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被忽视的第三大健康杀手,专家呼吁科学治痛

慢性疼痛:被忽视的第三大健康杀手,专家呼吁科学治痛

您是否曾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疼痛?在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贾一帆医生团队正为一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微创手术,这背后隐藏着慢性疼痛的惊人真相。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但随着寿命延长,疼痛已成为第五种人生处境,慢性疼痛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医学研究揭示,疼痛需要重新定义。国际数据显示,慢性疼痛发病率高达30%,被视为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疼痛是病,得治”这一理念,在中国仍未被广泛认知。

在武汉,疼痛科虽年轻但发展迅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拥有整层楼的专业病区,协和医院30张疼痛床位常年爆满。

“如果您能让我一年有5天不头痛,我愿磕头致谢。”刚过65岁生日的陈洁找到贾一帆医生时,已被头痛折磨近20年。

贾一帆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疼痛科副主任。陈洁辗转北京、上海、广州的神经内科、骨科等多科室,总怀疑脑内有肿瘤,但检查均无异常。今年11月初,她从睡梦中痛醒,在神经内科无果后,医生建议:“试试疼痛科?”

“50%—70%的慢性头痛难以找到病因。”贾一帆说,像陈洁这样辗转多科、从小痛发展为顽固性疼痛的患者很常见。除头痛外,60岁以上患者常见慢性疼痛还包括颈椎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及癌痛。

国际调查显示,慢性疼痛发病率占总人群30%,是第三大健康问题。但中国公众对“疼痛是病”的认识不足,甚至医学界也常视疼痛为症状而非疾病。

“我不怕死,怕痛”

11月14日,贾一帆为陈洁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她仰卧,医生轻拨颈部血管进针注药,过程不到一分钟。当晚,陈洁睡了整觉。次日查房,她紧握贾一帆的手感激道:“多年没睡得这么沉了。”

这是陈洁首次接触疼痛科。“我不怕死,怕痛。”她回忆,20年前一个下午,带外孙时突然太阳穴电击般刺痛,蔓延至整个头部,十几秒后消失。

此后头痛不定时发作。止痛药最初有效,但剂量渐增仍无法控制,发作时度日如年。

“头痛不该看神经内科吗?”陈洁疑惑。她发现病房还有腰痛和带状疱疹患者:“腰痛看骨科?带状疱疹看皮肤科?疼痛科到底治什么?”

从1997年关注疼痛起,贾一帆不断解释此问题。“并非所有疼痛归疼痛科,需看类型。”医学将疼痛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疼痛是疾病或外伤的警告,治愈后疼痛消失,不超过一个月。疼痛超三个月属慢性顽固性疼痛,归疼痛科诊疗。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相关的感受、情感、认知和社会纬度的体验,甚至是心理活动。”武汉市疼痛学会主委、协和医院疼痛科主任杨东补充,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本身就是疾病。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疼痛涉及身心社会因素,需多学科团队对症施治,药物与非药物手段结合,有时需无创或微创手术。它像迷局,医生需与患者深入交流才能理清症结。

现实是,因对慢性疼痛认识不足,诊疗常分散于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各科仅常规处理,导致“轻痛科科治,重痛没人管”。

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

除求诊走弯路,疼痛不被承认是慢痛患者共同感受。11月3日,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疼痛科病房,61岁徐强再三请求贾一帆再治疗:“贾医生,我疼怕了,求巩固效果。”

徐强7年前左肺切除术后,患处仍剧痛,复查正常。“哪里止痛往哪跑。”他甚至去越南寻偏方。手术医生认为他心理作用:“越想着疼越疼。”

“没人信我。”疼痛折磨下,徐强1米75体重不足50公斤。家人说他矫情,直至他想自残才被重视。

“专治疼痛对很多人是新概念。”杨东说,中国人崇尚忍耐,视“忍痛”为坚强美德。

杨东遇一位80多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皮疹愈后胸背如针扎电击,痛极才用止痛药,忍至穿衣盖被痛苦才就诊。

“忍一忍就不疼”是门诊常话,但慢痛常忍出问题。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9%—34%患者皮疹愈后仍痛,神经损伤致敏感,轻触即剧痛。

常规治疗无效,杨东为患者做脊髓电刺激术,电极植入神经部位,脉冲电流阻断痛觉传导。术后首晚,患者痛减,感激不尽。

“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贾一帆解释,“痛觉敏化”指疼痛初期局部炎症通过外周感受器传至中枢,处理不及时,长期刺激致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性重构,神经元难恢复,越忍越痛。极端时,微刺激如开灯也能引发剧痛。

四成以上慢痛患者存在抑郁倾向

2017年全球疼痛指数显示,91%中国人经历身体疼痛,34%每周疼痛,常见部位为颈、肩、腰背。

杨东和贾一帆认为,成人慢痛高发与老龄化相关。武汉慢痛患者平均60岁以上,多数疼痛数月才就诊。长期疼痛无效缓解易致心理问题,情绪影响疼痛感知。

最难治是“哪都疼”患者。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一位70岁女患者,从踝关节痛蔓延至膝部,医生一离即觉全身疼。贾一帆说,患者独居缺乏安全感,加重疼痛感知。

武汉虽无大型调查,但协和、武大人民医院等疼痛科医生估算,约四成患者伴焦虑抑郁倾向。

这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年上海调查一致:慢性疼痛发病率92%—98%,三成以上社区居民和四成以上门诊患者有抑郁倾向。

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医生周俊说,国外疼痛中心配精神科医生,国内尚无此条件,疼痛科医生常客串心理医生。“忽视心理的疼痛科医生不优秀。”

记者发现,疼痛门诊就诊时间长,每患者至少15分钟。多数患者诉“全身疼”,医生需引导细述病情,问闭合性问题,如疼痛时他处感受、发作日事件甚至教育背景。

“疼痛无形,医生须完全信患者主诉。”周俊说,文化、经历、场景影响感知,问得越细越利治疗。

18位院士联名支持建疼痛科

疼痛科在中国近三十年从无到有。

1979年,中科院院士韩济生参加国际疼痛学会年会,将疼痛医学引入中国。1989年,中华疼痛研究会成立,原卫生部文件定麻醉科为临床科室,任务之一为“疼痛治疗”,多医院设“疼痛门诊”附麻醉科。

但学术上,麻醉科处理无痛技术,疼痛科处理治痛,概念不同。2006年“首届全国疼痛科主任峰会”,专家建议疼痛科独立建科。

“疼痛科附麻醉科,神经内科医生晋升考麻醉科内容?”301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于生元直言荒谬。天津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李仲谦认为,临床麻醉与疼痛理论技术差异大。

2006年10月16日“世界镇痛日”,吴阶平、韩启德等18位院士联名支持建科。2007年,原卫生部明确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设一级临床科室“疼痛科”,专治慢性疼痛。中国真正有疼痛科。

“虽多数疼痛科医生出身麻醉,但转科后须专研疼痛医学,否则力不从心。”杨东1997年毕业入协和麻醉科,1998年协和设专职疼痛门诊,2008年增病房,他主动请缨。

贾一帆原为麻醉医生。1998年,武大人民医院设疼痛门诊,一腰椎痛患者初诊被四人抬入,贾一帆打硬膜外麻醉。一周后患者可搀扶复诊,三周后独自复诊。

他们见疼痛医生主动性:“为病人祛痛。”虽收入比麻醉科少1/3,但疼痛科以治慢性疼痛为主,微创介入为核心,医生用各种手段缓解疼痛,成就感更强。

疼痛科在夹缝中求生存

疼痛科作为中国最年轻临床科室,仅13岁,但市场需求增。韩济生院士主编书记载,2007年至2017年,全国疼痛科就诊患者翻9倍,从80万增至794万人次,住院患者从6.1万增至48.2万。

武大人民医院2018年设疼痛科病区,44张床满员;协和年门诊量1万多人次,2008年设疼痛病房,30张床一床难求。贾一帆认为,需求反映健康观念提升和生活品质追求。

“但与国内发达地区比,武汉疼痛学科发展滞后,地位不高。‘疼痛是病,需科学治’观念未普及。”杨东说。全国6家医院疼痛科为国级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

杨东认为部分因武汉省部级医院投入偏低。省部级医院中仅协和、武大人民医院等设疼痛病房,他院无独立疼痛科。

反观武汉非部属医院重疼痛科发展。武汉市第四医院2006年设疼痛科及病房,武汉最早,现为省市级临床重点学科;武汉市中心医院、市第一医院分别于2010、2015年设科,医院支持力大,治疗有特色。

多疼痛科医生认为此局为“差异化竞争”,但想全国占席需省部属医院加强参与。“省部属医院参与度低因疼痛科诊疗边界不明,无明确核心疾病,经济科研难出成果。”

1999年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提“疼痛不仅是症状,也是疾病”,“免除疼痛是全人类权利”。此后疼痛认知和医疗大发展。“发展疼痛医学应以患者感受为出发点,非只盯‘疾病’。疼痛学科与多传统学科交叉,取长补短才能满足健康需求。”杨东说。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首席记者王恺凝

来源: 武汉晚报

相关问答

骨科篇是个什么意思?

"骨科篇"指与骨科相关的文章或章节。骨科是医学分支,专治骨骼、关节、肌肉等运动系统疾病。"骨科篇"即讨论此领域内容。

搞骨科什么意思?

“搞骨科”通常指治疗骨骼疾病。骨科医生负责跌打损伤、关节炎、骨折等。若身体不适,建议就医。

创伤骨科什么意思?_千问健康

创伤骨科指处理意外伤害所致骨骼问题的专科。

小说骨科什么意思?

“骨科文”调侃兄控、妹控属性,指故事中男女主角为亲兄妹恋爱,常伴戏剧化情节。

广播剧骨科是什么意思?

骨科网络语指同辈血缘关系两人组成的恋爱配对,如兄妹、姐弟。伪骨科指无血缘但类似关系。

骨科虐恋是什么意思?

骨科指治疗骨关节疾病的科室。虐恋指爱情过程痛苦,造成心灵折磨。

什么是骨科动漫?

骨科动漫源于“德国骨科”网络传闻,指涉及血缘恋情的动漫作品。

顶楼中的骨科是什么意思?

说明该医院骨科专业领先,成为行业标杆。

在骨科中PFAN是什么意思?_千问健康

PFAN在骨科耗材中为专业术语,具体需咨询医生。

骨科癖是什么意思?

骨科癖指对骨骼或骨科手术的特殊兴趣,可能表现为痴迷结构或崇拜医生。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