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
低钾血症(hypokalemia)是指血钾浓度<3.5mmol/L的钾代谢紊乱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是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正常血钾浓度为3.5~5.5mmol/L,钾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调节渗透压与酸碱平衡、保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和心肌的正常功能。引起低钾血症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总钾量丢失。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肢体软瘫、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萎靡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
本病一般通过临床症状,结合血清钾测定可作出诊断,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上根据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进行适当的补钾,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富含钾的食物。
分类
低钾血症根据血钾减少严重程度分类。
低钾血症根据低钾的原因分类。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体内总钾量丢失。
缺钾性低钾血症
表现为体内总钾量、细胞内钾和血清钾浓度降低。
摄入钾不足
长期禁食(如消化道梗阻、昏迷、手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偏食、厌食,每日钾的摄入量<3g,并持续2周以上,在静脉补液中又未同时补钾或补钾不够,才可发生低钾血症。
排出钾过多
这是低钾血症最常见的原因,常见于下列情况:
经胃肠失钾:这是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主要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减压及肠瘘等。发生机制是:消化液含钾量较血浆高,故消化液丧失必然丢失大量钾;消化液大量丢失伴血容量减少时,可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排钾增多。
经肾脏失钾:这是成人失钾最重要的原因。肾脏疾病合并内分泌疾病和药物应用导致尿钾排出增多,引发低钾血症。
肾脏疾病(如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梗阻性肾病解除后利尿、肾小管酸中毒、失钾性肾病、Liddle综合征等)导致肾小管钾重吸收能力受损,尿钾排出增多。
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异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等)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增加了肾小管钾离子分泌。
利尿药(排钾性利尿药如塞米、氢氯噻、依他尼酸、乙唑胺等,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山梨醇、高渗糖液等),使肾小管尿钾排泄增多而引发低钾血症。
补钠过多致肾小管钠-钾交换加强,钾排出增多。
镁缺失,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失活,钾重吸收障碍,导致钾丢失过多。
其他原因所致的失钾
如大面积烧伤、放腹腔积液、腹腔引流、透析、高温环境中进行重体力劳动等均可导致过量钾的丢失。
转移性低钾血症
细胞外K+大量向细胞内转移时,可发生低钾血症。见于:
稀释性低钾血症
细胞外液水潴留时,血钾浓度相对降低,机体总钾量和细胞内钾正常,见于水过多和水中毒,或过多过快补液而未及时补钾时。
流行病学
在总体人群和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低钾血症的患病率差异不大,约1%~3%。但在不同阶段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低钾血症的患病率略有差异,其中慢性肾脏病4期患病率约5.6%,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患病率约2%、中国腹膜透析患者低钾血症的患病率为20.3%~27.9%。
慢性肾脏病患者低钾血症的发生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与慢性肾脏病血钾正常的人群相比,合并有低钾血症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89%。在腹膜透析患者中,低钾血症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38%,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49%。
在职业分布方面,低钾血症患者以工人为主,多从事五金、塑胶、印刷、纺织等行业,工作环境差,通风不良,温度高,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较大,钾流失程度高。
病理生理学
低钾血症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因个体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血钾浓度降低的速度和程度及伴随的缺钾严重程度,表现为膜电位异常引发的一系列障碍、细胞代谢障碍引发的损害及酸碱平衡异常。
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都与钾平衡有密切关系,低钾血症导致膜电位异常引起的损害特别体现在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心肌,主要表现为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改变。
与细胞代谢障碍有关的损害
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因此,体内缺钾可引起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同程度损害,比较典型的表现在骨骼肌和肾脏。
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其发生机制是:内环境K+浓度减少,此时细胞内液K+外出,而细胞外液H+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增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K+减少,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低钾血症发生的速度、程度和细胞内外钾浓度异常的轻重。慢性轻型者的症状轻或无症状,血清钾<2.5mmol/L时,症状较严重。短时期内发生缺钾,症状出现迅速,甚至引起猝死。
主要症状
缺钾性低钾血症
骨骼肌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缺钾可引起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轻者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等,重者肠黏膜下组织水肿。
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倦怠、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
循环系统表现
低血钾时一般为心肌兴奋性增强。早期出现心动过速,可有房性、室性期前收缩。严重者可出现房室阻滞,更严重者可因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或休克而猝死。
泌尿系统表现
长期低钾可引起缺钾性肾病和肾功能障碍,肾浓缩功能下降,出现口渴、多饮和夜尿多。进而发生失钾性肾病,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尿等。
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低血钾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内酸中毒及反常性酸性尿。
转移性低钾血症
又称为周期性麻痹。常在半夜或凌晨突然起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五软或肢体软弱乏力,多数以双下肢为主,少数累及上肢;重者累及颈部以上部位和膈肌。
稀释性低钾血症
主要见于水过多或水中毒时。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结合血清钾测定可作出诊断。反复发作的周期性瘫痪是转移性低钾血症的重要特点,特异的心电图表现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Liddle综合征
治疗
补钾量
参照血清钾水平,大致估计补钾量:
补钾种类
饮食补钾
食物中的肉类、青菜、水果、豆类含钾量高,慢性轻型者的症状轻或无症状,只要能正常进食,机体就不会缺钾。
药物补钾
补钾方法
注意事项
补钾时须检查肾功能和尿量,必须在尿量达30ml/h以上时,方考虑补钾,否则应慎重补钾以免引发高钾血症。
静脉滴注的氯化钾浓度太高可刺激静脉引起疼痛,甚至静脉痉挛、静脉炎和血栓形成。
忌滴注速度过快,血清钾浓度突然增高可导致心搏骤停。
钾进入细胞内的速度很慢,约15小时才达到细胞内、外平衡,而在细胞功能不全如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下,钾的平衡时间更长,约需1周或更长。所以纠正缺钾需历时数天,勿操之过急或中途停止补给。
钾同时有低钙血症时,应注意补钙。
补钾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肌张力、腱反射、胃肠道功能等变化,动态观察血清钾浓度。快速补钾或补钾量大时应行心电监护,以免发生高钾血症。因小肠处于高钾状态可引发小肠狭窄、出血、梗阻等并发症。
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给予富含钾的食物(肉类、青菜、水果、豆类含钾量高)。
预后
低钾血症的预后与轻重程度相关。一般饮食含钾都比较丰富,慢性轻型者的症状轻或无症状,只要能正常进食,机体就不会缺钾。急性而迅速发生的重型者症状往往很重,可出现嗜睡、神志不清、昏迷等,甚至致命。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E87,6.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