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俄文:Николай I,英文:Nicholas I),1796年7月6日-1855年3月2日),全名为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俄文: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Романов,英文:Nicholas Pavlovich Romanov ),是俄罗斯帝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位沙皇,1825年登基, 1855年去世退位。

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是俄罗斯帝国沙皇保罗一世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他的前任亚历山大一世的弟弟,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尼古拉·巴甫洛维奇继任俄罗斯帝国沙皇,称为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即位之际,俄罗斯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他集中军警很快将其镇压。尼古拉一世崇尚普鲁士王国军事制度,加强军事官僚机构。为镇压革命运动和进步人士,专设第三办公厅厅和宪兵团以维护书报检查和秘密警察制度,他的教育部长乌瓦罗夫提出民族性理论以维护封建农奴制统治并排斥其他少数民族。在经济方面,尼古拉一世颁布了一系列改善农奴生活条件的法令,并促成了圣彼得堡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对外充当“欧洲宪兵”,镇压1830年的波兰起义和1848-1849年的匈牙利秋玫瑰革命以及多瑙河两公国的革命运动。同时对外发动第九次俄土战争,与英国争夺近东和巴尔干势力范围。但因社会经济落后,导致俄军在十九世纪50年代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于圣彼得堡自杀。死后其子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继位。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俄罗斯的思想文化、国内社会经济、军事工业和武器技术等方面相对欧洲各国停滞30年,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都在经历着变革,这最终使得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以惨败结束,突出了俄国1860年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96年,尼古拉生于加特契纳宫,是俄罗斯帝国王位继承人保罗大公(Grand Duke Paul)和玛丽亚·费奥多罗芙娜大公夫人(Grand Duchess Maria Feodorovna)的第三个儿子。他有六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两个哥哥分别是未来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Emperor Alexander I of Russia)和康斯坦丁·帕夫洛维奇大公(Grand Duke Constantine Pavlovic)。尼古拉出生后五个月,他的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去世,他的父母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和皇后。1800年,四岁的尼古拉被任命俄罗斯硕士,并有资格佩戴马耳他十字勋章。次年,尼古拉的父亲保罗一世遇刺身亡,其兄亚历山大·帕夫洛维奇继位,称亚历山大一世,年仅五岁的尼古拉被封为大公。

尼古拉自幼接受的教育很少,他的宫廷教师向他传授的是普鲁士王国军事训练和国家警察制度。俄法战争爆发后,尼古拉曾向其母后和兄长请求到军队中去打仗,被他们拒绝了。但在1814年,亚历山大一世又准许尼古拉随大军追击拿破仑·波拿巴,远征国外。同年,尼古拉在柏林结识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Frederick William III)的女儿夏洛蒂(Charlotte )公主,并爱上了她,此时,尼古拉尚未成年。于是到1817年7月1日,尼古拉和夏洛蒂公主才在圣彼得堡举行了婚礼。婚后,他们住在亚历山大一世赐给他们的阿涅契科夫宫。

继位登基

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后嗣,按照俄罗斯帝国的皇位继承法,没有后嗣的沙皇的皇位应由其亲弟弟来继承。但其大弟弟君士坦丁一世不愿继承皇位。于是亚历山大一世就秘密地写了一份诏书,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第二个弟弟尼古拉·帕夫洛维奇。这件事亚历山大一世一直保密,只有其母后、阿拉克切耶夫(Arakcheev)伯爵和戈利津(Galitzine)公爵以及诏书起草人菲拉列特(filarete)大主教知晓。1825年11月19日,亚历山大一世因患热症突然去世,宫廷里立刻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新沙皇明争暗斗。参政院和国务会相继向康士坦丁宣誓效忠。尼古拉的母亲知晓亚历山大一世曾留有一封将皇位传给尼古拉的遗诏,忙让公爵找来宣读,以阻止康士坦丁的继位,后康士坦丁写信回圣彼得堡,声明不愿继承皇位。于是1825年12月26日,尼古拉举行了新皇登基仪式,并告示天下。

十二月党人起义

在19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农奴制度危机加剧,催生了一批主要由贵族和年轻军官组成的革命家,即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26日,十二月党人在亚历山大·别斯杜日夫和米哈伊尔·别斯杜日夫的领导下,正式发动了武装起义,目的是反抗即将登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尽管起义者聚集在参政院广场,高呼“君士坦丁一世皇帝”等口号,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指挥和目标,以及尼古拉一世的多方阻挠,起义最终未能成功。尼古拉一世为了镇压起义,调集了大量军队和火炮,围困了起义者。十二月党人起义最终被镇压,据统计,这次冲突中共有1271人死亡,包括起义者、军官和平民。随后,尼古拉一世展开了残酷的报复行动,亲自审问了起义的主要成员,并通过假装的宽恕手段成功地分化了起义者。审判结果显示,五名被认为是“国事犯”的十二月党人成员被判处“特等”罪,原定执行“分尸刑”,但后来因尼古拉一世担心这种残酷的刑罚会引起欧洲的关注,因此改为绞刑。除此之外,120多名十二月党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或被迫移居到那里。参与起义或受到十二月党人委托在军队中进行过鼓动的士兵遭受鞭打致死的惩罚。有些人甚至被迫穿过由一千人组成的队形,挨打12000下,通常打到3000下就足以致死。还有一些人被调往高加索与当地山民作战,不是丧命于山民的枪弹,就是因疾病而死。

此后,尼古拉一世决定加强对俄罗斯社会的控制,于1826年6月颁布了新的出版检查条例,并在7月15日在“沙皇办公厅" (建于1812年)下设立第三办公厅,掌管高级警察事务,惩办“国事犯",监视犯罪嫌疑人,兼管监狱。1827年,建立了宪兵团,作为第三办公厅的执行机关。尼古拉一世还命亚历山大·本肯多夫(Alexander Benckendorff)为宪兵团负责人。

第九次俄土战争

尼古拉一世执政后,非常关注1821年希腊对奥斯曼帝国发起的希腊独立战争,后决定介入并进一步确立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优势地位。尼古拉一世要求奥斯曼一世遵守亚历山大一世时签署的《布加勒斯特和约》,并与同样关注希腊利益的英国一起向奥斯曼提出承认希腊建立自己共和国并选举总统的要求。1826年4月,俄、英两国在圣彼得堡签订了关于希腊问题的议定书,要求希腊承认奥斯曼为共主,但可以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等。然而,奥斯曼拒绝接受这一调解,不同意给予希腊自治权。随后,法国介入此事,1827年7月,俄、英、法三国签署了关于希腊问题的伦敦条约,重申了圣彼得堡协议的内容,并增加了在必要时派舰队前往希腊海域对奥斯曼施压的秘密条款。然而,奥斯曼帝国完全无视这些协议和条约,派遣了一支埃及舰队镇压希腊人的起义。尼古拉一世随即下令俄国舰队前往希腊海岸,并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他们也派遣了自己的舰队前往。这支联合舰队打败了奥斯曼一世的舰队。然而,这场战争还没有结束。奥斯曼不甘失败,获得奥地利的支持继续对俄罗斯发动战争。1827年4月14日,尼古拉一世向奥斯曼宣战,他派遣参谋总长迪比奇(Diebitsch)元帅率领大军,自己还亲自赴前线指挥俄军渡过了多瑙河。经过陆地和海上数次激烈战斗后,俄国攻占了奥斯曼帝国的一系列城堡。迪比奇还率领大军于次年7月越过巴尔干山,占领了亚得里亚堡。俄国先头部队到达离君士坦丁堡战役约60公里的地方,奥斯曼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城下之盟。1829年9月2日,尼古拉一世与奥斯曼签署了《亚得里亚堡和约》。根据该条约,俄罗斯获得了自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普鲁特河一带的许多城市,大量赔款,以及通过达达尼尔海峡的自由通道。奥斯曼被迫承认希腊的独立以及塞尔维亚的内部自治。

镇压波兰起义

波兰王国诞生于维也纳会议之后,由俄国沙皇担任波兰国王进行联合统治。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粗暴地破坏1815年自己作为波兰国王而授予波兰政府的宪法,不断限制王国的自治权。尼古拉一世继位后,也开始变本加厉地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1828年底,年轻的波兰陆军少尉彼得·维索斯基在华沙建立秘密革命组织——“军事同盟会”,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830年秋,波兰王国因歉收而物价飞涨,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工人的不满情绪增长;与此同时在法国七月革命和比利时八月革命的影响下,波兰也呈现出革命爆发的情况。作为“欧洲宪兵”的尼古拉一世依据1815年成立的神圣同盟“干涉原则”而准备派兵干涉法国和比利时革命,曾下令俄罗斯帝国军队动员,并向普鲁士王国大使请求让俄罗斯军队获得过境权,以便俄罗斯军队穿越欧洲恢复荷兰对比利时的霸权。并曾向波兰总督和驻军司令康斯坦丁大公写信,要求他派出波兰武装力量参与行动。 但在1830年11月29日,波兰起义爆发,一批波兰军官先后夺取了华沙和莫德林的武器库。1831年1月,独立的波兰议会废黜了尼古拉一世兼任的波兰国王王位,并成立了波兰民族政府。尼古拉一世随即发表声明,声称只要起义者停止“无理智的斗争”,他将赦免所有人。1831年2月,他派遣迪比奇统领十余万大军和336门火炮进攻波兰。然而,在华沙近郊的格罗霍夫,迪比奇的军队遭到了波兰人的顽强抵抗。与此同时,康斯坦丁大公和迪比奇元帅相继死于霍乱。因此,尼古拉一世在对军队指挥体系进行调整的时候,便暂缓了对波兰的征讨。此后1831年6月,帕斯凯维奇(Paskevich)接替迪比奇成为俄军统帅后,对波兰民族政府发动激烈进攻,并最终于1831年9月镇压了波兰起义。之后1832年2月14日,尼古拉一世废除了亚历山大一世1815年通过的波兰王国宪法,颁布了《不可分割规章》,取缔波兰政府的一切机关,并代之以俄国人担任政府部门职位,使得波兰和俄罗斯帝国的关系从同君主的联合统治,变为俄罗斯帝国下属的省级行政区划。他派遣了10万大军驻扎在波兰,并以此为由向波兰索取2000万俄罗斯卢布赔款。同时任命镇压有功的帕斯凯维奇公爵为华沙公爵和波兰总督

镇压匈牙利革命

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的政治和社会矛盾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最终引发了1848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对各国反动势力的反抗,也是对维也纳体系的全面挑战。在革命前夕,欧洲各地已经出现了多起小规模的起义和抗议,如克拉科夫自由市的起义和瑞士的国内战争。同时,意大利德国的民主和民族统一运动也在逐渐兴起。尼古拉一世和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对这一局势感到极度不安,他们甚至建立了一个由俄奥普三国代表组成的“协商中心”,以密切关注欧洲的政治动态。

然而,1848年的革命爆发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首先在意大利爆发,法国紧随其后爆发二月革命巴黎工人成功推翻了金融贵族的复辟统治并建立了共和国。这一消息让尼古拉一世大为震惊,他立即中止了正在进行的宫廷舞会,并下达了军事动员令。尽管尼古拉一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给奥地利提供贷款和派遣军队到边境地区,但他并没有能力阻止革命的蔓延。革命的浪潮很快席卷了维也纳、佩斯、布拉格柏林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等地,俄罗斯帝国本土也出现了农民骚动和不稳定的局势。

随着奥地利帝国首都维也纳于1848年3月爆发三月革命,匈牙利也于1848年3月15日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运动。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革命压力下于次月被迫同意成立独立的匈牙利民族政府。然而,但到了1848年的夏天和冬天,欧洲大陆的革命形势开始出现转折。法国资产阶级成功镇压了巴黎工人的起义,这给各国的反动势力提供了重整旗鼓的机会。1848年10月,奥皇违背诺言开始镇压匈牙利革命,这促使维也纳人民再次起义以支持匈牙利。而尼古拉一世也趁机开始了对国外革命运动的武装镇压。在国内,他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应对农民骚动,包括派遣大量军队到边境地区和严密监视人民的言行。而在国外,尼古拉一世首先在1848年6月和8月镇压了摩尔多瓦瓦拉几亚两公国的革命运动,对于匈牙利王国革命,尽管尼古拉一世在初期讨价还价,但随着匈牙利在1849年4月宣布独立并开始反攻,他决定立即出兵。尼古拉一世的决定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首先,他认为匈牙利革命具有全欧性质,可能导致整个东欧旧体系的崩溃。其次,他看到这是一个机会,通过镇压匈牙利革命来强化俄罗斯多瑙河哈拉湖上的霸权,同时使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更加依赖俄国。因此,在1849年5月,尼古拉一世发布了派遣15万俄军干涉匈牙利革命的声明。匈牙利人民在俄军的入侵下展示了极大的抵抗力量。他们不仅得到了俄国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在俄军内部也有士兵加入匈牙利王国的革命行列。然而,由于俄军在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以及匈牙利秋玫瑰革命队伍内部出现了投降派,这些努力最终未能阻止革命的失败。

到了1849年8月,尽管匈牙利人民奋勇抗敌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在尼古拉一世的军事干预和大规模俄军的压迫下,在维拉高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匈牙利起义军队被击败,其指挥官格尔盖依率部投降了俄罗斯军队,匈牙利革命最终被血腥镇压。

克里米亚战争

自1828年-1829年的第九次俄土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矛盾一直未能真正止息。而到了50年代初,这一冲突再度升级。纠纷的核心是俄罗斯帝国东正教及其教徒在奥斯曼帝国领土上的地位和权益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法国站在奥斯曼一世一边,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1853年2月末,尼古拉一世派遣特使亚历山大·缅什科夫(Menshikov)公爵搭乘俄国军舰进入奥斯曼领土,并表达了他的要求。然而,这引发了英、法等国的不满,奥斯曼也拒绝了俄罗斯帝国的要求,并开始限制东正教的活动。作为回应,尼古拉一世于8月出兵8万人占领了多瑙河两个公国摩尔多瓦瓦拉几亚。英国和法国也不示弱,派出军舰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以支持奥斯曼。奥斯曼帝国要求俄国15天内从多瑙河两个公国撤军,但尼古拉一世拒绝了这一要求。奥斯曼一世于1853年10月4日向俄国宣战,而尼古拉一世则于同月20日发布了对奥斯曼的宣战书。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俄土双方在多瑙河线和高加索战场上进行了激烈的对抗,胜负不一。而在锡诺普海湾的海战中,俄国黑海舰队大获全胜,奥斯曼舰队全军覆没,仅有一艘船逃回伊斯坦布尔市。这场战役进一步加深了俄罗斯帝国与英、法之间的矛盾。

1854年1月初,英国和法国将舰队驶入黑海拿破仑三世要求尼古拉一世撤军,并提议由俄土两国代表进行和谈,同时声明奥斯曼帝国船只和港口置于英法联合舰队的保护之下。然而,尼古拉一世回信指出俄国军队占领多瑙河两公国并非侵略行为,而英法舰队驶向黑海则不正当。尼古拉一世召回驻伦敦和巴黎的大使,并于1854年2月9日发布了对英、法的宣战诏书。3月27日和28日,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向俄国宣战。4月10日,进入黑海的英法联合舰队对敖德萨等地进行炮击,却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随后,他们转而围困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俄罗斯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经历了艰苦的战斗。战争的参与者包括英国法国奥斯曼帝国、萨丁,奥地利瑞典西班牙,而俄国孤立无援。为了鼓舞士气,尼古拉一世甚至派出自己的儿子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Nicholas Nikolaevich)大公到前线部队去做工作。

自杀身亡

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俄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鼠疫霍乱肆虐,使得民众生活困苦不堪。1855年初,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受惨败,国内秩序混乱不堪,尼古拉一世面临巨大压力,难以继续执政。最终,尼古拉一世在1855年3月2日选择服毒自尽。他的儿子继位成为新的沙皇,即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在继位后,面对内外压力和欧洲列强的最后通牒,最终在1856年签订了巴黎和约,接受了一系列对俄罗斯不利的条件,包括放弃多瑙河三角洲黑海的军事存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加强政府控制

为了全面控制政府和加强个人专制,尼古拉一世相继建立沙皇办公厅之外的其他各厅。1812年成立的原办公厅成为第一厅,主管呈报沙皇的奏文,监视沙皇旨意敕令的执行;1826年成立第二办公厅,负责搜集和编法典;同样也是1826年镇压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成立第三办公厅,负责管理秘密警察和书信管制;1828年成立了第四办公厅,主管教育和慈善机关。1836年成立了第五办公厅,管理国有农民。1842年成立了第六办公厅,管理高加索。

军官参政

在执政期间,尼古拉一世重视武力和战争,因此所任用的大臣多为将军和侍从武官。有资料显示,将军在大臣中占比55.5%,在国务会议中占比49%,在参政院中占比30.5%,在省长中占比51.7%。然而,政权腐败和劣迹主要源于这些将军的行为。尼古拉一世将大量资金从国库拨出用于修建堡和军事要塞,而受到宠信的将军大臣们深谙尼古拉一世的喜好和癖好,他们积极参与或者独自包揽要塞和军事工程的建设,企图从中谋取私利。然而,这些行为对政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调整贵族议会

尼古拉一世还曾考虑废除农奴制度,如果他废除农奴制度,就会遭到当时贵族的强烈反对。于是尼古拉一世试图增加对土地所有者和其他有影响力的团体控制。1831年,尼古拉一世将贵族议会中投票权限制在拥有超过100名农奴的人手中,留下了21916名选民。1841年,无地贵族被禁止将农奴与土地分开出售。从1845年开始,必须达到第五等级(共14个等级)才能成为贵族,而之前是第八等级。

军事方面

重视军队

尼古拉一世对他的军队非常重视,军队规模超过了100万人。尼古拉一世本人以军人为榜样,穿着制服,并且身边都是军官,他以整齐划一的阅兵式为荣耀。然而,在军队的训练方式却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骑兵只进行阅兵式训练,战斗力并不强。此外,在任命文职机构的将军时,尼古拉一世并不考虑他们的资历,甚至提任了一个在冲锋中获得声望的军官担任教会事务监督员。在尼古拉一世的统治下,军队成为了来自非俄罗斯地区如波兰波罗的海芬兰格鲁吉亚等地的贵族青年向上社会流动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了当地官员惩罚罪犯、小偷和不良分子的手段,这些人被迫服役于军队并由农民提供住所半年。尼古拉一世的军事体系强调盲目服从和阅兵式的演习,而不是作战训练,在战争时期导致了无效的指挥官问题。

军事改革

颁布《军事法规摘要》

尼古拉一世在继承了亚历山大一世的欧洲宪兵角色后,面临着维护俄罗斯在欧洲地位和应对国内外革命运动的双重压力。为了加强军队的纪律和效率,他于1836年颁布了《军事法规摘要》,这是一部分为12章109条的全面军事法典。该法典涵盖了军队的组织、指挥、编制、人员、训练、装备、纪律、奖惩、司法、财务等方面,强调了沙皇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和军队的忠诚与服从。虽然这部法典在十九世纪后半叶被米柳京的军事改革所取代,但它作为俄国第一部系统的军事法典,不仅提高了军队的管理水平和作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队的创新和进步,对俄国后来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持久影响。

改革军事管理机构

在军事管理机构方面,尼古拉一世注重于提高军队的效率和纪律,以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和国际环境。1831年,沙皇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改善军事法规、军事教育和军事司法等。随后在1832年,沙皇批准了一系列军事管理改革项目,包括建立统一的军事部、实施军区制度,以及简化军衔制度。这些改革在1833至1836年间逐步实施,包括成立统一的军事部和六个主要司局,划分六个军区,并颁布新的军衔制度和《军事法规摘要》。这些改革不仅建立了一个集中统一、高效有序的军事管理体制,加强了沙皇对军队的控制,还明确了各级指挥机关和部门的职责,规范了军队行为,提高了军队的纪律和素质。

改革兵役制度

在兵役制度方面,尼古拉一世的改革旨在增加军队的数量和效率,同时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基于1798年保罗一世的《征兵法》,尼古拉一世在1827年颁布了《新征兵法》,将服役期从25年缩短至20年,并允许士兵与家庭保持联系,同时扩大了征兵范围。1831年,他实施了军屯制度,将农奴分配到边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和军事训练,以提高边防安全并节省军费。到了1845年,他进一步细化了军队编制,将其分为常备军、后备军和地方武装三部分,以增加军队的动员能力。然而,这些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基于农奴制的兵役制度导致士兵士气低落,军屯制度引发了农奴和地主的反抗,以及军队编制改革导致指挥体系混乱。总体而言,尼古拉一世的兵役制度改革在提高军队效率和数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暴露出多个问题和弊端。

改革军事教育制度

尼古拉一世时期的军事教育改革旨在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效率,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改革的核心措施包括建立了多所新的军事学校和学院,如工程学院、炮兵学院和海军学院,以专门培养军官和技术人员。教育条件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包括增加教师和设备、引进外国教材和教法,以及加强科学和外语教学。此外,军事教育的范围和对象也得到了扩大,包括设立下级军官学校和提升士兵的文化水平,同时鼓励贵族子弟参与。制度和管理方面,统一的课程和考试标准被制定,同时加强了对军事学校的监督和评估。这一系列改革不仅提高了俄罗斯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后来的米柳京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尼古拉一世的军事改革是保守的和不彻底的,没有触及到俄国封建农奴制的根本问题。他的改革也没有跟上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技术和战略的进步。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军队暴露出了许多弱点,遭受了惨重的失败。

经济方面

改革农奴制

在尼古拉一世执政时期,中部和西部地区农奴暴动特别频繁。在几经努力之后,尼古拉一世决定实施一项“解放农民”的计划。在尼古拉一世的批准下,1835年3月土拉省总督尼·穆拉维约夫和可穆尔斯基伯爵等人组织起了一个以土拉地主为主的小组来制订“解放农民”的计划。这个小组个后来被称为委员会,并由尼古拉一世本人亲自领导,由管理国有地产部的基谢廖夫将军从事主要的工作。基谢廖夫将土地分给少地和无地的农民,每人10一15俄亩。如果一个农户有家传的30一40俄亩的土地,他们的经营就会是有成效的。分到地的国有农民有义务按照所制订的计划进行示范耕作。后来这项改革所涉及的国有农民约为900万人(占农民总数的25%)。尼古拉一世曾先后颁布了至少14份有关“解放农民”的法令。这些法令涉及到全国性的措施,也有有关地区“解放农民"的具体问题的决定。1846年,尼古拉一世颁布了有关波兰农民和农业问题的法令。根据这一法令,波兰的农民成了没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约的关系:地主必须为农民提供一块土地,而农民必须完成对地主的一定的义务,这个法令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民和农业的发展有利。

发展工业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还修建圣彼得堡莫斯科铁路,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俄国的发展;从1825年至1855年,俄罗斯的工厂数为5261个增至10000个,工人人数为210568人增至500000名;乌拉尔地区的治金工业持续发展,致使俄国的铁产量占欧洲第一位,棉纺工业所生产的棉纱比德意志还多,为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奠定经济基础。

教育方面

尼古拉一世为了加强对国民思想的控制,十分注意教育事业。他始终认为革命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报刊和学校这两个途径进行的。尼古拉一世对国民思想的控制首先表现在学校的检查和控制上。

1828年12月,他批准了新的学校条例,规定学校的宗旨是“培养教会的忠实儿子、上帝和沙皇的忠实臣民”。学校严格按阶级划分:农民的子女只能进一年制的初级学校,商人、手工业者的子女只能进三年制的初级学校,只有贵族和官吏的子女才能进七年制中学,而且还可以进大学。同时还批准了教育大臣谢·乌瓦罗夫提倡“智力堤坝"、反对普及教育、鼓吹所谓三位一体的教育纲领:东正教、专制制度和国民性。其主要内容是:俄国人笃信东正教和沙皇,反对西方的影响。为了防止革命思想在大学的传播,经沙皇批准,在1835 年颁布了《俄罗斯帝国大学总章程》,把学校的管理权交给各学区学监,废除了亚历山大一世时期的大学自治制度。

尼古拉一世还控制了对艺术家而言十分重要的圣彼得堡帝国美术学院。他否决了授予艺术家称号的提议,并训斥和羞辱那些他认为作品令人不快的艺术家。艺术界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下并没有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反而更加恐惧和不安。

社会方面

尼古拉一世对报刊加强了审查,并于1826年6月颁布了新的出版检查条例,同年7月15日,尼古拉一世为监视、检查和惩罚传播革命思想的“国家罪犯”,在内务部设立第三办公厅主管秘密警察事务。次年,他在第三办公厅内成立执法宪兵团。并把全国被划分为五大宪兵区,后又成立第六和第七宪兵区,建立从中央地方严密的监控网络。为更好地控制社会舆论动向,尼古拉一世还命令第三办公厅开展对私人信件和书刊的审查活动,其中包括文学和戏剧作品。

外交方面

尼古拉一世的外交政策是复杂而多面的,旨在维护欧洲的现有秩序和俄罗斯的国内稳定。他与波斯和奥斯曼一世的战争不仅体现出他对外扩张的意图,也反映出他对维护正统主义和反对革命的执着。在这些战争中,尼古拉一世展现出相对适度的外交手腕,如在与波斯的《土库曼彻条约》和与奥斯曼的《阿德里安堡条约》中,都没有过度索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的稳定。但与此同时尼古拉一世在镇压1831年波兰起义和1848年匈牙利革命等事件上态度强硬,加剧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还影响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也显示出他对维护正统主义和反对革命的执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与其他欧洲列强的矛盾;他与欧洲其他保守势力的合作,如与奥地利普鲁士王国的多次协议,也反映了他对维护欧洲稳定和反对革命的坚定立场。

人物评价

叶卡捷琳娜女皇评价:“我觉得,从尼古拉不平常的力量来看,这个孩子注定了是要当皇帝的,尽管他已经有了两个哥哥。”

苏联外交家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波将金主编的《外交史》中评论尼古拉一世:“他是中欧各国政府的灾屋,是加害欧洲社会一切进步阶层的妖魔。但到后来却因为把握不住外交方向,走上意外的裂了口的深渊,以致跌下去摔死了。

陈之骅主编的《俄国沙皇列传》中评价:“由于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和战争手段,因此在国土上大修碉堡和军事要塞成了他的主要‘政绩’之一。”

俄裔美国俄罗斯史学家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其著作《俄罗斯史》中评价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和他的坚定信念对俄罗斯历史影响很大,但他没有给它以新的方向。相反,他以一种绝望的坚定执著于旧体系和旧时代。尼古拉一世尽其所能地把俄罗斯冻结了30年,而与此同时欧洲各国都在经历着变革。克里米亚战争的灾难突出了俄国进行一场深刻改革的迫切性,也说明俄国的改革为时已晚。

美国作家格雷格·金评价尼古拉一世,认为他同他的父亲保罗一样自律,他既见证了帝国到达光荣的巅峰,也看到了它落入自残灾难的深渊。

人物荣誉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审查普希金书稿

在尼古拉统治时期,存在着严厉的书报检查制度。众多俄国文豪不得不将自己的文稿先送给宪兵司令本肯道夫审查。普希金的稿件则由尼古拉一世本人来阅读。正如本肯道夫对普希金所说:“您的作品谁也不会看,对于它们没有任何的审查。皇帝是您作品的第一位评判者和检查者。”普希金有关布加乔夫起义的作品以及《鲍利斯·戈都诺夫》均经过尼古拉一世审阅。尼古拉一世采用这种方式是为了缓和先进知识分子对他的批评和反抗,因为他深知来自人民深处的俄罗斯天才都是通过克服困难达到巅峰的。他不希望在自己的统治下出现“被放逐的政治天才”,相反,他更愿意看到所有的天才都归属于他、听从他的命令,以此来安抚国家。

夫妻情深

据一位朝臣的记载,尼古拉一世和他的妻子彼此深爱着对方,25年来尼古拉一世仿佛“一直在度蜜月”。即使因为公务需要分开,尼古拉一世也会写信给他远方的妻子,向她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一直在思念你,想到都要流泪。”1836年9月,在寄给妻子夏洛蒂(婚后改为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的信中,他写道:“泪水总是在我眼中汇聚。”接着,他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写道:“雅威赋予了你如此幸福的天性,无论我对你的爱有多深,都无法表达。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你,你就是我的一切——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我的感情……如果有时我表达得过于急迫,那是因为我希望能够知晓你内心的想法:快乐、欢愉、平静……如果我知道,如果我能猜到应该如何做,我希望给你带来一百倍的快乐。”

相关作品

后世纪念

尼古拉一世纪念碑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圣以撒广场上。1856年,建筑师奥古斯特蒙费朗负责该纪念碑的建设,历时三年,后由建筑师彼得·克劳德于1859年正式建成。

参考资料

奥斯曼帝国与基督教世界:欧洲之战 Ottomans vs Christians: Battle for Europe (2010).豆瓣电影.2023-09-08

克里米亚战争 (2017).豆瓣电影.2023-09-08

Исаакиевская пл.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2023-09-08

奥古斯特·德·蒙费朗 Auguste De Montferrand.Academic Accelerator.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