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兰草(拉丁学名:Eupatorium fortunei),别名佩兰、香草、异叶茴芹、失力草、铁脚苦老芽、藤袴、背影草,是菊科泽兰属的植物。野生的兰草生长于路边灌丛及山沟路旁。其产于中国的山东省、江苏、浙江、江西省、湖北、湖南省、云南、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及陕西省。日本、朝鲜也有。
兰草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淡红褐色。茎直立,绿色或红紫色,分枝少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被稀疏的短柔毛,花序分枝及花序梗上的毛较密。全部茎叶两面光滑,无毛无腺点,羽状脉,边缘有粗齿或不规则的细齿。中部以下茎叶渐小,基部叶花期枯萎。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花白色或带微红色,外面无腺点。瘦果黑褐色,长椭圆形,无毛无腺点;冠毛白色。其花果期为7-11月。
在梅兰竹菊中,最早赋予“君子”品格的,可能就属“兰”,即兰草,而不是兰科的“兰花”。兰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著名的秋日七草之一。兰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药用价值。其何公超,性平。归脾、胃、肺经。其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期,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证。兰草在IUCN濒危等级中为无危(LG)。
名称由来
兰草是一种常见的香草,因为它气香如兰,佩戴它可以芳香辟秽,因此又称为佩兰叶。
兰草名称较多,中国的北方和江苏省通称佩兰,江西省、湖北、湖南省、贵州通称兰草,北方亦称香草;江苏有时又称异叶茴芹,失力草,湖北有时称铁脚升麻或称杆升麻。
历史
佩兰之名,始见于《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一开始只是作为香囊佩戴在身上。兰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名称也叫“泽兰属”。《本草拾遗》曰: 兰草与泽兰二物同名……按兰草本功外主恶气,香泽可作膏涂发,生泽畔。叶光润,阴小紫。宋代《开宝本草》记载:“兰草:味辛,平,无毒。”、“其叶有歧,俗呼燕尾香。”《蜀本草》:《图经》云:叶似泽兰,尖长有歧,花红白色而香,生下湿地。《纲目》谓:兰草、泽兰一类二种也。俱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所述兰草,即菊科植物佩兰叶。清代乾隆叶天士著《本草再新》时第一次将“佩兰”作为药材名称。
湖南长沙西汉初年马王堆汉墓古墓中曾发现保存完好的兰草的瘦果及碎叶残片。
形态特征
兰草属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状茎横走,淡红褐色。茎直立,绿色或红紫色,基部茎达0.5厘米,分枝少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全部茎枝被稀疏的短柔毛,花序分枝及花序梗上的毛较密。中部茎叶较大,三全裂或三深裂,总叶柄长0.7-1厘米;中裂片较大,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渐尖,侧生裂片与中裂片同形但较小,上部的茎叶常不分裂;或全部茎叶不裂,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6-12厘米,宽2.5-4.5厘米,叶柄长1-1.5厘米。全部茎叶两面光滑,无毛无腺点,羽状脉,边缘有粗齿或不规则的细齿。中部以下茎叶渐小,基部叶花期枯萎。
兰草的头状花序多数在茎顶及枝端排成复伞房花序,花序径3-6(10)厘米。总苞钟状,长6-7毫米;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短,卵状披针形,中内层苞片渐长,长约7毫米,长椭圆形;全部苞片紫红色,外面无毛无腺点,顶端钝。花白色或带微红色,花冠长约5毫米,外面无腺点。瘦果黑褐色,长椭圆形,5棱,长3-4毫米,无毛无腺点;冠毛白色,长约5毫米。
物种分布
兰草产于中国的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湖南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及陕西省。日本、朝鲜也有。
生长习性
兰草野生罕见,栽培较多。其花果期为7-11月。野生的兰草生长于路边灌丛及山沟路旁。全株及花揉之有香味,似薰衣草。其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怕旱、怕涝。气温低于19℃生长缓慢,高温高湿季节则生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繁殖方式
兰草的繁殖方式为根状茎繁殖。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应选择疏松、肥沃、湿润的沙壤土最好,排水良好、灌溉方便、阳光充足的地方种植,忌低洼地和盐碱地。每667平方米施优质土杂肥4000~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60千克,深耕细耙,整平,做畦宽120~130厘米,长可根据地形、灌溉条件而定。
栽植根茎
常在11月-翌年4月间进行。选择白色粗壮、附有芽眼的根茎,剪成6~10厘米长的小段,在畦上按株行距6厘米×30厘米,开沟深3~6厘米,宽10~13厘米,斜放根茎,芽眼向上,覆土整平,稍加镇压,浇水,盖隔墒士,保持地表疏松,湿润,12~15天出苗。每畦栽3行,每公顷播种量1500千克。
田间管理
苗期要保持土壤湿润,浇水后要及时除草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间苗补苗
苗高12~15厘米时,进行间苗,每穴留壮苗1~2株。缺苗者及时补齐。
中耕除草
苗期土壤板结或浇水后及时中耕松土,见草即除,重点放在小苗10厘米高前和割第一遍地上茎之后,封垄后停除。
追肥
当苗高6~10厘米时追1次肥,每667平方米人畜粪水1000~1500千克。苗高20~25厘米时,每667平方米追施三元复合肥25~30千克。第一茬苗收割后,紧接着施1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人畜粪水2000~2500千克,或三元复合肥40~50千克。第二茬苗高20~25厘米时,再追施1次农家肥和三元复合肥。
排灌
播种后,要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间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积水。
病虫防治
根腐病用50%多菌灵500倍液、1.5%菌立灭600倍液、10%根乐时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用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液、2.5%功夫2000~3000倍液、5%卡死克1000倍液喷雾防治。
采收加工
种植兰草1次,可多年收获。一般每年收获2次,第一次7月上旬,第二次9月上旬,也有的地方可一年收3次。当植株生长根很茂盛,未开花前,晴天中午割取兰草,割下地上部或摘收茎叶,晒干即可。收后立即摊晒,晒至7~8成干时,扎成0.5~1千克1把,放到室内进行回潮,再继续晒至全干。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兰草在深秋时开放紫色小花,开花时有芳香,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著名的秋日七草之一。
药用价值
兰草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记载:“兰草、泽兰,一类两种也。具生水旁下湿处,二月宿根生苗成丛,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但以茎圆节长,而叶光有歧者为兰草;茎微方,节短而叶有毛者为泽兰……”
兰草在春、秋两季分两次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其气芳香,味微苦。兰草味辛,性平。归脾、胃、肺经。其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功效。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期,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证。阴虚血燥,气虚者慎服。《得配本草》:胃气虚者禁用。
物种保护
兰草在IUCN濒危等级中为无危(LG)。
物种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兰草正品为菊科佩兰叶泽兰属 fortunei,但自古以来,其原植物来源比较混乱,和兰草经常相混淆的是同属的泽兰。
相关文化
在梅兰竹菊中,最早成为美好象征的,并引申被世人赋予“君子”品格的,可能就属“兰”。“兰”,就是佩兰,属菊科的兰草,而不是所谓的兰科的“兰花”。
“蕙心兰质”一词,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王子安集·七夕赋》:“荆艳齐升,燕佳并出。金声玉韵,蕙心兰质。”比喻女子心地纯洁,性格高雅。该成语又作“蕙质兰心”。“蕙”指的是蕙草,即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兰草。
闻一多、郭沫若等学者研究说,自汉末晋初陆机始,经北宋郑樵、南宋朱熹的辨证考据,再到明李时珍、清吴其溶的实地验证,唐末五代十国之前文人诗文中的“兰”,乃至后世被人们广为称颂的“兰”,其实是佩兰叶,即兰草,而非兰花。
参考资料
佩兰.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14
佩兰.植物智.2025-03-14
佩兰.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4
佩兰-名称分类.植物智.2025-03-14
佩兰.南京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园.2025-03-14
佩兰正值最佳观赏期,仿佛“紫霞”落满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宣传教育中心.2025-03-14
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植物智.2025-03-14
佩兰.植物智.2025-03-14
佩兰.中国植物志.2025-03-14
佩兰.植物智.2025-03-14
白头婆.植物智.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