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在各种社会集团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以及在各种活动空间之间变动、转移的形式和过程。

产生背景

社会学对社会流动研究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流动研究是从分层研究中派生出来的,即先有社会分层研究,后来才出现社会流动研究,并且发展成为现在独立、专门的社会学研究领域。美国社会学家皮特林·索罗金是社会流动研究的奠基人,他1927年出版的《社会流动》一书标志着社会流动作为专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形成。

概念定义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动或移动,它是社会发展与开放的重要反映尺度。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是对同一种社会现象从两个角度所作的不同的分析和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内容、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方向和速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流动既可以指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变动,也可以指同一阶级或同一阶层内部职业或活动空间的变动。

流动类型

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和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地划分为如下4种类型。

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垂直的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不同职业地位或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分为向下的社会流动与向上的社会流动两类。向下的社会流动,主要指从比较高的职业地位或阶层位置向地位较低的职业或阶层的流动。相反,向上的社会流动,主要指的是从较低的职业地位和阶层向较高的职业地位和阶层的流动。垂直社会流动的速度和流动率在某种程度上表现着社会的开放或封闭特征。

水平的社会流动,主要指人们在同一职业或同一阶层内部的流动,或者指就业内容不同但职业地位基本相同,或者就业地位相同但就业区位不同的流动。

2.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从初始社会阶层向现在所处社会阶层的流动;代际流动,即一个社会成员与其父辈相比的阶层变化。从代际角度看,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父辈地位的影响越深,社会就越封闭、越缺乏流动性。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代际流动都是双向的,即有上升也有下降。考察一个家庭内的代际流动只具有个案意义,无法排除许多偶然因素。社会学着重从总体上考察上升与下降的比例,从中发现社会变迁的规律。

3.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可将社会流动划分为结构型流动与非结构型流动。

结构型流动指由于生产技术及社会变革引起社会成员在阶级、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大规模的、整体性的流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人口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都会造成结构型流动。结构型流动规模宏大、速度快、变动急剧,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上的重大变化。如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产业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成员在各产业之间、阶级阶层之间大规模的流动。

非结构型流动,指社会上经常发生的少数社会成员零散的流动。这种流动多由个人原因造成,如某人因业绩卓著而不断得到提升。个人自致因素是造成非结构型流动的基本原因,非结构型流动一般不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

4.自然流动和人为流动

自然流动,指按照社会的需要或个人意愿而发生的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流动,一般都是自然流动。人为流动,指人为干预起重要作用的社会流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流动多是有组织、有步骤的人为流动。中国实行市场调节为基础、计划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后,人为流动在社会流动中仍占一定比例。

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个人、社会和自然三个方面:

个人因素

社会学中,通常将影响社会流动的个人因素分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两类。先赋因素,指个人生而具有或自然得到的属性。如籍贯、家庭背景、排行、亲属关系、性别、肤色、种族、民族、年龄、体质、智商、容貌等。自致因素,指个人经后天学习和自己的社会行动得到的属性。如学历、知识、技能、工作经历、个人成就等。

在传统社会,先赋因素是影响个人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在现代社会,自致因素在影响个人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社会因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分化重组,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新的社会分工,产生新的社会行业,提供新的社会职业,并使原有行业和原有职业的地位、作用和面貌发生变化,带来全面的社会流动。

2.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

社会流动普遍被纳入制度化轨道,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流动的方向、速度与规模。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世袭制、等级制将社会成员牢牢地固定在一定的阶级、阶层之中,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界限明显,等级分明,社会流动只限于等级内部,等级之间的流动受到限制甚至禁止。现代社会的教育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离退休制度等相关制度,直接或间接地规定着社会流动的各种界限,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社会流动的愿望和途径。

3.文化价值观念

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社会流动观、社会职业观、社会竞争观。社会流动观是人们对改变生活地域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基本态度。它受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强烈影响。在传统社会,人们一般“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现代社会中,社会职业观中职业声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各个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影响人们社会流动的欲望和动机。社会竞争观中的竞争意识、竞争欲望,对社会流动也有很大的影响。

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流动多半是在空间上的流动,它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都会使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外流,进而造成他们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比较缓慢的自然生态的变化,也会引起一个地方的人口逐渐迁出或迁入,造成社会流动。例如,自汉唐以后,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由于受到西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的影响,最终失去了自然环境的优势,从而使人口逐渐向长江三角洲流动,并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结构和职业活动。三峡大坝的修建,库区百万居民的大迁徙,也是一例。

参考资料

我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21-08-26

正确看待社会流动问题--理论-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1-08-26

我国社会流动机制:变迁与问题.万方.2022-01-20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万方.2022-01-20

人民公社时期义乌鸡毛换糖现象研究.义乌市人民政府.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