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
马拉维共和国(奇契瓦语:Dziko la Malaŵi;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奇契瓦语:Malaŵi;英语:Malawi),是非洲东南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英联邦成员国。马拉维总面积118484平方千米,世界排第100位,其中水域面积24404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4080平方千米。2022年,全国总人口为20405317人,官方语言为英语和,首都为利隆圭(Lilongwe)。
马拉维地形呈南北狭长状,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和低地,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连同该湖南省端的希雷河槽谷,从北到南贯穿全国。马拉维属于气候,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境内河流、湖泊众多,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马拉维动植物资源丰富,马拉维湖(Malawi Lake)是拥有特有鱼类物种数量最多的之一,有超过800种鱼类,其中99%是湖泊特有种。截至2023年11月,马拉维共有133个自然保护区,占土地总面积的22.88%,是非洲大陆上保护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200万年前或更早以前,马拉维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出没,在5万至6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居住在附近。约在公元300年,第一批移民进入马拉维,公元1500年,班图人建立了马拉维王国,在16—17世纪,马拉维王国进入鼎盛时期。17世纪末,马拉维王国开始衰落,东非洋沿岸贩卖奴隶的活动日益猖,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马拉维王国解体之时,英国殖民者趁机向马拉维渗透和扩张,1889年,英国宣布对希雷高原实行保护,1891年,保护范围扩大到今天的马拉维全境,成为英属中非保护国。1907年,保护国更名为尼亚萨兰(Nyasaland),1953年,英国保守党内阁强行将津巴布韦(现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现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保护国合并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也称为中非联邦。1962年11月,英国殖民政府同意马拉维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12月31日,中非联邦宣告终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宣告独立,改名为马拉维,1966年7月6日,成立马拉维共和国,黑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 Kamuzu Banda)出任首任总统,长期实行一党制。1993 年底,改行多党制。2012年,穆塔里卡总统因心脏病去世,副总统(Joyce Banda)依照马拉维宪法继任总统,成为南部非洲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2020年6月进行总统选举,马拉维大会党主席(Lazarus McCarthy Chakwera)当选,成为马拉维第六任总统。
马拉维经济十分落后,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被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严重依赖外部援助。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工业基本上处于空白,数字经济刚刚萌芽。马拉维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70%。年财政预算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国外援助,但政府腐败程度仍然较深,对马拉维招商引资造成重大影响,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马拉维国内生产总值为131.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5.2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1.8:18.3:54.9。
马拉维素有“非洲温暖之心”的美誉,文学、音乐、舞蹈是马拉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2年,马拉维共有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姆比拉/桑西(卡林巴/Sansi)的制作和演奏技艺、Gule Wamkulu舞蹈、Nsima烹传统等。境内有2处世界遗产,分别是马拉维湖国家公园和琼戈尼岩画区(Chongoni Rock Art)。同时,还拥有利文斯敦教堂(Livingstonia Mission)、大象沼泽(Elephant Marsh)、塞欧洛茶园(Thyolo Tea Estates)等多个旅游景点,马拉维被《孤独星球》评为2022年最佳旅游国家之一。
名称由来
马拉维(Malawi)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马拉维的名字源于马拉维人,他们是大约600年前从刚果南部迁徙而来的班图人。马拉维人到达马拉维湖以北地区后发生了分裂,其中一支,向南迁移到了马拉维湖(Lake Malawi)西岸,即今天切瓦人的祖先。公元1500年,马拉维人建立了古代马拉维王国(Kingdom of Maravi),该国的现代名称即源于此。
另一种说法是因境内而得名,1859年,大卫·李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沿着希雷河(Shire River)来到马拉维湖,确立了英国在马拉维地区的存在。19世纪中叶,英国在马拉维湖周围地区的传教和贸易活动日益增多,1891年,英国宣布在现在的马拉维地区建立保护国,称为英属中非,1907年,保护国更名为尼亚萨兰(Nyasaland),1953年至1963年间,该领土是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殖民联邦(包括今天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一部分。1964年7月6日该国从英国获得独立,为了强调与殖民时代的不同,国名从尼亚萨兰(意为“宽阔的水域”)改为马拉维(意为“燃烧的水域”),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部落词汇,描述了阳光如何在湖上闪烁,马拉维国旗上也绘有这一图案。
历史
早期历史
在200万年前或更早以前,马拉维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出没,1965年发掘的奇翁杜遗址表明,200万年以前可能已有人类居住在马拉维,他们是从非洲的早期猿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已开始狩猎,生活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1991年,在Uraha村附近发现了一具距今230万至250万年前的类人颌骨。在5万至6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居住在马拉维湖附近。马拉维的石器时代晚期从8000年前开始,一直由卡富拉人狩猎采集者延续到公元200年,1950年发掘的霍拉山(Mount Hora)遗址和1967年发掘的芬吉纳(Fingira)遗址中都出土了人类骨骼化石,这些骨骼化石既有尼格罗人的特征,又有一些布须曼人的特点,其体格短小粗壮,被称作“卡富拉人(Aka富拉语)”。
约在公元300年,第一批移民进入马拉维,13-16世纪班图人开始大批进入马拉维湖的西北一带,并在马拉维及毗邻地区定居,公元1500年,建立了马拉维王国,从现在的纳科塔卡(Nkhotakota)北部延伸到南部的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从东部的马拉维湖到西部赞比亚的卢安瓜河(Luangwa River)。15-18世纪,整个马拉维地区处于卡龙加(Karonga)的统治之下,在16-17世纪,马拉维各部族的势力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张,马拉维王国进入鼎盛时期。
奴隶贸易
葡萄牙人在16世纪进入马拉维地区,马拉维人与葡萄牙人之间开始接触、贸易并结盟,进行的大宗贸易主要是象牙、铁器和粗棉布。17世纪末,马拉维王国开始衰落,出现了严重的内乱,松散的分封制逐渐破裂。此时正值非洲西海岸奴隶贸易衰落,殖民者把注意力转向了东非海岸,东非印度洋沿岸贩卖奴隶的罪恶活动日益猖獗。
17世纪末叶,葡萄牙人的地位开始衰落,丧失了非洲内地的黄金来源,把注意力转向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往往勾结当地非洲人奴隶贩子,通过制造部落间的仇杀掠人为奴。由于奴隶贩子的虐待以及疾病和劳累的折磨,运出的奴隶中大约只有1/5活下来,马拉维的劳动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1730年左右,葡萄牙势力衰落之后,阿拉伯人力量迅速壮大。19世纪30年代,阿拉伯人开始沿着贸易路线进入内地,进行贩卖奴隶的活动。印度洋奴隶贸易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当时每年约有20000人被奴役,从纳科塔卡运往基尔瓦(Kilwa)贩卖,奴隶贸易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
英国殖民时期
英属中非保护国
马拉维王国解体之时,英国殖民者打着消灭奴隶贸易的旗号,趁机向马拉维渗透和扩张,传教士和探险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59年,大卫·利文斯通来到马拉维湖沿岸,并确定了湖南省面的希雷高原(Shire Highlands)适合欧洲人定居。由于大卫·李文斯顿的访问,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该地区建立了几个英国圣公会和长老会的传教会。1878 年,一些主要来自格拉斯哥(Glasgow)的商人成立了非洲湖泊公司(African Lakes Company),为传教士提供商品和服务。葡萄牙政府也对该地区感兴趣,因此,为了防止葡萄牙占领,女王陛下政府派遣哈里·约翰斯顿(Harry Johnston)担任英国领事,并指示他与葡萄牙管辖范围以外的当地统治者签订条约。1889年,英国宣布对希雷高原实行保护,1891年,保护范围扩大到今天的马拉维全境,成为英属中非保护国。保护国建立后,为了实施有效的统治,约翰斯顿动用军队武力打击奴隶贸易,在保护国全境建立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权力。
尼亚萨兰保护国
1907年,保护国更名为尼亚萨兰,在英国统治的剩余时间里一直沿用这一名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尼亚萨兰随英国参战,并处于与德属东非作战的前沿阵地。同时,尼亚萨兰还为英国提供了大量搬运工,据估计,1916-1918年,尼亚萨兰有男子壮劳力20万人,约有12.5万人被招募去当搬运工。面对英国人的做法,尼亚萨兰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并逐渐走上了反殖民统治斗争的道路。1915年1月,尼亚萨兰东南部的浸信会牧师约翰·奇伦布韦(John Chilembwe)领导了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被称为奇伦布韦起义,但没有成功。
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
1944 年,尼亚萨兰的非洲人成立了尼亚萨兰非洲人大会党(Nyasaland African Congress,NAC),向女王陛下政府宣传当地的利益。为了能更隐蔽地掠夺非洲的资源,更有效地对殖民地进行统治,1953年,英国保守党内阁强行将津巴布韦(现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现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保护国合并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也称为中非联邦。殖民者这种不顾非洲人民根本利益的做法自然引起了非洲人民的强烈反对,其中有影响力的反对者是黑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 Kamuzu Banda),他是一位在加纳工作的受过欧洲培训的医生,1958 年,被说服返回尼亚萨兰协助民族主义事业。班达当选为尼亚萨兰民族行动委员会主席,并致力于动员民族主义情绪,1959 年被殖民当局监禁,于1960年获释,并被要求帮助起草尼亚萨兰新宪法,其中一项条款规定非洲人在殖民地立法委员会中占多数。1960年4月,乔伊斯·班达出狱后就被推选为马拉维大会党(Malawi Congress Party,MCP)主席,9月被选为“终身主席”。
黑斯廷斯·卡穆祖·班达时代
1961年8月,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在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得多数票,班达出任自然资源部部长。1962年11月,英国殖民政府在伦敦召开了马拉维制宪会议,会议同意1963年在马拉维实行新宪法,这部宪法准备分两个阶段实行充分的内部自治。1963年2月1日,班达博士就任马拉维总统。新宪法于1963年5月生效,尼亚萨兰实行完全的内部自治。1963年12月31日,中非联邦宣告终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宣告独立,改名为马拉维,7月6日被定为国家独立日。1966年7月6日,成立马拉维共和国,班达出任首任总统。1971年,成为马拉维终身总统。班达利用他对政府的控制,建立了一个半官方的商业帝国,它最终占据了马拉维GDP的三分之一,并雇用了10%的劳动力。
班达统治时期,马拉维长期实行一党制,马拉维大会党是马拉维的唯一合法政党。凭借一党制统治,马拉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集权统治也引起了马拉维各阶层人民的不满。班达时代后期,国内要求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动乱不断。班达总统在国内外要求民主改革的压力之下,1993年举行全民公决,民众投票支持多党民主制。1993 年底,总统委员会成立,终身总统制被废除,新宪法出台,结束一党制统治,实行多党制。
多党民主
1994年5月,马拉维依据宪法举行该国独立30年后的首次多党大选,曾在班达政府中任部长的联合民主阵线领袖巴基利·穆卢齐(Bakili Muluzi)获得了47.3%的选票,成功出任总统。在国会选举中,联合民主阵线在国民议会177个议席中获86席,前总统乔伊斯·班达领导的马拉维大会党在议会赢得56席,民主联盟只获得35席。由于政府中贪污加剧,腐败成风,社会治安不断恶化,局部骚乱时有发生。1998年9月,军队亦因对政府不满发动了政变,但政变没有成功,马拉维的政局基本稳定。
1999年6月15日,马拉维独立以来的第二次民主选举中,巴基利·穆卢齐以多数票获胜,得以连任5年。选举的结果使这个国家处于内乱的边缘,北部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通布卡(Tumbuka)、恩戈尼(Ngoni)和恩孔德(Nkhonde)部落被南部穆斯林巴基利·穆卢齐的当选而激怒。基督徒和尧族(穆卢齐的部落)穆斯林之间发生了冲突。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财产遭到破坏或盗窃,200 座清真寺被烧毁。
21世纪的马拉维
2000年2月,巴基利·穆卢齐总统进行内阁改组,加大了反贪力度,维护马拉维初步发展的民主制度。2001年以来,穆卢齐想通过修改宪法竞选第三任总统,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反对。2003年3月,穆卢齐总统迫于内外压力宣布放弃参与2004年总统竞选。
2004年,宾古·穆塔里卡(Bingu wa Mutharika)当选总统,5月24日在马拉维布兰太尔(Blantyre)宣誓就职。2009年5月,马拉维举行了第四次多党议会和总统选举,尽管穆塔里卡总统的竞争对手指控他选举舞弊,但他还是成功连任。一些人认为穆塔里卡总统越来越专制,而且蔑视人权,2011年7月,因生活成本高、外交关系下放、治理不善和外汇储备不足而爆发了抗议活动,抗议活动造成 18 人死亡,至少 44 人受枪伤。
2012年4月,穆塔里卡因心脏病去世,副总统(Joyce Banda)依照马拉维宪法继任总统,成为南部非洲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福布斯》杂志曾将乔伊丝·班达列为非洲最具影响力的三个女人之一,她上台后大幅调整内阁,推进改革,使马拉维政局基本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2013年9月,马拉维发生“现金门”丑闻,由于这一丑闻牵涉非法占有公共财产,在2014年5月20日的总统大选中,乔伊丝·班达无缘连任。
2014年马拉维举行总统、议会、地方政府“三合一”大选,乔伊斯·班达在选举中失利,由前总统穆塔里卡的兄弟阿瑟·穆塔里卡(Peter Mutharika)取代。在2019年马拉维大选中,总统彼得·穆塔里卡以微弱优势再次当选。2020年2月,马拉维宪法法院以违规和普遍舞弊为由推翻了选举结果。2020年5月,马拉维最高法院维持了这一决定,这是该国选举首次受到法律质疑。2020年6月23日,马拉维重新进行总统选举,6月27日,马拉维大会党主席(Lazarus McCarthy Chakwera)赢得选举,成为马拉维第六任总统。2021年8月,宪法法院审理了阿瑟·穆塔里卡领导的民主进步党提出的上诉,他要求取消2020年总统选举,因为他的四名代表被禁止进入选举委员会。然而,这次上诉在2021年11月被该国宪法法院驳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地理坐标区间为南纬9.8°—17.5°、东经33°—36°,北接坦桑尼亚,西邻赞比亚,东部和南部与莫桑比克交界,陆上边境总长度为2857千米。马拉维南北长约840千米,东西宽80—160千米,总面积118484平方千米,世界排第100位,其中水域面积24404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4080平方千米。马拉维时区属于东2区。
气候
马拉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分三个季节,5月—8月为凉干季节,高原地区平均气温为15.5℃—18℃,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5℃,最冷的7月份气温为7℃—22.2℃;9月—11月为热季,高原地区平均气温为20℃—24℃,裂谷地区平均气温为27℃—30℃,10月—11月间低地地区最高气温有时高达37℃;12月到次年4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降雨量的90%,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760—1015毫米,一些高原地区降雨量曾超过1525毫米,姆兰杰山东面迎风坡降雨量可高达2150毫米。
地质
由于马拉维位于非洲次大陆东南部的高地地区,因此,众多的高原由于断裂活动而裂开。大裂谷纵贯全境,形成马拉维湖(Malawi Lake)和希雷河(Shire River)断裂槽谷。北部2/3的裂谷地层几乎完全为马拉维湖,南部的1/3裂谷有希雷河穿流而过。
马拉维的大部分土地由前寒武纪或下古生代结晶基底岩石组成,包括片麻岩和麻粒岩以及一些花岗石。该国东南部也有较年轻的卡鲁(侏罗纪)碱性花岗岩和奇尔瓦复合岩的正长岩侵入体,这些侵入岩比基底岩石更坚硬,更耐风化,因此形成了海拔较高的高地。中生代火山石在国家最南端占据了一小块区域。
卡鲁(主要是二叠纪三叠纪)时代的沉积物厚度超过3500米,在北部和最南部占据较小的区域。这些沉积物主要是砂岩、泥灰岩和砾岩,含有少量煤层,通常被方解石胶结物充分硬化。在北部和南部的小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白垩纪至更新世时期的较年轻沉积物, 其中包括粘结性较差的砂岩、泥灰岩、粘土和砾岩,以及一些蒸发岩。
第四纪冲积层、崩积层和湖泊沉积物占据了马拉维湖和奇尔瓦湖周围的平原,大部分冲积物来自裂谷悬崖斜坡上的岩石物质的侵蚀,沉积物部分是断裂的,裂谷的构造活动仍然活跃,沉积物由未固结的混合粘土、粉砂、砂和砾石组成,在马拉维湖沿岸,厚度达60米,但在希雷河谷下游,它们的厚度可达150米。
地形地貌
马拉维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连同该湖南省端的希雷河槽谷,从北到南贯穿全国。地形呈南北狭长状,3/4国土海拔1000—1500米。
从区域上看,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和低地三种,北部区域多山,最高峰超过3000米,形成了尼卡高原(Nyika 高原)及维非亚高原(Viphya Plateau)上起伏不平的悬崖、山谷和有稠密森林的斜坡。中部区域主要是高原,海拔超过1000米,姆兰杰山(Mount Mlanje)的萨皮图瓦峰(Sapitwa Peak)海拔3002米,是全国最高峰。湖西高原的边缘是一系列台地和断崖,中央高原从东向西倾斜,直至成为低地。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是马拉维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南部区域除了马拉维湖南面的平均海拔为2100米的松巴高原之外,大多数是低地,最低点为希雷河与莫桑比克国际边界交界处,海拔37米。
水文水利
水文
马拉维是内陆国家,境内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希雷河、鲁库鲁河(Rukuru River)、鲁奥河(Ruo River)及马拉维湖、奇尔瓦湖(Chilwa Lake)、奇库库塔湖(Chikukuta Lake)等。其中最重要的河流和湖泊分别是希雷河与马拉维湖,它们覆盖了马拉维的大部分区域,为马拉维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奇尔瓦湖为咸水湖,面积1040平方千米。
马拉维湖
马拉维湖(Malawi Lake)是仅次于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的非洲第三大湖,由南北走向的东非大裂谷岩层陷落而成,位于坦桑尼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交界处,占马拉维东部边界的四分之三以上。这个狭长的湖长550千米,宽30—75千米,面积3万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米,北端最深处达706米,湖面海拔472米。流入马拉维湖的有14条季节河,流出的只有1条位于国土南端的希雷河。
希雷河
希雷河(Shire River)是马拉维最大、最主要的河流,全长450千米,往南绕过希雷高地(Shire Highlands)进入莫桑比克,与汇合,向东流入,也是马拉维主要的航道。希雷河的支流主要是一些季节性和间歇性的河流,每年总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的雨季,在流入希雷河之前,已因砂质河床渗漏而丧失了大量水流。在西侧,主要的支流有里维里维河、利松圭河、万库鲁马济河和河,其中只有万库鲁马济河和利松圭河是常年性河流。东侧的主要支流有利桑贾拉河、利兰圭河、马森杰雷河和坦加济伊斯特河等,其中只有马森杰雷河和坦加济伊斯特河是常年性河流。东侧支流中的许多河流所流经的地区与西侧的利松圭河、万库鲁马济河的汇水区域自然条件相似,雨量不相上下,但河流的水文特征大不相同,东侧支流的汇水区域人烟稠密,由于农业用水的缘故,这些支流所能维持的水量有减退趋势。是所有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流域面积约为4921平方千米,包括姆兰杰山脉的大部分和林贝(Limbe)以南希雷高地东部,由于其汇水区雨量颇大,河水流速急,希雷河下游地区常遭遇严重洪灾。
水利
姆兰杰山出产丰富的水资源,这些水资源对周边居民和企业(包括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茶园)至关重要,但由于侵占天然林和种植林区、无节制的焚烧和非法伐木,以及山下陡坡上不适宜的小农耕作方式,对当地的水量和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RAIN项目合作伙伴通过修复目标地区的系统基础设施,改善家庭用水和小型灌溉用水的获取,通过更好地管理农田和提高公众对流域保护工作的参与度,使姆兰杰山流域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RAIN项目每年补充可以1.1267亿升水,为姆兰杰山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增加供水提供了支持。
马拉维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86%的城市人口和65%的农村人口能够获得基本的水源,但基本卫生设施的普及率则低得多,只有34%的城市人口和25%的农村人口能够使用这些设施。“人民用水”组织钻探和维修井眼,修复重力自来水系统,以扩大供水范围。水行动中心(Water Action Hub)在马拉维投资建造水坝(雨水集水区),帮助马拉维居民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并在旱季提供较长时间的水。
多瓦区(Dowa)和卡松古区(Kasungu)是马拉维供水最少的地区之一,供水覆盖率估计分别为41%和61%,在为数不多的现有井眼中,有三分之一已经损坏或无法使用。由于缺乏安全饮用水,加上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条件较差,当地居民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风险,水传播疾病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降低风险,水需要煮沸,烧开水和收集木柴燃料为炉子提供动力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恢复钻井项目对当地居民至关重要。修复后的钻孔除了有利于自然健康之外,家庭不再需要烧水,节省了柴火,从而防止了碳排放的释放。此外,该项目还为社区建立了一个筹资机制,以确保钻井的长期维护。
土壤
土壤成分与地层地质密切相关,马拉维境内的砂质土主要分布在基底为花岗石的地区,在冲积平原边缘也发育良好。部分土壤是红土,有些红土厚度可达5-20米。Dambo土壤在低洼沼泽地区也很常见,有些坝泊因蒸发而在表面形成盐(石膏、七水硫酸镁)浮渣,例如林特恩布韦坝泊(Linthembwe dambo)。悬崖斜坡上的土壤稀薄,甚至没有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马拉维土地面积为94080平方千米,38%的土地为可耕地,农业用地面积为60500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64.2%,其中耕地面积占42.43%,永久耕地占2.1%,农业灌溉用地占0.5%。森林面积21997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23.3%。
矿产资源
马拉维拥有稀土、钛矿砂、铝矾土、矿砂、碳化硅、黄铁、碳酸钙、煤、菱锰、石墨、磷酸盐、蛭石以及宝石、黄金和钻石等多种矿藏。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品有20多种,其中钛矿砂、煤、铝矾土和铀矿砂的储量较大,分别为7亿吨、2880万吨、2500万吨和1250万吨;稀土储量8000万吨。
森林资源
2021年,森林面积21997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约为23.3%,树种大多为旱季落叶宽叶林和热带稀树干草原林。2020年,马拉维森林面积224.17万公顷,其中天然再生森林面积216.6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为7.57万公顷。原始森林面积为70.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为11769万立方米。2019年森林景观完整性指数平均得分为5.74/10,在全球172个国家中排名第96位。
水资源
地表水
马拉维的地表水资源包括一个河流系统网络和湖泊,河流系统网络包括希雷河、松圭河(Songwe)、若河(Ruo)、布瓦河(Bua)、林提佩河(Linthipe)、利隆圭河(Lilongwe)、南鲁库鲁河(Rukuru)等;湖泊包括马拉维湖、奇尔瓦湖、丘塔湖和马隆贝湖等。地表水主要通过集水区和水体表面的降雨来补充。
马拉维湖的表面积约为28760平方千米,对水平衡有很大的影响。湖上的年平均降雨量估计为1549毫米,据计算,该湖的总入水量为920立方米/秒,其中马拉维400立方米/秒,坦桑尼亚486立方米/秒,莫桑比克41立方米/秒,年平均流出量估计为395立方米/秒。奇尔瓦湖的集水面积估计为500平方千米。大部分流入奇尔瓦湖的河流都发源于松巴和姆兰杰山的北坡,上游都是多年生的河流,但由于该地区的多孔性,在奇尔瓦-法伦贝平原水流逐渐减弱。
在以农业为目的而大面积开垦集水区的地方,河流流量受季节影响较大,旱季时水流会完全停止。布瓦河(Bua)就是旱季时基流消失的河流。马拉维地表水资源的质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母岩的化学成分、农业活动和污水排放,包括居民区和工业区的废物处理。绝大多数地表水资源的化学性质中以碱土为主,还有阴离子基的碳酸根体系,大多数地表水可归类为软水至中软水,即硬度低于每升100毫克碳酸钙,总溶解固体含量一般低于100毫克/升,干旱的发生与河水矿化度的增加有关。
地下水
在马拉维,地下水资源估计仅占全国现有水资源总量的2%,但至少有76%的总人口和86%的农村人口每天依靠这种水进行生活。地下水资源存在于含水层和断裂带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主要用于农村和城郊地区的饮用水供应。该国有两种与地下水补给有关的含水层系统,即高原地区广阔但产量低的风化基底含水层、湖岸平原和下希雷河谷的高产含水层。
结晶基底岩长期的原位风化作用产生了一层松散的腐岩物质,这是农村生活所需地下水的重要来源,基底复合岩风化带的平均出水量为每秒 1-2 升。冲积含水层具有河流和湖泊的性质,在垂直序列和横向范围上都有很大差异。冲积含水层分布在几个盆地中,除了奇尔瓦湖之外,都位于裂谷谷底,如卡隆加湖岸、萨利马-恩科塔科塔湖岸、上希雷河谷和下希雷河谷。可能产生最高地下水量的沉积环境是被掩埋的河道和湖岸的沿岸地区,那里的沉积物通常比较粗糙,经过雨水冲刷,分选良好。浅层地下水位通常低于2米,季节性波动使其接近地表,容易被污染,加上粪便污染,以及供水点选址不当等原因,导致手工挖井的水质较差。
生物多样性
植物
马拉维境内有7个陆地生态区,分别是中赞比西旱生米欧埔林地(Central Zambezian miombo woodlands)、东部旱生林地(Eastern miombo woodlands)、南部米欧埔林地(Southern miombo woodlands)、赞比西和莫帕内林地(Zambezian and mopane woodlands)、赞比西泛滥草原(Zambezian flooded grasslands)、马拉维南部山地森林和草原生态区(South Malawi montane forest-grassland mosaic)、南部裂谷山地森林和草原生态区(Southern Rift montane forest-grassland mosaic)。
马拉维西部位于南部米欧埔林地生态区,其特点是树木高大,下层为灌木和草丛。大部分中低海拔地区的天然植被是一种落叶林和灌木,被称为赞比西和莫帕内林地。海拔在500米至1500米之间的地区主要是米欧埔林地,以短盖豆属(Brachystegia)植物为主,其中经常夹杂着镶羽檀属(Julbernardia)和Isoberlinia等。大部分森林已被开垦为农田,以可乐豆木(Colophospermum mopane)为主的可乐豆(Mopane)林地曾经非常丰富,但现在只剩下少数斑块,相思树属(Acacia)/风车子属(Combretum)林地也已基本枯竭。但在中高海拔地区,特别是在该国北部,仍有较大面积的雨林存在。高原上覆盖着低矮的草丛、石南属植物(heathers)和荒原。野生椰枣树生长在一些高地地区和希雷河附近,拉菲草(Raphia farinifera)生长在高地溪流附近,在恩科塔科塔野生动物保护区(Nkhotakota Wildlife Reserve)较常见。据记录,该国有大约400种兰花,其中120种是附生植物,兰花在尼卡国家公园(Nyika National Park)最为丰富,生长在周围的山坡上。希雷河谷和奇尔瓦湖周围有沼泽植被。
马拉维大约有6000多种植物,其中122种为特有植物,248种濒临灭绝,共有2个植物种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包括Alinula malawica和Asystasia malawiana。此外,马拉维还有超过 131 种植物被用作药用植物,例如,绿毒毛旋花(羊角拗属 kombe)在当地用于治疗胃溃疡和性传播感染。
动物
马拉维的动物物种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两栖动物、哺乳纲、爬行动物、鸟类和鱼类。马拉维约有192种哺乳动物,其中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55种是蝙蝠(Chiroptera spp.),52种是啮齿动物(啮齿目)。生活在马拉维农村地区的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农民,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庄稼被践踏和吃掉,因此会猎杀或驱赶野生动物。常见的动物有豺(Cuon alpinus)、斑鬣狗(Crocuta crocuta)、非洲野猫(Felis lybica)、狞猫(Caracal caracal)和薮猫(Leptailurus serval)等。体型较小的食肉动物包括獴(mongooses)、麝猫(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灵猫科(Viverridae)、非洲艾虎(Ictonyx striatus)、蜜獾(Mellivora capensis)、斑颈水獭亚科(Hydrictis maculicollis)和非洲小爪水(Aonyx capensis)等。还有一些大象、狮子、豹、非洲水牛、河马和犀牛等,但大部分生活在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其他地方数量很少。马拉维的羚羊包括大林羚(薮羚属 oryx)、扭角林羚(Tragelaphus strepsiceros)、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马羚(Hippotragus equinus)、高角羚(Aepyceros melampus)、南苇羚(Redunca arundinum)等。该国的灵长目包括草原狒狒(Papio cynocephalus)、长尾黑颚猴(vervet monkeys)、青长尾猴( 长尾猴属 mitis)、粗尾婴猴(Otolemur crassicaudatus)等。
马拉维鸟类种类繁多,包括猛禽、鹦鹉和、水禽和大型涉禽、猫头鹰和鸣禽等,共有大约648种,其中456种是留鸟,另外94种是非洲境内的候鸟,其中一些可能在马拉维国内繁殖,约77种鸟类在东亚和南非之间飞行。境内有少量全球关注的鸟类,包括草原鹞(Circus macrourus)、黄爪隼(Falco naumanni)、长脚秧鸡(Crex crex)、斑腹沙锥(Gallinago media)等,以及小红鹳(Phoeniconaias minor)和马岛池鹭(Ardeola idae)等,黄喉娇莺(Apalis flavigularis)是马拉维的一种特有鸟类。马拉维位于许多东非鸟类分布区的南端,也是一些南非鸟类分布区的北端。常绿林中的鸟类种类特别丰富,miombo林地中有许多本地特有的鸟类物种。湖泊和沼泽物种丰富,奇尔瓦湖的鸟类比马拉维湖更多样化,有160个物种。
在马拉维发现的鱼类总数估计超过1000种,其中90%以上是特有鱼类,其数量超过了欧洲和北美鱼类的总和。马拉维湖有超过800种鱼类,其中95%是单色慈鲷(haplochromine cichlids),99%是湖泊特有的,马拉维湖和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是拥有特有鱼类物种数量最多的淡水湖。特有鱼类包括阿祖桨鳍丽鱼(Copadichromis azureus)、本氏桨鳍丽鱼(Copadichromis mbenjii)、奇波卡不死鸟(Melanochromis chipokae)等。还有一些其他鱼类,作为当地渔业的一部分被捕猎,包括非洲鱼、鲤鱼和一种类似沙丁鱼的小鱼。奇尔瓦湖中常见的鱼类有直鳍魮(Barbus paludinosus)、奇尔口孵非鲫(Oreochromis shiranus chilwae)、尖齿胡鲶(Clarias gariepinus)、英氏非洲脂鲤(Brycinus imberi)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的鱼类包括奈氏魟歧须鮠(Synodontis njassae)、厚唇钉公(Chilotilapia euchilus)、马面鲷(Dimidiochromis compressiceps)、尖头艳丽鱼(Lichnochromis acuticeps)等。
马拉维记录了大约83种两栖动物,其中6种是特有物种的,12种是受威胁物种。该国有145种爬行纲,其中12种为特有物种,6种是珍稀物种。仅在马拉维发现的爬行动物包括查普曼侏儒变色龙(Rhampholeon chammanorum)、国王侏儒守宫(Lygodactylus rex)等。特有两栖纲包括约翰斯顿河蛙(Amietia johnstoni)、Ptychadena broadleyi、弗里德曼长苇蛙(Friedemann's Long Reed 青蛙)等。马拉维昆虫种类繁多,包括大量的蚂蚁、甲虫、蟋蟀科、苍蝇、蜜蜂属和黄蜂。该国大概有数千种凤蝶总科和飞蛾类,包括眼蝶亚科(Satyridae)、蛱蝶科(Nymphalidae)、燕尾蝶(Papilionidae)和粉蝶科(Pieridae)的蝴蝶,以及地老虎(Noctuidae)的飞蛾等。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3年11月,马拉维共有133个保护区,其中128个是全国性的, 5个是国际性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保护区面积为2719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22.88%,是非洲大陆上保护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包括118个森林保护区,5个国家公园、4个野生动物保护区、2个国际重要湿地(拉姆萨尔湿地)、2个教科文组织—生态和生物圈保护区、1个世界遗产和1个保护区。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Lake Malawi National Park)位于马拉维南部地区,马拉维湖的最南端,是世界第一个淡水湖国家公园,建立于1980年11月24日,但早在1934年,殖民地政府就对其中的一些岛屿给予了保护。1984年马拉维湖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陆地,除了极小的岛屿之外,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早先这里是以猴面包树、合欢属植物、苹婆和几种榕属植物为代表的植被群落。但由于后来大规模的退林运动,原本茂密的森林变成了低矮的灌木丛。马拉维湖国家公园是非洲独一无二的天然湖公园,马拉维湖是拥有特有鱼类物种数量最多的淡水湖之一,拥有超过800种鱼类,其中99%是湖泊特有的,这里的各种鱼类在研究生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
马拉维湖国家公园里的哺乳纲包括河马、豹、薮羚、高角羚、黑脸绿猴(绿猴属 aethiops)等,偶尔也有非洲大象出没。公园里的岛屿是白胸(鸬鹚属 lucidus)的重要栖息地,湖滨还生活着许多鹗(Pandion haliaetus)。爬行纲则以湾鳄(鳄属 porosus)、蜥蜴和形形色色的蛇为主。
维瓦扎野生动物保护区
维瓦扎野生动物保护区(Vwaza 洼地 Wildlife Reserve)位于马拉维北部地区,是马拉维-赞比亚跨界保护区的一部分,面积超过30000平方千米,混合植被从大片的密林到开阔的湿地,保护区是大量野生动物的家园,包括马拉维北部最大的大象种群。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此栖息生活,据统计有将近300种鸟,包括鹳(Ciconia)、苍鹭(Ardea cinerea)和前额带有白斑的栗树鸭(Dendrocygna)等,还有大量成群的河马,保护区主要入口处的卡祖尼湖就是因河马而闻名。还有水牛和其他大量的小型哺乳纲等。
恩科塔科塔野生动物保护区
恩科塔科塔野生动物保护区(Nkhotakota Wildlife Reserve)是马拉维最大、最古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中部区的东部,近湖,地形崎岖,有多条河流穿过。保护区有着大片高草的米欧埔(miombo)林地,间而有少量的热带雨林,是真实旷野的样本,吸引了许多步行远游、钓鱼和爬山的爱好者。但该保护区仅有很少的公路或车道。该保护区的哺乳纲种类丰富,还有130种鸟类,这里盛产大型的翠鸟科和坚爪秃鹰。
自然灾害
马拉维特别容易受到不利气候灾害的影响,包括干旱、洪水、地震、滑坡、热带气旋等,干旱和洪水是其中最严重的灾害,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对大多数农村社区的粮食和水安全、水质、能源资源以及可持续生计造成了严重后果。1979年至2008年,自然灾害共造成2596人死亡,近2170万人受灾。
马拉维平均每年约有150万人受到干旱缺水的影响,主要是在该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期间是马拉维自1970年以来最干燥的时期,这是该国中部地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之一。
马拉维平均每年约有10万人受到河流洪水的影响,仅在2012-2022年,就发生了25起与强降雨有关的灾害,受灾人数呈上升趋势。2015年的洪水造成278人死亡,638000人受灾,以及3.35亿美元的物质损失和经济损失。2019年的洪水造成60人死亡,975000人受灾,以及2.2亿美元的破坏和损失。
马拉维的山体滑坡是一种局部的灾害,预计平均每年建筑库存损失高达15万美元,超过100人处于危险之中。毁林率高以及土地和流域退化进一步加剧了洪水和滑坡风险。
根据全球气候风险指数,2019年热带气旋气旋伊代的影响使马拉维名列世界上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严重的5个国家之一,近百万人受灾,数万人流离失所。2022年,热带风暴安娜和热带气旋贡贝共造成64人死亡,945934人受灾。
马拉维的破坏性地震并不频繁,但据估计,大约20万人每50年至少会经历一次轻微的地面震动。2009年,马拉维卡隆加地震,2009年12月6至19日期间,发生了4次5.5级以上的地震,5次5-5.2级的地震,造成超过1000所房屋倒塌,2900所房屋受损,300人受伤,4人死亡。
行政区划
政区
马拉维划分为3个地区,共设28个县和4个市,3个区分别为北部区(Northern Region)、中央区(Central Region)、南部区(Southern Region)。北部区首府为姆祖祖,首府为利隆圭,首府为布兰太尔,首都为利隆圭(Lilongwe)。
主要城市
利隆圭
利隆圭(Lilongwe)是马拉维首都,位于马拉维中西部,2022年人口约112万,平均海拔1050米,始建于1968年,原为利隆圭河畔一个小乡村,市名即来源于河名,1975年马拉维首都正式从南部迁至此。利隆圭市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旧城为传统服务业和零售业集中区,新城为政府机构、使馆、银行和富人居住区,位于新城正中的是政府机关所在地首都山。利隆圭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第二大城市,也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干线公路南通布兰太尔和松巴,北通广大北部地区,东至马拉维湖畔,西通邻国赞比亚,还建有国际机场。该市是马拉维中部地区农产品的集散地,商业发达。
布兰太尔
布兰太尔(Blantyre)位于马拉维南部希雷高原上,2022年人口约190万,平均海拔1039米,始建于1876年,曾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重要经营区域。目前是马拉维第一大城市和全国工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厂,有食品、纺织、烟草加工、水泥、皮革、家具、车辆修配等各类产业。农产品贸易十分兴旺,其卫星城林贝是全国最大的烟草批发市场,也是重要的茶叶和的集散地。
姆祖祖
姆祖祖(Mzuzu)位于马拉维北部,为全国第三大城市,2022年人口约61万,平均海拔约1200米,是北部区工商业中心,也是马拉维粮食主产区和矿产品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姆祖祖及周边地区是重要的咖啡产区,城市南部有全国最大人工林——维非亚森林。
松巴市
松巴市(Zomba)位于马南部松巴高原,2022年人口约53万,平均海拔950米,1885年成为殖民统治据点,1964年马独立后成为首都(1975年马首都迁往利隆圭)。松巴市有国产日化品牌、食品、服装、水泥等小型工业,是烟草加工和集散中心及马拉维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松巴是马拉维大学管理学院和马拉维大学管理中心所在地,同时,马拉维国家档案馆和马拉维国家考试委员会也设在松巴。
政治
政体
马拉维政体为总统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议会是马拉维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马拉维最高行政机构。马拉维现行宪法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法官独立行使司法权力。
行政
行政部门包括兼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总统、第一副总统和第二副总统以及马拉维内阁。总统和副总统每五年选举一次,第二副总统由总统任命,但必须来自不同党派。马拉维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可以来自立法机构内部或外部,协助总统行使职权,并对总统负责。马拉维本届政府于2020年7月8日组成,2022年1月和2023年2月进行大幅调整。主要由财政、交通、外交、农业、卫生、司法等22个部门组成。
议会
马拉维议会实行一院制,议会由总统、议长、副议长、民选议员等组成,每届任期5年。本届议会于2019年6月组成,共193个议席,大会党59席,民主进步党56席,联合民主阵线10席,联合变革运动5席,4席,争取民主联盟1席,独立议员58席。议长凯瑟琳·哈拉(Catherine Hara),来自大会党,本届议会任期延长1年至2025年。
司法
马拉维保护独立的司法权,司法机构分最高上诉法院、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最高上诉法院具有宪法或其他法律赋予的管辖权,有权审理高等法院和法庭的上诉。高等法院拥原始管辖权,可以根据法律审理和裁定任何民事或刑事诉讼。地方法院有劳资关系法院、地方法院、儿童司法法院和传统法院四种类型。
宪法
马拉维现行的宪法于1994年5月颁布,1995年修订。宪法规定实行多党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保护多党民主和独立的司法权,由全国普选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一次。
元首
总统(Lazarus McCarthy Chakwera),2020年6月就任。
拉扎勒斯·麦卡锡·查克维拉,1955年4月5日生。哲学学士,硕士,美国教牧学博士。1983年起在马拉维神召会担任讲师,并于1996年出任该院院长,同时担任马全国神学院联合会主任。先后担任马国家石油控制委员会主席、国家体育委员会主席、公立大学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13年4月加入大会党,10月当选大会党党主席。2014年和2019年,作为大会党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均败给穆塔里卡。在2020年6月重新举行的总统选举中,查克维拉以约59%的得票率击败穆塔里卡,当选总统,并于6月28日就职。
政党
马拉维大会党
马拉维大会党(Malawi Congress Party,MCP)是执政党,于1944年成立,原名为尼亚萨兰非洲人国民大会,1959年改称现名。1964年马独立后至1994年为马唯一合法政党,执政时间长达30年。1994年马首次多党制选举后沦为反对党,2020年6月大选后重新上台执政。现任主席为查克维拉。
联合变革运动
联合变革运动(United Transformation Campaign,MT)是执政联盟成员。2018年,时任副总统的奇利马与阿瑟·穆塔里卡总统决裂后,领导发起“奇利马运动”。同年7月,“奇利马运动”改名为联合变革运动,并注册为政党。2020年3月,联合变革运动同大会党等组成9党竞选联盟,并在6月重新举行的大选中获胜。
民主进步党
民主进步党(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DPP)是反对党,2005年2月由马时任总统宾古·穆塔里卡成立,曾于2005年2月—2012年3月、2014年5月—2020年6月执政。根据该党公布数据,有党员250万。主张团结所有马拉维人,致力于恢复经济增长和减贫。现任主席为阿瑟·穆塔里卡。
联合民主阵线
联合民主阵线(United Democratic Front ,UDF),前身为1992年3月在利隆圭成立的联合民主独立党,同年10月改为现名。1994年起执政,2005年因宾古·穆塔里卡总统脱离该党另立新党执政而沦为反对党。2022年5月,阿图佩莱·穆卢齐(Atupele Muluzi)辞去主席职务,现任代理主席为莉莉安·帕特尔(Lilian Patel)。
人民党
人民党(People's Party,PP), 2011年由时任副总统乔伊斯·班达建立,曾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执政。该党以“团结、平等、发展”为建党理念,主张保障公民宪法权利,推进政治决策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出口产品多元化,大力发展工商业、教育和艾滋病防控,促进就业,保障粮食安全。现任主席为乔伊丝·班达。
争取民主联盟
争取民主联盟(Alliance for Democracy,AFORD),1992年成立,成员主要包括前政要、学者和商人。主张实行多党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1993年与联合民主阵线联手在全民公决中击败执政的大会党,实现了马拉维从一党制向多党制转变。现任主席为伊诺克·基亚纳。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马拉维前总统黑斯廷斯·班达制定了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2011年初,期间与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整个种族隔离时期,马拉维与南非关系密切,这使其与其他非洲国家的关系紧张,1994 年种族隔离制度瓦解后,马拉维与所有非洲国家发展并保持外交关系。
马拉维奉行睦邻友好和不结盟外交政策,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并努力在各种区域和国际论坛上实现这些目标,是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成员国,是南部非洲第一个根据非洲危机应对倡议接受维和培训的国家。马拉维重视改善和加强同邻国的关系,现已同90多个国家建交。
同英国的关系
历史上,英国对马拉维进行了长达70年的殖民统治,独立之后的马拉维也一直留在英联邦内,它是英联邦的第31个成员国。英国和马拉维于1964年7月6日建立外交关系,当时,英国向马拉维派驻了第一位高级专员——D. L. Cole 先生。历史上的联系使英国成为马拉维重要的捐助者和支持者之一,英国还是马拉维最主要的军火供应国,这使马拉维同英国的关系更加密切。马拉维在独立后遭遇了很大的财政困难,这一状况的好转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英国的援助。英国还在农业、教育、住房和林业等项目上向马拉维提供定期的发展贷款。
然而,2011年4月,英国驻马拉维大使在一份文件中批评了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破坏了马拉维与英国的关系。穆塔里卡将大使驱逐出马拉维,2011年7月,英国宣布暂停所有对马拉维政府的预算援助,理由是穆塔里卡对外界对其政府的批评和经济管理不善缺乏回应,以及对马拉维人权的担忧。与此同时,国际银行、欧盟、非洲开发银行、德国和挪威等国家或组织也中止了对马拉维的援助。直到2013年3月,乔伊斯·班达总统访美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才逐渐恢复对马援助。
同南非的关系
1967年,马拉维同建交,马拉维是唯一在种族隔离时期与南非保持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64年马拉维独立后,向南非矿山输出马拉维劳工的殖民结构仍在继续。在黑斯廷斯·班达的领导下,马拉维是唯一一个与白人统治的南非保持密切关系的非洲国家,直到1994年纳尔逊·曼德拉当选。马拉维人因其 "技能、工作纪律和缺乏战斗性 "而被视为南非矿山的重要工人。从1988年到1992年,约有13000名马拉维移民劳工被强行遣送出南非。官方称,这是因为有200名马拉维人在前两年的艾滋病毒检测中呈阳性,但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南非采矿业危机期间需要裁减劳工。
自1994年南非和马拉维举行首次民主选举以来,马拉维和南非加强了关系。2008 年,两国政府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通过加强安全合作增进两国关系。南非重返英联邦后,同马拉维的关系是在高级委员会一级进行的,两国签有贸易协议,并在交通、教育、贸易、卫生等方面开展合作,南非是马拉维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同美国的关系
1964年,马拉维从联合王国完全独立后,美国与马拉维建立了外交关系。1966年至1994年,马拉维是一党制国家,1994年向多党民主制的过渡加强了美国和马拉维之间的双边关系,两国共同致力于推进马拉维的卫生、教育、农业、能源和环境管理。2011年7月26日,美国冻结了对马拉维的3.5亿美元赠款,理由是对政府镇压和恐吓示威者和民间团体以及限制新闻和警察暴力的关切。在马拉维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美国于2012年恢复了与马拉维的契约伙伴关系。
美国和马拉维对南部非洲经济和政治稳定必要性的看法基本一致。马拉维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并努力在各种区域和国际论坛上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和马拉维有军事合作项目,积极开展和平队(Peace Corps)计划,马拉维是第一个接受美国发起的“非洲危机应对部队计划”(African Crisis Response Force Initiative)维和训练的南部非洲国家,并加入了该计划的后继项目“非洲应急行动训练与援助计划”。
美国在马拉维的援助旨在提供健康和医疗服务;改善粮食安全和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和减贫;保护马拉维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推进民主、人权和善治等。美国与马拉维政府的合作旨在加强和支持马拉维政府克服困难满足公民基本需求的努力,支持地区稳定,并帮助马拉维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例如,大量马拉维人在美国学习,美国国际开发署支持的 "低年级阅读倡议 "正在与教育部合作,改善教师培训和教材提供。马拉维还在继续执行一项 3.507 亿美元的千禧年挑战公司(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MCC)协议,旨在改善马拉维的电力部门。还包括开展总统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EPFAR),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国际开发署(USAID)特派团等。
与中国的关系
2007年12月28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与马拉维总统和议会事务部长卡聪加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签署中马两国建交联合公报,两国自即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中马双方各领域交往与合作全面展开。2012年7月,马拉维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部长伊弗雷姆·姆甘达·丘梅、经济规划与发展部部长阿图佩莱·穆卢齐在中国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2013年6月,总统班达出席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2015年9月,阿瑟·穆塔里卡总统来华出席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2023年6月,查克维拉总统应邀率团出席在中国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向马拉维政府提供多批防疫物资援助。
中马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尽管中国企业在工人待遇和与当地公司竞争方面存在问题,但中国在马拉维的投资仍持续增长。中国为马拉维援建的议会大厦于2010年5月竣工交接,国际会议中心暨商务宾馆项目已于2011年底完工,马拉维科技大学项目和中学项目、卡隆加-奇提帕公路、国家体育场等项目相继完工。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2022年12月起,中方给予马方98%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2022年双边贸易额2.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中国出口2.81亿美元、同比增长0.7%,进口0.12亿美元,同比增长26.9%,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和家具等,主要进口棉花、烟草、茶叶等农产品。
两国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新闻、青年、妇女等领域的合作广泛开展,中国向马拉维派出了医疗队和青年志愿者,接收马拉维留学生和各类人员到中国学习和培训。2013年8月,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马拉维大学签署协议,合作建设1所孔子学院,并于2016年正式挂牌招生。2015和2016年,马拉维连续派代表队到中国参加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并两度荣获团体赛非洲区冠军。2012年1月,马拉维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
同邻国的关系
马拉维政府重视改善和加强同邻国的关系,同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保持着密切关系。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马拉维担任轮值主席国。2016年,穆塔里卡总统与赞比亚总统、莫桑比克总统举行三方会谈,就马莫边境难民问题、希雷河水域开发等交换意见。2020年8月,查克维拉总统出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第41届首脑峰会。2020年4月,查克维拉总统赴莫桑比克出席特别峰会。2022年1月,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领导人特别峰会在马举行,8月,查克维拉总统赴刚果(金)出席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第42届首脑峰会。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马拉维担任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轮值主席国。2023年6月,查克维拉总统赴赞比亚出席第22届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峰会、赴加纳出席非洲进出口银行第30届年会。
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马拉维独立之初即同印度建交,现有印度后裔和侨民约1.15万人。印度企业涉足马拉维农产品加工、矿产能源开发、制造业等多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末,马开始重视与亚洲及北非地区国家发展关系,相继与利比亚、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马来西亚建交。2018年11月,印度副总统奈杜访问马拉维。2019年10月,穆塔里卡总统赴俄罗斯出席首届俄非峰会。
国际组织
马拉维加入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海关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万国邮政联盟等多个国际组织。马拉维作为非洲联盟(AU)、南非发展共同体(SADC)、东南非共同市场(COMESA)及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ACP)成员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军事
军事力量
马拉维武装力量包括正规军和警察,总统兼任国防军和警察部队总司令,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年。武器主要由英国、法国等提供,其中英国给予马拉维基本的军事援助。马拉维军队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机动警察部队装备良好,训练有素。2020年,马拉维武装部队共15000人,其中正规军总兵力约9000人,2022年军费支出约为7583万美元。
马拉维正规军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陆军包括2个步兵团、1个伞兵团。海军总部设在马拉维湖的 芒基贝,装备有巡逻艇2艘、登陆艇1艘,沿马拉维湖巡逻,守卫边境,特别是防守邻近莫桑比克的利科马岛。空军编为1个运输中队、1个直升机中队,有战术运输机2架、货机2架、轻型运输机4架、多用途直升机3架、轻型多用途直升机1架、要员专机2架,松巴机场是空军基地,飞机主要来自德国、法国和美国。2013年1月28日,南京总统府宣布,为削减开支,决定拍卖一架幻影猎鹰900要员专机。
军事行动
马拉维的军事行动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根据国际法,在马拉维领土以外履行国际维和义务而采取的军事行动;为维护领土完整,保护国民不受军事威胁而在国内采取的保障和平与安全的军事行动;为维护国家的宪政秩序,协助实现民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2012年4月5日,宾古·穆塔里卡总统去世后,曾一度传言会发生政变,阻止副总统乔伊斯·班达继任总统。因此,马拉维军方在亨利·敖迪罗将军的领导下,介入并宣布要维护马拉维宪法,派军队保护乔伊丝·班达,确保了马拉维政权的和平交接。
马拉维机动警察部队经常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曾在刚果、布隆迪、利比亚和苏丹派遣军事观察员。1994年马拉维军队参加了联合国的卢旺达维和行动,2000年马拉维参加了法国“天竺葵”军事演习。此外,马拉维还参与了美国发起的旨在训练非洲士兵进行维和、人道主义援助和类似的紧急行动的非洲危机反应计划。2005年,马拉维派遣110名士兵前往刚果民主共和国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2010-2011年,马拉维参与2项国际维和行动、36项边界军事行动,以及改善国内的安全状况。2013年,马拉维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一起在刚果执行维和任务。
2017年,马拉维签署了《联合国禁止核武器条约》。2019年12月,由美国陆军领导的为期两周的"南部协定"军事演习在马拉维举行,来自10个国家的近250名军事人员参加了演习。
人口
人口数量
马拉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4人。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奇尔瓦湖、姆兰杰山地与希雷河之间地区,每平方千米达300人。首都利隆圭和主要城市布兰太尔、姆祖祖和松巴的人口比较集中,都在50万人以上。内蒙古高原地区和山岳地带则人烟稀少,流动性大。
截至2022年,马拉维总人口数为20405317人,自然增长率为2.6%。其中男性居民9924861人,占总人口的49%;女性居民10480456人,占总人口的51%。0—14岁人口为8691168人,占总人口的43%;15—64岁人口为11181843人,占总人口的55%;65岁以上人口为532306人,占总人口的2%。城市人口为3668876人,占总人口的18%;农村人口为16736441人,占比为82%。2021年,净迁移人口为-1775人。据马拉维国家统计局2018年人口普查报告,劳动适龄人口918.8万,占当年人口总数的45.5%,其中经济活动人口661.4万,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2%。
族群
马拉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多数为班图语系的黑人。截至2022年,马拉维主要民族有契瓦族(尼扬贾语),占总人口的34.3%;隆韦族(Lomwe),占总人口的18.8%;尧族(Yao),占13.2%;恩戈尼族(Ngoni)占10.4%;图姆布卡族(Ngoni),占9.2%,合计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9%。从主要居住区域看,契瓦族在中部和西南部,隆韦族在南部,尧族在东部,恩戈尼族在东南部地区,图姆布卡族在西北部。
马拉维的民族构成复杂而分散,从不同区域所居住民族看,中部主要是契瓦人,西南部主要是契瓦人、尼昂加人、恩森加人、西孔达人,西北部为图姆布卡人和通加人,东部主要是尧族,南部主要是隆韦族,北部主要是恩贡德人。
契瓦族
关于切瓦人的口述记录可以解释为起源于刚果的马兰博地区(Malambo),他们从刚果移居到赞比亚北部,然后向南、向东进入马拉维高地。18世纪,不同的民族开始占领马拉维,契瓦人表面上与这些族群和平相处,但通过地域、语言和文化将自己与其他族群区分开。契瓦人属于班图语的尼昂加族群,讲"奇契瓦语"。
尧族
尧族起源于莫桑比克的东北部地区,于19世纪后半叶迁徙到马拉维,由于尧族人与斯瓦希里—阿拉伯人的接触和交流,他们也信奉伊斯兰教,而且两者保持通婚。绝大多数的尧族人居住在曼戈切、巴拉卡、松巴等地区。尧族实行母系氏族制和男嫁女家制,女孩子不但实行成人礼,还要严格地分属不同群体,男孩子实行割礼。
其他民族
隆韦族居住在马拉维南部,特别是姆兰杰、法隆贝和奇拉祖卢地区。他们的语言是奇隆韦语,其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与尧族很相似。通加人主要生活在马拉维湖西岸,以捕鱼为生。在马拉维北部,主要居住着恩戈尼族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按父系溯源和继承家业,但不存在氏族组织,青年人按年龄大小结社,一直到成婚立家。马拉维的南部特别是希雷地区,还生活着塞纳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莫桑比克,婚嫁和继承都适用的是父系的社会系统,并且积极参与商业和政治活动。
语言
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奇契瓦语,同时各民族亦有自己的语言。在殖民地统治时期,奇尼扬加语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马拉维北部地区的学校还讲授奇图姆布卡语(CiTumbuka)。1968年,奇契瓦语被官方宣布为马拉维的越南语,北部学校停止讲授奇图姆布卡语,同时报纸和媒体也不再使用奇图姆布卡语。1994年,马拉维国民大会党在选举中被击败,上台执政的联合民主阵线对语言政策做了很大调整。英语的地位没有改变,同时奇尧语(ciYao)、奇隆韦语(ciLomwe)、奇图姆布卡语、奇塞纳语(ciSena)等开始在广播和教科书中使用。
宗教信仰
截至2022年,马拉维约82%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14%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马拉维最大的基督教团体是罗马天主教会和中非长老会(Church of Central Africa Presbyterian,CCAP),基督教中非长老会是马拉维最大的新教教派,拥有130万名成员。还有一些较小的长老会教派,如马拉维改革长老会和马拉维福音长老会。此外,还有少数英国圣公会、浸信会、福音派、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和路德会的教徒。大多数穆斯林居民是逊尼派教徒,属于卡德里亚教派或苏库图教派,也有少数人信奉艾哈迈迪耶教派。
马拉维的其他宗教团体包括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教会成员约3872人)、拉斯特法里教、印度教和大约300名犹太人。无神论者约占人口的4%,但这一数字可能包括信奉没有任何神灵的非洲传统宗教的人。
基督教
19世纪下半叶,新教徒和天主教教士相继来到马拉维传教。首先进入马拉维的是苏格兰人,他们向马拉维派出传教团的是中非大学传教团、苏格兰自由教派和苏格兰国立教派。中非大学传教团于1859年由主教查尔斯·弗·麦肯齐在英格兰创立,1861年,它选择马戈梅罗(Magomero)作为主要传教基地,1885年,利科马(Likoma)岛成为中非大学传教团新基地。到19世纪末,传教团在马拉维湖沿岸设立了一系列学校,1899年,建立了圣·迈克尔大学,为当地培养教师,1911年利科马大教堂竣工。
1876年,亨利·哈德森和他的向导汤姆·博克维托(Bokwito)在当地尧族首领布兰太尔(Kapeni)给予的地方开始建立苏格兰国立教派的布兰太尔传教团。1909年,布兰太尔传教团开设了亨利·哈德森学院,成为培养非洲人的重要教育机构。1924年,在劳斯和其后继者赫西威克的建议和推动下,布兰太尔和利文斯敦长老会同意建立中非长老会教会(CCPA)。
直到20世纪早期,罗马教会才在马拉维建立永久传教团。蒙特福特玛利亚神父于1901年到达马拉维,白人神父组织是第一个到达马拉维的罗马教会传教团。到1904年,白人神父组织在卡切雷(Kachere)、利库尼(Likuni)和木阿(Mua)已经有三个永久性基地,在恩古鲁迪(Nguludi)和恩扎马(Nzama),蒙特福特玛利亚神父建立了两个传教团。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马拉维第二大宗教,几乎所有的穆斯林都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2022年,约14%的居民信奉,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展的马拉维宗教项目,2010年约有19.6%的人口是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
从15世纪开始,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和斯瓦希里商人来到马拉维,这些商人从事象牙、黄金和奴隶贸易。也有人认为,伊斯兰教最早是通过基尔瓦苏丹国的商人传入马拉维的。两位穆斯林教师Shayhks Abdallah Mkwanda和Sabiti Ngaunje也在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第一座清真寺是由斯瓦希里阿拉伯象牙贸易商建造的。尧族在19世纪改信伊斯兰教,自此成为马拉维最大的穆斯林群体。在同一时期,一些契瓦人也改信了伊斯兰教。
20 世纪 70 年代,马拉维穆斯林以及全球穆斯林开始复兴伊斯兰教。穆斯林团体在马拉维开展传教工作,其中大部分是由总部设在科威特的非洲穆斯林机构开展的。由科威特赞助的非洲穆斯林机构已将《伊斯兰教圣经》翻译成奇切瓦语(Cinyanja),还在马拉维从事其他传教工作。据估计,该国约有800座清真寺,几乎每个城镇都至少有一两座清真寺。此外,还有几所伊斯兰教学校和一家伊斯兰广播电台。在布兰太尔郊外的姆彭巴(Mpemba)有一个主要的穆斯林学习中心,其资金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
经济
综述
马拉维是农业国,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工业基本上处于空白,数字经济刚刚萌芽,经济十分落后,被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严重依赖外部援助。主要种植烟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70%。马拉维年财政预算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国外援助,透明国际(TI)公布了马拉维在“2021全球清廉指数”中得分35分,排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10位。透明国际表示,尽管近年来马反腐败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腐败程度仍然较深,对马拉维招商引资造成重大影响,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022年,马拉维国内生产总值为131.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5.2美元,经济增长率为0.9%,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6亿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2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为72.3亿美元,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1.8:18.3:54.9。马拉维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许多分析人士认为,马拉维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其控制人口增长的能力。截至2021年12月31日,马拉维外汇储备8.49亿美元,其中,官方储备为4.29亿美元。货币为(Kwacha),2022年通货膨胀率为21%,马拉维储备银行(RBM)是马拉维国家银行,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银行业务监管。
第一产业
农业是马拉维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全国86%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茶叶、等,马拉维是非洲第二大烟草和茶叶生产国,烟草是第一大出口创汇产品,其中(Burley)在世界烟草界享有盛誉。全球贸易观察数据显示,2020年马拉维农产品出口7.2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3.3%,其中,烟草作为马拉维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占农产品出口的52.8%。主要农业公司有林贝烟叶公司、非洲烟叶公司、第一联合公司等。
畜牧业以饲养牛、羊、猪、鸡为主。渔业是马拉维的主要产业之一,马拉维虽然是内陆国家,但淡水面积很大,渔业资源丰富,和希雷河上游为主要产鱼区,全国约有4.5万渔民,25万人从事渔业相关工作。
第二产业
马拉维第二产业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业,马拉维储备银行(RBM)2022年4月经济回顾报告显示,2020年、2021年制造业分别增长4.2%、4.3%。主要有烟草、蔗糖、茶叶、木材、粮油、肉类加工及酿酒等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主要大型制造企业有Citrefine桉树油有限公司、Raiply木制品公司、马拉维棉油公司、Bottling \u0026 Brewing水处理集团等。
马拉维拥有多种矿产资源,但由于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足,大多数待开发,仅有少量、煤矿实现了商业开采。2021年,马拉维矿业产值为545.9亿,同比增长1.2%,仅占全国GDP的0.6%。铀矿开发力度最大,2010年澳大利亚帕拉丁公司投资的卡耶里卡拉铀矿全面投产(截至2021年3月,澳大利亚莲花资源有限公司收购了该矿85%的股权)。稀土最具开发价值,已探明稀土储量超过3000万吨(马钦加、帕龙毕、、恩切尤等地区),开采后每年产值可占GDP的30%。马拉维从事采矿业的公司主要有澳大利亚帕拉丁公司、矿砂公司和马拉维Mechenga煤矿有限公司等。
马拉维唯一的电力供应商是国有的马拉维电力供应委员会(Electricity Supply Commission of Malawi ,ESCOM),其几乎所有电力都来自希雷河沿岸的水力发电厂,装机容量约为351MW。2021年,马拉维约有14.2%的人口用上了电。
第三产业
旅游业为马拉维未来5年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增长与发展战略中九大重点行业之一,马拉维旅游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旅游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方面宣传,并出台了相关投资优惠政策,取得一定成果。主要旅游公司有Ulendo Safaris旅游公司、Soche Tours旅游公司等。2019年,旅游业产值占GDP比重7.7%;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旅游业产值占比降至0.28%。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1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排名,马拉维在117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09位。
马拉维在对外贸易方面,主要出口烟草、茶叶、蔗糖、咖啡等,进口工业及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肥、化工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是南非、英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以及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成员国。
重要企业
CDH投资银行
CDH投资银行(CDH Investment Bank,CDHIB),是马拉维的一家投资银行。它由马拉维储备银行、中央银行和国家银行业监管机构颁发执照,该银行的总部和主要分行位于马拉维金融和商业之都布兰太尔的独立大道。截至2018年12月,该银行的总资产价值为1.92亿美元,所有者权益为1987万美元。
农业发展和销售公司
农业发展和销售公司(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Corporation,ADMACR)于 1971 年在马拉维成立,是一家政府所有的公司或半官方机构,旨在通过提高农产品出口的数量和质量来促进马拉维经济的发展。该公司是一家贵州长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政府拥有99%的股份。公司总部设在林贝,在林贝、利隆圭和姆祖祖设有三个地区行政办事处。地区办事处负责协调这三个地区的所有主要营销活动,包括从贸易商和小农手中购买农产品并在当地进行销售,公司经营着分布在全国各地的700多个市场和 9 个主要仓库。
外国援助
马拉维财政严重依赖外援,欧盟、英国、美国、世界银行、日本等是其主要援助方,马拉维《2022/23财年预算报告》显示,上一财年马共接受国际援助约1390亿(约合1.72亿美元)。
2003年底,西方国家以政府打击腐败不力为由,冻结向马拉维援助款目。2004年5月,宾古·穆塔里卡执政后加大反腐败力度,缩小政府规模,紧缩开支,获得西方国家认可,2005年起援款逐步解冻。2009/2010年度年获世界银行、英国等援助7.92亿美元,涉及扶贫、电力、水利建设、投资环境、艾滋病防治项目等。2011年,马拉维与西方关系交恶,西方逐渐削减对其援助。2012年4月班达总统就任后,着力改善与西方关系,西方对马援助逐渐恢复并增加。2013年10月,政坛曝出公职人员贪污公款的“现金门”丑闻,西方传统援助方再度暂停对马预算援助。2017年5月,国际银行率先宣布恢复对马直接预算支持,2019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宣布向马提供直接预算支持,2022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向马拉维提供粮食紧急贷款。
社会
教育
马拉维沿袭英国教育制度,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学制为小学8年、中学4年,1994年新政府成立后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公立大学4所,包括马拉维大学、、利隆圭农业与自然资源大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有多所,中学近1000所,小学5000余所,教师2.2万人,学生35万人,文盲率为61.3%,小学升学率仅4.5%。2022年小学毛入学率126%,成人识字率68%;2021年小学毕业率为87%;女孩的辍学率高于男孩。2018年政府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15.8%。
马拉维大学
马拉维大学(University of Malawi ,UNIMA),位于马拉维松巴市,成立于1964年,1965年9月29日,在布兰太尔的一所亚洲中学的新校区开始教学,当时仅招收了 90 名学生。截至2023年,马拉维大学包括5个学院、5个研究中心、34个部门,学生超过10500人。该校获得2022/2023年度最佳大学,在马拉维排名第一,在2023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的全球2万所大学中排名前6.8%,被认为是马拉维最具前瞻性的大学之一。
卫生健康
马拉维有中央医院、地区医院和私人医院。公共部门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药品,而非政府组织和私人医生则提供收费服务和药品。自 2000 年起,马拉维开始实施医疗保险计划。马拉维的制药业由四家私营制药公司组成。马拉维的医疗保健目标是 "促进健康,预防、减少和治疗疾病,减少人口过早死亡"。马拉维实行福利性医疗制度,主要医院包括利隆圭卡姆祖中心医院和姆祖祖中心医院等。截至2022年,马拉维共有4所中心医院,25所地区医院,48个乡村医院,440个医疗中心,101个诊所,平均1000人拥有1.3张床位、0.2名医生。2018-2019年度,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为870亿克瓦查,占政府开支的第二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马拉维人类发展指数为0.512,位列全球第169位。
马拉维发生重大传染病的风险非常高,主要有、登革热、、、、、、血吸虫病、狂犬病、甲型病毒性肝炎、新冠肺炎等疾病,其中艾滋病为人口死亡首因。2023年8月31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发布了非洲脊髓灰质炎旅行警报;马拉维目前被认为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cVDPV)流行的高风险旅行地区。马拉维在降低儿童死亡率、减少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促进性别平等方面表现不佳。
马拉维婴儿死亡率很高,2021年婴儿死亡率为3.1%,出生时预期寿命为63岁,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38%。在马拉维堕胎是非法的,婴儿死亡率很高,出生时预期寿命为50.03岁。在马拉维,堕胎是非法的,除非是为了挽救母亲的生命。
成人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的比例很高,到2015年估计有98万成人(占总人口的 9.1%)感染了这种疾病。每年约有2.7万人死于艾滋病毒/艾滋病,超过50万儿童因该疾病成为孤儿。每天约有250名新感染者,马拉维至少70%的病床被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占用。由于感染率高,估计有5.8%的农业劳动力死于艾滋病。政府每年花费超过12万美元为死于这种疾病的公务员举行葬礼。2006年,国际巨星麦当娜·西科尼(Madonna Louise Ciccone)成立了基金会,帮助马拉维的艾滋孤儿,并资助拍摄了一部关于马拉维孤儿苦难经历的纪录片《我在因我们同在》(I Am Because We Are)。马拉维养育基金会还与千禧村项目合作,改善马拉维的教育、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和农业。
媒体
马拉维的主要报刊媒体包括《每日时报》,1895年创刊,英文,日发行量1.4万份;《马拉维新闻》,1959年创刊,英文、奇契瓦文周刊,日发行量1.9万份;《民族报》,1993年创刊,英文日报,民间报刊,日发行量1.6万份。
马拉维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于1966年创办。2006年创办了网络媒体——《尼亚萨时报》(Nyasa Times Online)。2000年创办马拉维电视台,2010年马拉维国家电视台与国家电台合并,成立新的马拉维国家广播公司,隶属马拉维政府。两台主要用英语、奇契瓦语编播节目,电台有8个频道。
南部非洲媒体协会马拉维分会(MISA Malawi)成立于 1996年,是马拉维重要的媒体协会,拥有近300家单位和个人会员。
科技
马拉维是世界上欠发达国家之一,但根据科技部的一项调查,2010年马拉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06%用于研究与开发,是非洲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相当于每位研究人员投入7.8美元。2010年,马拉维每百万居民中有123名研究人员,处于南部非洲的中位数,这一比例高于撒哈拉以南非洲整体的平均水平(每百万居民中有91名研究人员),其中有五分之一的研究人员是女性。
根据汤森路透《科学网》(Web of Science)的数据,2008年至2014年间,马拉维科学家与美国同行的合作最多,其次是英国、南非、肯尼亚和荷兰。2014年,马拉维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在南部非洲排名第三,他们在汤森路透的科学网(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上发表了322篇文章,几乎是2005年(116篇)的三倍。在南部非洲,只有南非(9309 篇)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770 篇)发表了更多的文章。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马拉维科学家在主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超过了人口规模类似的其他国家。但该国的出版密度仍然不高,2014年每百万居民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仅为19篇。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水平为每百万居民20篇论文。在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马拉维从2019年的第118位上升到第107位。
文化事业
博物馆
马拉维有4个大型博物馆,都地处城镇,包括位于布兰太尔的国家博物馆、马拉维湖博物馆、松巴的米库于乡村博物馆、姆祖祖博物馆。马拉维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布兰太尔,为马拉维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更深入地理解马拉维传统文化的机会,博物馆还经常在学校和一些公共场合进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还陈列了一些从北部非洲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成为在非洲保存恐龙骨架化石为数不多的博物馆之一。马拉维在曼戈切建立了马拉维湖博物馆,该馆展出的是一些马拉维湖附近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一些沉落在马拉维湖底的文物。
图书馆
马拉维的图书馆最早建在大学里,马拉维大学于1965年建立了图书馆系统,在南部和中部的布兰太尔、松巴和利隆圭3个主要城市已经发展出了5个高校图书馆和1个中心图书馆服务机构。1967年,马拉维制定了《国家图书馆服务法》,并建立了国家图书馆服务机构(NLS),以确保每个马拉维国民都能使用图书馆,该机构的总部和全国最主要的图书馆都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但在林贝、布兰太尔和松巴有一些重要的分支机构,以面向全国提供服务。其他一些可以对公众开放的比较有名的图书馆有英国议会图书馆和美国信息服务中心,它们分别是在英国和美国政府的资助下建成的,都收藏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和报纸。绝大多数的公立中学,所有的教师培训学院,比较大的政府部门和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服务于它们直接面对的特定群体。马拉维境内还有专门的神学图书馆,例如圣·彼特神学图书馆和松巴神学院图书馆。
档案馆
马拉维国家档案馆是马拉维体育和文化部的一个政府部门,1947年在松巴成立,是当时中非档案馆的一个区域分支机构,后来被称为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国家档案馆。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解体后,松巴分馆于1964年被宣布为马拉维国家档案馆。国家档案馆是马拉维文学重要的收集、记录、保存机构,保存有许多记录和手稿,包括一些个人、重要的公司、小企业、利文斯敦传教团、布兰太尔传教团等的珍贵资料。同时它还收集了一些研究非洲和中非地区社会、人文发展的资料。该档案馆在中部区的利隆圭和北部区的姆祖祖设有分支机构,1975年《国家档案馆法》和《出版物法》出台,将它的功能扩大到图书馆和出版功能,该馆出版了马拉维书目集,对政府工作人员和私人特别是研究人员和学者开放。
文化和艺术中心
马拉维大型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位于木阿(Mua), 20世纪80年代库恩戈尼(Kungoni)工艺中心在木阿建立,展出了优秀的独具马拉维特色的艺术作品。库恩戈尼最初是一个艺术和手工艺中心,现在仍然是马拉维购买雕刻和其他艺术品的最佳地点之一,100多名当地雕刻师通过在该中心销售作品谋生,库恩戈尼木雕风格已享誉世界,包括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教堂、私人收藏馆和博物馆都收藏有库恩戈尼木雕作品。
体育
足球是马拉维最常见的体育运动,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引入马拉维的。马拉维国家队至今未能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但曾三次参加非洲国家杯,最大的成功是在1987年非洲运动会上获得第三名,这是国家足球队获准参加全非运动会的最后一年。足球队包括 Mighty Wanderers、Big Bullets、Silver Strikers、Blue Eagles、Civo Sporting、Moyale Barracks 和 Mighty Tigers。
篮球也越来越受欢迎,但其国家队尚未参加任何国际比赛。篮球运动主要是由提供大学奖学金的个人赞助的,然而体育奖学金在马拉维总体上是非常罕见的。沙罗·夏洛特·凯彻(Sharo charlotte Kaiche)是篮球学校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她从2021年开始担任利库尼鳄鱼队(Likuni Gators)的青年发展干事,在四所学校开展活动。截至2021年,沙罗是马拉维顶级女子篮球队利隆圭 Arkangles 的副队长,此外,她还是下一代学院(Next Gen Academy)和催化剂篮球运动(Catalyst Basketball Movement)的教练。
马拉维迄今为止最大的体育成就来自无挡板篮球,马拉维队在2016年Fast5网式篮球世界系列赛中获得铜牌,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Fast5网式篮球比赛。在非洲大陆,马拉维获得了2012年非洲无挡板篮球锦标赛冠军,截至2023年9月,马拉维国家无挡板篮球队在世界排名第六。
宾古国家体育场
宾古国家体育场(Bingu National Stadium,BNS)位于首都利隆圭,是马拉维的国家体育场,于2017年1月28日开放。该体育场由中国北京建筑学会的专家设计,占地32公顷,可容纳 4.11 万人,主要用于举行足球比赛,还设有田径跑道,马拉维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场比赛就在这里举行。
非洲足球联合会(CAF)宣布,宾古国家体育场将主办2023年非洲杯(AFCON)埃塞俄比亚对埃及的小组预选赛。此前,埃塞俄比亚足协曾向非洲足联提出使用BNS的请求,因为根据非洲足联俱乐部许可标准,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因未达到最低标准而被禁止举办国际比赛。
环保
马拉维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森林砍伐、土地退化、农业径流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污水处理、产卵场淤积危及鱼类种群、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等。马拉维最大的环境挑战之一是森林砍伐,马拉维以前森林覆盖率很高,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森林覆盖之下。然而,根据 Index Mundi 的数据,2015 年森林覆盖率仅占马拉维土地总面积的 33.38%。马拉维是非洲年毁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990-2000年毁林率为2.4%。马拉维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木材是马拉维的主要燃料,95% 的家庭仍然使用木材或木炭做饭,高人口密度和对土地的依赖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需要更多的耕地和薪柴。Ripple Africa组织的Changu Changu Moto项目为此提供了一个经济简单的解决方案,即提供一种燃料效率高的炉灶,而且对住户来说是免费的,每周只需要一捆小木柴。美援署正与马拉维政府合作制定一项打击毁林和改善森林治理的战略,针对毁林驱动因素的现场干预措施有助于为弱势家庭创造谋生机会。
不安全的污水处理、农业径流和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共同污染了该国的大部分淡水。只有 64% 的人口能够获得经改善的水源,62% 的人口能够获得经改善的卫生设施。全国近一半的人口使用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传统耕作方法的使用和土地管理不善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和溪流淤积,从而危及水生生物。农业方面,投资气候智能型农业,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支持下,提高土壤肥力、产量和营养的双倍豆科系统被马拉维农业和研究服务部采纳,由推广人员进行推广,并迅速被马拉维农民采用。在渔业部门,努力加强渔业治理,改善生计受到气候变化和过度捕捞威胁的渔民的生计。对更高效的加工和运输技术、社区共同管理和建立海洋保护区的支持正在减少捕捞后的损失,同时保护马拉维湖的生物多样性。
治安
马拉维素有“非洲温暖之心”美誉,社会治安状况相对稳定,不存在反政府武装,也很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马拉维政府规定禁止私人拥有枪支。但年度发案率较高,其中盗窃案占80%以上,抢劫案占15%,其他刑事案件占4%。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马拉维经济下滑、民生困顿,社会治安趋于恶化,盗窃、抢劫案件时有发生。
2022年6月,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发布2022版《全球和平指数(GPI)》报告,通过23个指标衡量全球163个国家的和平程度,该报告显示,马拉维和平指数全球排名第65位,在非洲排名第八。
交通
综述
马拉维的交通不发达,近2千多万人有32个机场,只有7个机场铺设了跑道。铁路总长926.5千米,实际运营里程不足一半,以货运为主。水道长度约700千米,主要是马拉维湖和希雷河,主要港口有奇波卡、奇鲁巴和恩卡塔贝。马拉维是内陆国,国内交通以陆路交通为主,道路比较狭窄,多为土路,城际主干道少、等级低,没有高速公路,M1公路是马拉维重要的交通枢纽。马拉维车辆为右舵,靠左行驶,驾车上路需持有当地驾照,或持有国际驾照及南部非洲国家驾照。
公路
马拉维是内陆国家,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全国公路总长2.49万千米,其中沥青路4312千米。马拉维公路网与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及南非的公路连接,全国城际主干道少、等级低(无高速公路),从布兰太尔经利隆圭到姆祖祖,纵横南北的M1公路为马拉维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市主干道和机场路高峰时期拥堵,需改造提升,马拉维国家道路管理局数据显示,该国超过一半的道路在建设或维护中,比如,由欧洲投资银行(EIB)提供贷款、中国企业和葡萄牙企业中标,即将开工的301千米长的M1公路改扩建项目。2022年5月,由中国企业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马拉维恩桑杰至玛尔卡公路全线正式通车,该公路位于马拉维南部恩桑杰地区,全长25.86千米,设计时速100千米。这一项目是马拉维国家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联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两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马拉维车辆为右舵,靠左行驶。驾车上路需持有当地驾照,或持有国际驾照及南部非洲国家驾照。首都及主要城市限速50千米。除主干道外,道路比较狭窄,多为土路,雨季时,部分路段无法通行。境内经常缺油,加油站少,驾车长途行驶应提前做好准备。无专门的人行道,交通灯数量有限,大部分路段无照明设施。
铁路
马拉维铁路总长926.5千米,实际运营里程不足一半。马拉维铁路南起姆兰杰,经布兰太尔、利隆圭北行,西至赞比亚和马拉维边界的姆钦吉,东面与莫桑比克铁路相接。连接莫桑比克纳卡拉的铁路线原为马拉维进出口货物重要通道,近年来因内地物资运量不足,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马拉维财政部2021年度经济报告显示,2020年铁路货运量39.9万吨、客运量25.4万人次。
马拉维和莫桑比克两国2021年5月启动塞纳铁路修复工程,以实现马与莫贝拉港(印度洋港口)的重新联通。目前,莫桑比克负责的其国内至马拉维马尔卡(Marka)的44千米路段工程已完成;马拉维负责修复由布兰太尔林贝站到马尔卡的201千米路段,其中班古拉—马尔卡72千米路段大修和部分重建工程已于2022年5月底开工,由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预计2023年8月完工。
航运
马拉维属于内陆国家,无出海水路交通,但国内湖泊、河流众多,其中非洲第三大纵贯南北,是马重要内河航运线,湖上运输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2010年马拉维水道长度700千米,马拉维湖运输公司在马拉维湖上提供有限的货运和客运服务,湖上的主要港口有奇波卡、奇鲁巴和恩卡塔贝。2010年10月,马拉维启动了一项名为“恩桑杰世界内陆港”的运输计划,期待通过“希雷河赞比西河”水路大幅节约外贸成本,2010年南部恩桑杰国际内陆码头一期已竣工,完成与赞比亚铁路连接。
航空
截至2021年,马拉维有32个机场,其中7个铺设了跑道,25个未铺设跑道。共有4个民用机场,其中利隆圭卡姆祖(Kamuzu)机场和布兰太尔齐莱卡(Chileka)机场为国际机场,卡姆祖国际机场距利隆圭市区约26千米,齐莱卡机场距布兰太尔市区约16千米。国际航线通往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英国,国内航线仅有利隆圭至布兰太尔1条。
在马拉维的航空公司主要有马拉维航空公司、肯尼亚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南非航空和南非空联航空公司。马拉维财政部2021年度经济报告显示,2020年航空货运量6000吨,客运量17.76万人次。
公共交通
利隆圭和布兰太尔市交通设施比较落后,出租车很少,少量出租车既没有明显标识,也没有计价器,各主要城市之间有大巴往来。主要交通工具为私人运营、招手停车的中型面包车,乘坐需注意安全。matola是卡车的后部,是乡村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当地人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被称为“Kabaza”;近年来,摩托车出租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在利隆圭,嘟嘟车(Tuktuks)也是一种即便宜又舒适的出行方式。
MV Ilala轮渡是环湖以及前往利科马岛(Likoma)和奇祖穆鲁岛(Chizumulu)的主要交通工具,它往返于南部的芒基贝和北部的奇隆巴之间,每周在湖边村镇停留23次。利科马快车是2023年2月在恩卡塔湾、德旺瓦和利科马岛之间推出的一种新的交通方式,比飞机便宜,比 MV Ilala 轮渡快。
文化
综述
因为其居民善良、热情的性格,马拉维素有“非洲温暖之心”的美誉。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悠久,是马拉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维有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拥有丰富的口述作品。包括从移民过来的祖鲁人的音乐以及尧族人演绎的音乐等。许多部族有自己的曲调和舞蹈,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区性是马拉维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美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手工艺发达,和美术作品相互融入,共同发展。截至2022年,马拉维共有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传统烹饪、舞蹈、音乐和传统技艺,包括姆比拉/桑西(卡林巴/Sansi)的制作和演奏技艺、Gule Wamkulu舞蹈、Nsima烹饪传统等。马拉维的美食多种多样,茶和鱼是该国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
饮食
饮食习惯
马拉维的美食多种多样,茶和鱼是该国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蔗糖、咖啡、玉米、阳芋、高粱、牛和山羊也是美食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维人有食白蚁的习惯,春季白蚁繁殖季节人们可以不工作。因当地盛产香蕉,当地人还爱吃香蕉饭。
特色美食
Kachumbari
Kachumbari是一种新鲜的番茄和洋葱沙拉菜,在非洲大湖地区的美食中很受欢迎。这是一种未经烹煮的色拉盘,由切碎的西红柿,洋葱和辣椒组成。还可以加入其他配料,如青柠或柠檬汁、新鲜香菜、欧芹、鳄梨或黄瓜,有时还可以加入施格兰金酒或伏特加酒。有些菜谱中还会加入哈瓦那辣椒或苏格兰小辣椒,以及少许辣椒粉。
Nsima
Nsima是马拉维大部分地区的主食,是一种用玉蜀黍属面熬制的稠粥,生活条件好的人,用加上牛奶烙成,同时搭配使用西红柿、牛肉煮成的食用。Nsima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从将玉米捣成面粉到选择搭配的食物,再到准备和上桌,都需要专门的知识。吃Nsima是马拉维家庭的共同传统,也是加强联系的机会。2017年,Nsima的烹饪传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地区通过持续的实践、出版有关Nsima的教科书和食谱、组织节日活动等振兴这一习俗。
Thobwa
Thobwa是马拉维的传统发酵饮料,由玉米和小米或高粱制成,外观呈乳白色,有谷物味,颗粒状的质地,饱腹感很强。许多马拉维人将其作为一天的能量饮料,城镇里到处都有用回收塑料瓶装的Thobwa出售,村庄里则用陶罐盛装。Thobwa这个名字的意思是 "甜啤酒",它不含酒精,但经过五天发酵后就会变成当地的啤酒。
习俗
传统仪式
马拉维最典型的传统仪式是成年妇女洗年澡,元旦用过早饭后,已婚妇女成群结队来到水井旁。一个人先蹲下,其他人依次往她头上浇一盆水,直到轮完为止。在洗年澡过程中,不论民族年龄,人们都兴高采烈,欢笑不绝。人们想用这种古老的方式除去身上的污秽,洗掉附在身上的祸害,干干净净地辞旧迎新,以保新年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生活习俗
马拉维男子的头发不允许超过颈背,也不许穿上窄下宽的喇叭裤。女士则不可穿暴露的衣物,马拉维女子的裙装称“沙鹿”,裙子不可在膝盖以上。在宴会等正式场合,男士应备黑色或白色的西装。
当拜访别人家时,来访者会在门口高呼“Odi、Odi”以通知受访者一家,表明其已经到场。对于来访者,马拉维人经常会以邀请进餐的方式来热情招待,或者当无法提供三餐时,至少会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来表达对来访者的敬意。在进餐之前,男主人或者女主人会提供一个大碗或者水壶让所有人清洗自己的双手,因为他们用手直接进食而不使用筷子或者刀叉等餐具,并且左手被视为“不洁”的存在,只能使用右手。
马拉维人习惯于早睡早起,大部分人在晚上9时左右就寝。马拉维人时间观念不强,安排会面并不一定守时。不要在经过村庄或者学校的时候随意吃任何食物,因为当他人没有进食的时候,这种做法被认为是相当粗鲁的行为,经常会被要求与周边的人分享手中的食物。
社交习俗
马拉维人热情好客,民族自尊心很强,在谈话时,不可有意无意地使用有损他们民族感情的话语、暗示或比喻等,否则会引起不快。另外,在与马拉维人交往时,不可轻易询问对方年龄,打听对方的财产情况等。马拉维人在国际场合行握手礼,采用国际通用的称谓。当与部长、学校领导、村社首领等长者握手时,应该略微屈膝以示尊敬。不要在大街上随意交谈,以免影响他人,马拉维忌讳谈论总统健康和计划生育问题。
家庭
马拉维人非常重视大家族的家庭形式,在家庭中不仅有夫妻以及他们的子女,还包括一些其他的亲戚,其中丈夫的兄弟尤其受到重视。在家庭里,夫妻地位并不平等,丈夫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妻子不仅要在农田里干农活,在家里做家务,依据其所受的教育与家庭背景,还要扮演渔民、医护人员等各种角色。此外,教育也是妻子的主要工作,家里的长辈也会开设各种“强化”课程,传授更多的经验给年轻人。家中的女孩必须照顾年幼的弟弟和妹妹,收集干柴以及清洁的饮用水,她们往往不得不辍学来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
马拉维人对于新生命的诞生非常重视,但是各地的庆祝风俗略有不同。在恩桑杰地区,前来祝贺的来宾们通过集体高声鸣叫的方式来表示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如果是男孩,来宾们集体鸣叫三声或者两声,如果是女孩,则比男孩少鸣叫一声。这样的差别是为了说明男孩和女孩在未来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恩桑杰地区的传统中,丈夫作为家庭中的支柱,必须赡养自己的妻子,抚养自己的孩子,承担更多的家庭与社会责任。在曼戈切地区,情况则有所不同。如果出生的是一个男孩,那么来宾们会温和地集体鸣叫一声,声音短促。如果出生的是一个女孩,那么来宾们则会高昂地集体鸣叫一声,而且声音悠长,因为当地人认为女孩长大后也会在村庄里面给所有人带来新的生命。
婚姻习俗
马拉维盛行一夫多妻制,妇女地位低,承担了大多数的家务与农务工作。一夫多妻制有多种形式,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黑人部族中,依据《伊斯兰教圣经》,一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而在其他部族里,娶妻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酋长可以娶几十个,在农忙时甚至可以娶上百个妻子,不过普通的男子很少能娶到三个以上的妻子。众妻的地位相对平等,各个妻子都单独住在一间茅屋里,第一个妻子的地位一般高于其他妻子,她管理着家庭事务。
丧葬习俗
马拉维人的葬礼通常由村社来操办,村社首领一旦得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就会派出信使去通知其他村民,也会通知在其他村里或镇上的亲属。人们来时会自带食物,村里也会宰杀一头牲畜用来宴请宾客。来参加葬礼的人们排成单列沿着道路行走并为死者哭泣,尸体放在房子里,晚上妇女们睡在尸体旁边,男人们睡在外面,只有与死者关系较亲密的孩子被允许靠近尸体。一些家庭会请一位灵魂治疗师(Nyau)在尸体上跳舞以迎接其进入灵魂世界,有时候这种仪式会在一年后或十八个月后举行。尸体放置两到三天后会入土埋葬,在此之前,两个发言人会讲述死者的生平,感谢人们前来并在这时像家人一样帮助村子,第三个发言人则会念出来宾所捐赠物品的清单。当运送尸体的队伍通过街道时,孩子们必须要待在自己家里。在基督徒的葬礼上,会有唱墓前赞美诗并且朗诵圣经的章节,下葬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妇女们返回墓地,排成一个单列并为死者哭丧。如果有人因为距离太远来不及参加葬礼,可以加入她们哭丧的队伍。
节庆
公共节假日
马拉维公共假日有新年(1月1日)、英雄纪念日(1月15日)、烈士纪念日(3月3日)、复活节(每年具体日期根据月圆情况而定)、国际劳动节(5月1日)、卡姆祖·班达日(5月14日)、黑奴解放日(6月14日)、独立日和(7月6日)、母亲节(10月15日)、圣诞节(12月25日),如恰逢周六、日,则随后的星期一自动补休。
特色节庆
英雄纪念日
每年的1月15日是马拉维的英雄纪念日,是为了纪念,他在1915年组织了第一次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武装起义。这一天也称为“奇伦布韦日”。
烈士纪念日
烈士纪念日是每年的3月3日,这一天会举行演讲和教堂仪式,是为了纪念1891年至1964年间在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中献出生命的政治英雄,1959年抗议活动导致英国于3月3日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一直持续到 1960 年。在此期间有51名马拉维人丧生,数十人受伤或被拘留。
艺术
文学
马拉维有流传久远的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一些迁徙部落与当地人民融合发展的记载,马拉维拥有丰富的口述作品,政府重视传统文学作品的整理工作,斯科夫里斯(Scoffeleers)和罗斯科(Roscoe)共同完成了《燃烧着的土地——马拉维口头作品集》。除此之外,马拉维也在自己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现代文学的传统。
在殖民地时期,马拉维的现代文学传统在教会组织的培育下逐渐成长起来,几乎所有的教会组织都配备有印刷机,绝大多数的教会人员对马拉维当地的作家很有兴趣,鼓励他们出版自己的作品。独立后,马拉维年轻一代作家开始出现,但是在马拉维国民大会党统治时期,作家们必须注意他们所创作的故事的内容以及所使用的语言。马拉维的文化审查署负责出版物出版前的审查工作,如果有作家对文化审查所做出的否定性意见置之不理而继续试图出版,就会受到刑事处罚。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导致很多马拉维作家不敢写文章或出版自己的著作,到1994年马拉维实行多党制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1989年马拉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得到进一步维护,马拉维作家创作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拉维文坛英语写作的风潮开始兴起。马拉维大学管理学院的作家研讨会为马拉维一些作家实现个人梦想提供了很大帮助,作家研讨会的会员包括史蒂夫·奇姆波(Steve Chimombo)、杰克·马潘杰(Jack Mapanje)和保罗·泽莱扎(Paul Zeleza)等著名作家,他们在马拉维文学界都是相当有分量的人物。对马拉维文坛起着强劲推进作用的民间团体还包括马拉维作家联盟,它成立于1995年,有自己的办公机构和秘书处,成员超过250人。马拉维作家联盟的成立初衷是培训作家,每年出版年度有影响力的作品合集,并在马拉维国内评选一定的奖项,以促进马拉维文学的繁荣。马拉维很少有出版作品是面向儿童的,主要原因是儿童读物质量要求相当高,装帧考究,因而价格昂贵,需求量不大。
音乐和舞蹈
马拉维的音乐传统悠久,传统音乐对现在的马拉维文化也有很大影响。马拉维的民俗音乐包括从南非移民过来的祖鲁人的音乐以及在坦桑尼亚和其他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尧族人演绎的音乐等。许多部族有自己的曲调和舞蹈,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区性是马拉维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马拉维舞蹈也是马拉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7年11月,马拉维政府成立了国家舞蹈团(前身为克瓦查文化团)。
在马拉维音乐中,打击乐器使用最普遍,这些伴奏的器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而且绝大多数是手工制作的,例如手抱鼓等,而马拉维的当代音乐深受南非的影响,吉他、电子贝斯、架子鼓等也融入了马拉维的现代音乐之中。科维拉(Kwela)音乐流行于马拉维的市镇,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发展顶峰,它主要使用的乐器是长笛,结合优雅的摇摆乐。在科维拉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如伊莱亚斯(Elias)等。
Vimbuza
Vimbuza是流行于马拉维北部图姆布卡(Tumbuka)族人中的一种治疗舞蹈,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个完整的医疗团队包括了载歌载舞的预言家,被要求唱歌的病人,以及由另外一些族人扮演的被鼓声赶走的妖魔。在传统的医药治疗方法融入了音乐因素,医生让病人处于被催眠后的恍惚状态然后开始治疗,音乐则是连接医生和病人的纽带,它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医生的控制。所以,唱诗班的吟唱声、当地传统歌曲的对唱和锡制带子的撞击声不仅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宗教仪式上,它们也是马拉维神圣的治病救人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姆比拉/桑西
马拉维的姆比拉/桑西(Mbira/Sansi)是一种拨弦传统乐器,其制作和演奏技艺在202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基本的姆比拉/桑西乐器由一块木板组成,木板上面安装有金属琴键,有时还安装在一个卡拉巴什/木制共鸣器上。金属琴键由勺子柄、自行车辐条或弹簧钢丝制成,用拇指或拇指和手指组合拨动琴键。姆比拉/桑西琴发出流畅的打击声,被认为是神秘、宁静和迷人的。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周期性,每一次新主题的重复都与上一次略有不同,并包含许多交织的旋律。该乐器可单独演奏,也可与多件乐器合奏。音乐还被用来传达有关过去发生的事件的信息,无论在何时演奏,姆比拉/桑西乐器都是谴责暴力和其他社会弊端的 "武器"。
Gule Wamkulu
马拉维最古老的音乐和舞蹈形式可能来自Gule Wamkulu宗教,Gule Wamkulu的字面翻译是 "大舞",是生活在马拉维、赞比亚和莫桑比克的契瓦人的一种秘密崇拜和仪式舞蹈,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该舞蹈由Nyau兄弟会成员表演,Nyau人曾一度相信他们可以与亡灵世界沟通,这种行为被称为 "pemphero lalikulu"。Nyau成员负责年轻人的成人仪式,并在成人仪式结束时表演Gule Wamkulu,庆祝年轻人融入成人社会。Gule Wamkulu有150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故事和目的。
Gule Wamkulu在七月丰收之后的季节进行表演,在入会仪式,婚礼、葬礼、酋长就职或去世的场合,Nyau舞者身穿木头和稻草制成的服装和面具,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野生动物、亡灵、奴隶贩子、英国殖民者、白人传教士以及近代人物。每个人物都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代表某种形式的不当行为,目的是向观众传授道德和社会价值观。这些人物以非凡的活力表演舞蹈和艺术动作,作为灵魂和亡灵世界的代表,部分娱乐观众,部分吓唬观众。有证据表明,Gule Wamkulu在17世纪就已经存在,尽管基督教传教士努力在契瓦社区禁止这种习俗,但还是通过采纳基督教的某些内容而得以延续。
Mwinoghe
Mwinoghe是马拉维北部地区苏克瓦(Sukwa)、恩达利(Ndali)和班达亚(Bandya)三个族群表演的一种器乐舞蹈,201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在奇苏克瓦方言中,"Mwinoghe "一词的字面意思是 "让我们尽情享受":因此,表演这种舞蹈是为了表达快乐和幸福。Mwinoghe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舞蹈,起源于邻近的Karonga地区的一种叫做Indingala的仪式舞蹈。舞者排成两排,男人在一边,女人在另一边,表演扭动身体和复杂的脚动作。舞蹈中没有歌声,唯一的声音来自三面鼓、哨子和领队的口令。
Tchopa
Tchopa是马拉维南部Lhomwe社区的一种表演艺术,2014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这种舞蹈通常在丰收和狩猎成功后的庆祝活动中表演,以及在干旱和疾病爆发等灾难发生后祭祀祖先时表演。Tchopa需要掌握特定的舞蹈技巧和歌唱知识,并使用三种不同大小的鼓。二三十名舞者围成一圈,相互交错表演。一些舞者背着背包,里面装着农具、兽皮、木偶、狩猎用具和旧厨具。每个村长都有一小队Tchopa舞者。虽然Tchopa主要由年长的Lhomwe男子和妇女表演,他们是Tchopa的传承者、实践者和主要监护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也开始表演Tchopa。
电影
马拉维电影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了一些成就,如马拉维国际电影节于2009年创办,由马拉维旅游、文化与野生动物部主办,每年9月举行。马拉维国际电影节的宗旨是:重建电影娱乐文化;为未来电影人提供机会;提倡高雅的娱乐方式;成为与外界交流的窗口;打造文化交流的平台;鼓励本国电影;开拓电影、电视市场。Shemu Joyah是马拉维的著名导演和制片人,由他自编自导的电影Seasons of a Life在2009年马拉维国际电影节上大受欢迎,斩获7个奖项,并在肯尼亚电影节、刚果电影节和桑吉巴电影节获得提名。
美术和手工艺
马拉维的美术有很强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统一于整个马拉维艺术大家庭中。马拉维的一些艺术家艺术造诣蜚声国内外,如威利·纳姆派亚(Willie Nampeya)、米堤亚(Cuthy Mede)和查理·巴克利(Charley Bakari)等,都是颇有名望的画家或雕塑家。除了马拉维大学艺术系以外,国家博物馆和位于布兰太尔的法国文化中心都收藏了很多马拉维的艺术珍品。
很难将马拉维的美术和手工艺严格地区分开,因为很多民间艺术家喜欢将自己的绘画和美术融入手工艺作品之中,艺术家鲍彻(Boucher)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工作室,为当地艺术家提供交流空间,并鼓励他们走美术和手工艺相结合的道路。马拉维和非洲很多国家一样,手工艺非常发达,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已经成为和当地旅游业相互推动发展的一个产业。木雕、石刻的工艺品非常多,出现了很多的民间雕刻艺术家,他们以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一些马拉维人民喜爱的动植物为素材,手艺相当精湛,马拉维湖区很多人都以此为生。此外,马拉维的陶艺、编织工艺也非常有名。
建筑
马拉维的传统建筑是南部非洲较为普遍的圆形茅屋,一般较为简陋,样式比较单一。这些房屋大多以树枝、细棍插在地上,形成圆形,用横梁加以固定,房子上部为伞状顶盖,整个房子呈圆锥形。树枝和细棍外面涂上泥巴、牛粪,房屋顶上铺上茅根。在首都利隆圭和经济首都布兰太尔等马拉维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圆形茅屋逐渐消失,大多数居民都居住于现代化的新式住房之中。不过因为经济发达程度有限,以及长期居住于传统房屋的影响,在马拉维,摩天大楼较少,三层以下的单体式房屋较为常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马拉维共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舞蹈、烹饪艺术、音乐和传统技艺等。
国家标志
国旗
马拉维国旗(本国旗采用于1964年,2010年曾被废除,2012年重新恢复使用)呈长方形,纵横之比为2∶3,是一面匈牙利国旗,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构成,黑色长方形的中间为一轮冉冉升起的红色太阳,放射出31道光芒。黑色象征非洲人,红色象征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斗的烈士的鲜血,绿色代表美丽的国土和绿色的大自然,冉冉升起的太阳代表着非洲大陆自由和希望的曙光。
国徽
马拉维的国徽由盾徽与狮子、豹组成。盾徽位于图案中间。盾面分为三部分,上部蓝白相间的波纹象征马拉维湖,中间的狮子图案象征着与英国的历史联系,下部的图案来自于1924年尼亚萨兰(马拉维旧称)的徽记。盾面的上方是雄鹰、太阳、银盔、花冠图案。狮子和豹子支撑并守护着整个盾徽,盾面的下方则是一座带有绶带的山峰,象征着该国南部的姆兰杰山,绶带上面用英文写着“团结与自由”。
国歌
马拉维国歌名为《神佑马拉维》(Oh God Bless Our Land of Malawi),分为三节。歌词大意为:上帝保佑祖国马拉维,使其成为和平之地,消灭一切敌人,消灭饥饿、疾病和恶意,使我们团结一心,远离恐惧。雅威祝福我们的领袖和每一个人,上帝祝福我们的母亲马拉维。我们的祖国是如此的美丽与富饶,我们的人民是如此的勇敢和自由,我们的湖水是如此纯净,我们的群山空气是如此清新,这是多么伟大的祝福。富饶而珍贵的群山与沃土慷慨地赐予了我们自由。从广阔的森林到美丽的平原,到处都是我们美丽的马拉维。永远的自由让我们团结一心建设马拉维。我们用爱、热忱和忠诚来为马拉维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马拉维的儿女们都会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来效忠我们的祖国马拉维。
国兽
马拉维的国兽是汤氏瞪羚(Eudorcas thomsonii),这是一种常见的羚羊,它分布在马拉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其他拥有热带草原的国家。肩高约24到28英寸,与德国猎犬差不多高,雄性羚羊属比雌性大一些,体重在44到77磅之间,而雌性在33到55磅之间。公瞪羚的角也比母瞪羚更大、更长、更粗壮,雌雄羚羊的角都有漂亮的环状弯曲。汤姆森瞪羚以速度快著称,时速可达 50 到 60 英里。在躲避捕食者时,它经常以之字形奔跑,让捕食者难以追赶。
国花
马拉维的国花是莲(Nelumbo Nucifera),多年生水生草本,莲的根状茎肥厚,横生地下;叶盾状圆形,伸出水面,叶柄中空,经常带有刺;花单生于花葶顶端,萼片早落,花瓣多数为红、粉红或白色;果为坚果椭圆形或卵形,黑褐色;种子卵形或椭圆形,为红或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国鸟
马拉维的国鸟是非洲海雕(Haliaeetus vocifer),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和其他水体附近,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成年非洲海雕体型庞大,栗色和白色相间,未成年非洲海雕是深褐色,头部有白色斑纹,吃鸟类、爬行纲和腐肉,会发出穿透力极强的 "wheeee-ah-kleeuw-kleeuw-kluuu "叫声,这是非洲最独特的鸟类叫声之一。
国树
马拉维的国树是姆兰杰南非柏(Widdringtonia whytei),自然生长在马拉维东南部的姆兰杰山生物圈保护区。这种木材耐白蚁,经久耐用,是首选的建筑材料,还有香味,可用于雕刻。由于对木材的过度开发,和火灾频率的增加使这种树数量急剧下降,现在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其自然栖息地有灭绝的危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风景名胜
综述
马拉维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利文斯敦教堂(Livingstonia Mission)、沼泽(Elephant Marsh)、塞欧洛茶园(Thyolo Tea Estates)等多个旅游景点。同时还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包括马拉维湖国家公园和琼戈尼岩画区(Chongoni Rock Art)。游客主要来自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坦桑尼亚和英、美等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21旅游业竞争力指数排名,马拉维在117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109位。马拉维被《孤独星球》评为2022年最佳旅游国家之一。
重要景点
琼戈尼岩画区
琼戈尼岩画区(Chongoni Rock Art)位于马拉维中部的代扎,占地126.4平方千米,有127处遗址,是中部非洲最密集的岩画区之一,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岩画区处于一片森林覆盖的花岗石山谷之中,岩画上主要描绘了石器时代晚期定居于此的巴特瓦人(又称俾格米人)狩猎、采集的日常生活,岩画上的动物、植物及人类栩栩如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女性的刻画,展现了灵动的风格。
利文斯敦教堂
利文斯敦教堂(Livingstonia Mission)位于姆祖祖以北的马拉维湖西岸,始建于1894年的主体建筑体现的是标准的欧洲教堂风格,古朴庄重,充满了神圣气息。现在整个教堂建设成了兼具旅社和博物馆功能的旅游景点,由于其位于海拔900米的山顶,马拉维湖的美景一览无遗。
大象沼泽
大象沼泽(Elephant Marsh)位于下希雷河谷的南端,是希雷河泛滥平原的一部分,位于马拉维的最南端。由于沼泽的面积因季节和年份而异,该沼泽难以界定,其面积从400平方千米到1200平方千米不等。在其北部边缘,一般归类为半永久性沼泽地。在南部,呈一个小湖泊,盐岛上长满了棕榈,而沼泽地上则长满了漂浮的植被(sudd),有的地方植物长得很厚,以至于船只都无法穿透。在降雨量较高的季节,整个地区都可能被淹没,威胁着奇罗莫(Chiromo)和马坎加(Makhanga)等位于南部边界的村庄。大象沼泽这个名字是由大卫-利文斯通(David Livingstone)赋予这片沼泽地的,他称有一次看到800头大象。半个世纪后,大部分大象群被猎杀,如今现存最大的哺乳纲是鳄鱼和河马。
参考资料
马拉维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3-11-18
马拉维.中国领事服务网.2023-11-18
Dziko la Malaŵ i , REPUBLIC OF MALAWI Banknotes,.numismondo.2023-11-26
malawi.cia.2023-11-26
MW.iso.2023-11-26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马拉维(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1-18
Gini index - Malawi.worldbank.2023-11-26
Livingstonia Mission.malawitourism.com.2023-11-25
Elephant Marsh.malawitourism.2023-11-25
Birdwatching.malawitourism..2023-11-25
National Symbols of Malawi.symbolhunt.2023-11-25
Save Our Cedar, Malawi.bgci.org.2023-11-25
malawi.CIA.2023-11-20
Background Lake Malawi.globalnature.2023-11-26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Malawi - Main Details.cbd.2023-11-24
Malawi.rris.biopama.2023-11-23
Total Protected Areas.protectedplanet..2023-11-23
"Malawi: Important Bird Areas in Africa and Associated Islands" (PDF). .Pisces Publications and 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11-23
Malawi (01/05).U.S.DEPARTMENT OF STATE.2023-11-20
Malawi Slave Routes and Dr. David Livingstone Trail.whc.unesco.2023-11-20
48. Malawi (1964-present).uca.edu.2023-11-20
MALAWICOUNTRY OF ORIGIN INFORMATION (COI) REPORT..refworld.2023-11-20
Opposition leader Chakwera wins Malawi’s presidential election re-run.france24..2023-11-20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ing, value added (% of GDP)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Services, value added (% of GDP)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Industry (including construction), value added (% of GDP)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Browse the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gister of good safeguarding practices.ich.unesco.2023-11-25
Lake Malawi National Park.whc.unesco.2023-11-24
Chongoni Rock-Art Area.whc.unesco.2023-11-25
Welcome to Malawi!.malawitourism.2023-11-25
Why the name: Malawi?.afrolegends.2023-11-20
malawi.CIA.2023-11-20
Nyasaland Becomes Malawi, 37th Free African Country; New Name Helps Mark Shift of Control From Whites to Black Majority.nytimes.2023-11-20
Dinosaurs, fossils and Levis in northern Malawi.travelmag.co.uk.2023-11-26
Bones from Malawi yield oldest-known African DNA..futurity.2023-11-21
An Overview of Women’sWork and Employment in MalawiDecisions for Life MDG3 ProjectCountry Report No. 6 .ituc-csi.2023-11-20
Malawi Christian President Revives Mosques.lslamOnline.2023-11-20
Freedom in the World 2005 - Malawi.refworld.2023-11-20
Malawi president wins re-election.news.bbc.co.uk.2023-11-20
African viewpoint: Is Malawi reverting to dictatorship?.bbc.2023-11-20
Malawi riots erupt in Lilongwe and Mzuzu.bbc.2023-11-20
U.S. Condemns Crackdown on Malawi Protests That Left 18 Dead.bloomberg..2023-11-20
Malawi election: Peter Mutharika wins presidential vote.BBC.2023-11-20
Historic! Malawi court nullifies presidential elections.malawi24.2023-11-20
Malawi election: Court orders new vote after May 2019 result annulled.bbc..2023-11-20
Malawi court upholds ruling annulling Mutharika's election win.reuters.2023-11-20
Malawi Braces for Another Election Challenge.voanews.2023-11-20
Malawi Court Dismisse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Challenge.voanews.2023-11-20
Groundwater Quality: Malawi.nora.nerc.ac.uk.2023-11-21
Country profile – UnitedRepublic of Tanzania.fao.2023-11-27
Malawi (DAI): Protecting Water for People and Nature.wateractionhub.2023-11-25
Water For People: Malawi.wateractionhub.2023-11-25
malawi.waterforpeople.2023-11-25
Climate Resilience in Tanzania and Malawi.water action hub.2023-11-25
Malawi: Restoring Boreholes.wateractionhub.2023-11-25
Malawi: Restoring Boreholes.wateractionhub.2023-11-25
Agricultural land (sq. km)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Agricultural land (% of land area)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Arable land (% of land area)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Permanent cropland (% of land area)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Agricultural irrigated land (% of total agricultural land)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Forest area (sq. km)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Forest area (% of land area)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马 拉 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2023-11-25
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20 Report Malawi.fao.2023-11-25
Chapter 6: Water Resources.sdnp.org.mw.2023-11-21
Why water is becoming Malawi’s most precious resource.medium.2023-11-21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redlis.2023-11-24
559: Lake Malawi.feow.2023-11-23
Malawi./lntreasures.2023-11-24
Reported Area.protectedplanet..2023-11-23
Explore protected areas and OECMs.protectedplanet.2023-11-23
Explore protected areas and OECMs.protectedplanet..2023-11-23
Explore protected areas and OECMs.protectedplanet.2023-11-23
Explore protected areas and OECMs.protectedplanet.2023-11-23
VWAZA MARSH WILDLIFE RESERVE.lilongwewildlife.2023-11-24
Malawi: Tongole, a place of passion and hope..telegraph.co.uk.2023-11-24
DISASTER RISK PROFILE Malawi.gfdrr .2023-11-24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MalawiKeyMessageUpdate:UnprecedentedrainfalldeficitsexistacrossmostofMalawi,despiteonsetofrainsinJanuary(January2022)./reliefweb.2023-11-24
Malawi 2023 Tropical Cyclone Freddy Post-Disaster Needs Assessment (April 2023).reliefweb.int.2023-11-24
The Karonga earthquake sequence in the southern East African Rift..comet.nerc.ac.uk.2023-11-24
马拉维.行政区划.2023-11-24
Malawi (08/15/11).U.S.DEPARTMENT OF STATE.2023-12-06
CABINET APPPOINTMENTS.malawi.gov.mw.2023-11-20
Menu State Department Home search.U.S. Department of State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2023-12-06
U.S. Embassy in Malawi.mw.usembassy.gov.2023-12-06
UK cuts aid to Malawi government.bbc.2023-11-24
U.K. Stops Budgetary Aid To Malawi.forbes..2023-12-06
HISTORY.historyworld.net.2023-11-24
South Africa: Country, Malawi to Enhance Defence Co-Operation.allafrica.2023-11-24
Bilateral Relations (country profiles listed alphabetically).dirco.gov.za.2023-11-24
U.S. Relations With Malawi.US.DEPARTMENT OFSTATE.2023-11-24
U.S. Freezes Grant to Malawi Over Handling of Protests.nytimes.2023-12-06
中国同马拉维的关系.外交部网站.2023-11-18
China puts its mark on Malawi.theguardian..2023-12-06
Head of Government.malawiembassycairo.2023-11-19
Armed forces personnel, total .worldbank.2023-11-24
Military expenditure (current USD)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UNTC.UnitedNations.2023-11-24
Southern Accord' military exercise ends in Malawi.africanews.2023-11-24
Population, male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male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female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female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ages 0-14, total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ages 0-14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ages 15-64, total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ages 15-64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Population ages 65 and above, total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Urban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Urban population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Rur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Rural population (% of total popul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Net migration - Malawi.worldbank.2023-11-24
The Indigenous Chewa People.peoplesoftheworld.2023-11-24
Malawi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dhsprogram.2023-11-24
Lutheran Church of Central Africa—Malawi .CELC - Confessional Evangelical Lutheran Conference .2023-11-24
Malawi.newsroom.churchofjesuschrist..2023-11-24
Malawi.US.DEPARTMENT Of STATE.2023-11-24
"Cohort Profile: The Malawi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ies and Health (MLSFH)".repository.upenn.edu.2023-11-24
The Malawi Religion Project (MRP).malawi.pop.upenn.edu.2023-11-24
Prayer Times in Malawi.islamicfinder.2023-11-24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ing, value added (current US$)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Industry (including construction), value added (current US$)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Services, value added (current US$)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Why Population Matters to Malawi's Development.prb.org.2023-11-25
Malawi hit by blackout as falling dam levels drain hydropower.reuters..2023-11-25
Corporate profile.cdh-malawi.2023-11-25
List of Banks &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rbm.mw.2023-11-25
Contact Us.cdh-malawi..2023-11-25
About Us.admarc.2023-11-25
Malawi.U.S.Department of LaborBureau of International Labor Affairs.2023-11-25
University of Malawi.unima.ac.mw.2023-11-25
University of Malawi.unima.ac.mw.2023-11-25
malawi.cia.2023-11-25
Malawi releases the 2008 MDGs Report.undp.2023-11-25
Mortality rate, infant (per 1,000 live births)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Maternal mortality ratio (modeled estimate, per 100,000 live births) - Malawi.worldbank.2023-11-25
Where Is Abortion Illegal? Protest Against ‘Culture Of Death’ By Malawi Religious Groups.ibtimes.2023-11-25
Malawi | UNAIDS.unaids.2023-11-25
Madonna Finds A Cause She wants to help Malawi. But will people buy the mistress of reinvention as a philanthropist?.time.2023-11-25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0 (Cornell/Insead/WIPO).ec.europa.eu.2023-11-25
Global Innovation Index./knowledge.insead.edu.2023-11-25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 2019.wipo.int.2023-11-25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1.wipo.int.2023-11-25
MalawiNationalArchives.sdnp.2023-11-25
Kungoni Centre of Culture & Art.theeyemw.2023-11-25
African Games 1987.rsssf.org.2023-11-25
Foundation's Voices: "Basketball has no barriers and can bring everyone together"..fiba.basketball.2023-11-25
Women Netball I Africa Championship 2012 Dar es Salaam (Tanzania) 08-12.05 - Winner Malawi.todor66.2023-11-25
CURRENT WORLD RANKINGS.netball.sport/.2023-11-25
China-funded Bingu stadium in Malawi :Amonument of pride.nyasatimes.2023-12-06
Bingu National Stadium.worldofstadiums.2023-12-06
BNS to host Ethiopia vs Egypt.malawi24.2023-12-06
malawi.cia.2023-11-25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MALAWI, AFRICA.rippleafrica.org.2023-11-25
A NOTE ON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SOF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MALAWI.UnitedNations.2023-11-25
USAID Megamenu: access via Primary navigation.usaid.gov.2023-11-25
malawi.cia.2023-11-25
Transport in Malawi.malawiplus.2023-11-25
Visi Malawi.The Embassy ofthe Republic ofMalawi to Japan.2023-11-25
Nsima, culinary tradition of Malawi.ich.unesco.org.2023-11-25
Food in Malawi.malawiplus.2023-11-25
Malawi needsNational Heroes'Day.nyasatimes.2023-11-25
Young Malawians Shouldn't Take Independence for Granted as Heroes Must Be Remembered, Expert Says.sputnikglobe.2023-11-25
Martyrs’ Day (Malawi).diversityatlas.io.2023-11-25
Vimbuza healing dance.ich.unesco..2023-11-25
ArtofcraftingandplayingMbira/Sansi,thefinger./ich.unesco..2023-11-25
Culture.Embassy of the Republic of Malawiin the United States.2023-11-24
Traditional dances of Malawi.musicinafrica.net.2023-11-25
Mwinoghe, joyous dance.ich.unesco.2023-11-25
Tchopa, sacrificial dance of the Lhomwe people of southern Malawi.ich.unesco.2023-11-25
About Malawi.malawiembassycairo.2023-11-19
Animals in Malawi.a-z-animals.2023-11-25
莲Nelumbonucifera.植物智.2023-11-25
African Fish-Eagle.ebird.org.2023-11-25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11-25
World Heritage List.whc.unesco.2023-11-25
Elephant Marsh.Ramsar Sites Information Service.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