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流传于江南民间的手工印花织品,初称“药斑布”,以灰药刮浆形成的斑布(染工艺的旧名),后因蓝印染为主流,又称“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从江南起源后流传至全国,曾衣被天下。其中,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令人瞩目,这与其得天独厚的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南通市濒江临海,土壤、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元代以来,由于棉花在江海平原的广泛种植以及江南纺织技术的引进,南通土布得以迅速发展。明代,南通民间大量种植蓝草,为蓝印花布提供了染料来源,促进了印染工艺的发展,形成了“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并由此逐渐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印染作坊。中国蓝印花布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通、湘西凤凰县、沂蒙、桐乡和昌邑市等地。代表作品有《纺织图》和《仿彩陶纹》。代表人物有刘建新和吴元新。
蓝印花布作为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此外,2009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南通大学成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并配备了具有民间艺术特长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从事蓝印花布研究。2024年,《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一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历史沿革
朦胧期
中国的防染印花技艺历史悠久。秦汉时期,人们在长期的染色过程中总结出了染色与防染的原理,于是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防染图形,以达到所需的花纹,防染技艺就此出现了。蓝印花布发展到唐代最为盛行,宋代时开始衰退,除蓝白印染花布外,彩色蜡缬、绞缬、夹在中原地区逐渐趋于单色,并隐没于民间。现出土较早的型版防染印花的实物遗存是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的凉州时期的蓝地七瓣白色小团花和直排圆点构成的蜡缬绢以及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出土的蓝地白花毛布残片。后者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这种工艺可能是用薄木板雕刻花型后点蜡防染而成,是型版防染技艺的雏形。
发展期
唐代出现了利用砂浆碱剂防染印花的工艺,灰浆由生石灰、草木灰等制成,这也为蓝印花布防染浆(黄豆粉和石灰粉)的配制提供了物质准备。
随着唐宋油纸伞业的发展以及南宋时期缬类印花工艺的禁用,催生了相对简便的油渐取代了其他防染印花技艺,并迅速由江南传到江北,乃至江苏全省。其产地以苏州为中心,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其他地区,蓝印花布防染技艺也由此流传并影响至全国。浙江、山东、山西、湖南、湖北、安徽及东北地区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出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吉祥图案。
江苏称蓝印花布为“药斑布”;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所用的材料中有黄豆粉,故湖北称之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仍称蓝印花布为“猫蹄花布”;有的地区还称之为“苏印”。南通市地区自明代以来一直沿用黄豆粉加生石灰作为印制蓝印花布的防染浆,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印染方式。
随着元代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明清以来,民间蓝印花布广泛流传,它的生产制作和销售的形式是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
技艺特点
技艺流程
民间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比较特殊和复杂。其制作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采蓝制靛
将采集的新鲜蓼蓝植株浸泡在容器中并压上石块使其沤烂,捞出残枝后在靛水中投入适量的石灰粉,加以搅拌,制成土靛。将土靛稀释并加入适量的米酒或白酒,充分搅匀,静候缸中的土靛发酵,待土靛中的杂质沉淀,捞去液面上的靛花,就可以准备入缸浸染了。
2.制防染浆
防染浆又称“防染糊”,防染浆的配制是蓝印花布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使用的材料是石灰粉、黄豆粉、蛋清和水。具体的配制过程如下:
(1)准备。先将石灰粉和黄豆粉用 100 目筛子筛去杂质,将鸡蛋的蛋黄取出,蛋清备用。
(2)称重。取石灰粉、黄豆粉适量,倒入盆中拌匀。
(3)搅拌。在盆中加入清水和蛋清,顺时针搅拌。
依照气候的情况,水量可稍做增减调整。
待充分拌匀后,用手指检查糊状的防染浆,若感觉细腻顺滑且没有小块颗粒状,那么防染浆就配制成功。
3.油纸雕版
先将设计图稿描绘在油纸版上,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春子来春,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花版镂空后,经刷桐油加固,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4.拷花上浆
将油纸雕版上的花纹漏印到面料上去的工序又称为“拷花”。拷花上浆前,先将布料做湿水处理,均匀吸收水份成半干湿状态的布料易于平整,纤维毛孔也易于均匀吸收防染浆,提高印染效果。
将面料平铺在台板上,压上油纸雕版,在油纸雕版上刮上防染浆,油纸雕版上的花纹就被漏印到了面料上。要注意的是在刮印防染浆时,油纸雕版要压紧,不可发生移动,否则刮印防染浆的工序就算失败了。拷花上浆是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工序,漏印的防染浆应该厚薄匀称,花纹清晰规整,织物留白处不要沾染到防染浆的残渍。
5.入缸浸染
将经过拷花晾干后的织物投入靛缸中,轻轻抖动,使其均匀吸收到染液,第一遍浸染大约 8分钟,然后提出使织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这个过程也需要8分钟,然后继续进行入缸浸染和提出氧化这样的过程,反复4至5遍后,将织物摊开晾晒。
6.刮浆显花
将印染物两端固定绷紧,用铁刀轻轻刮去布表面的防染浆,靓丽清新的白色花纹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7.漂洗成品
将刮浆显花后的布料投入清水中漂洗,洗去防染浆残余粉末,拧干水份晾晒,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也就全部完成了。
技艺工具和材料
工具
刻刀、花版、筛子、刮刀、刮浆桌、晾布架、染缸、调缸棒、竹篮、蓝边瓷碗、山架子、刮防染砂浆刀、晒布架、理布凳、码布凳。
材料
棉布
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自宋代以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成熟。元代以后,黄道婆革新了江南纺织技术,松江区及南通市地区家家户户将棉花“纺之为纱、织之为布”形成了“家户习为恒业”的格局。由于松江、南通地区濒江临海土质、气候都适宜种植棉花,所产的棉花不仅量多而且质地好,为当地手工棉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明代中期,松江及南通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松江、南通当地农民家家以纺纱织布为副业,所产布匹不仅满足了自身生活需求,还远销海内外。随着棉布产量的增加,以棉布为材料的蓝印花布得以迅速发展并普及全国,明清之际已十分流行。
蓝印花布工艺在刻版前需要挑选优质的坏布,一般选用棉质好的上等白色布料,要求布面平、色质白、质地紧,普通坏布用于染制纯蓝色或制作其他生活用品。蓝印花布所用棉布需要先脱脂退浆,即将所选布料裁剪成每段12.5米,再放入含碱的水中浸泡,一般加温至50摄氏度以上,浸一天;然后将布料置于清水中浸泡2-3天,将包裹在布纤维表面的浆及杂质清除,反复清洗退尽余浆,取出晒干待用。若未彻底退浆,染色时有些地方会染不上颜色,形成色斑,影响染色布的质量。
靛蓝染料
蓝草是靛蓝染料的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不同,主要分为四种,即萝科的蓼蓝、爵床科的马蓝(山蓝)、豆科的木蓝、十字花科的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适宜种植马蓝(山蓝),山东、湖北宜种蓼蓝、蓝,台湾地区则以种植木蓝、马蓝(山蓝)为主。靛蓝染料主要用于青布(纯蓝布)和蓝印花布的染色,还被用于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夹缬的染色,所染出的大青等深浅蓝色是中国民间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印花型版
印花型版分为镂空木质花版和油纸型花版。蓝印花布刮浆用的是油纸型花版。
据史料记载及出土实物论证,中国早期常用的防染印花布是用木板镂空防染,最初大多为几何纹样,后发展为植物花卉、动物以及人物造型,但镂刻的纹样受到木版雕刻工艺限制,花纹粗犷。因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不易保存南宋时期有人将此法加以改进,用纸版上桐油或柿漆后刻花防染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纸刻花版逐渐取代了木制的花版,用于印染“药斑布”,即现在所称的蓝印花布,由此推动了油纸型版的发展。民间艺人还大胆吸收剪纸、刺绣、织锦、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与此同时,用桐油纸来刻花版,不但省工省时而且印染的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更强,使用寿命长,表现的花纹更为丰富,刻版漏浆工艺也逐渐趋于成熟。
防染浆
防染浆的配料一般是用黄豆粉和石灰粉按照一定比例加水调成糊状。如刻制的花型很细,也可用糯米粉调水蒸煮后再调成糊状。
流行/分布地区
湘西凤凰县蓝印花布
湘西凤凰县蓝印花布是采用纯天然植物提炼的靛蓝染料和最古老的镂空花版印染工艺制作而成,其技艺流程复杂,包含裱纸、描稿、刻版、上油、调料、刮浆、入染、晾晒、淌洗、卷布、碾布等过程。种类有纯蓝花布印染和彩蓝花布印染两种。前者布面素净,无花纹图案,一般用于衣服、头帕的布料;后者花纹图案丰富,构思精巧,品质高贵上乘,一般用于被面、垫单、帐檐、巴裙、围腰、门帘、桌布、围布等,是艺术欣赏、收藏及研究的佳品。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南通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中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蓝印花布的魅力在于图案形式多样,内涵底蕴丰富。其纹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样,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蓝印花布框架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蓝白布局对比更加强烈,在粗犷拙朴的造型之中,更显刀法线条的流畅。在印染技艺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单调的蓝白两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将原始棉麻面料拓展到丝绸面料。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全国历史上蓝印花布主产区第一个获得国家级保护的项目。在南通市,无论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年轻人,对蓝印花布都有着别样的感受。明清以来,蓝印花布早已成为南通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身上穿的,头上戴的,生活中的被面、包袱布、蚊帐、门帘等都是蓝印花布制成的。
沂蒙蓝印花布
沂蒙民间蓝印花布是以手工刻版、防染漏印、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是沂蒙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沂蒙民俗风情的象征.其制作工艺古朴、材质天然、色彩素雅清新,具有浓郁的区域特色与丰富的人文艺术价值。
桐乡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拷花布”,以靛青作染料印染而成,具有耐洗耐晒、色性稳定、花纹愈洗愈明的特点。2014年,“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桐乡一直重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工作理念,不断深入探索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新方式、新途径,促进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19年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丰同裕染坊“专注于蓝的深度开发”入选传统工艺振兴优秀案例。
昌邑蓝印花布
从清朝道光年间,到“七七”事变之前,一种将白布印染成蓝底白花双色布的新工艺,在昌邑市悄然兴起。这种以独特的工艺技术生产的花布,色调明丽、图案精美,既有制作服饰、被褥等实用价值,又是伤心悦目的工艺美术品,深的人们喜爱。这种花布叫“昌邑蓝印花布”。
昌邑蓝印花布工艺,是由中国的西南少数民族的“蜡染”技术演化来的。所谓“蜡染”,清代田雯所著《黔书》中记载:“裳服,先以蜡绘于布,而后染之。既去蜡,则花见。”这一技术辗转传入昌邑市后,经过几代能工巧匠的反复研究、试验、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工艺上的重大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蜡染所用的蜡,改为用生石灰和豆面调成的糊。这种原料比蜡丰富易得,又容易涂在布上。二是发明了镂刻花版技术。将各式各样的图案镂刻在版上,如同印刷一样,可使花布上的白花标准化、定型化,避免了蜡染图案的随意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印花速度。
镂花版,是昌邑市蓝印花布生产中的一项关键性工艺,而制作花版之前的图案设计,更是一种决定花版价值的艺术创作活动。制作花版,先要用毛头纸7层打成纸壳,晒干后,将设计好的图案描在纸壳上。然后根据图案形状,分别用方、圆、长、扁等各种刻刀将图案部分镂空,使纸壳成了花版。最后用桐油油漆两三遍,晾干后即可使用。
代表作品
纺织图
蓝印花布最初是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的,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 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吴元新创新设计了近千件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等十多部专著,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纺织图》吸取汉代画像砖的艺术精华,以家庭为单位,描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景象。图案中正在纺织的女子立体鲜活,织布机的经纬线刻画分明有序;旁边用抽象的手法刻画了几只飞禽走兽,增添了农家小院的情趣;下方则是男子扶犁赶牛耕田的景象,正应了歌中所唱“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
仿彩陶纹
作品中心有一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蓝,左半部为蓝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看起来像是人口中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人面周围,有小鱼作相互追逐状,下方是一群人手牵手欢快的跳跃。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仿彩陶纹图案中的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祭祀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鱼合体是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或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代表人物
刘新建
1968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古城社区文星街20号·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凤凰县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蓝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花·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采用纯天然植物提炼的靛蓝染料和最古老的镂空花版印染工艺。父亲刘大炮(刘大炮)系刘家蓝印花布第四代传人。刘新建自幼随父学艺,熟练掌握了蓝印花布的制作技艺,包含裱板、描稿、制板、上桐油调料、刮浆、入染等制作过程,并对蓝印花布的图案设计,制作工艺作了大胆地创新·制作的蓝印花布色泽鲜艳·美观大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刘新建的印染工艺讲究做工精细、构图巧妙、寓意深刻、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代表作品有《凤戏牡丹》《钓鱼戏莲》《吉庆有余》《双鱼福寿》《吉庆丰收》《八宝生辉》等等,作品远销东南亚,并多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民间工艺品大赛,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举,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近年来刘新建多次接待了前来不死鸟调研的各级领导,蓝印花布印染作品受到各级领导的赞扬,并鼓励他为传承和弘扬民间工艺继续努力。
吴元新
吴元新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抢救保护了流失在民间的2万多件蓝印花布古旧精品、10万多个纹样,创新设计了千余件蓝印花布作品,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他出版了国家重点图书等9部专著,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他是中国蓝印花布领域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传统印染技艺中第一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南通大学非遗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服系兼职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苏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染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大学中国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荣获了中国民间文艺“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个人成就奖”,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当选了第八届、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元新在四十年的蓝印花布技艺研究领域中创办博物馆、建立明清染坊、出版研究专著、在院校培养传承人、承接国家级课题以及创新获奖等,逐步形成了蓝印花布“五架马车”效应,即蓝印花布古旧收藏、蓝印花布技艺传承、蓝印花布艺术研究、蓝印花布院校教学、蓝印花布产品创新的立体式传承模式。
传承与保护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蓝印花布逐渐在国内家居领域开辟出新天地,其功用已从家用纺织品逐渐转为室内个性装饰品,受到一部分年轻人的青睐。为此,江苏南通市的生产已经做出相应调整,主要制作一些新品种,如台布壁挂系列、包袋系列、丝巾领带系列和鞋帽系列、玩具系列和工艺品系列。而且,为了提升其品牌价值,南通蓝印花布还在一些大城市开设了家居专卖店,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等,天津、南京、苏州也都有专卖店。
南通市有关部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蓝印花布的传承进行扶持。一是保留传统染坊中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形式,二是在全国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传承人。2007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8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染服设计系本科生教学;中央美术学院连续5年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让喜欢民族民间文化的学生有机会选择传统工艺课程,从中学习传统蓝印花布技艺,并动手参与刻版、刮浆、染色等各道工艺流程的制作。在培养传承蓝印花布传统印染工艺的人员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经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共同培养传统染织服装方向的硕士生、本科生。2009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与南通大学成立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并配备了具有民间艺术特长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从事蓝印花布研究。这些培养途径都使蓝印花布的传承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2024年1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由南通大学、南蓝印花布传承人吴元新主编、吴灵姝、倪沈键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一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是一部关于中国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系统性文化档案的样书卷。《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为民间传统工艺志书编写找寻到一种科学、严谨、规范的书写范式,它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对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价值与影响
南通市是中国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南通有着悠久的印染技艺传承历史,其工艺传承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因此主要介绍南通蓝印花布的价值与影响。
原料提取的经济性
用作纺织面料原料的棉花非常易得。江苏南通市滨江临海,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棉花生长,加上蓝草的大量种植及当地百姓惯有的纺纱织布传统,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将棉花纺成纱,与传统印染工艺相结合,生产出既满足普通大众生产、生活所需,又具有典雅、清新特质的蓝印花布面料,并使南通土布得到很大的发展。
成品的实用性
南通蓝印花布制成的生活用品具有简洁朴素和实用经济的特点。蓝印花布不像其他地区或少数民族的传统印染工艺品那样色彩斑斓、绚丽多彩,而以简洁、朴素的色彩搭配见长,用蓝印花布做成的门帘、壁挂、床被、围裙、桌布等日常家用品,其色调既给人素雅的印象,还非常耐脏、耐磨、耐洗。旧时,南通市民间男子以穿青衣、妇女以穿蓝花布为美,日用品大多为蓝印花布制作。在现代社会,南通蓝印花布再次以其天然的手工魅力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引起人们对于老式材质的怀念。作家桂芩将棉花比作人类最贴心贴肺的爱人,是羞答答隐在蓝布头巾、蓝布衫下的蓝色爱人,如处子般静且美的少女;也感叹棉花的气息让人想起正午地头瓦罐里的米粥,有着焦渴期待之余的怡人清凉与清香、塌心塌肺的深情,一语道出棉花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服用的舒适性
众所周知,棉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不仅穿着柔软舒适,而且保暖性好,服用性能优良,坚实耐用。南通蓝印花布制成的衣服吸汗性好,在夏天不会像其他衣服那样贴在身上;由于采用天然植物刮浆印染,棉花原有的纤维不会变形,即使穿着很厚的由蓝印花布制成的衣服也不会有热的感觉,因而南通蓝印花布以穿着舒适、经济耐用的特点,成为过去生活中最常用、最受欢迎的服装面料。南通蓝印花布依然奉行着与世无争却奉献所有的态度,给人舒适自然的体验。
良好的环保性能
南通蓝印花布以保健植物蓝草作染料,而佩兰的根可制成菘蓝,因而南通蓝印花布有一定的驱蚊功效,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由于使用了由山间蓝草制成的蓝靛染色,色青且色牢度较好,色泽自然,沉静可亲,耐洗耐用。用蓝草作染料不仅促进了蓝印花布的发展,而且从现代观点来看无任何化学添加剂,是天然绿色产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对服装纺织品的需求已不限于外观精美、质地优良,对健康卫生、无公害更加关注。因此,针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设计,也理应从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蓝印花布设计的成品成为低碳着装的典范。
蓝印花布的应用
被面
蓝印花布被面在各蓝印花布产区及流传区域基本普及,从收集到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被面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个品种,尤其南通市地区的花型丰富、纹样各异。被面大小尺寸一般呈长方形,分双幅(民间称“独幅被面”,约90厘米宽)、三幅(民间称“七幅头被面”,约135厘米宽)、四幅(民间称“九幅头被面”,约1.8米宽)三种,由手缝拼接而成。双幅被面仅用一块花版,印四次;三幅被面用花版两块,中间一幅的花版上下印两次,左右两幅的花版上下共印四次;四幅被面用花版还是两块,中间一块花版多印两次为四次。江南大部分地区的生活传统是夫妻睡觉都穿腿而睡,即各睡一头,所以蓝印花布花纹的上下、左右都是对称的为了让夫妇双方在两头看到的纹样都是正面的图案形象。其纹样大多是定位设计,纹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突出,花纹多为表现吉祥如意的人物造型、植物造型和动物造型,如“和合二仙”“凤戏牡丹”“狮子戏球”“平升三级”“连年有余”等。山东地区及北方的被面纹样是框式花边,中间纹样也不分上下,大多选择植物花卉散花纹样和少量动物造型,生活方式和习惯差异使得图案的构成有所异同。
包袱布
蓝印花布包袱布在民间流传甚广,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藏品数量中仅次于被面。包袱布为正方形,由两幅拼接而成,印制中需要用到两块花版。纹样一般是定位设计,也有部分散花包袱布的形式有大小两种之分,小的边长在1米之内,常用于走亲戚、回娘家时包裹日用品,它就像现代妇女用的包一样,出门便带上,很实用。它功能性也很强,东西多时包扎大一点,反之扎小一些。在民间,小包袱布既是礼品又是实用品,例如有些地区,男女相亲成功订婚时,男方会送上一个包袱,包袱内装有糖果、糕点之类的礼品,这种包袱布的纹样题材很有讲究,大多反映男欢女爱,常用的图案有“凤戏牡丹”“蝶恋花”“鱼戏莲花”等;另外,也有节庆期间相互赠送的包袱布,如“双福吉祥”“连年有余”“平安富贵”等。在北方,小号包袱也可用来包头,俗称“方巾”;有时也作为婴儿包裹布。大号包袱布边长有1.4米左右,用于包裹换季衣物及被子等物品。使用大包袱的人家大多受经济条件限制,因其用不起木制橱柜,就将衣物分类包裹后放于长凳上,为了便于包扎,增加角的牢度,包袱布的其中一角还缝有装饰布加固,并连接包扎带。家庭富贵的人家还把角上的装饰用真丝贴补并绣上如意图案,以体现家中的经济实力和心灵手巧,既结实又美观。
帐檐
蓝印花布帐檐有散花和定位花型两种,是挂在蚊帐前面做装饰用的,没有实用功能。富裕家庭用得较多,包括蚊帐、套等床上用品都是用蓝印花布制成。床上的木质花版装饰功能也很强,吉祥花纹都是通过组合套版来体现的。百姓们认为床是一生中用得最多的居室用品,所以很重视床上的装饰。蓝印花布帐檐作为床前的主要中心部位,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其纹样结构大多分为三组,中间为主题,两边为对称或均衡花纹;有的帐檐下方编织抽须,以突出它的形式美感。帐檐图案都是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喜庆吉利的纹样,如“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凤戏牡丹”“三星高照”“福寿双全”等。
门帘
挂在内屋门上,在功能上起到方便进出、以示内外有别的作用;在审美上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门帘图案由主花纹、边框纹构成,多为独幅、双幅两种形式,也有少数三幅短门帘。江苏省地区用小被面或散花纹布料做门帘;湖南、湖北地区以花瓶纹样居多如“平安如意”“吉庆平升”等,寓意出门平平安安。
衣裳
蓝印花布衣裳在民间运用极广。明清时期男子以穿靛蓝色衣裳为俊,女子以穿戴蓝印花布服饰为美,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又流行色织布,人们将它和蓝印花布并用制作各式男女服装。色织布是先染纱后织布,是农民手纺手织的一种土布,花色十分丰富有芦菲花布、蚂蚁布、大小格子布、条子布,一般挑选小的花型制作成男女衬衫,有时和蓝印花布相拼制成外衣;大格子布、条子花布则制成被里,与蓝印花布被面相媲美。明清以来,蓝印花布和蓝布(或称青布、老蓝布)在民间百姓服饰和生活中大量使用,但一直未被史学界所关注,在工艺美术史相关记载中也只是一笔带过,留下的实物和图片资料甚少,部分色织布、捺印、拓印彩色服饰是笔者近十年来的收藏。
枕巾
枕巾即枕头护布,有的农家也做面巾使用。旧时枕头有“扁枕”,还有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方枕”,方枕两端用蓝色布相配,家庭经济好的用丝绸刺绣相衬。纹样由主花形及上下对称图形构成风格清新宜人,花布纹样有动物、植物、文字图形等。
参考资料
蓝印花布简介.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2024-01-22
传承之路.南通蓝花布博物馆.2024-01-22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4-01-22
沂蒙民间蓝印花布的区域特色研究.万方数据.2024-01-22
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4-01-22
蓝印花布.昌邑市人民政府.2024-01-22
《纺织图》.南昌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2024-01-22
《仿彩陶纹》.南昌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2024-01-22
传统蓝印花布的现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22
南通蓝印花布作品又获国家级文艺大奖.腾讯网.2024-01-23
南通蓝印花布作品又获国家级文艺大奖.中国纺织网.2024-01-23
南通蓝印花布的价值及其纹样的应用研究.超星期刊.202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