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芋
阳芋,花廉芋螺马铃薯(拉丁学名:Solanum tuberosum),又称洋芋、土豆、彭州洋芋、荷兰薯等,是茄科茄属草本植物。
阳芋约8000年前在安第斯山脉被印加人驯化,后于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发现并带回欧洲,逐渐在欧洲各地引种栽培。明朝万历年间阳芋进入中国,主要落脚在西北、西南的坡地沟渠等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灌溉水利设施的兴建,阳芋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阳芋高30-80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地下茎块状,扁圆形或长圆形;叶为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白色或蓝紫色;浆果圆球状,光滑,直径约1.5厘米;花期夏季。阳芋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阳芋喜冷凉气候,适合种植在肥沃的砂壤土中,可采用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
阳芋块茎富含淀粉,适合食用,既可作为蔬菜,也可作为主食。作为工业淀粉的主要原料,阳芋淀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化工等领域。同时,阳芋也是优质的饲料来源,有助于动物增重和产奶。此外,阳芋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具有和胃健中,解毒消肿的功效,也是生产酵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和葡萄糖等产品的重要原料。
历史沿革
阳芋的起源
大约8000年前,美洲原住民在安第斯山脉发现并驯化了野生阳芋。印第安人称阳芋为“巴巴司”(Papas),意为“生命的食物”。在驯化与培育过程中,印第安人发明了解除“龙葵素”之毒的食用方法,培育出茄碱含量较低的品种,并摸索出在不利环境中获得高产的种植方法,根据不同环境培育出不同的阳芋品种。阳芋在南美洲一直绵延生长了数千年。
传播历史
初登西班牙
1532年,首批西班牙殖民者在安第斯山区发现了阳芋这种奇异的块茎,因其形状与蘑菇相似,故称之为“块菌”,并将其带回西班牙,起初在西班牙并未受到重视。直到1565年,西班牙人在南美的大规模掠夺基本结束,阳芋才被大批运回西班牙。西班牙国王将一些阳芋送给了当时的罗马教廷的红衣主教。
在法国
1583年,红衣主教把其中的几个块茎赠给了比利时一位市长。1588年1月,这位市长把自己收获的两个阳芋块茎和一个浆果寄送给了奥地利植物学家克鲁苏斯。克鲁苏斯栽下块茎,播下种子,一方面开始进行植物学的研究,另一方面进行引种工作,先后将阳芋引种到了维也纳和法兰克福。
阳芋自西班牙传入法国之初,由于其不是种子植物,与欧洲原有作物不同,欧洲农夫对这种外来作物完全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它是发烧的诱因和催情的食物,勃艮第等地曾一度禁止人们食用阳芋。由于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对阳芋花情有独钟,阳芋最初在法国作为一种观赏植物。
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后,取消了对谷物价格的控制,导致面包价格飞涨,引发了“面粉大战”,全国82个城镇发生内乱。1785年,法国粮食连年歉收,阳芋因其高产量和适应性强,成为缓解饥荒的作物。
在德国
1651年,阳芋经法国传入普鲁士王国。起初,日耳曼人并不以阳芋为食,而是用作养猪饲料。1740年,腓特烈大帝颁布法令强制农民种植马铃薯,颁布了“日耳曼阳芋种植法令”,规定农民必须种植阳芋。为确保法令的严格执行,腓特烈二世派遣龙骑兵在全国进行督导。经过这一时期的培育,阳芋在德国逐渐争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1756年,欧洲“七年战争”爆发,地表粮食作物被严重摧毁,但深藏于地下的阳芋却躲过了劫难,帮助普鲁士人顺利度过了食物紧缺的战争岁月。看到阳芋在普鲁士王国战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其他国家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发展阳芋种植,以应对灾年和战争。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制定“马铃薯休战条约”,确保农时阳芋生产不受战争影响。
在俄国
彼得大帝在欧洲旅行时被阳芋花吸引,带回俄罗斯种植。18世纪60年代,俄罗斯一些地方发生饥荒,医学委员会向政府倡议,认为阳芋种植适应性强、产量大,种植阳芋是解决饥荒的最有效手段。1765年初,俄罗斯枢密院发布法令推广马铃薯种植,开始向爱尔兰采购阳芋并分发。随后,沙皇尼古拉一世根据国家财产部的建议,命令在多个省份按照公有种植方式设立阳芋育种区。
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阳芋种植主要集中在俄罗斯中部地区。十月革命后,苏联十分重视阳芋的发展。1925年,苏联考察队来到南美洲,获得了大量原始资源,回国后开展品种选育工作。1932年,苏联在北极建立了北极区实验站,成功培育出抗寒性阳芋品种“伊曼德拉”等,使马铃薯种植扩展到高寒地区。
在英国
1578年,英国人阿德米拉尔·德莱依克在智利海岸附近的穆哈岛发现了当地人将其块茎作为主要食物的阳芋植株,1586年将其带回英国。阳芋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阳芋在英国逐渐被接受。
在爱尔兰
爱尔兰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谷类食物在这个岛上长得并不好,小麦几乎不能生长。但是贫瘠的土地却能够生产出足够的阳芋来养活一大家人和几头牲畜,阳芋和牛奶构成的特殊食谱足以提供人们日常营养所需,因而在爱尔兰阳芋受到了欢迎和普及。
在美国
阳芋进入美国的记载有三种说法:一是英国人从南美携阳芋回国时途经弗吉尼亚,留给当地;二是1613年由英格兰传入美国百慕大群岛,1621年当时的百慕大群岛州长送给弗吉尼亚州长两个大盒,里面装有阳芋和其他蔬菜种子,此后阳芋便先后在费城、弗吉尼亚等地种植,并由此地传开;第三种说法跟美国人对阳芋的称呼爱尔兰薯有关,19世纪初爱尔兰到美国的移民潮,为美国带来了阳芋。
在中国
阳芋约在明朝万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中国的厚土良田上主要种植着麦、黍、稷、稻、菽等传统作物。阳芋不与传统五谷争资源,主要落脚在西北、西南的坡地沟渠等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屡屡成为饱受歉收、战乱、灾祸的百姓的火棘。传入后的400年里,伴随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迁移,深山幽谷的开发主要依赖阳芋的种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灌溉水利设施的兴建,阳芋的种植推广更加快速,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和北方边疆的省区,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人们改良驯化出从60天左右到130多天不同生育期的早、中、晚熟品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阳芋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千公顷左右,遍布各个省、市、区,形成了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和南方冬作区等阳芋主产区。
形态特征
阳芋属草本,高30-80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地下茎块状,扁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3-10厘米,外皮白色,淡红色或紫色。叶为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垂叶榕系大小相间,长10-20厘米;叶柄长约2.5-5厘米;小叶,6-8对,卵形至长圆形,最大者长可达6厘米,宽达3.2厘米,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厘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侧脉每边6-7条,先端略弯,小叶柄长约1-8,毫米。
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白色或蓝紫色;萼钟形,直径约1厘米,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状,直径约2.5-3厘米,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2毫米,冠檐长约1.5厘米,裂片5,三角形,长约5毫米;雄蕊长约6毫米,花药长为花丝长度的5倍;子房卵圆形,无毛,花柱长约8毫米,柱头头状。浆果圆球状,光滑,直径约1.5厘米。
地理分布
阳芋原产于热带美洲的山地,现已广泛种植于全球温带地区。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阳芋喜冷凉气候,块茎在4-5℃即可发芽,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17-21℃,块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5-18℃。月平均温度超过21℃会影响块茎膨大,超过35℃则生长停滞。阳芋适合种植在肥沃的砂壤土中,最适土壤pH值为5.5-6.0,盐碱地种植易引发疮茄病;土壤田间持水量以60%-80%最为适宜。阳芋的生长周期中,前期需要长日照,后期需要短日照。其花期为夏季。
栽培管理
土壤选择
阳芋栽培应选择土壤深厚、保水保肥较好的土壤。
播种期
阳芋忌高温、性喜冷凉,播种期应避开夏季高温及冬季严寒。
播种方法
阳芋播种方法以切块茎直播为主。
田间管理
阳芋播种后如遇春雨,土壤易板结,应及时中耕除草,以利于出苗。当苗高20cm时,进行中耕追肥并结合壅土,有利于薯块膨大。阳芋长出花蕾应摘除,避免养分分散。阳芋茎叶开始变黄时即可收获。
繁殖方式
营养繁殖
阳芋一般多采用营养繁殖的方式产生后代。从一个单株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繁殖系或无性系。由于无性系中个体间的遗传基础相同,且繁殖过程中不会发生生物学混杂,因此品种纯度容易得到保持。但营养繁殖过程中容易积累病害,特别是病毒病,所以在繁殖中必须采取措施防除病毒。
有性繁殖
在合适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管理下,阳芋能够将进行有性繁殖。作为自花授粉植物,阳芋的花能自行完成授粉过程。有性繁殖对于那些高产优质且后代变异较小的品种,可以得到没有病毒的新生植株,有助于实现种薯脱毒。采用有性繁殖时,其后代可能会表现出较大的性状分离。
用途及功能
食用
阳芋块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阳芋既可单独成菜,也能与其他食材搭配,适应各种主餐需求。作为蔬菜,阳芋易于烹调,口感佳;作为主粮,它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粗食纤维。在世界各地,阳芋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在欧美国家,阳芋多以主食的形式出现,成为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美国年人均阳芋消费量达到65公斤,而在俄罗斯则达到100公斤,阳芋在那里被誉为“第二面包”。在中国西部,阳芋被做成阳芋擦擦和阳芋饼等地方特色菜肴。阳芋不仅可以作为主食或蔬菜食用,还能制成馅料,用于凉拌或沙拉。
加工
阳芋块茎是淀粉工业的主要原料。阳芋全粉是饼干、面包、腊肠加工中的良好添加剂,有助于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提升经济价值。阳芋淀粉及其衍生物可用作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多个行业的添加剂、增强剂、黏结剂和稳定剂。
阳芋脂肪和糖分含量低,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钾、铁等多种矿物质,可作为婴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食品。它易于与其他食品原料混合,可用于生产复合薯片、膨化食品、婴儿食品、快餐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阳芋泥、油炸薯片(条)及鱼饵等。
饲用
阳芋是优质的饲料来源,其块茎和茎叶均可用于动物饲养。在中国农村,常将受损的阳芋块茎煮熟后喂猪,或将切碎的块茎与糠麸混合喂养家禽。每使用50公斤阳芋块茎喂猪,可增肉2.5公斤;喂养奶牛,则可产奶40公斤或奶油3.6公斤。对于家禽来说,阳芋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在单位面积的产出中,阳芋提供的饲料单位和可消化蛋白质的数量超过了一般作物。
药用
阳芋具有和胃健中,解毒消肿功效,适用于胃痛、流行性腮腺炎、痈肿、湿疹、烫伤。其刚抽出的芽条及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龙葵素,可作为提取龙葵碱的原料。阳芋也是生产酵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和葡萄糖等产品的重要原料。
延伸文化
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宣布,每年5月30日为国际马铃薯日。2024年5月30日,首个国际马铃薯日庆祝暨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开放日活动在北京举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专家介绍:全球约有5000个马铃薯品种,颜色、大小、口味和营养特性不尽相同,是仅次于喜米和小麦的全球消费量第三大粮食作物。全球共有159个国家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780万公顷,世界每年马铃薯产量为3.74亿吨。马铃薯的多样性对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马铃薯名称分类.植物智.2024-11-20
马铃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20
马铃薯植物志.植物智.2024-11-20
马铃薯植物百科.植物智.2024-11-20
马铃薯世界之旅.中国科普博览.2024-11-20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植物通.2024-11-20
首个国际马铃薯日 今天土豆是主角.百家号.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