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为抽筋,是一种突然、短暂的、不自主的、疼痛的肌肉或肌肉群收缩。
痉挛常见于健康人(尤其是中年人和老年人),有时发生于休息时,但更常见于运动时、运动后或夜间(包括睡眠期间)。 夜间腿的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导致脚和脚趾屈。
发生肌肉痉挛的病因有肌肉收缩失调、大量排汗、寒冷刺激、疲劳等。处理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都可使其缓解,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捏和点掐针刺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严重的肌肉痉挛有时需采用麻醉才能缓解,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分类
夜间肌肉痉挛
夜间肌肉痉挛(Night cramp),包括在任何静态的情况下所发生的抽筋,如睡觉时或静坐抽筋不动时发生之抽筋。此种抽筋常发生的部位为腓肠肌和足部的一些小肌肉,有些是因为神经肌的自主性活动使得患者的脚产生活动。
性肌肉痉挛
中暑性肌肉痉挛(Heat cramp),此种类型的抽筋与脱水和体内电解质的平衡失调有关。其最常发生在运动员的身上,尤其是在炎热的天气下运动最易发生。典型的中暑性痉挛是在炎热的环境下工作一或两小时后发生,甚至在活动结束后的18小时之内皆可能发生,且可能在持续几天内肌肉都有不正常的现象。中暑性痉挛多发生在手掌、手臂及腿部的大肌肉上,有时一些女性短跑选手也会在腹壁发生中暑性痉挛。
后肌肉痉挛
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肌肉痉挛。
病因
发病原因
1、肌肉收缩失调:训练和比赛中肌肉在运动中快速连续收缩,放松时间过短,可致肌肉收缩与放松的协调交替关系发生破坏;或运动中,肌肉反复微细损伤,引起保护性强直收缩。肌肉收缩失调多见于训练水平较低或经验较少者。
2、大量排汗:进行剧烈运动或在高温下运动时,由于大量排汗,水盐代谢失常,电解质平衡紊乱,体内氯化钠随汗液流失,含量过低,可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细胞膜电势不停地变化,继而导致肌肉痉挛。
3、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时,如果运动之前未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准备工作不充分,而又未能进行有效保暖,肌肉就会受到寒冷刺激,使应激性突然增高,发生强直收缩,进而诱发肌肉痉挛。如游泳时受到冷水刺激,或冬季室外活动时均可因寒冷刺激导致肌肉痉挛。
4、疲劳:身体疲劳时,疲劳的肌肉往往因供血和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能量代谢出现异常,肌肉代谢产物增加引起局部堆积。如DL-乳酸中的H+对肌肉产生刺激可诱发肌肉痉挛的产生。尤其在局部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或做一些突发性的用力动作时,动作协调性下降,用力不合理或者过度,负荷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均易发生肌肉痉挛。
5、其他:受到致痛物质刺激,缺血、缺钙,训练或比赛前神经系统、各器官和肌肉还未完全进入工作状态或出现精神紧张时也可引起肌肉痉挛。
发病机理
肌肉痉挛是各种因素导致肌肉的兴奋-收缩偶联的异常所致。
临床表现
1、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间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3、小儿热性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存高热时发生抽风。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且热退后一周后脑电图正常。
检查诊断
临床评估
肌肉痉挛评估的重点在于识别可治疗的方面。对于很多患者,引起痉挛的疾病已确诊,或引起其他比痉挛更棘手的症状,另外痉挛需与跛行、肌张力障碍鉴别。
病史
现病史应当包括对痉挛的描述,包括持续时间、频率、部位、触发因素和其他相关症状,可能与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疾病相关的症状,包括肌强直、无力、疼痛、感觉缺失。 记录可导致脱水或水电解质失衡的因素(如呕吐、腹泻、过度运动和排汗、透析、应用利尿剂、妊娠)。
系统回顾需寻找能提示潜在病因的症状,包括:
1、闭经或月经不规律:妊娠相关的腿抽筋
3、乏力:神经性疾病
4、疼痛或感觉缺失:周围神经病或神经根病
既往史应包括任何可以引起痉挛的疾病,获取完整的用药史,包括饮酒史。
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应包括皮肤,寻找酒精中毒性红斑、非凹陷性水肿或眉毛脱落(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皮肤含水量、充盈度的变化。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腱反射。触诊脉博,测量四肢血压,脉搏微弱或患肢肱比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缺血。
检查
根据异常的临床表现进行检测,没有例行检查。
1、有原因不明的弥漫性痉挛,尤其伴反射亢进者,应当检测血糖、肾功能和电解质(包括钙和镁)。
2、如果患者存在手足搐溺,应检测游离钙和ABGs(以确认呼吸性碱中毒)。
3、如果痉挛肌肉无力,应行肌电图检查。
4、如果存在肌无力或神经系统提示病灶,应行头颅和脊髓MRI。
治疗方法
不太严重的肌肉痉挛,只要以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一般都可使其缓解,牵引时切忌用暴力,用力宜均匀、缓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屈肌和屈趾肌痉挛时,可用力将足和足趾背伸。此外,还可配合局部按摩,采用重力按压、揉捏和点掐针刺委中、承山、涌泉等穴。
在发生全身性突然抽筋时,应保持镇静,同时寻求医生帮助。
(一)医生到来前采取的应急方法
1、立即将患者平放于床上,头偏向一侧并略向后仰,颈部稍抬高,将患者领带、皮带、腰带等松解,注意不要让患者跌落地上。
2、迅速清除口鼻咽喉分泌物与呕吐物,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及防止舌根后倒,为防止牙齿咬伤舌,应以纱布或布条包绕的压舌板或筷子放于上下牙齿之间,并以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及合谷穴穴位,以上要求必须在几秒钟内迅速完成。
3、防止患者在剧烈抽撞时与周围硬物碰撞致伤,但绝不可用强力把抽搐的肢体压住,以免引起骨折。
4、腓肠肌抽筋的处理:①急剧运动时腓肠肌突然觉得疼痛、抽筋时,要马上捉紧拇趾,慢慢地伸直腿部,待疼痛消失时进行按摩。②游泳时抽筋的处理。手指、手掌抽筋:将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又迅速握拳,如此反复进行,并用力向手背侧摆动手掌。上臂抽筋:将手握成拳头并尽量屈肘,然后再用力伸开,如此反复进行。小腿或脚趾抽筋:用抽筋小腿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腿的脚趾,用力向上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小腿的膝盖上,帮助小腿伸直。大腿抽筋:弯曲抽筋的大腿,与身体成直角,并弯曲膝关节,然后用两手抱着小腿,用力使它贴在大腿上,并做震荡动作,随即向前伸直,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缓解。③如果半夜出现腓肠肌抽筋时,可以利用墙壁压挡脚趾,将腿部用力伸直,直到疼痛、抽筋缓解,然后进行按摩。
(二)医生的紧急救护措施
1、立即用以下任一种药止惊:静脉注射安定,或肌注苯巴比妥钠,或以10%水合氯醛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或以5%三聚乙醛肌注,如以上药无效时可选用异戊巴比妥钠。
2、必须针对病因治疗,感染性惊厥应给抗生素治疗。
3、伴有高热者应配合降温处理。
4、给氧吸入。注意:新生儿惊厥应针对病因止惊,原因一时难以查清时首先试用25%~50%葡萄糖20~30mL静脉注射(因新生儿低血糖症多见),如15分钟不见效果则采用10%葡萄糖酸钙5mI_加10%葡萄糖2mL缓慢静脉注射(因新生儿易发生低钙血症),如仍无效,可静脉注射维生素B6。
(三)自救方法
1、足尖运动,脱鞋站立(为防跌倒,可手扶桌椅或其他固定物),脚尖着地并尽量将脚后跟抬起,持续10秒钟后放下,然后休息数秒钟接着再继续做,如此反复进行10 -15分钟,早晚各1次。再配合做旋转踝关节,则效果更佳。常做足尖运动,能刺激足部末梢穴位,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温度升高,肌力增强,解除小腿痉挛,而且对下肢肌肉、膝关节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2、睡前泡脚,每天临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浸泡双脚(浸泡至踝关节为宜),等到水冷了,再倒进热水以保持水温,浸泡时间15至20分钟,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可起到促进末梢血液循环,舒筋活血,解除痉挛的作用。
3、 此外,睡前饮水,也能起到放松神经,松弛肌肉,减少抽筋的作用。
预防方法
1、不吸烟
2、饭后避免即刻运动
3、运动前或睡前缓和地拉伸肌肉
4、运动后补足液体(尤其是含钾饮品)
6、跑步者拉伸最有效果,单腿向前屈膝,另一只腿向后伸直,成弓步体位,可用手扶墙保持身体平衡,双脚跟着地,前腿进一步弯曲,直到另一只腿后部感觉到拉伸,双脚距离越大,前膝越弯屈,拉伸力越大,拉伸持续30秒,重复5次。另一腿重复此拉伸动作。
预防痉挛的药物(如钙剂、奎宁、镁、苯二氮卓类)并不推荐使用,大多数没有证据表明其有效。 在一些试验中,奎宁有效,但不再推荐使用,因其偶尔会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心律失常、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和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严重过敏反应等。美西律有时会有帮助,但相对其副作用风险是否值得应用尚不清楚,这些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烧心、头晕和震颤。
参考资料
肌肉痉挛.www.msdmanuals.cn.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