蚁的轨迹?当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发出“为什么植物在中国文学中越来越枯萎”的诘问时,作家半夏用五年的荒野蹲守给出了震撼回答——她的新作《与虫在野[](@replace=10002)》不仅斩获“中国自然好书奖”,更以数万张昆虫影像掀起了一场文学界的“自然复兴运动”。

网丝蛱蝶(又称地图蝶)的翅膀纹理犹如天然导航系统

在信息爆炸的2025年,我们反而离自然越来越远——全球已知150万种动物中昆虫占100万种,但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昆虫名字还不及超市货架上的洗发水品牌多。12月20日,在“单眼与复眼的荒野邂逅”分享会上,携带显微镜般观察力的半夏与评论家李敬泽、科普作家张劲硕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自然缺失症”的诊治对话。当屏幕上闪过紫茎甲被蛛丝绞杀的画面时,现场读者突然意识到: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虫鸣蛙声,更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半夏(杨鸿雁)在云南荒野拍摄昆虫工作照

这位鲁院高研班走出的作家,早年以《铅灰暗红[](@replace=10003)》《心上虫草[](@replace=10004)》等小说立足文坛,却在2014年遭遇创作危机。“当我发现连绿头苍蝇的复眼都闪耀着宝石红光时,突然明白文学枯竭的病因——”生物学出身的半夏在分享会上展示手机拍摄的苍蝇特写,“我们太习惯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却忘了文学需要旷野的滋养。”

从书房到荒野:一场文学诊疗实录

“作家要接受天道人心的审问!”半夏在《与虫在野[](@replace=10005)》自序中引用评论家谢有顺的论断,恰似一剂强心针扎向当代文坛。她五年来俯身云南大地拍摄的昆虫影像,意外成为诊疗“文学自然缺失症”的X光片:

  • 诊断书1:当00后读者分不清《诗经》里的“螽斯”与“斯螽”,文学传承已出现断层
  • 诊断书2:城市作家对自然的认知停留在“草坪勿入”的告示牌层面
  • 诊疗方案:像中医“望闻问切”般观察蚂蚁牧蚜的共生智慧

《与虫在野[](@replace=10006)》内页展示的昆虫生态摄影

李敬泽在现场举起手机拍摄黄金指突水虻照片:“这种‘无用之趣’藏着文学复苏的密码!就像罗素说的,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他对比法布尔《昆虫记[](@replace=10007)》的百年影响力,痛陈当下文学创作困局:“当孩子指着绘本喊‘虫虫’,而作家只会写‘小虫子’——连物种名都丢失的文学,怎能不枯萎?”

报喜斑粉蝶翅膀的磷粉在显微镜下呈现纳米级结构

博物学:给文学插上复眼

“看花是种世界观,看虫也是!”半夏早年在《看花是种世界观[](@replace=10008)》中埋下的伏笔,终于在昆虫世界得到验证。科普作家张劲硕展示汪曾祺《人间草木[](@replace=10009)》中描写瓢虫的段落:“前辈作家笔下的虫鸣能唤醒童年记忆,而现在都市小说只剩手机震动声。”他提出的“文学博物学”理念引发全场共鸣:

  1. 认知革命:从“害虫益虫”的功利分类转向生命平等观
  2. 观察革命:学习蚂蚁用复眼观察世界的多维视角
  3. 叙事革命:借鉴蛛网结构构建故事脉络

<img src="https://p26-sign.toutiaoimg.com/pgc-image/RlpETcs8uu1ON7~tplv-tt-origin-web:gif.jpeg?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lk3s=953192f4&x-expires=1757541744&x-signature=DBf8azC640U3nrBE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