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
多瑙河(德语:Donau;英语:Danube),是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10个中东欧国家后注入黑海,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全长2857公里,流域面积81.7万平方公里。
多瑙河干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从发源地到匈牙利之门为上游,匈牙利之门到铁门峡为中游,铁门峡至末端为下游;多瑙河接纳大小支流300余条,主要有普鲁特河、锡雷特河、奥尔特河等河流,涉及波兰、意大利、瑞士、捷克等国家。多瑙河流域以平原、山地、丘陵为主,包括维也纳平原、匈牙利平原、多瑙河平原等;该流域地处温带气候区,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性质。流域西部和东南部温、湿适宜,雨量充沛。河口地区则具有草原性气候特性,冬季有短暂的冰冻期。此外,多瑙河流域物种丰富,约有2000种维管束植物、超过5000种的动物,其中包括40种哺乳类、180种鸟类、100种鱼类及数十种两生类及爬虫类。
多瑙河是中东欧地区的母亲河,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航运价值和水利开发价值。从德国南部的凯尔海姆开始,一直到河口的三角洲段,是重要的国际航道,长2411千米,占多瑙河长度的87%,沿途有78个港口。而1992年完工的莱茵河一美因河一多瑙河运河,更成为欧洲的水上交通大动脉,实现了从黑海通过多瑙河一直到欧洲北海的国际航运。
多瑙河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和自然景观,主要流经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欧洲大城市,有雷根斯堡、瓦豪河谷、捷尔达普世界地质公园等众多知名旅游景点。
命名
多瑙河是一条古欧洲河流的名字,来源于原始印欧语单词dānu-,意思是“河流”,并源于词根dā-,意思为是“流动”。在目前已知最早的伊朗语言中,dānu-的意思是“河流、小溪”。在凯尔特语中,单词dānu-也指“河流”,而这个凯尔特语词则或多或少的以多瑙河的名字保留下来。
位置境域
多瑙河位于欧洲大陆,地理位置为东经8°09'~29°51',北纬42°04'~50°11',发源自德国西南部的黑林山东南坡,流经19个国家(含支流),全长2857公里,是欧洲第二大河,也是欧洲十分重要的国际河道。流域河网密布,总面积为81.7万平方千米,位于多瑙河盆地,东临黑海,其它三面环山,西为黑林山,南靠阿尔卑斯山脉、韦莱比特山、迪纳拉山、老山和巴尔干山,北则与喀尔巴阡山脉、苏台德山、舒马瓦山和捷克林山相接。
成因
多瑙河流域形成在欧亚山系的框架内,这里是拥有最多复杂变化的地质区域。欧洲原始大陆的深度沉降碎片在此与非洲大陆板块相遇。因此大陆和海洋的沉积物经过三个造山过程被反复塑造成延伸的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在第一阶段的造山过程中,中生代沉积物被压入山脉的褶皱中,其中一部分沉积物在第三纪期间于地表下消退。年轻的部分基底由这些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包含凹陷的中生代沉积物。此外,有大片地区甚至第三纪沉积物也发生了沉降被非常厚的陆源第四纪层序覆盖,这部分后来也是顶部地层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海槽和海湾的割裂,该区域的多瑙河流域并未形成统一大陆。原始河流随着大陆延伸的变化,在随后的地质时代中逐渐变长或变短。同时又因为海洋横流或回流的影响,填满了位于山脉之间的盆地和海湾。
地理特征
气候
多瑙河流域属温带气候区,同时由于该流域处于大西洋上空潮湿气团、亚洲和地中海上空干燥气团的交汇处,其气候具有从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性质。流域西部和东南部温、湿适宜,雨量充沛,而河口地区则受大陆性气候影响,整个冬季较为寒冷,具有草原性气候特性。
多瑙河流域自西向东,经度跨度达21度,地形多样,气候表现差异较大,流域内降雨分布不均匀。受大西洋气候影响,流域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降雨,而东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降雨量较少。对于整个流域而言,大部分降水出现在6至9月(夏和秋初),高山地区冬季降雪,且降雪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0%~30%。流域上游年降雨量多,约为1000~1500毫米,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为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年平均降雨量超过251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超过3000毫米;中下游平原地区降雨量少,约700~1000毫米,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是大匈牙利低平原和斯洛伐克摩拉瓦河流域地势较低的地区以及下游地区,特别是锡雷特河以东地区和河口地区,其年平均降雨量为400~600毫米。
多瑙河流域中下游低地的年平均气温为12℃,最冷的地区是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年平均气温为-6.2℃。月平均气温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多瑙河上游维也纳等地的月平均气温为20-21℃,中游布达佩斯等地的月平均气温为23℃,再到下游平原布加勒斯特特等地的月平均气温为26℃。
地质
多瑙河与欧洲其他河流不同,它源自古老的、中等高度的山脉,其地形特征由三分之一的盆地、三分之二的丘陵、平原组成。高山山地系统是欧洲最年轻的(中生代)构造层,覆盖了多瑙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华力西期(又称海西期)单元形成于地球古生代时期,主要由结晶岩组成,主要位于多瑙河上游盆地。
在山区,土壤的演变受基石类型的影响,并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受到降水量和空气、土壤湿度降低的影响。约三分之一的山区覆盖着原生岩土、无黏质亚土和少量腐殖质层的土壤。在这些高海拔地区以下,由于温度升高和植被增多的影响越来越大,棕色土壤和部分灰色土壤普遍存在。在多瑙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多为肥沃的黑钙土,更南部地区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大,土壤呈现红褐色。
多瑙河流域的捷尔达普地区拥有多样性的地质特征,比如喀尔巴阡山脉南部存在的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层型——Pesača,以及Boljetinsko—Brdo峡谷里,沉积岩层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白垩纪遗留的生物化石。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出现深水石灰岩与富含放射虫硅质岩沉积标志,包括富含杆菊石的硬质泥灰岩和泥灰石灰石。
地形地貌
多瑙河流域位于中欧东南部的多瑙河盆地,地形复杂多样,既有高山、平原、沙丘和森林,也有沼泽湿地、喀斯特地貌和三角洲。河流上游属山地河流,滩多流急;中游经过平原河床变宽,后直冲峡谷;下游河谷宽阔,岸边有湖泊和沼泽带,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上游段
源头至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匈牙利门(位于维也纳附近,是西喀尔巴阡山脉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脉间的峡谷),长约965.6千米。布雷格河和布里加赫河为河源处的2条河,海拔高程分别为1010米和1125米,两河在多瑙厄申根汇合后形成多瑙河并向东北流去。从乌尔姆至帕绍,多瑙河穿过巴伐利亚高原北侧,并由于横切施瓦本——弗兰克山,在戈尔施塔特至雷根斯堡河段形成狭深河谷。过雷根斯堡后,多瑙河向东南流,从帕绍至奥地利的林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北麓与捷克高原之间的丘陵地带,河谷变窄,多浅礁急流,流量夏大冬小,形成典型的山地河流。过林茨后,河流改向东流,进入维也纳盆地。
中游段
匈牙利门至铁门峡,长约954千米,落差94米。多瑙河从匈牙利门峡流出,进入小匈牙利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放缓,河道出现分,绕过淤泥而成的大、小许特岛(面积为1901平方千米)。流出科马诺进人维谢格拉德峡,多瑙河向南经布达佩斯流入大匈牙利平原,河谷变宽,河床比降小,河道自然弯曲,形成河汊和牛轭湖,具有平原河流特征。多瑙河从贝尔格莱德东流后直冲南喀尔巴阡山,并因长年切割形成卡特拉克塔(杰尔达普)峡谷。峡谷全长130千米,由4个峡谷组成(其中,铁门峡最为著名),峡谷河段首尾水位差30米,最窄处仅132米,最深处达82米。
下游段
铁门峡以下,长约930千米,落差38米。出铁门后,多瑙河流入下游平原,河谷宽阔,岸边有宽约10~15千米的湖泊和沼泽带。多瑙河三角洲位于罗马尼亚东部黑海人海口处,长80千米,面积5640平方千米以上,开始于图尔恰,分基利亚、苏利纳和斯芬图乔治3条汊河,每年以约24.38~30.5米的增长速度向黑海延伸,其中,三条汊河的入海量占比分别为66%、16%和18%。三角洲地区河流众多、湖沼广阔相织,是欧洲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各种鱼类和候鸟理想的栖息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区。
水文
径流变化
由于雨雪洪水的互补及分河段洪水的错峰,多瑙河的水位和流量过程线比较均匀,但时空分配不均。多瑙河水位最低的时段在11月至次年2月,7至8月较低,此时影响通航。冬季河口附近河段结冰,结冰期约40天,融冰需持续两个星期。此外,上游丰水期和枯水期季节特征明显。从源头到摩拉瓦河属冰川河流,最大流量期为7月,最小为1月和2月。下游至提萨河口的流量都受冰川消长影响。
多瑙河各主要控制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如下:乌尔姆控制站114立方米/秒(控制面积0.7578万平方千米),林茨控制站147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7.949万平方千米),布拉迪斯拉发控制站205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3.129万平方千米),布达佩斯控制站236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184767万平方千米),贝尔格莱德控制站5320立方米/秒(控制面积5128万平方千米)。
水能资源
多瑙河径流量、落差比降和水力资源皆居中欧各河流首位,年径流2037亿立方米,总落差470米,其理论蕴藏量高达500亿kw/h。当前,多瑙河干支流共建有大坝700多座,水电站总装机量为29200兆瓦,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65%。
水源补给
河流水量在春季以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为主,水位上涨,高水位一直延续至夏季。夏末秋初,河水位下降。秋季由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河流封冻期不长,多年平均径流量2030亿立方米,实测最大流量17000立方米/秒,实测最小流量1700立方米/秒。
湖泊和湿地
多瑙河流域天然与湿地湖泊众多,其中巴拉顿湖面积最大,同时它也是中欧最大的湖泊。第二大湖是费尔托湖( Neusiedler See ),位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交界处,其最大深度仅约2米,通常覆盖范围约315平方千米(奥地利一侧240平方千米)。由于该湖泊只有1.237平方千米的集水区,因此该面积会因降水而大幅波动。该湖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干旱期,导致湖泊干涸,文献记载的最大面积为515平方千米。
巴拉顿湖
巴拉顿湖位于匈牙利中西部,距离首都布达佩斯100公里,湖泊面积600平方公里,湖岸周长达197公里,是中欧地区最大的淡水泊,湖中平均水深3米,最深处为12米,湖中水生动物丰富,盛产各种鱼类,有水道和运河同多瑙河相连,可以通航。
费尔特湖
地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部,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湖面海拔113米,面积323平方公里,平均深1.5米。面积及深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动。本属匈牙利, 1922年将三分之二的湖区划归奥地利。有运河与匈境内多瑙河支流雷普采河相通。夏季供游泳及游艇活动,冬季开展溜冰及冰上滑艇运动。湖岸芦苇茂密,栖有珍贵水禽,为国际禁猎地。湖畔主要城镇有新锡德尔、波德斯多夫(避暑胜地)和鲁斯特(葡萄酒集散地)。
Gornje Podunavlje特别自然保护区
戈尔涅波杜纳夫列特别自然保护区是塞尔维亚西北部(伏伊伏丁那省)多瑙河左岸的一个大型湿地保护区。它包括两个大沼泽,Monoštorski Rit和Apatinski Rit以及广阔的森林,草地,池塘,沼泽和多瑙河的蜿蜒曲折,包括66公里(41英里)的多瑙河路线(1366–1433公里)。它预计将作为未来跨境生物圈保护区“Mura-Drava-Danube”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被称为“欧洲亚马逊”的五国项目。
土壤
多瑙河流域位于亚欧大陆黄土带的西端,因此该流域土壤多为黄土,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黄土之一。多瑙河黄土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脉北麓、摩拉维亚地区低地和多瑙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在多瑙河上游地区,黄土主要分布在小型山间盆地之中。多瑙河黄土的黏土矿物以伊来石和蒙脱石为主,高岭石和绿泥石次之。
生物
多瑙河流域物种丰富,约有2000种维管植物、超过5000种的动物,其中包括40种哺乳类、180种鸟类、100种鱼类及数十种两生类及爬行纲。其中,多瑙河三角洲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河流三角洲。它的湖泊和沼泽为45种淡水鱼类提供栖息地,湿地为300多种候鸟的大量迁徙提供支持。由于栖息地退化、过度开发等因素,洄游性鱼类如鲟鱼及三文鱼等濒临绝种。
动物
多瑙河三角洲内有鸟类300多种,其中有4种是世界上残存的鸟。有天鹅、金翅雀、热带的江鹤、北极的白顶鹅、中国的白鹭、西伯利亚地区的长尾猫头鹰、鹈鹕属、野鸭、黑颈鹤、白头海雕、苍鹭等,以及世界上仅存的12000多对黑颈鸬鹚,其中鹈和白鹈鹕是自然界珍奇的巨大鸟类。这里还有北美的麝鼠、狸、、狼、貂、野猫、水獭亚科、海狗等动物。除此之外,这里还有鲟鱼、鲈鱼等60多种鱼,其中45种是在多瑙河及其支流中土生土长的鱼,另外15种为海鱼。
植物
多瑙河三角洲有植物1150种,其中包括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以及睡莲。三角洲两岸长满了高大的橡树、毛白杨、柳树和各种灌木。“浮岛”是三角洲最为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是三角洲腹地的一大奇景,它就像一个巨大而美丽的花园,漂浮在海面之上。“浮岛”上面长着茂盛的植物,与陆地无异,但下面却是一片湖泊。浮岛占地10万公顷左右,厚约一米。春天,当多瑙河泛滥时,浮岛就成了各类飞禽走兽的避难所。因此,三角洲有“鸟和动物的天堂”之称谓。
自然保护区
2021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五个国家的生物圈保护区,它跨越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其覆盖范围达700公里,包括迈拉·德拉瓦·多瑙河区(Mura-Drava-Danube)以及号称“欧洲亚马逊河”的近100万公顷总面积。
多瑙河三角洲是该河在罗马尼亚东部黑海入海口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三角洲。大部分在罗马尼亚东部,小部分在乌克兰境内,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其中河滩占总面积的25%,其余是水草地、沼泽和湖泊等,是欧洲现存的最大的湿地。三角洲有植物1150种,其中包括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以及睡莲。三角洲两岸长满了高大的橡树、毛白杨、柳树和各种灌木。有鸟类300多种,其中有4种是世界上残存的鸟。另外,多瑙河三角洲还生活鲟鱼、鲈鱼等60多种鱼类。因其资源丰富,多瑙河三角洲也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
水系组成
多瑙河河网密布,支流众多,有大小支流300多条,其中长度在20千米以上的有192条,有34条支流可以通航。多瑙河上游右岸主要支流有伊勒(Iller)河、莱希(Lech)河、伊萨尔(Isar)河、因(Inn)河、特劳恩(Traun河、恩斯(Enns)河等;左岸主要支流:纳布(Naab)河、雷根(Regen)河;中游主要支流右岸有德拉瓦(Drava)河、萨瓦(Sava)河、大摩拉瓦(Velika Morava)河,左岸有摩拉瓦河、瓦赫(Vah)河、赫龙(Hron)河、蒂萨(Tisza)河等。下游主要支流有左岸的奥尔特(Oltul)河、锡雷特(Siretul)河、普鲁特(Prutue)河等。
主要支流
普鲁特河
普鲁特河发源于乌克兰南部科罗梅亚西南大约50千米处,河流向东南方向沿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边界流动,最后在罗马尼亚的加拉茨附近汇入多瑙河。河流全长950千米,是多瑙河支流中长度为第二的河流,流域面积2754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10立方米/秒。1918年至1939年间,该河部分位于波兰,部分位于大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里曾是罗马尼亚和俄罗斯帝国的边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条河再次划定了罗马尼亚和苏联之间的边界。如今,水文流域面积为27540平方公里,其中10990平方公里位于罗马尼亚,7790平方公里在摩尔多瓦。其沿岸最大的城市是乌克兰的切尔诺夫策。
锡雷特河
锡雷特河发源于乌克兰南部切尔诺夫策西南50千米处附近,河流由北向东南方向流,在罗马尼亚加拉茨附近汇入多瑙河。河流全长710米,流域面积4.8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00立方米/秒。该河流经Berehomet、Storozhynets、Siret、Grămeșt、Zvoriștea等城市,主要支流有Bahna (Mihăileni)、Molnița、Bahna (Lozna)、Gârla Sirețel等河。
奥尔特河
奥尔特河发源于罗马尼亚的哈尔吉塔县东北部,河流由北向南流,在图尔努一默古雷莱附近汇入多瑙河。河流全长740千米,流域面积2.4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0立方米/秒。该河流经罗马尼亚哈尔吉塔县、科瓦斯纳县、布拉索夫县、锡比乌县、瓦尔切亚县和奥尔特县。这条河在罗马古代被称为Alutus或Aluta。奥尔特县和历史悠久的奥尔特尼亚省均以这条河命名。
蒂萨河
蒂萨河,河流长度966千米,流域面积157186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792立方米/秒(28000立方英尺/秒)。它约占多瑙河总径流的13%。是多瑙河流域长度最长(仅支流)和面积最大的支流。它发源于乌克兰与罗马尼亚交界处的东喀尔巴阡山,流经乌克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国。从那里开始,蒂萨河向西流动,大致沿着乌克兰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边界,到达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之间的边界,后来进入匈牙利,最后进入塞尔维亚。它从北向南横贯匈牙利。在匈牙利塞格德以南几公里处,它进入塞尔维亚。最后,在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的Stari Slankamen村附近汇入多瑙河。
德拉瓦河
德拉瓦,地处中欧南部,是多瑙河第五或第六长的支流。全长710公里,包括塞克斯特纳巴赫源头在内,全长724公里。它的源头在意大利南蒂罗尔普斯特山谷的因尼琴集镇(圣坎迪多)附近。该河向东流经奥地利的东蒂罗尔州和克恩顿州,进入斯洛文尼亚的施蒂里亚州。然后转向东南,穿过克罗地亚,在与其主要支流穆尔河汇合后,形成了克罗地亚和匈牙利,在奥西耶克附近加入多瑙河。
自然灾害
2018年8月,受长期高温干旱天气影响,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市内多瑙河水位降至0.61米,只比2003年创下的历史低点稍微高一点。奥地利境内的多瑙河流域水位持续下降,造成当地农业、旅游业、航运等行业遭受重创,损失近2.1亿欧元。此外,还造成奥地利水力发电量减少一半以上,不得不开启价格昂贵的燃气电厂来发电,致使奥地利的电费上涨近四分之一。
洪水
多瑙河流域的洪水由春季高山融雪、夏秋季暴雨(或长期连续降雨)和凌汛所形成,全流域大洪水极少发生,绝大多数为局部洪水,且全年各时段均可发生。其中,春季融雪洪水,来自阿尔卑斯山脉的上游右岸支流和喀尔巴阡山脉的下游左岸支流,而由于上游山区的融雪洪水,中游下段3条支流(德拉瓦河、萨瓦河、大摩拉瓦河)也会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河段产生春汛。因降雨而产生的夏秋季洪水,常出现在奥地利河段、斯洛伐克与牙利边界河段、中游的下段,洪水一般来自两岸的支流与上游河段。冰坝垂高的水位有时超过伏汛水位2.5~3.0米,因此布达佩斯以下的很多河段都出现过冰凌洪水。
多瑙河流域实测洪水历史悠久,大洪水淹没土地、损坏房屋泛滥成灾,主要发生在中下游。上游维也纳站的水文观测历史迄今有近千年,该站最大洪水发生于1501年,洪峰流量达14000立方米/秒,其次为1787年、1899年和1897年等。中下游匈牙利境内实测历史最大洪水流量为10910立方米/秒,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河段均为17000立方米/秒,铁门为21200立方米/秒。
2006年4月17日,由于春季积雪融化和连降大雨,塞尔维亚和黑山、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巴尔干半岛国家境内的多瑙河水位已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并引发了洪灾。在保加利亚西北部城市维丁,多瑙河水位已上涨到9.66米,河水将该城大部分工业区淹没。港口城市尼科波尔近40%的地方也被淹。
2002年8月14日,由于接连暴雨,多瑙河上游部分地区发生特大洪灾。维也纳奥地利北部部分地区,受灾居民超过10万人,经济损失估计高达50至60亿欧元。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公元前7世纪,希腊人从多瑙河下游往上发展贸易,并称下游为伊斯特尔河(Ister)。至罗马帝国时期,多瑙河作为罗马帝国北部边境的界线,称之多瑙韦斯河(Danuvius),沿岸的堡垒为居民中心,其中包括文多波纳(现维也纳)、阿金库姆(现布达佩斯)、辛吉杜姆(现贝尔格莱德)和塞克桑塔普里斯塔(现鲁斯)。
中世纪时,古要塞仍发挥作用,新城堡拔地而起,如9世纪查理大帝建造的韦尔芬斯泰因堡。15世纪,奥斯曼帝国扩张至中欧时也曾以沿岸的要塞作为防御。哈布斯堡王朝意识到多瑙河的航海潜力。1740至1780年,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莎成立了一个部门来监督河流航行。1830年,一艘内河船首次从维也纳前往布达佩斯(可能是出于贸易目的),标志着多瑙河作为防御线的重要性的结束,以及其作为贸易渠道的开始。
自1856年起,为监管多瑙河作为国际航道,第一个多瑙河委员会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多瑙河的国际自由航行一度中断,直到1948年《多瑙河公约》才就恢复航行达成共识,并规定重建的多瑙河委员会只有河流沿岸国家才有权参与。
交通运输
多瑙河是欧洲地区历史悠久的内河航运骨干动脉,拥有34条通航支流,其流域总长超过5000公里。截至2017年,多瑙河两岸拥有90多个港口。多瑙河除了本身的航运开发和建设外,在德国、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境内,还先后开凿了卢德益克运河和欧洲大运河等多条人工运河。在1993年开凿运河与莱茵河连接,直通欧洲腹地的内陆河道网络连通黑海和北海,货运驳船可以沿着伏尔加河和顿河,通过1952年开凿和疏浚的河道,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内河航道上穿梭,这使得多瑙河成为一条连通东西欧十几个国家的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
多瑙河通航线路主要位于干流和部分支流。目前,从乌尔姆到多瑙河三角洲均可通航。从凯尔海姆(距河口2411千米)到三角洲是多瑙河一条重要的国际航道,占多河长度的87%,沿途有78个港口。除天然支流外,还有人工运河。如德国境内的美因河一多瑙河运河,塞尔维亚、黑山的多瑙河一蒂萨河一多瑙河运河、罗马尼亚的多瑙河一黑海运河。
连接北海和黑海的莱茵一美因一多瑙运河于1992年9月25日正式通航。它宽55米,深4米,全长171千米,可通航2000吨级的货船。1992年,美因一多瑙运河终于建成通航。运河北起美因河畔的班贝格,南至多瑙河边的凯尔海姆,全长171千米。运河跨越美因河和多瑙河之间的分水岭,最高点河面高程为406米。从分水脊到班贝格河段长107千米,建有11个梯级,总水头约178米,从分水脊到凯尔海姆河段长64千米,有5个梯级,总水头约66米。
1984年,罗马尼亚建成了全长64.2千米的多瑙河—黑海运河,使多瑙河全河航运总量曾达8000多万吨。运河可通行载重1.8万吨的驳船队和5千吨级的航船。运河每年可保证1亿吨货运和大量客运。它将承担罗马尼亚运往黑海货物总量中的50%运货量,从而大大减轻铁路和公路网的负荷。
水电开发
多瑙河径流量、落差比降和水力资源皆居中欧各河流首位,年径流2037亿立方米,总落差470米,其理论蕴藏量高达500亿kw/h。当前,多瑙河干支流共建有大坝700多座,水电站总装机量为29200兆瓦,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达65%。从源头到加布奇科沃(Gabcikovo),修建有大坝59座,平均16千米一座大坝。从布拉迪斯拉发往下有3座主要大坝,是多瑙河干流目前最大的3座大坝,其中铁门水利枢纽是最大的水电大坝。
多瑙河德国河段规划29级总装机容量36.4万kw,年发电量21.8亿kw/h。1927年建成最下一级卡赫莱特水电站(5.4万kw),是开发多瑙河水能资源和改善通航条件迈出的重要一步。1952年建成最上一级乌耳姆(0.8万kw),1960~1971年建成中间10级,后来又建成9级。至今已建成20级,总计装机容量32.6万kW,年发电量20亿kw/h。
铁门水利枢纽
铁门水利枢纽是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在多瑙河界河段上合建的发电和航运综合利用水利工程。1964年9月开始兴建,1972年5月建成投产。铁门水利枢纽坝址距黑海940千米,控制流域面积56平方千米。根据140年的水文资料,坝址处最大流量15900立方米/秒(1895年),最小流量1190立方米/秒(1893年),平均流量5520立方米/秒,年输沙量4000万吨。两岸各设1座船闸,1座电站,河床中设重力式溢流坝,两岸建副坝。枢纽全长1100米。水库总库容25.5亿立方米。铁门水利枢纽的建成,解决了多瑙河航运的困难,降低了运费和缩短了水运时间,年货运量增大至5000万吨。同时充分利用了这一河段的水能资源,每年可发电110亿kW/h。
库罗沃水电站
库罗沃水电站位于多瑙河右岸,建在布拉迪斯拉发下游约15千米,加布奇科沃上游30千米处,是1977年由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两国共同开发,并于1998年初正式投入使用。流经库罗沃电站的河水,提供了流入多瑙河墨索尼河段天然河道的保证流量。这样可使河段维持与加布奇科沃电站蓄水之前相似的水流条件。
易卜斯——帕森伯格水电站
易卜斯——帕森伯格水电站是奥地利境内第一个梯级水电站,于1954年建成投产,截至2001年,已经建成9座。受地形影响,该水电站为径流式电站,除较早时期施工的两座安装立式机组外,其余均为灯泡贯流式机组。易卜斯——帕森伯格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113亿kW·h,约占奥地利全国用电量的25%。
农业开发
多瑙河中游平原,是匈牙利和塞尔维亚两国重要的农业区。其中,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附近是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同时是全国最大的农业区,向有“谷仓”之称。本区生产了全国2/3的小麦和玉米,同时,还是全国甜菜、向日葵和水果的重要产地。
多瑙河流域的下奥地利州的瓦赫奥是奥地利最迷人的葡萄酒产区之一,多瑙河为葡萄园带来了积砂、砾石和黄土等多种土壤类型。以及陡峭的地势,使得当地建造了石头梯田,以促进葡萄的种植,形成了瓦赫奥地区独有的景观。
水利工程
防洪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多瑙河沿岸国家相继对该河进行了整治,并修建了堤防,以后又逐步对原有堤防进行了加固。20世纪4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州便沿多瑙河及其支流伊萨尔河修筑了长约300千米的防洪堤。
多瑙河-萨蒂河-多瑙河水渠是防洪的重要工程,同时它也是西欧最大的综合水利工程,包括前期勘探、设计和建造历时25年完成。该水渠具有多种用途,在洪水期可以帮助泄洪,在干旱期,能够保证灌溉必需的水量,保证主干渠内的工业、农业以及居民生活饮用水的供给,还可以用于发展渔业、通航、旅游业等的发展。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污染
2000年1月30日,受连日大雨影响,罗马尼亚西北部城市奥拉迪亚市一个名叫巴亚马雷的金矿的污水处理池发生泄漏。大约1万立方米的含剧毒氰化物及铅、汞等重金属的污水流入附近的索莫什河,而后又冲入匈牙利境内多瑙河支流蒂萨河,致使该河中的化物含量最高超标700~800倍。
2010年10月4日,位于维斯普雷姆州奥伊考的匈牙利铝生产销售公司的有毒废水池发生泄漏事故,大约100万立方米含有铅等重金属的有毒废水于当天上午流入多瑙河支流莫雄多瑙河,并迅速向附近村镇和河流漫延。这是匈牙利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化工业意外事故,也是匈牙利最大的生态灾难。100万立方米的有毒废水造成300多所房屋被淹,大片农田被毁,受灾面积在匈牙利本国至少达到40平方公里。WWF10月6日发表报告称毒水还将长期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生态灾难的损失将难以具体估算。
保护措施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以及其他沿岸国家便逐步对所在河段进行整治,并兴修了堤防。1869-1875年间,维也纳市将其境内的多瑙河道修成复式槽剖面,并预留淹没地段,用以排洪。在此后的几十年内,由于从维也纳入口直至摩拉瓦河河口兴建了一个闭合式的防洪系统,维也纳河段的洪水调节工程暂时结束。
多瑙河流域的奥地利维也纳市基于“亲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护岸”技术,在考虑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盖植被,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模拟自然状态的护堤,用来恢复河岸植物群落和储水带。
保护成效
1992年,多国共同制定了《多瑙河环境保护计划》,建立了多瑙河环境事故紧急报警系统、跨国监测网络和分析质量控制系统。1994年,沿岸11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了《多瑙河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合作公约》,制定了多瑙河流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纲领,不仅划分了跨界污染的责任,提出保护湿地栖息地的具体要求,而且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估监测系统。1998年10月,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成立,其总部位于维也纳。国际委员会下设流域管理专家组、监测及评估专家组、压力与措施专家组、防洪专家组、信息及GIS专家组、公众参与专家组以及突发事件防控专家组7个专家组和1个特别专业领域任务组。各个专家组分别负责流域管理的各领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将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2002年11月,保护多瑙河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决定制定《可持续多河防洪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并对制定防洪行动计划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12月的部长会议接受了该《行动计划》。
风景名胜
多瑙河是欧洲第二大河流,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自然景观、活力四射的城市以及美食品种和数十个葡萄酒产区。
雷根斯堡
雷根斯堡旧城位于多瑙河畔,属巴伐利亚州。是德国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大城市,2006年被收录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中世纪城市里有许多杰出的建筑,见证了雷根斯堡作为贸易中心的历史,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在9世纪时对这一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雷根斯堡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包括古罗马建筑、罗曼式建筑及哥特式建筑,这些建筑跨越了近两千年的岁月。11至13世纪的建筑,包括市场、市政厅和教堂,至今仍是雷根斯堡的特色,到处是高高耸立的建筑、昏暗狭窄的街道,还有固若金汤的堡垒。这些建筑物中有中世纪贵族的房屋和塔楼、许许多多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还有建于12世纪的古桥。这座城市的著名之处还在于其许多遗迹都展现了这里浑厚的教育和宗教历史。这里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之一,后又转奉新教。
位于雷根斯堡的托恩与塔克西斯宫是欧洲最大的并有人居住的宫殿之一,它既是博物馆,也是托恩与塔克西斯王室所在地。展品是从王室收藏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7至19世纪价值连城的家俱和金银器、金首饰、钟表和首饰盒制作艺术以及瓷器和玻璃器皿。
瓦豪河谷
位于下奥地利州的瓦豪河谷是一个长约40公里左右的狭长山谷,地处梅尔克和克雷姆斯之间,是多瑙河河谷的一个分支,以幽静深而闻名,有世外桃源的美称。这里完整地保存了该地区自史前时期演化至今仍然清晰可见的痕迹,包括建筑(修道院、城堡和遗址)、城市规划(城镇和乡村)以及主要用于葡萄种植的农业设施。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瓦豪河谷的西端起始于多瑙河沿岸的梅尔克镇,镇上的房屋大都建于16—17世纪,位于此处的梅尔克修道院最是金碧辉煌。奥地利的巴奔堡王室发迹于此,山上的城堡被捐赠给天主教本笃会僧侣后,遂改建为修道院,属巴洛克建筑风格,十分的豪华奢靡。
捷尔达普地质公园
捷尔达普地质公园位于欧洲东南部,塞尔维亚东北部,具有非常多样的地质特征,包括最古老的原生代岩石和最年轻的第四纪沉积物。其中,由多瑙河冲刷而成的捷尔达普峡谷是欧洲最长的峡谷,该峡谷长达100公里,连接着西部的潘诺尼亚盆地和东部的达西盆地。河水的侵蚀还形成了现在的溶洞,包括隧道洞穴、岩溶泉和天然桥(如瓦特纳天然桥)。
该地区自中石器时代早期起就有人类居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史前遗址(莱本斯基维尔和鲁德纳格拉瓦)、罗马遗迹、中世纪堡垒、传统老房、教堂和一所修道院。这里的村庄如今居住着塞尔维亚人和瓦拉几亚人,这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世代的共同生活形成了一些融合型传统。
多瑙河三角洲
多瑙河三角洲是该河在罗马尼亚东部黑海入海口处形成一个巨大的扇形三角洲。大部分在罗马尼亚东部,小部分在乌克兰境内,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其中河滩占总面积的25%,其余是水草地、沼泽和湖泊等,是欧洲现存的最大的湿地。三角洲有植物1150种,其中包括热带雨林的藤本植物以及睡莲。三角洲两岸长满了高大的橡树、毛白杨、柳树和各种灌木。有鸟类300多种,其中有4种是世界上残存的鸟。另外,多瑙河三角洲还生活鲟鱼、鲈鱼等60多种鱼类。因其资源丰富,多瑙河三角洲也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地质、生物实验室”。
人鱼堡
渔人堡是一组两层的白色建筑群,原本是布达东城墙的一部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新罗马式、新哥特式及匈牙利民族特色相结合的风格,上层是罗马风格的建筑,下层是7个帐篷似的锥型屋顶,象征着公元896年西迁过来的7个马扎尔部落。在上城堡的入口处,是一道100多米长的白石墙,建在中世纪的样式的墙根上。白石墙的两侧是“之”字型的台阶,台阶两侧是半人高的护墙,城堡内有烽火台似的圆塔楼,塔楼顶也是圆锥型的。
渔人堡前身是一个卖鱼的市场。1541年,土耳其人偷袭匈牙利,被卖鱼人发现。匈牙利人奋力反击,虽然最后战争还是失败了,但是为纪念渔民为反击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匈牙利人于1895年修建了这座城堡,并命名为“渔人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渔人堡几乎被毁灭。1947年,渔人堡设计师弗里杰·舒勒克的儿子亚诺什·舒勒克负责修复了这座城堡。
匈牙利国会大厦
匈牙利国会大厦位于佩斯城一侧的多瑙河畔,长268米,最宽处为123米,总占地面积17745平方米。1867年,匈牙利在哈布斯堡王朝的争斗中取得了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与奥地利组成了二元制的奥匈帝国。为了满足新国家的需要,匈牙利的执政者们想要建造一个象征平民权力即议会的大厦。经过招标,委任设计师施达因德尔·伊姆雷采用新哥特式风格进行建造。1884年开工,1902年建造完毕。
匈牙利国会大厦背靠多瑙河,正门朝向佩斯。正门外是科苏特广场。两尊铜狮像矗立在正门两旁。广场两侧,是两位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塑像。大厦内部有大门共计27个、楼梯间共计29个、13部电梯、691间厅室以及两大四小六个采光的天井院,并建造了匈牙利第一个中央供暖系统和空调系统。议会按上下两院设计,分别在大厦的两侧,完全对称,面积也完全相同。南侧为下院,装修色调包括地毯等为红色;北侧为上院,装修色为蓝色。大厦内外共有人物雕塑242尊,其中外面90尊,里面152尊,既有早期的部落首领、后来的历代君王,也有参加大厦建设的工匠。
帕绍
坐落于德国和奥地利的交界处的帕绍被称为“三河城”,有多瑙河(Danube)、因河(Inn)、伊尔茨河(Ilz)三条河流在此交汇。帕绍是多瑙河流经德国的最后一座城市,河岸植被葱茏,美不胜收。登上军事瞭望塔还可以一览三河交汇的奇异壮景:左边是多瑙河,右边是因河,伊尔茨河从左岸的房子中蜿蜒流淌。
圣斯蒂芬大教堂(St.Stephansdo米)是帕绍老城中最显赫的建筑。教堂原本为哥特式风格,但1662年遭遇了严重的火灾,后被意大利巴洛克大师改造为巴洛克建筑。它独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绿色的半圆形穹顶,教堂内部装饰是由意大利艺术家卢拉戈(Carlo Lurago)和壁画师卡隆(Giovanni Carlone)合作设计,描绘了天堂中的梦幻场景。此外,教堂里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管风琴,该琴共有17974根琴管。
相关文化
绘画
1906年,安东·拉瓦切克(Anton Hlavàček)创作的巨幅油画,“多瑙河谷和杜伦施坦城堡遗址全景图”(Panorades Donautals der Ruine Dürnstein),画作宽度超过8米。此画旨在能够宣传下奥地利州。这位维也纳的风景画家将瓦豪河谷最美的全景移入了画中:杜伦施坦城堡遗址位于前景,后面是葡萄园,森林和多瑙河。
音乐
1865年,维也纳男声合唱团(Wiener Mnnergesangsverein)总监约翰荷贝克(Johann Herbeck)委约当时的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创作一首合唱作品。恰逢当时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对普鲁士王国的战争中失败,在经济上也开始走下坡路,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自王室贵族,下到资产阶级以及平民,充满了惶恐与不甘,士气低迷。因此施特劳斯就想创作一首歌颂多瑙河、歌颂维也纳、歌颂奥匈帝国的乐曲。施特劳斯自己写成了《蓝色多瑙河》的乐曲部分,然后委托诗人约瑟夫维尔(Joseph Weyl)填词。在乐曲创作二十三年后,奥地利高等法院一名热爱音乐创作的司法工作者弗兰兹冯赫尔内兹(Franz von Gernerth)对《蓝色的多瑙河》重新填词,这也成了之后本曲最为通行的合唱唱词。
此后《蓝色的多瑙河》掀起了热潮,1867年乐曲首演同年,就在巴黎、纽约、伦敦等世界主要音乐都会纷纷上演,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影视作品
1955年,由罗密·施奈德、卡尔海因茨·伯姆等主演,恩斯特·马里施卡导演、编剧的影片《茜茜公主》在奥地利上映。《茜茜公主》系列影片包括《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和《皇后的命运》三部曲。作为系列影片的首部,该片讲述了茜茜公主(罗密·施奈德饰)与奥地利国王弗兰兹·约瑟夫(卡尔亨兹·伯恩饰)邂逅相恋的故事。
1960年5月4日,由拉扎尔·弗拉比耶、利维乌·丘莱伊、爱琳娜·帕翠斯库主演,利维乌·丘莱伊导演的《多瑙河之波》在罗马尼亚上映。该影片讲述了1940年代,法西斯主义德国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地下党员托玛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历尽千难万险,将武器运送给游击队的故事。
2007年11月23日,由广东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等多方联合策划制作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相约多瑙河》在德国帕绍多瑙河畔“茜茜”公主号旅游船上举行了开机仪式。该剧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多瑙河沿岸国家悠久历史文化和丰富现代生活的大型电视系列片。摄制组的足迹遍及多瑙河沿岸的十个国家,包括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
2010年5月17日,《相约多瑙河》在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广东邮轮旅游频道播出。播出期间,该剧在广州市市场取得良好的收视,与2010年1—5月同时段相比,收视率提升了35.35%,市场份额提升了37.75%。2010年6月27日,《相约多瑙河》英文版在上海外语频道每晚21:30分正式开播,共播出十集节目。
文学作品
《多瑙河的歌声》
通往欢乐的道路漫长而又遥远,爱情,往往就在绵延不断的路上出现,
我们都是年青的伙伴,
我们的心儿紧密相连。
多瑙河的歌声优美荡漾,
蓝天倾听着河水吐诉衷肠,
我们的婚礼将在九月举行,对那些后来人
我们要低声祝愿:多瑙河啊长又长,
让阳光去增添,情侣的相互敬仰,待到盛开的荷花布满水面,天空映照出初吻的光环。—— 罗马尼亚 奈古列斯库
《多瑙河上》
河流啊,疯狂的风和航船,
残暴地撕破了你的胸膛!
你胸膛上的伤疤又深又长!
它象征着人生的无比灾难。
船影消失,风暴躲入群山,
你的伤好了,又仍然顽健。
假如人们的心徒然暴烈了,
哪里有灵药能把伤痕医好。
一八四二年八月,克莫隆。
参考资料
Danube - definition of Danube by The Free Dictionary.多瑙河.2023-07-02
奥地利:多瑙河协调发展.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2023-06-30
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中华自然科学网.2023-06-30
多瑙河水电开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30
世界罕见景区 欧洲最大湿地多瑙河三角洲.中国日报网.2023-07-01
德国三大河之多瑙河.搜狐网.2023-06-30
Plants&Animals.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anube River.2023-05-19
多瑙河是如何进行流域治理的.理论网.2023-06-30
多瑙河沿线玩 一场真正的欧洲深度游.百家号.2023-06-30
捷尔达普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2023-06-30
匈牙利巴拉顿湖.中国新闻网.2023-07-17
费尔特湖/新锡德尔湖文化景观.中国航空旅游网.2023-07-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成立世界上首个沿多瑙河的五国生物圈保护区.中国绿发会.2023-07-01
高温致多瑙河水位持续下降 农业损失达2.1亿欧元.天气网.2023-06-30
巴尔干国家全面抗洪雪融连降大雨多瑙河发洪灾.新浪网.2023-06-30
多瑙河流域连降暴雨 下游沿岸城市加紧防汛.搜狐网.2023-06-30
多瑙河..大英百科.2023-05-19
多瑙河的国际航道.皮书数据库.2023-07-17
莱茵一美因一多瑙运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3-07-18
铁门水利枢纽.全国水雨情信息网站.2023-07-17
全欧洲都在等一个萧敬腾.百家号.2023-07-01
多瑙河: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新浪旅游.2023-07-01
多瑙河哺育的奥地利产区.红酒世界网.2023-07-01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事件.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06-30
匈牙利铝厂毒废水流入多瑙河分支.新浪网.2023-06-30
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2023-06-30
国外著名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5个案例.搜狐网.2023-06-30
【国外案例】奥地利多瑙河生态治理.上海欧保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官网.2023-06-30
别样帕绍 | 多瑙河浪漫之旅.搜狐网.2023-06-30
在世界文化遗产雷根斯堡探寻历史的踪迹.百家号.2023-06-30
跨国界遗产.世界遗产中心.2023-06-30
多瑙河上游最大的城市——雷根斯堡.搜狐网.2023-06-30
瓦豪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中心.2023-06-30
瓦豪河谷,用文化打造特色小镇.新浪网.2023-06-30
瓦豪河谷巡览.光明网.2023-06-30
山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信息.山西省自然资源厅.2023-06-30
匈牙利布达佩斯国会大厦.中国新闻网.2023-08-02
瓦豪河谷:塑造自无形的手.奥地利旅游局.2023-07-01
战争与和平:《蓝色的多瑙河》小史.澎湃新闻.2023-07-01
茜茜公主 Sissi (1955).豆瓣电影.2023-07-18
《茜茜公主》(2006年3月20日 16:28播出).新浪娱乐.2023-07-18
多瑙河之波 Valurile Dunarii (1960).豆瓣电影.2023-07-18
大型电视系列片《相约多瑙河》项目介绍.新浪娱乐.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