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英文:Empire of Austria,德文:Kaisertum Österreich ),是指1804年-1867年间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君主国。
奥地利原为神圣罗马的一部分,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在拿破仑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作为反法同盟的一员同法国作战,拿破仑称帝后,挑战了哈布斯堡家族作为欧洲唯一皇帝的地位,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弗朗茨二世在哈布斯堡王朝控制的领地内使用“奥地利皇帝”称号,建立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帝国建立后,在乌尔姆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被法国击败,成为法国的附庸。拿破仑·波拿巴东征俄国失败后,奥地利帝国重新加入反法同盟,最终击败拿破仑。在战后的维也纳会议中,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奉行“均势外交”政策,维持了奥地利的强国地位,此后数十年间,梅特涅作为首相在奥地利帝国内外实行梅特涅体制,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奥地利帝国也爆发了维也纳三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等,梅特涅下台,奥地利帝国被迫进行资产阶级改革,但随后革命被镇压,哈布斯堡家族恢复了对奥地利帝国的专制统治,新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开始推行“新专制主义”。1859年,奥地利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失败,国内形势严峻,民族矛盾也逐渐加剧,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新专制主义倒台,奥地利政府不得不推出《十月许可状》和《二月特许令》,宣布实行立宪制度,并在奥地利帝国内部实行联邦制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逐出德意志,哈布斯堡皇室在与匈牙利领导人达成妥协后,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的领土即是哈布斯堡世袭领地,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规定了战后奥地利帝国的疆域。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有德意志人、匈牙利人等20多个民族,1848年时人口达到3200万。在政治上,哈布斯堡家族对内实行专制统治,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对外奉行“均势外交”与“正统主义”,以维持奥地利帝国在欧洲的强国地位。奥地利帝国的文化非常繁荣,特别是音乐艺术,帝国首都维也纳也被称为“音乐之都”。
名称来源
奥地利的历史发端于10世纪后期,当时它是巴伐利亚州公爵领的一个东部边区。正是在这个时期,位于多瑙河谷的一个地区被称为“东方地带”,拉丁语为“terra orientalis”,在当时该地的德语中为“ostarrichi”。在中世纪早期的书面文献中“Österreich”的对应词最早出现在996年。在11世纪,这个边区有时也被称为“Osterlant”,而“Austria”一词的拉丁语形式于1147年首次出现在文献中。奥地利长期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1804年,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地区遂成为奥地利帝国。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帝国,其名称为改为“奥匈帝国”。
历史沿革
帝国建立
奥地利原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1278年,德意志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打败捷克国王普舍美斯·鄂图卡二世,占领了奥地利,奥地利遂成为哈布斯堡家族最重要的世袭领地。13-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统治神圣罗马(1273-1291、1298-1308、1438-1740、1745-1806),奥地利也一直被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利奥波德二世很快站在反对革命的一方。1792年,法国向奥地利宣战,此后数年间,法军多次击败奥地利军队。1804年,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人的皇帝”,这挑战了哈布斯堡家族长期作为曾经欧洲唯一皇帝的地位。尽管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统治神圣罗马,但在名义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是由选帝侯选举的,不能世袭。而拿破仑·波拿巴占领莱茵地区后,取缔了教会领地,使新教徒在选帝侯和帝国诸侯会议中占有多数,这种情况下,已不能保证选举哈布斯堡家族的候选人继续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为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法兰西帝国相抗衡,并确保帝位世袭,1804年12月7日,奥地利君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发布敕令,宣布在哈布斯堡王朝统辖下的各邦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帝位世袭,但各邦的制度和权利不受影响。至此,奥地利帝国建立,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成为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
拿破仑战争
奥地利帝国建立后,继续与拿破仑·波拿巴进行战争。1805年8月,奥地利加入第三次反法同盟。同年10月,马克·冯·莱贝里希领导的奥地利军队在乌尔姆战役中被法军合围,奥军被迫投降。法军长驱直入,于11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随后北上进攻奥地利和俄罗斯的联军。12月2日,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惨败,12月26日,奥地利帝国与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向法国赔偿大量土地与赔款。
1806年7月,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法国占领的德意志地区建立莱茵联邦,并宣布成员国退出神圣罗马帝国,莱茵联邦在实际上取代了神圣罗马帝国,弗朗茨二世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于1806年8月6日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同时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解体。此后奥地利听命于法国,并于1808年加入拿破仑·波拿巴的大陆封锁体系,但在内部进行军事改革,准备战争。
1809年,法国在西班牙地区的统治引发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抗。奥地利一方面也受到了反抗热潮的影响,另一方面法军主力大量位于西班牙,因而弗朗茨一世于1809年4月9日向法国宣战,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尽管奥地利军队在5月的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击败法军,但随后便在7月的瓦格拉姆战役中惨败,弗兰茨一世只能与拿破仑签订《申布伦和约》(又称《维也纳和约》),宣布“法奥和平”,向法国缴纳大笔赔款。而在奥地利向法国宣战后,此前在《普雷斯堡和约》中被割让给法国附庸巴伐利亚州的蒂罗尔地区也爆发了反抗法国及巴伐利亚的起义,即蒂罗尔起义。起义军多次击败法军,并向奥地利皇帝宣誓效忠,但弗朗茨一世只能给予声援,无力做出实际支持。《申布伦和约》签订后,奥地利承认蒂罗尔属于巴伐利亚,但起义军仍坚持作战,最终在法军的镇压下失败,起义的领导者霍费尔也被拿破仑·波拿巴下令处决。
第五次反法同盟失败后,奥地利彻底沦为法国的附属国,并在大量的战争开支、战争赔款压力下于1811年2月20日宣布破产。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时,奥地利也被迫派出军队参与拿破仑的远征。但法军随后在征俄战争中惨败,欧洲的局势逆转,俄国、英国、普鲁士王国等国建立第六次反法同盟。奥地利派出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试图进行调解,在调解失败后,奥地利帝国也于1813年8月加入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同年10月的莱比锡市“民族会战”中参加联军击败了拿破仑·波拿巴。
梅特涅时代
1814年5月,法国彻底失败,9月,奥、英、俄等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决定对法国的处理,以及战后欧洲的势力划分。1815年6月9日,维也纳和会结束。与普鲁士、俄罗斯相比,奥地利帝国获得的领土较少,但各地连成一片,且奥地利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的主席。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则趁机利用正统主义把各国同奥地利联系起来,使成为英、法、俄、奥、普五强均势中的一强,保住了奥地利国家的生存和强国地位。1815年9月26日,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缔结“神圣同盟”,这也成为梅特涅均势外交的标志,此后数十年间,欧洲在梅特涅“均势外交”的影响下基本和平,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梅特涅时代”。
1835年,弗朗茨一世去世,其子斐迪南一世即位。斐迪南一世常年患病,无法处理朝政,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则与路德维希大公争权,这使得此后十多年间奥地利帝国实行的各项改革难以持续下去。
1848年革命
1848年2月,法国巴黎爆发革命,揭开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高潮。在巴黎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奥地利帝国维也纳也出现了革命。1848年3月13日,一群学生及其支持者为提交改革请书而向下奥地利议会所在地赫伦巷进军。军队向群众开火,造成5人死亡并引起群众骚乱,于是抗议变成了革命。黄昏时分,梅特涅被解职,3月15日,当局答应公布宪法,哈布斯堡王朝不得不进行改革,维也纳三月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在维也纳三月革命的鼓舞下,匈牙利也爆发革命,获得民族自治权。4月25日,奥地利帝国颁布帝国宪法。5月11日,选举法颁布,对选举资格有巨额的财产限制。人民对宪法和选举法深感不满。5月14日,奥地利政府下令解散国民自卫军中央政治委员会,次日维也纳再次爆发示威游行。政府被迫让步,撤销决定,同时宣布实行议会普选和建立一院制的议会。5月17日,哈布斯堡皇室逃出维也纳,前往茵斯布鲁克。治安委员会控制了维也纳。6月10日,新的选举法颁布,工人获得选举权。7月22日,国民议会召开,资产阶级自由派在议会中占据优势。8月12日,斐迪南一世返回维也纳。但此时资产阶级认为革命已经完成,开始与哈布斯堡王朝妥协。10月,奥地利帝国派兵镇压匈牙利起义,维也纳人民为了反对政府出兵,再次发动起义,斐迪南一世再次出逃,随后帝国军队反攻维也纳,于11月1日攻占维也纳。1848年12月,斐迪南一世退位,其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即位。1849年3月,国民议会被武力驱散,其制定的宪法被取消。8月匈牙利革命也遭镇压。1848年革命失败。
帝国改组
1848年革命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在奥地利帝国内重新开始进行专制,史称“新专制主义”。1851年12月31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颁布《西尔维斯特特许令》,取消从未认真实施过的宪法。此后以内政部长亚历山大·巴赫为首的帝国政府以法令实行严厉统治,强化警察机构,史称“巴赫专制制度"。1856年,奥地利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站在英法一边,这使其失去了俄罗斯这一盟友。1858年,法国试图将奥地利势力排除出意大利,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向法国宣战,但在两次法奥战争中奥地利帝国战败。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内出现了不满,民族矛盾也逐渐加剧,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新专制主义倒台,奥地利政府不得不推出《十月许可状》和《二月特许令》,宣布实行立宪制度,并在奥地利帝国内部实行联邦制。
1864年2月,奥地利在普丹战争中支持普鲁士王国。由于俄、法、英等列强作壁上观,丹麦战败,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和劳恩堡三公国交给了普奥两国。1866年,由于争夺德意志内部的领导权,以及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地区的分配,普鲁士与奥地利开战,奥地利战败,被迫于1866年8月23日同普鲁士签订《布拉格和约》,奥地利帝国退出德意志。在普奥战争中失败后,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此情形下,1867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匈牙利领导者马扎尔人达成妥协,根据妥协案,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地利——匈牙利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
国家象征
国旗
奥地利帝国的国旗是黑金旗,这同时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旗帜。
国徽
奥地利帝国的国徽由双头鹰和哈布斯堡家族的盾徽组成,盾徽被纵向分为三部分:右边的纹章中包含旧哈布斯堡纹章(金色背景上的红色蓝冠狮子);左边的纹章中包含洛林徽章(金色背景上的红色斜杠上的三只银鹰);中间的纹章中包含奥地利家族徽章(红色背景上的银色横梁)。
国歌
奥地利帝国国歌为《天佑吾皇弗朗茨(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又名《帝皇颂》),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于1797年为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所创作,首演于1797年2月12日,这一天是弗朗茨二世的生日。1804年奥地利帝国成立后,这首歌也成为了奥地利帝国的国歌。
疆域
奥地利帝国成立时,领土即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帝国的疆域得到确定:奥地利大公为首的哈布斯堡家族世袭领地(下奥地利、上萨尔茨堡、蒂罗尔〔包括福拉尔贝格〕、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卡尔尼奥拉、戈里齐亚、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伦巴第-威尼斯王国、捷克王国(包括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奥属西里西亚)、加里西亚王国(包括布科维纳)、“圣斯蒂芬王冠”领地(包括匈牙利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克罗地亚王国、斯拉沃尼亚王国和伏伊伏丁那)。
人口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不久的一段时期,奥地利帝国国内大约有3000万人口。之后的30年,帝国人口不断增加,直到1848年革命前,奥地利帝国人口达到3200万。奥地利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德意志人外,还有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匈牙利人、塞尔维亚人、意大利人等20多个民族。
政治
梅特涅制度
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帝国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执政,其执政时期实行了一系列制度,以维护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被称为“梅特涅制度”。在政治上依靠贵族地主和大金融资产阶级,保持两者之间权势与力量的均衡,以保证政府行动自由和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在民族问题上利用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在“敌对”中保持“相对和平”,维持帝国的“安宁”和"秩序”;对外联合其他欧洲封建君主国家,镇压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维护列强对弱小民族的统治,巩固其所谓的“正统主义原则”。
新专制主义
奥地利1848年革命失败后,哈布斯堡王朝重新建立封建专制政权,但不同于革命前的方式,被称为“新专制主义”。1849年3月,奥地利帝国政府颁布宪法,实行中央集权制;取消匈牙利原有的自治权,拉拢安抚捷克和波兰上层;设立由皇帝任命的咨政院;在地方上将县划分为政治区和司法区,县的界线大体与民族语言界线相符;设立宪兵队作为新的执法机构。1851年12月31日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颁布《西尔维斯特特许令》,取消从未认真实施过的宪法。此后以巴赫为首的帝国政府以法令实行严厉统治,强化警察机构,史称“巴赫专制制度"。但同时对大资产阶级作出一些让步,取消国内关卡,使工业有所发展。废除农民依附关系,改革司法、教育制度等。1859年奥地利在同法国和意大利的战争中失败后,为安抚国内的不满和民族矛盾,哈布斯堡王朝被迫重新采取立宪制度,先后颁布《十月许可状》和《二月特许令》,新专制主义破产。
宪法
在1848年革命中,奥地利国民议会制订了《克莱雪尔宪法》。12月权利法案完成,宣布主权在民,但被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拒绝。1849年3月4日,《克莱雪尔宪法》草案完成。该宪法只适用于非匈牙利的各邦。规定,设立两院制议会,下院由选举产生,上院由各省议会代表组成;保留历史单元,但在其下划分民族区,各民族区可选出代表参加帝国议会上院,以保证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学、语言和文化上的平等权利:皇帝对议会的决议只有延搁权,政府对议会负责。3月7日,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以武力解散国民议会,该宪法未得实施。
1860年10月20日,奥地利帝国颁布了《十月许可令》,宣布实行联邦制,并称之为“不可撤销的宪法”。规定皇帝与帝国议会、各省议会代表共同行使立法权;恢复省议会,并有权处理地方性事务;帝国议会由各省议会代表(包括匈牙利及其属地)组成,以保证帝国各省的贵族在省议会和帝国议会中的优势:恢复1849年被解散的匈牙利议会,并允许在国家机关中使用匈牙利语。该宪法标志着从中央集权制向联邦制的转变。
《十月许可状》公布后,遭到资产阶级的抵制。国务大臣施梅林受命起草新宪法,并于1861年2月26日颁布,被称为“二月特许令”,又称“奥地利一八六一年宪法”。由于《十月许可状》被视为“不可撤销的宪法”,该特许令遂作为前者的最后文本。据新宪法,帝国议会具有立法权,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成员由皇帝任命,众议院由省议会代表组成,省议会由大地主、城市、工商业公会和农村公社四个选民单位选举产生,各选民单位选派同样数量的代表,从而保证了资产阶级在各级议会中的多数。议会通过的法案须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外交和军事大权仍由皇帝掌握,皇帝还拥有在紧急情况下颁布法令的权力。
经济
货币
奥地利帝国建立之初便深陷拿破仑战争的泥潭,战争耗费了大量的钱财,金融货币也受到了影响。奥地利帝国为了应对战争,大量发行纸币,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811年,奥地利国家银行宣布破产。战争结束后,奥地利政府为了恢复金融货币的正常秩序,于1816年成立了国家银行,实行了常规货币,这一举措一直实行到1847年,而通货膨胀时期发行的钱币到1847年仍可兑换成常规流通货币。
工业革命
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帝国第一次受到全面的工业化浪潮洗礼。从19世纪20年代末期开始,奥地利的经济走向复苏,此后则迅速增长,但各个地区和产业的增长速率非常不均匀。纺织工业增长最快,波希米亚在经济发展中一马当先。相比之下,匈牙利的工业化水平很低。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纺织工业的发展依赖于蒸汽机和机械化;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的制铁工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多河汽船公司于1831年开始运营,1832年,奥地利和欧洲大陆的第一条铁路在伏尔塔瓦河边的布德维斯和多河边的林茨之间运营。
军事
在拿破仑战争中,奥地利帝国拥有一支职业军队,但难以找到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满足全欧洲战争的需求。由于奥地利帝国领土内包括多个民族和语言群体,缺乏民族主义的动员能力。哈布斯堡王朝的专制统治也导致帝国内部无法进行内部的政治改革。军事领导层和政府结构在战争期间基本保持不变。弗朗茨一世对军事有所了解,但他更倾向于整体战略而不是日常指挥。并且其任命的指挥官大多为平庸之辈,难以胜任率领军队的职责。奥地利军队的组织结构守旧,高级将领通常由贵族担任,没有固定的军事组织结构,所有指挥结构都是按需创建。在后勤方面,奥地利军队的后勤系统缓慢且官僚,导致供应线过长,影响了军队的机动性。奥地利军队的兵员也多来自,主要来自社会底层,如贫穷的农民和日工,通过志愿入伍和征兵参军。
奥地利军队的落后性使其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受失败,但随后奥地利帝国陆军大臣卡尔·路德维希·约翰·洛伦茨领导了军队改革,采用“全国武装”的原则,袭用法国的军事组织和战术,创立军事院校。最终奥地利军队在拿破仑战争后期重回反法联盟,并在莱比锡会战中贡献了最多的兵力,最终击败了法军。
外交
均势外交
1809年-1848年,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积极推行其均势外交策略,通过建构和维持欧洲“五强均势”来保住奥地利国家的生存和强国地位。第一阶段,即1809-1815年,奥地利在军事上屡屡失利,梅特涅则“以联姻代替战争”,使奥地利免遭拿破仑·波拿巴吞并或灭亡的命运。他离间俄、法,促使法、俄鹬蚌相争,大大削弱了法、俄双方的军事实力,使奥地利暂时摆脱了卷入战争的困境,保存了奥地利的军事力量,还获得了短期恢复实力的时间。
第六次反法联盟取得反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在维也纳会议上, “正统主义”原则被采纳,欧洲各国普遍恢复了法国革命前的旧秩序。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则趁机建立起一个错综复杂的组合,他利用正统主义把各国同奥地利联系起来,使奥地利成为英、法、俄、奥、普五强均势中的一强,也使危机四伏的奥地利帝国摆脱了被侵略和奴役的危险境地,保住了奥地利国家的生存和强国地位。此后梅特涅主导下的奥地利帝国外交通过“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和召开各种国际会议来努力维持欧洲的均势,这使奥地利保持它在欧洲的大国地位至少半个世纪之久。他所构建的“梅特涅体系”使战乱的欧洲长期保持了相对的和平与稳定,确保了奥地利国家实力的不断恢复和壮大。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所倡导的“大国协商一致原则”,也为后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圣同盟
1815年9月26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缔结同盟,并邀请各国签字参加。宣言包括序言和正文三条。序言指出,三国君主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正文表示三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互相救援,去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敦促他们的人民遵守基督教原则;要求其他各国参加同盟。宣言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到同年年底,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苏丹外,所有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英国表示完全支持同盟的基本原则。同盟曾先后召开四次会议,即亚琛会议(1818年)特罗博会议(1820年)莱巴赫会议(1821年)和维罗纳会议(1822年),策划和组织对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革命的武装干涉,维护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封建体系。在这些会议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由于参加国之间矛盾的激化和欧洲革命运动的高涨,1823年后同盟内部以及同盟和英国的分歧明显暴露,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同盟实际上已经瓦解。
文化
文学
19世纪,奥地利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如弗兰茨·格里尔帕策(FranzGrillparzer 1791~1872),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奥地利文学的“第一天才时代”。格里尔帕策的最主要作品都是在1848年三月革命以前写成的,他的早期作品《女祖先》、《鄂托克国王的幸福和结局》、《主人的一位忠实仆人》和《雷布萨》等都是他较有影响的作品。和格里尔帕策同时代的约翰·内斯特罗依(1801~1862)也是“大众戏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隐蔽深处的自由呼唤》和(塔里斯曼》都以辛辣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社会。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阿达尔贝特·施蒂夫特尔(1805~1868),施蒂夫特尔曾做过教堂的牧师、小学学监。在文学方面,他大器晚成,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研究》《色彩斑斓的岩石》《短篇小说集》等。
艺术
音乐
奥地利帝国时期,维也纳已成为欧洲音乐活动的中心。几乎所有的音乐大师都曾来到这里或长期或短期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被誉为维也纳古典音乐三位鼻祖的弗朗茨·海顿、沃尔夫冈·莫扎特和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就是其杰出的代表。维也纳古典音乐其特点是融奥地利、意大利、德国和捷克的音乐传统为一体,从18世纪的音乐风格和各种音乐流派中汲取营养,在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交响乐和协奏曲等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并发展了原有的音乐艺术风格。
贝多芬逝世后,奥地利音乐史中的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结束,代之以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弗兰茨·弗朗茨·舒伯特,舒伯特18岁开始作曲,在他近13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1000余首乐曲,600多首歌曲的歌词,享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盛誉。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位杰出代表是安东·布鲁克纳,他是一名交响乐作曲家,其作品风格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有“神曲家”的美称。
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音乐进入了维也纳圆舞曲和维也纳轻喜戏剧的时代。轻音乐在维也纳的蓬勃兴起,使奥地利进入了音乐发展的又一鼎盛时期,人们称之为“施特劳斯王朝”。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中创作了400余首华尔兹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华尔兹圆舞曲风靡欧洲的时代,也是奥地利轻歌剧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轻歌剧的主要创作者有弗朗茨·封·朱波、卡尔·米罗柯尔等。
建筑
奥地利帝国前期(1804-1830),奥地利流行的建筑风格是古典主义,也称洛可可式建筑。这一风格的建筑除讲究外形的艺术性外,特别注重内部装饰,其特点是精巧华丽,巧夺天工,集雕刻、绘画、雕塑艺术手法为一体,巧妙运用色调和明暗的衬托,使之具有逼真的感染力。1815-1848年这段时间称作毕德迈耶尔时期。在毕德迈耶尔时期,建筑艺术家们建立了一些朴实无华的庞大建筑物,如今天的维也纳工业大学和奥地利国家税务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9世纪下半叶,奥地利在造型艺术方面可以说是各种风格流派并存、争相斗艳的时期,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无风格时期”。
教育
1809年,奥地利帝国在维也纳创办了第一所以培养职员为目标的普通中学,1815年又建立了综合技术学校,成为今天维也纳技术大学的前身。1848年的革命给奥地利的教育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发展条件。中小学教育更加普及,学校数目增加不少,大学教育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在当时教育部长里奥·图恩-豪恩施泰因伯爵的推动下,大学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获得了完全自主权,大学教育得到了发展。
社会科学
奥地利帝国时期,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虽没有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那么辉煌,但在法学、犯罪学等领域建立了相当的成就。在法学方面,这一时期奥地利国家法、民法的成就突出,弗兰茨·策来尔于19世纪初完成的普通公民法,贯穿着启蒙和自然规律的精神,是自1811年至今奥地利民法的基础。在犯罪学方面,犯罪学的创始人汉斯·格罗斯和学生一起创立了对犯罪现象的科学解释的体系,提出了在侦破案件中,如何根据脚、手痕迹、如何破译犯罪的黑话、如何根据文盲和聋哑人的手势等来判断案情,如何对涉嫌者进行审理等,在他们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奥地利建立了欧洲最先进的警察系统。
科技
奥地利科学院
1837年,科学家哈迈尔-普尔格斯塔尔(Hammer-Purgstal)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说服了当时任首相的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支持科学院工程,1847年5月14日,此工程得到皇帝斐迪南一世的批准,奥地利科学院在斐迪南一世皇家专利署的基础上建立了。奥地利科学院任命了第一批40名科学院士,著名科学家、东方语言文化专家哈迈尔-普尔格斯塔尔任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科学院创办后,对奥地利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文学
奥地利早期的天文学“维也纳天文学派”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但他们大多是外籍学者。直到19世纪末,奥地利人自己在天文学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特奥道·奥鲍尔策继承了维也纳天文学派的传统,他的著作《黑子目录》直到今天仍是天文学的基本著作。艾德孟德·魏斯在1876-1883年间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台——维也纳大学天文台。约翰·帕力萨被誉为“小行星猎手”,他一生共发现了120 颗行星。
医学
奥地利帝国时期,医学非常繁荣,奥地利医学家们成立“第二维也纳医学派”。这一时期,约瑟夫·黑尔对皮肤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妇产科专家伊格南茨·塞麦魏斯为探求产褥病的病因和治疗而献出了生命,被誉为“母亲的救护神”;道尔·比尔罗特成功地施行了新的胃切除手术和喉咙手术。
社会
新闻媒体
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统治下,奥地利新闻发展缓慢,直到1848年革命爆发,新闻得到了暂时的“自由”,但在革命之后,旧秩序复辟,新闻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报纸和杂志的数量大为减少,只有几家重要的报刊得以继续生存。1848年,由奥古斯特·章创办的《新闻报》问世。《新闻报》带有自由倾向,但由于编辑部内部的矛盾,终于导致部分编辑在1864年与《新闻报》分道扬,创办了《新自由新闻报》。该报受到读者的欢迎,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日报。
咖啡馆文化
在维也纳,咖啡馆是人们重要的交际场所,1818年时,全维也纳共有150家咖啡馆。维也纳的咖啡馆与文化息息相关,1840年前后,在普朗大街开业的“银子”咖啡馆是维也纳第二个文学咖啡馆,奥地利现代文学的开创人、诗人兼剧作家弗兰茨·格利帕尔策以及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卡尔·克劳斯、戏剧批评家萨斯曼、民众剧院院长贝尔等都经常出入这个咖啡馆,以文会友,切磋创作。
君主世系
参考资料
Flags of Austria-Hungary.detailedpedia.2024-05-16
The double-headed eagle: the omnipresent emblem of the Habsburgs.Die Welt der Habsburger.2023-10-12
An anthem for the emperor.Die Welt der Habsburger.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