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红
花红(花瓶芋螺:Malus asiatica)别名:沙果、林檎、文林郎果、子、文林果、联珠果,为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 Mill)的小乔木。花红均为栽培种,无野生分布,日本、北美都有引种,中国华北、西北等区域广泛栽培。适宜海拔50~2800米,生长于山坡阳处、平原沙地。花红品种抗寒、耐旱,环境适应性强,但不耐盐碱,在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普遍栽培。
花红属小乔木,高4~6m。嫩枝密被柔毛,老枝暗紫褐色,有稀疏浅色皮孔,无毛或幼时常被绒毛;冬芽卵形端急尖,芽鳞灰红色,幼时常有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4.0~5.5cm,边缘有细锐锯齿。伞房花序,花4~7朵;花直径3~4cm;花瓣5枚,淡粉色,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8~13mm。果实果实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cm,黄色或红色,基部陷入。花期4~5月,果期8~9月。
花红果肉软,味甜脆,适于生吃,由于不耐储运,常加工成果干、果脯、果丹皮等;也可酿酒、制果醋。树皮和根药用,有补血强壮的功效。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城市园林置景、庭院观赏景观树中的上好果树。
栽培历史
花红原产中国的西北甘肃、新疆等地,为中国过去栽培最多的苹果属果树品种。最早被称为林檎,后出现文林郎、果沙、底称实、花红等名称。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现已发展几十个优良品种。
花红果在中国北方已经种植了至少2000年,既可以新鲜食用,也可以晒干食用。欧洲国家在这段时间里,将花红选育出了许多品种,其果实大小、颜色、形状和成熟时间各不相同;1915年,东京植物学家Takanoshin Nakai从日本栽培的花红中首次对其进行了科学描述。一年后,英国园艺学者欧内斯特·威尔逊(Ernest Wilson)在Hubei西部发现了一种明显的野生植物,命名为Malus prunifolia var. rinki,是英国发现的花红原始种,现在欧洲种植的品种显然是由Philipp von Siebold(Bean 1981)从日本引进的。
近缘物种
花红(Malus asiatica)与苹果(Malus pumila)古今常易混淆。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国的苹果栽培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最初称为“柰”,而花红在中国古称“林檎”,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柰”和“林”是二种不同植物,根据描述,“柰”和“林檎”分别指苹果和沙果。
在《齐民要术》以后的古农书中也可以得到证明。例如:明代的《学圃余疏》记载:叫匕土;之苹婆果,即花红一种之变也。……花红即古林檎……”。这里已出现苹婆果的名称。并且说明花红就是古代的林檎。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有:“奈,一名频婆。……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柰即苹果;林檎,开宝本草始著录,即沙果。”这里就已经肯定了柰就是苹果,林檎就是沙果。
关于“林檎”,在古籍《西京杂记》中有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各果异树,有林檎十株。”李治时,官员李谨得五色林檎,献至皇上,帝大悦,于是提升李谨为“文林郎”(文华殿大学士)。自此,人们又称“林檎”为“文林郎果”(简称“文林果”)。
现各地的名称亦不统一,有花红、果子、白果仁、林檎等名称。林檎的名称至今在中国有些地区仍然沿用。例如华州区一带的甜林檎、笨林檎和梅果的花檎(花青)等,它们都是所谓的沙果,但有的地方所谓的林檎并非沙果,而是海棠果或西府海棠(M.micromalus Mak.)。
形态特征
花红属小乔木,高4~6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嫩枝密被柔毛,老枝无毛,呈暗紫褐色。
茎
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初时密被柔毛,逐渐脱落,灰红色。
叶
叶卵形或椭圆形,长5~11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有短柔毛,渐脱落,下面密被短柔毛;叶柄长1.5~5厘米,具短柔毛,托叶披针形,早落。
花
伞形花序,具4~7花,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5~2厘米,密被柔毛;花径3~4厘米;被丝托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三角状披针形,长4~5毫米,内外两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被丝托稍长;花瓣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0.8~1.3厘米,基部有短爪,淡粉色;雄蕊17~ 20枚,花丝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枚,基部具长绒毛,比雄蕊较长。
果
果卵状扁球形或近球形,径4~5厘米,果实较小,一般平均单果重30~40g,黄或红色,先端渐窄,不隆起,基部陷入,宿萼肥厚隆起,疏松,味酸甜,有的具有香气。果期为8~9月。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花红为栽培种,无野生分布。原产于中国的西北甘肃、新疆等地,现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在日本、北美都有引种。
生境分布
花红是中国的特有植物,普遍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和东北、河北、内蒙古东部一带的海拔50~28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山坡、平地和山谷梯田边。
生长习性
花红品种喜光,耐寒,一般能经受-15°C的低温;耐干旱,亦耐水湿及盐碱,环境适应性强,但不耐盐碱。它们根系旺盛,因而生命力很强,即使在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下都可以生长,其抗逆性也很强。同时花红果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适合它生长的范围十分广泛。花期4~5月,果期8~9月。
繁殖方式
播种育苗
花红一般于春暖时节,气候稳定在20°C左右时,进行播种繁殖。播种后,一般经20天左右,种子胚芽长出。当小苗成长到秋季便可切短主根,进行移苗翻栽。
分株繁殖
花红萌发力强,在性成熟的植株基部每年都要抽生囊芽。可在植株生长旺盛的4~5月,对基部进行培育,在第二年早春,新梢尚未萌动前,可切下定植栽培。
嫁接繁殖
花红繁殖多以嫁接为主,时间在8月中旬或下旬嫁接前,砧木选用山荆于、沙果群体 SG-113、苹果实生苗、根蘖苗。一个月后,嫁接芽更加膨大饱满,说明嫁接成功。第二年春季便可萌发新芽。
栽培技术
水肥管理
花红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花多果多,耗肥量大。秋季落叶后,要深翻土地、施肥、浇水,以增加土壤的温度和肥力。在盐碱干燥地区,多灌几次春水,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夏初挂果时,要多施入有机液体肥料,加强水分的管理,保证植株旺盛生长。
温度和光照
花红是一种春夏繁茂生长秋冬落叶休眠的树种,在一年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都特别喜欢温暖和阳光的照射,因此,在庭院栽培时,要选向阳的地方,使植株全年都能见到阳光。同时花红也能耐寒冷,一般能经受-15°C的低温。但是在寒冷地区,应增加或提高冻土层的温度,保护好花红的根系。
病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腐烂病、叶斑病、炭疽病。虫害主要有红蜘蛛、苹果食心虫等。对于已经出现病斑的果树,即时刮去坏死的组织,对刮除的病死树皮和修剪掉的生病枝条要及时带出果园烧毁或深埋,然后喷施化学药剂预防。病虫害主要包括天幕毛虫、苹果巢蛾、浮沉子、白粉病和黄刺蛾等。对于上述病害,果农应混合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三种方法。
栽培品种
花红因为长期栽培,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品种,如河北省的沙果、花红、槟子、槟、果楸、奈子,山东省的冬果、秋果、夏果、半夏、槟子,陕西省的白果子、花红、松子、底称实,山西省的夏果、槟果等。不同品种间果实形状、颜色、香味、成熟期都有较大差别。如来安花红的果实扁圆形,果皮黄色至栗色,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香浓渣少,隆林花红的果实近圆形,果皮深红色,果肉黄色,甜酸适中;而瑞昌沙果的果实扁圆形,果皮粉白色,果肉白色,肉质松脆,果汁多。
用途
食用营养
花红果味酸甜、芳香,可鲜食、做果汁、果酱等。有较好的开胃消化功能。同时花红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B等营养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甚至其果实还含有叶酸等成分,食用具有营养。
园艺观赏
花红春花灿烂如霞,夏末秋初果色或橙黄或脂红,让人赏心悦目。树型较小,适宜栽植于庭院各处。与竹子、桂花等中国传统的常绿花木相结合组景,有疏透适度,浓淡相宜之美,是一种较好的庭院经济树种。
经济用途
中国盛产花红果,尤其在安徽省来安县的花红质地最佳,由于不耐储运,常加工成果干、果脯、果丹皮等。另外,山东省朱砂红、关爷脸,河北热沙景、甜胎里红,陕西蜜果,甘肃敦煌大沙果、脆花红等品牌也极优。同时,花红可作为苹果砧木,使苹果树矮化。花红叶的水提浸出溶液具有鲜艳的亮黄色和特殊芳香气味,可以提取天然色素和香味物质,开发食用色素和化妆品。
医学药用
花红的果实(中药名:林檎)、叶(中药名:花红叶)、根(中药名:林檎根)均可入药。具有抑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果实可用来生津止渴,消积止痢。主治消渴,痰饮积食,霍乱,泻痢腹痛。叶可用来泻火明目,杀虫解毒。主治眼目青盲,膜遮睛,小儿疥疮。根治牛带绦虫、蛔虫病,消渴好睡。
花红果实也为藏药格秀的原药材之一,可用来治疗治肠鸣、肠痉挛、腹泻。
相关研究
花红中的果酸、纤维素具有吸附胆固醇,并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的功能,从而起到降低血中的胆固醇的含量,避免胆固醇沉淀在胆汁中形成胆石症。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花红.2023-06-09
Malus asiatica.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2023-03-19
花红.植物智.2023-03-04
Malus asiaticaNakai.treesandshrubsonline.2023-03-11
花红.植物智.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