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霍乱

霍乱

霍乱(英文: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学名:Vibrio cholerae)引起的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也是中国的甲类传染病之一。霍乱在人群中流行已有两个多世纪,自1817年以来,共发生了七次世界性大流行,霍乱弧菌于1883年第五次霍乱世界性大流行期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德语:Robert Koch)发现。

霍乱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为高发的感染性腹泻病因之一。典型的霍乱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起病迅速,腹泻剧烈,伴随呕吐,并由此所导致一系列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和急性肾衰竭

截止2022年3月,已有多种新型口服霍乱疫苗被批准上市。与旧的注射用霍乱疫苗相比,新型疫苗可以提供较好、较持久的保护作用。霍乱疫苗主要适用于儿童、到高危地区的旅游者、野外、水上作业及流动人口等。

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30万至400万例霍乱病例及2.1万至14.3万例死亡报道,自2021以来,霍乱病例及其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有所增加,相关死亡人数在多年下降之后,也出现了一定激增。与此同时,2021年全球霍乱病死率为1.9%,为近十年来最高值。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都延续了这一趋势,种种迹象意味着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正卷土重来。

命名

医学界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性霍乱”,即现代意义上的“Cholera”,但霍乱的名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已有相关记载。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文:“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书中描述的是肠胃不安引起的上吐下泻,实为急性肠胃炎、腹膜炎等一类的病状。

所谓的真性霍乱,欧洲人称为“Chorela”,一般在热带国家经常发生,尤其是印度等国家。中国最早的音译名称为“虎列拉”,因为该疫病的病菌也是嗜肠性的,而且最初特征也是吐泻,所以中国医学界借用了文言文旧名,称作霍乱。

分型

典型病例

包括中、重型患者,其临床表现相似,后者脱水及循环衰竭较前者为重。

非典型病例(轻型)

症状常不明显,起病较缓,大多数患者仅有轻度腹泻,极少数伴有呕吐,大便次数每日2次以上,一般不超过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便溏或黄水样便,个别带黏液或呈血性,一般无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指患者因肠道内刺激而有便意,但实际上却只有少量或无粪便的症状)。少数有腹部隐痛,个别有发热及腹部阵发性绞痛。儿童可有高热。绝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腹泻次数较多者可有轻度脱水表现,但神志、血压、脉搏均正常。病程短,多于3至5日内恢复。

中毒型病例(干性霍乱)

除典型病例外,尚有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称中毒型,又称“干性霍乱(cholera sicca)”。本型起病急骤,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即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发生机制

致病原因

机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自身免疫力、弧菌的入侵数量和致病力。当未被杀灭的弧菌进入小肠时,小肠的碱性环境得以让细菌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CT),即引起发病。

霍乱肠毒素可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当分泌功能超过肠道再吸收能力时,即可造成严重的腹泻及呕吐;由于胆汁分泌减少,且肠腔中有大量水、黏液及电解质,故排泻物呈白色“米泔水”样;由于剧烈的腹泻呕吐,导致患者脱水和电解质大量丢失,从而引起一系列休克、低钾、低钠、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病原学

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霍乱弧菌长1~3μm,宽0.3~0.6μm,菌体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新鲜标本涂片镜检,排列如“鱼群”样。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胞和荚膜。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

各群霍乱弧菌的鞭毛抗原(H)大多相同,仅菌体抗原(O)不同,可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但仅发现O1和O139群能引发霍乱。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均能与抗菌体抗原的血清抗体产生凝集,均属于O1群。凡不属O1群的其他弧菌皆为不凝集,统称非O1群弧菌。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腹泻控制中心根据霍乱弧菌的菌体(O)抗原特异性、生化性状、致病性等不同,将其分为三群:O1群霍乱弧菌、非O1群霍乱弧菌、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O1群霍乱弧菌

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1966年国际弧菌命名委员会将先后发现的两种病原性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即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根据三个不同O抗原血清型又可分为:

B、C抗原可因弧菌的变异而互相转化,如小川型和稻叶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非O1群霍乱弧菌

不被O1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血清所凝集,故统称为不凝集弧菌(non-agglu-tinable Vibro, NAG Vibro)。目前该类型已从O2群编排至O220以上血清群。

在1992年孟加拉霍乱流行时新发现的血清群,其特征为不被O1群和非O1群的O2~O138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命名为O139群。

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

该群在菌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因此没有致病性。

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为16~42℃,培养温度以37℃最为适宜。可繁殖的酸碱度(pH)为6.0~9.2,适宜的pH为7.2~7.4。

霍乱弧菌对热、干、酸性介质和消毒剂敏感,在沸水中只能存活1分钟,在干热消毒环境下能存活2小时,在正常胃酸下能存活5分钟,在自来水和含0.5ppm氯的深井水中能存活15分钟。但弧菌在河水、海水、井水等自然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且其中埃尔托生物型通常能够存活1~3周,在鱼类和甲壳亚门体内能够存活1~2周,在合适的外部环境之中能够存活一年以上。

高危因素

自然因素

在2022年已报告发生有霍乱疫情的国家中,许多国家正在经历龙卷风、洪水泛滥等,这些异常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增加了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区域扩散的倾向。此外,许多国家出现干旱,其导致的供水不足、难民增加以及非正规城市居住区的扩张,从而导致暴发霍乱疫情。

社会因素

人道主义危机、政治不稳定和冲突

由于政治不稳定和发展不平衡,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加剧,致使越来越多的人面临霍乱风险。在已报告疫情的国家中,有9个国家(阿富汗、喀麦隆刚果海地伊朗尼日利亚索马里、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和也门)的受影响地区正在发生政治冲突或暴力事件。

多种持续的突发事件

一些暴发霍乱疫情的国家在同时应对包括猴痘登革热、基孔肯雅病、麻疹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内的多种其他疫情,这使得其应对霍乱的总体能力紧张,特别是在资源有限的国家。

监测水平不达标或延迟

缺少相应的霍乱监测数据将影响到对于疫情的应对工作。缺少数据有国家层面的原因,也有监测方面的原因,常见原因有:国家的总体监测系统能力不足、对于霍乱检测缺乏重视、缺乏大数据共享、在人道主义危机和政治不稳定期间监测系统崩溃、实验室诊断及鉴别(例如霍乱与急性水样腹泻)的能力不足等。

医疗资源有限

疫情的规模及蔓延范围使得医疗服务部门的容纳能力捉襟见肘,无法实施全面的多部门应对措施。同时发生的大规模、高风险疫情以及其他公共卫生和人道主义危机进一步挤占资源,更加限制了相关医疗机构的应对能力。另外,在人道主义危机期间,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移居国外、疫苗接种等常规卫生服务中断导致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出现或再发、医疗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或难以接近以及针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暴力行为都阻碍了对于霍乱疫情的应对。

高危人群

正常情况下,人体分泌的胃酸可杀灭相当数量的霍乱弧菌,不引起发病。但在胃酸分泌减少时,如患者曾接受胃大部切除术、大量饮水或大量进食导致胃酸稀释,或入侵的霍乱弧菌数量较多时,未被杀灭的弧菌就进入小肠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引起发病。

发病机制

霍乱弧菌其致病机制是通过鞭毛运动以及其产生的Caspase-3作用,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在毒素共调菌毛蛋白A(TcpA)和霍乱弧菌血凝素的作用下,黏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定居于人类肠道中,并不侵入肠黏膜下层,故霍乱弧菌本身对肠道的致病力有限。而其分泌的霍乱肠毒素是引起霍乱症状的主要致病物质,它能够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氯化物碳酸根,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使水和氯化钠等物质在肠腔内聚集,引起本病特征性的剧烈水样腹泻。霍乱肠毒素还可促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亢进,使水样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当腹泻导致失水、胆汁分泌减少,腹泻出的粪便可成为“米泔水”样。

传播

主要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霍乱的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因诊断较困难而得不到及时的隔离和治疗,对疾病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传播途径

霍乱的暴发流行常由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引起,亦可通过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污染过的食物等途径传播。此外,霍乱弧菌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鱼类、虾类等水产品广泛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本病隐性感染较多。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但仍然有再感染的报道。

临床表现

霍乱的潜伏期可为数小时至5天,通常为1~3天。多为急性起病,古典生物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所引起的发病通常症状较重;埃尔托生物型所致者常为轻型,隐性感染较多。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导致死亡。

典型病例病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泻吐期

腹泻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无痛性的剧烈腹泻,粪便性状早期为泥浆样或水样,可见黏液,之后迅速转变为米泔样水便或洗肉水样血便,排便次数逐渐增加,严重者一天腹泻可达十几次;严重情况下则直接从肛门流出,每次便量超过1000ml,无粪臭,稍有鱼腥味。呕吐多发生在腹泻之后,大多数不伴随恶心等症状,可呈喷射状呕吐。呕吐物早期为胃内容物,后为水样,严重者可呕吐“米泔水”样液体,与粪便性质相似。O139群霍乱的患者发热和腹痛症状比较常见,约占40~50%,可并发菌血症等其他肠道外症状。

脱水期

频繁吐泻导致机体大量丢失水分和电解质,致使内环境紊乱,甚至发生循环衰竭。本期持续时间为数小时至2~3天,治疗措施是否及时、是否正确是缩短本期病程的关键。

脱水

轻者:失水为体重的5%以下,有口渴、皮肤干燥、眼窝凹陷。通常失水达体重的2~3%时即有口渴感;重者:失水达体重10%及以上时,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惊慌或淡漠呆滞,声音嘶哑,唇舌干裂,眼窝下陷,皮肤皱缩、弹性消失,手足螺纹皱褶,即“霍乱貌”,是霍乱的典型表现之一。

循环衰竭

由于严重脱水,血容量显著下降及血液极度浓缩,因而导致循环衰竭。患者表现为极度无力,神志不清,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心音弱且心率快,严重患者脉搏消失,血压不能测出,呼吸浅促,皮肤口唇黏膜发。血液检查可有红细胞、血色素血浆蛋白及血浆比重等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病情进一步发展后,由于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大脑缺氧和意识障碍,患者开始出现烦躁、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

肾衰竭

由于脱水及循环衰竭,使肾血流量减少及肾小球滤过压下降,因而出现少尿或无尿,尿比重增高(1.020以上)。如每日尿量少于400ml,则体内有机酸及氮素产物排泄受到影响,血液中尿素氮或非蛋白氮、肌酸酐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产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

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丢失大量水分及电解质后,可引起一系列相关症状。低钠血症可引起肌肉痉挛(以腓肠肌及腹直肌最常见)、低血压、脉压小、脉搏微弱。低钾血症可引起“低钾综合征”,表现为全身肌肉张力减低,甚至肌肉麻痹,肌腱反射消失,鼓肠,心动过速,心音减弱,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Q-T时限延长,T波平坦或倒置,出现U波等),缺钾还可引起肾脏损害。由于碳酸氢根离子的大量丧失,可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尿少及循环衰竭又可使酸中毒加重。严重酸中毒时可出现神志不清,呼吸深长,血压下降。

恢复期或反应期

腹泻停止之后,通过正确的改善脱水,多数患者的症状可消失,体温、脉搏、血压恢复正常,尿量增加,体力逐步恢复。有约1/3病例显示: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残留于肠腔的内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流,可引起轻重不一的一过性发热,一般患者体温升高至38~39℃,持续1~3日后自行消退,在儿童中较为多见。

诊断

常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流行病学史是指: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日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日内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史;或具有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检查项目

一般检查

病原菌检查

血清免疫学检查

霍乱弧菌感染后,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抗菌抗体中的抗凝集素抗体一般在发病第5天出现,病程8~21天达高峰。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追溯诊断和粪便培养阴性的可疑患者的诊断。抗凝集素抗体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

具有下列之一者,可诊断为霍乱: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意一项均可判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

带菌者

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霍乱弧菌者。

鉴别诊断

急性感染性腹泻可分为肠毒素性、侵袭性及细胞毒性等三类。霍乱属于毒素介导性腹泻,须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腹泻疾病相鉴别。常见的鉴别诊断如下:

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

包括产肠毒素的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嗜盐菌)、O139群以外的非O1群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梭状杆菌等,均可引起食物中毒性感染。多数有食用不洁食物史,共同就餐者往往集体发病,起病急骤,早期常有发热和其他中毒症状。先有呕吐而后腹泻,排便前往往有肠鸣、阵发性腹部剧痛,大便不是“米泔水”样,常为水样或类似痢疾样脓血便,很少发生肌肉痉挛、虚脱和高氮质血症。采集患者粪便、呕吐物或可疑食物可检出相应的病原菌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及溃疡,并由此排出炎性渗出物,临床上常见有发热,大便为黏液、脓血便,量少,有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有大量的脓细胞。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可出现高热,在儿童患者早期可出现烦躁、惊厥等,肠道症状不明显。从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出痢疾杆菌可确诊。

大肠杆菌性肠炎

两者粪便培养均可获得相应的大肠埃希菌。

病毒性肠炎

常见病原为人轮状病毒,侵犯各年龄组,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秋冬季,可呈流行性,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发热,中毒症状轻,常为自限性疾病腹泻次数可不多,大便稀软或黄水样,多无腹痛。本病临床表现与轻型霍乱相似,但在流行中未见与霍乱相似的中、重型病例,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轮状病毒检查阳性。其他如诺如病毒腺病毒科正冠状病毒亚科星状病毒科等亦可引起腹泻,也需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应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出入量变化。

严格隔离

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患者的排泄物等应彻底消毒。患者症状消失后,隔天粪便培养一次,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中国,患者应按甲类传染病标准进行严格消毒隔离及连续监测。

补液疗法

及时正确地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可以使病死率从5%以上降低到1%以下。轻度脱水患者以口服补液为主,中、重型脱水患者或呕吐剧烈不能口服补液的患者应进行静脉补液,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尽快开始口服补液。

抗菌治疗

抗菌治疗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目的在于缩短病程、减少腹泻频次和迅速清除粪便中病原菌。抗菌药物的选择根据各地菌株耐药情况而定,目前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抗菌药、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对症治疗

严重低钾血症者应静脉滴注氯化钾治疗,浓度不能超过0.3%。急性肾衰竭者如出现高血容量、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必要时可采用透析治疗。应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注意监测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气分析变化,重症患者必要时进行碱性药物注射。补足液体、酸中毒纠正后,血压仍较低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血管活性药物。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症状,发生时患者表现为胸闷、咳嗽、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发绀、咯粉红色泡沫状痰;颈静脉怒张,肺底或全肺湿性啰音,心率快,可有奔马律。此时应调整输液速度,给予镇静剂、利尿剂及强心剂,可应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所感染霍乱弧菌的生物型、临床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此外,年老体弱、婴幼儿或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原因主要是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免疫

随着对致病机制以及对人群免疫反应的研究深入,霍乱疫苗的研制已转向口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方向。口服菌苗可使肠道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抗体,亦能阻止弧菌黏附于肠壁而免于发病。

截止2022年3月,已有多种新型口服霍乱疫苗(oral cholera vaccine,OCV)被批准上市,可分为二价灭活全细胞疫苗(不含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灭活全细胞与基因重组B亚单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二价口服霍乱疫苗也称WC疫苗,基于霍乱血清型O1和O139研制,不含霍乱毒素B。2006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开展的实验显示:该疫苗对经培养证实的霍乱的总体保护效力为67%。研究发现,该疫苗对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含1~4岁的儿童)均具有保护效力,且在随访的第二年未见效力下降。

灭活全菌体与基因重组B亚单位联合疫苗,也称WC-rBS疫苗,是含有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O1群霍乱弧菌的几种生物型和血清型的灭活全菌体疫苗。在孟加拉国开展的实验显示:接种疫苗4~6个月后,在2岁以上的受种者中,该疫苗对埃尔托型和古典型霍乱菌株的联合保护效力为85%,1年后为62%,第2年为58%,第3年为18%。2剂次疫苗在3年间对埃尔托型和古典型霍乱菌株的总效力为51%。Matlab试验的结果在幼龄儿童和大龄儿童和成人间差别很大:2~5岁儿童接种后短期内保护水平很高,但失效较快,因此需要接种三剂次;该疫苗对5岁以上人群保护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接种二剂次。中国研发的新型rBS/WC口服霍乱疫苗(胶囊型)主要对O1群霍乱有预防作用。霍乱疫苗主要适用于儿童、到高危地区的旅游者、野外、水上作业及流动人口等。

二者都能在流行地区持续提供50%以上的保护,为期2年。研究者们于2012年10月至2016年11月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两剂疫苗提供的防护效力更持久,可持续至接种后4年。

历史

“瘴气论”

霍乱属于比较古老的传染病,最早有关霍乱病例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古印度和古希腊时期。一般认为,印度恒河三角洲地区是霍乱的起源地。因该地区有水葬习俗:人死后尸体被抛入恒河顺流而下,极易造成霍乱等瘟疫流行。到了19世纪,英国殖民者的到来以及东西方贸易路线的建立无意中为霍乱大流行提供了传播途径。1817年,恒河洪水令印度杰索尔地区暴发霍乱,疫情一路蔓延至整个印度和斯里兰卡,又传播至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

1854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期间,伦敦苏活区暴发霍乱疫情。短短十天的时间,霍乱造成500名居民死亡,令该地区四分之三的居民逃离,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霍乱事件”。在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霍乱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很多人认为不清洁的空气和环境——也就是“瘴气”,是引起霍乱的罪魁祸首。当时皇家内科医学院的成员约翰·斯诺对病例进行了统计学调查,他初步怀疑疫情可能与水源有关并通过调查研究确认了这一猜想。后来,以此次霍乱疫情为契机,伦敦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下水道改造,有效地控制住了之后的霍乱疫情。

从“逗号”到霍乱弧菌

菲利波·帕西尼是意大利的一位病理学教授,他研究了四名死于霍乱的病例器官,首次分离出霍乱弧菌。在显微镜下,帕西尼发现了一些“点状物质”(他基于其外形而命名为“逗号”)。他意识到,这可能便是造成霍乱的原因。

直到1883年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埃及,第一次从死亡患者的小肠黏膜上观察到了一种体形弯曲、逗点状的细菌,这就是霍乱的罪魁祸首:霍乱弧菌。发现了霍乱弧菌后,细菌学理论才逐渐开始普及。

1892年,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家沃尔德玛·哈夫金在巴斯德研究院发明了人类首支霍乱疫苗。

深入研究

第六次大流行的致病菌“埃尔托”与传统的霍乱弧菌不同,它于1905年被德国医生菲利克斯·戈奇利希成功分离,并以埃及一个名叫“El Tor”的隔离站命名。

1953年,孟加拉科学家赫曼达·纳什·查特叶研发了一种用盐和糖混合的物质,可以将其用水冲泡,来安全地替代因腹泻而流失的大量水分。六年后,医学家桑布·纳什·德发现,霍乱能释放出一种毒素,该毒素应该和细菌一样受到重视。在加尔各答的实验室中,桑布通过简单的设备展示了不需要细菌就能使人生病的做法:如果把它们炖煮成浓汤,然后整体捞出,剩下的汤也足以造成危害生命的肠道损伤,并且显现霍乱的所有症状。

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霍乱及其治疗的理解,这也为两种治疗手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种是口服补液疗法,另一种则是霍乱疫苗,可以用来形成针对细菌及其毒素的免疫应答。

世界大流行

有记载的霍乱在人群中流行至少已超过两个世纪,自1817年以来,共发生了七次世界性大流行,不仅对人民健康带来危害,而且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第二次霍乱大流行导致了爱尔兰10%的人口死亡;在第三次大流行中,仅1854年一年英国就有23000人因霍乱而死亡;第四次大流行中,俄国有约9万人死于霍乱,美国约为5万人。在第五次霍乱大流行中,全球死亡人数接近100万。1884 年,意大利那不勒斯有5000多名居民死亡;1885年,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和穆尔西亚省有60000人死亡;1893年至1894年,俄罗斯可能有20万人死亡;德国汉堡几乎有1.5%的人口在1892年霍乱爆发期间死亡。第六次大流行中,全球死亡人数约150万人。超过50万印度人死于霍乱;埃及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有3.4万余人死亡;俄罗斯有50多万人死于霍乱。

目前的第七次大流行于1961年始于南亚,1971年波及非洲,1991年扩大到美洲。

O139型霍乱是继古典生物型霍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后发现的新型霍乱,其首次发现于1992年10月,在印度孟加拉国先后出现由O139型霍乱弧菌所致的霍乱,之后很快传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报告至世界卫生组织的霍乱病例主要集中在非洲、中南美洲亚洲。自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2月15日,东地中海区域8个国家共报告了115万余例急性水样腹泻疑似霍乱病例,包括超7600例的实验室确诊病例。随着人流、物流的日趋频繁及O139型霍乱远程传播的特点,O139型霍乱比埃尔托生物型霍乱所致的第七次大流行初期传播速度更快,扩散迅速,应予高度重视。

第七次霍乱大流行(被认为主要发生在1961至1974年之间)至今仍在持续,很多国家在此期间重新转变为霍乱流行地区。虽然霍乱的全球发病率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其在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仍然流行。2022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霍乱疫苗供应紧张,迫使管理疫苗紧急供应的国际协调小组(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Group,ICG)在霍乱疫情应对运动中暂停标准的两剂疫苗接种方案,转而采用单剂方法。报道指出2022年1至10月中,已有29个国家报告了霍乱病例,包括海地马拉维叙利亚等国家。相比之下,在过去5年中,平均报告疫情的国家不到20个。由于洪水、干旱、冲突、人口流动和其他限制获得清洁水并增加霍乱疫情风险的因素,全球趋势正朝着更多、更广泛和更严重的疫情发展。2024年9月9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3年全球霍乱统计数据显示,霍乱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上升,2023年共有超4000人死于这种疾病。

中国

1820年霍乱传入中国,在沿海地区快速传播,在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等地均有严重流行,一直传入北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第二轮霍乱爆发,在京津地区形成发病高峰,不满一月,染病死亡的人数超过一万余人。1907年中国再次出现霍乱大流行,波及东北安东(今丹东市)、大连市抚顺市辽阳市等地。

自1961年以来出现3次较大范围跨年度的霍乱流行,从2002年开始总体处于低发水平,但局部地区暴发疫情时有发生,以食源性感染为主,特别是因海、水产品污染而引起的暴发,除了O1群埃尔托生物型菌株的流行,O139群霍乱弧菌也持续引起散发以及暴发。此外,还发现数起边境输入性霍乱疫情。2022年8月,中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法定传染病病例报告统计所示,甲类传染病之中霍乱共报告发病6例,无死亡病例报告。

在当前低发病率的情况下,为及时发现霍乱疫情,做好疫情的监测、预警、溯源及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了相应的霍乱监测方案,以及时发现霍乱病例,并加强对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置工作。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

霍乱仍然是对公共卫生的全球威胁,是不平等和缺乏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至400万例霍乱病例,其中2.1万至14.3万例病例死亡,自2021年以来,霍乱病例及其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有所增加,相关死亡人数在多年下降之后,也出现了一定激增。与此同时,2021年全球霍乱病死率为1.9%,为近十年来最高值。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都延续了这一趋势,种种迹象意味着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正卷土重来。

相关统计显示,海地在三年多没有报告霍乱病例之后,国家当局于2022年10月2日在大太子港地区报告了两例O1型霍乱弧菌确诊病例。目前的霍乱疫情发生在太子港和太阳城。这些地区正在经历内乱,由于暴力事件增加,数千人流离失所。事件管理支持团队已启动,以开展疫情应对活动。同时,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定期发布流行病学警报,以加强信息共享和扩大社区对当前疫情现状的认识,并已向海地卫生当局提供了控制和应对行动方面的支持,援助了霍乱包等资源。

喀麦隆是西部和中部非洲经常暴发霍乱的几个国家之一。自2021年初以来,喀麦隆一直在报告霍乱疑似病例,卫生主管部门于2021年10月29日宣布出现疫情,此后疫情一直持续。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4月30日,喀麦隆共报告6652例疑似病例,其中134例死亡(病死率2%)。若干危险因素可归因于喀麦隆正在发生的霍乱疫情:某些地区难以获得安全饮用水、霍乱发生的季节性模式以及水、卫生设施和应对能力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已部署专家小组支持应对工作,并正在向喀麦隆政府提供技术、后勤和财政支持。2022年2月18日至23日,在其西南大区四个卫生保健区组织了第一轮口服霍乱疫苗行动,该行动覆盖204800人;4月8日至12日,疫苗接种行动扩大到沿海大区、南部大区和西南大区另外11个地区,覆盖842086人。同时还采取了水、卫生设施和卫生做法干预措施,包括分发净水片等。

2017年10月,由50多个联合国机构、学术和非政府组织等组成多元化的技术合作网络——全球霍乱控制任务小组(Global Task Force on Cholera Control)发布《结束霍乱:2030年全球路线图》(Ending Cholera-A Global Roadmap to 2030),制定了在未来十年让霍乱致死人数减少90%的目标,将帮助多达20个国家在相同的时间框架内根除霍乱传播。该路线图基于三个关键点:早期监测、集中预防以及国家和合作伙伴间的合作。口服霍乱疫苗是控制霍乱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步。

对霍乱病例进行恰当、及时的管理,增加饮用水安全和基础卫生设施的保障,完善医疗机构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在受影响地区推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食品安全知识等等,这些措施是防治霍乱最有效的手段。霍乱通常是可预测和可预防的,在确保和维持全体人口获得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以及良好卫生习惯的情况下,最终可以消除这种现象。

相关人物

约翰·斯诺

约翰·斯诺(英文:John Snow,1813年3月15日-1858年6月16日),英国内科医生,是麻醉学和流行病学的开拓者。1854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期间,伦敦苏活区暴发霍乱疫情。当时为皇家内科医学院成员的约翰·斯诺对病例进行了统计学调查,他初步怀疑疫情可能与水源有关。于是,他将死亡患者的地址用点的形式标注在地图上,再将该地区的每一口水井和水泵都标到地图上,绘制成了一张经典的流行病学“点地图”。在此基础上,约翰·斯诺发现了霍乱疫情的“真凶”:一口受污染的水泵。以此为鉴,伦敦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现代化下水道系统,有效地控制住了之后的霍乱疫情。因在1854年宽街霍乱爆发事件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流行病学之父(Father of epidemiology)”或“现代流行病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epidemiology)”。这种对于疾病的推理方法至今仍然有效。

菲利波·帕西尼

菲利波·帕西尼(意大利语:Filippo Pacini,1812年5月25日-1883年7月9日)是意大利的一位病理学教授,他研究了四名死于霍乱的病例器官。帕西尼用显微镜仔细检查了他们的肠道,发现每个患者的大肠都出了相同的问题,当他尝试用一个细小的探针剥落肠壁的组织时,他发现了许多像蝌蚪一样的点状物质。帕西尼意识到,这些点状物质(他基于其外形而命名为“逗号”)便是造成霍乱的原因,这一疾病可能是由肉眼根本看不到的细小物质造成的。然而,科学界并没有认可他的研究价值,在接下来的30年中,帕西尼的研究发现就这样被冷落和忽略了。

沃尔德玛·莫迪凯·哈夫金

沃尔德玛·莫迪凯·哈夫金(英文:Waldemar Mordecai Haffkine,1860年3月15日-1930年10月26日),法国犹太裔微生物学家。

哈夫金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于1884年获得敖德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889年进入巴斯德研究所。随后,他先后致力于霍乱疫苗和鼠疫疫苗的开发。在亲自测试后,他在英属印度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试验,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接种挽救了许多生命。

哈夫金发现,将霍乱杆菌通过豚鼠类的腹膜腔传代39次,可以产生出一种加强的,或是“高级”的霍乱培养物,然后可以通过加热使其减弱。先注射减毒菌株,然后再注射高级菌株,可以使豚鼠对致命的疾病产生免疫力。1894年,哈夫金前往贫民窟,给大约200名居民中的116人注射了疫苗。随后,他的小组观察到了10例病例,其中7人死亡——都是在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中出现。在经历了最初的抵制之后,人们开始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排队购买哈夫金的霍乱疫苗。1895年秋天,他因病返回英国休养,当时他已经为近42000人接种了霍乱疫苗。

菲利克斯·戈奇利希

菲利克斯·戈奇利希(德语:Felix Gotschlich),德国医生。

由于麦加朝圣的霍乱疫情历史,政府在红海沿岸设立了五个检疫站,其中有一处站点叫做El Tor站。在那里,戈奇利希于1905年首次在从麦加回来时去世的朝圣者中分离出了与传统的霍乱弧菌不同的致病菌,它于1905年被戈奇利希成功分离,并以隔离站名命名为El Tor弧菌。这种弧菌具有非典型的生物学特性。虽然它被特定的抗血清凝集,但对人类和动物红细胞具有溶血作用,这是此前的霍乱弧菌所不具备的特征。这一发现并未被人们作为新型霍乱来重视,从1937年到1958年,苏拉威西岛(苏拉威西)群岛南部发生了四次所谓的“副霍乱”或“胆汁样肠炎”流行病,死亡率非常高,而病原正是El Tor弧菌。到1961年,再次从西里伯斯群岛,El Tor弧菌成为导致第7次大流行的真正病原体,入侵全球约100个国家。自1961年以来,它已经杀死了数十万患者。事实证明,El Tor弧菌实际上是O1型霍乱弧菌的一种特殊生物型。

罗伯特·艾伦·菲利普斯

罗伯特·艾伦·菲利普斯(Robert Allan Phillips,1906年-1976年)的成就是建立了有效的、基于证据的补液方法来治疗霍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少尉,菲利普斯开发了一种快速评估受伤军人体液流失的方法。在1947年埃及霍乱流行期间,菲利普斯开始了对于霍乱的研究,并在美国海军医学研究单位NAMRU-2内使其研究趋于成熟,最终阐明了霍乱引起的病理生理紊乱,并开发了高效的静脉补液方法。他在1960年代后期实现了更简单的霍乱治疗方案,开发了基于葡萄糖的口服补液疗法。这些研究成果现在仍应用于全球的日常医疗实践中,每年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1967年,菲利普斯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是唯一一位获得此奖的职业军官,这是美国杰出的医学奖,“以表彰他对理解霍乱死亡机制以及开发挽救生命的治疗方法的巨大贡献。”

查理十世

查理十世(法语:Charles X,1757年10月9日—1836年11月6日)是法国波旁复辟时期的第二个法兰西王国和纳瓦拉国王。查理十世于1824年即位,因镇压法国民主化运动,导致1830年”七月革命”爆发并被迫退位。19世纪时期,霍乱疫情在欧洲广泛蔓延,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霍乱的传播方式,也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1836年,正值霍乱第二次世界大流行时期,退位六年并在外流亡的查理十世最终在格哈芬贝格堡(今意大利戈里齐亚)因患霍乱离世,终年79岁。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著名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天鹅湖》《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序曲》等著名曲目均出自其手。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0月25日死于霍乱,享年53岁。

《新时代》报纸上曾登载了一篇关于柴可夫斯基患病和死亡的报告:

“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0月20日晚饮用了生水,并于当晚出现身体不适,直至21日晚上病情继续恶化,确诊为霍乱。经过三天的抢救,医治无效,于25日凌晨去世。”

参考资料

ICD-11疾病编码:1A00.梅斯医学发展平台.2023-04-28

霍乱.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23-04-28

Robert Koch German bacteriologist.britannica.2023-04-28

霍乱防治知识问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4-28

..2023-04-28

世卫组织警告:全球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正卷土重来.联合国新闻网.2023-04-28

霍乱—全球形势.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霍乱病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霍乱疫苗:世卫组织立场文件》.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霍乱实况报道(第107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4-28

..2023-04-28

张文宏:霍乱如同“死神”的镰刀,但我们已有对抗的武器.搜狐网.2023-04-28

霍乱和新冠病毒:为什么我们不能重蹈覆辙?.36Kr.2023-04-28

沃尔德玛·哈夫金:被世界遗忘的疫苗先驱.健康界.2023-04-28

[ThecentenaryofthediscoveryofthevibrioElTor(1905)ordubiousbeginningsoftheseventhpandemicofcholera].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4-28

疫事百科 Epidemics Knowledge.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2023-04-28

实况报道-霍乱.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第5周和第6周急性水样腹泻/霍乱最新情况(2023年2月1日至15日).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全世界霍乱病例上升造成霍乱疫苗短缺并进而导致暂停实行双剂疫苗接种战略》.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世卫组织最新统计:2023年全球超4000人死于霍乱.中国新闻网-腾讯网.2024-09-09

全国霍乱监测方案(2012年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4-28

2022年8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04-28

霍乱 - 海地.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霍乱 - 喀麦隆.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健康主题-霍乱.世界卫生组织.2023-04-28

John Snow British physician.britannica.2023-04-28

[The pioneer of cholera vaccine and plague vaccine-Haffkine].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3-04-28

..2023-04-28

Charles X.britannica.2023-04-28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britannica.2023-04-28

..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