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狗
海狗(英文名:fur seals),又称皮毛海狮,因其体型像狗而得名,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海狗的科学分类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海狮科,包括北海狗属(Callorhinus),现存1个物种;毛皮海狮属(Arctocephalus),现存7个物种。
海狗是拥有前后鳍状肢的鳍足类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中,与近亲蟳海狮同归属于海狮科。这一科系起源于距今约1500万至17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在演化进程中,海狗以较快的速度进化并成功适应了海洋环境。据推测,其祖先是形似水獭亚科、具备陆地行走能力的肉食性动物普氏獭。海狗体长150-210厘米,体重21-26千克。皮毛较浓密、光滑,体呈纺锤形。头部圆,吻部短,眼睛较大,有小耳壳,体被刚毛和短而致密的绒毛,背部呈棕灰色或黑棕色,腹部色浅,四肢呈鳍状,适于在水中游泳。海狗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生活在白令海中的北海狗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南非及南极洲等地的水域中也都有海狗的踪影。在中国,海狗中的北海狗偶见于黄海及东海。此外,海狗还具有重要的生态、药用经济和科研价值。
海狗的不同物种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级也有所不同,如海狗中的北海狗被评级为易危(VU, 渐危种)、而其中的加拉帕戈斯海狗被评级为濒危(EN, Endangered),其他的物种则均被评级为无危(LC, Least Concern)。在中国,海狗中的北海狗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物种。18世纪末至19世纪,海狗因珍贵毛皮被商业捕猎者大肆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有的物种曾被认为商业灭绝。但随着海狗受到更多的保护,其种群整体恢复健康,但仍面临环境、渔业和气候等威胁。
演化历史
进化历程
起源时间
目前关于海狗的起源时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根据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海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新世或上新世时期。
进化路径
海狗的进化与其他鳍足类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鳍足类动物包括海狮、海象和海豹等,它们共同起源于陆地食肉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鳍足类动物逐渐适应了海洋生活,发展出了特有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海狗作为鳍足类动物中的一员,其进化过程也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变。
进化证据
化石证据
化石记录为海狗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海狗化石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海狗的形态、结构和分布的变化。例如,上新世时期的海狗化石显示,当时的海狗与现代海狗在形态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分子生物学证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海狗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对海狗的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出海狗的进化关系和起源时间。研究表明,海狗与其他鳍足类动物在分子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表明海狗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独立的演化过程。
进化因素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海狗的进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海狗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其生存和繁殖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例如,海洋温度、盐度、洋流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海狗的食物来源和分布,从而影响海狗的生存和繁殖。此外,海洋中的冰山、岛屿等地理因素也会影响海狗的分布和进化。
食物因素
食物是海狗生存和繁殖的基础,食物因素对海狗的进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种类的海狗具有不同的食物偏好,例如南极毛皮海狮主要以南极磷虾为食,而南美海狗则以鱼类为食。食物的分布和丰富程度会影响海狗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影响海狗的进化。
命名与分类
俗名
海狗在英语中被称作“Fur seal”,而在中文里,它们被称为“海狗”。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型通常比其他海狮科动物更小,脸部又小又尖,看起来与狗有几分相似。在过去的分类中,海狮科曾划分出一个海狗亚科,其中的物种都被称作“Fur 南象海豹”。随着遗传谱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所有海狗并不存在一个区别于其他海狮的共同祖先,这就意味着海狗亚科这一分类并不成立。实际上,“Fur seal”这个概念,或许只是人类在早期为了凸显这类生物的利用价值所做的分类,所以直译为“皮毛海狮”更为合适,但也正因为这个名字导致了海狗中的南极毛皮海狮在19世纪末差点灭绝——其珍贵的皮毛引来了人类的大量捕杀。
分类
截至2025年2月,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收录海狗2属共8个物种,具体信息如下:
体态特征
皮毛
海狗最为显著的体态特征之一,便是其拥有柔软且毛茸茸的内层绒毛。这层细密的绒毛不仅为海狗在海洋环境中提供了良好的保暖作用,还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外观。但也正是这一独特的皮毛特征,使得海狗成为捕猎者觊觎的对象。捕猎者将其捕杀后,将海狗皮毛以高价出售,谋取暴利。
耳部与面部
海狗与其他海豹种类在头部构造上存在明显区别。所有海狗都拥有清晰可见的耳廓,这是它们听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海狗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敏锐地捕捉声音信号。同时,海狗还长有触须(胡须)。这些触须对于海狗在黑暗或浑浊的海水中感知周围环境、探测猎物位置起着关键作用。从整体外形来看,海狗的头部轮廓与狗相似,吻部又长又尖,这种独特的头部形态有利于它们在捕食时更精准地咬住猎物。
四肢
相较于一般海豹,海狗的四肢呈现出强壮且修长的特点。其强壮的四肢为它们在海洋中生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海狗的后鳍肢具备独特的转动能力,这使得它们在陆地上活动时更加灵活高效,能够以相对较快的速度爬行,甚至可以做出一些较为敏捷的动作。而在前鳍肢上,海狗还长有小爪子,这些小爪子在海狗登陆后,能够帮助它们稳稳地抓地,防止滑倒。在游泳时,海狗的前肢就如同船桨一般,通过有力的划动,推动身体在水中快速前进,是它们在海洋中高效游动的重要工具。
体温调节构造
海狗全身除了鳍肢部位,均覆盖着皮毛。这种独特的身体覆盖方式有着重要的生存意义。在炎热的天气条件下,大面积没有毛发的鳍肢部位成为了海狗重要的散热区域。通过鳍肢与外界空气或海水的接触,海狗能够有效地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从而保持身体的凉爽,避免因体温过高而影响生理机能。同时,鳍肢的特殊构造也使海狗在游泳时能够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和效率。据相关研究表明,海狗的游泳速度可达每小时15英里。
明显的两性异形
在部分海狗物种中,两性之间存在着极为显著的体型差异。雄性海狗的体型往往比雌性大得多,部分物种中雄性体型甚至可达雌性的五倍之多。在体重方面,雄性海狗体重可达700磅,几乎和一匹马的重量相当;而雌性海狗体重则在100到200磅之间,大约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体重。从体长来看,雄性海狗体长可达10英尺,而雌性平均体长仅为4-5英尺。此外,一些海狗物种的雄性和雌性在身体特征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皮毛颜色的不同。这种性别差异在生物学上被称为两性异形,它不仅体现在外观上,还可能与海狗的繁殖、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幼崽毛色变化
大多数海狗幼崽在出生时,毛色呈现为深棕色。这一颜色有助于它们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海狗幼崽还会经历一次换毛过程,褪去第一层毛发,随后长出颜色较浅的棕色毛发。以海狗中的北海狗为例,雌性北海狗在成长过程中,会在红棕色的胸部出现一块灰色皮毛,背部则逐渐变为银灰色;而雄性北海狗则始终保持棕色或黑色的皮毛颜色。这种幼崽毛色的变化,是海狗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也反映了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
分布栖息
海狗中的北海狗属仅有北方海狗这1个物种,栖息于北太平洋;而其中的南海狗属的7个物种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在南纬45度至60度之间的岛屿上),虽然其冬季活动范围尚不明确,但很可能是在南极洲冰缘附近活动。在中国,海狗中的北海狗偶见于黄海及东海。
生长繁殖
寿命
海狗在野生环境下平均寿命为12至30年。
繁殖季聚集
每年夏季,海狗会大规模聚集在特定的海滩或岩石露头处进行繁殖。如海狗中的北海狗,平常活动范围从日本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再到白令海,但繁殖季全球四分之三的个体聚集在普利比洛夫群岛;而南极毛皮海狮中约95%的种群则在南乔治亚岛繁殖(此区域是海洋哺乳动物的高密度聚集区之一)。
群体聚集与求偶竞争
每年夏天是海狗的繁殖季,大量海狗群体聚集在海岸线附近。优势雄性海狗(alpha bulls)会激烈争夺雌性,力求扩充自己的交配对象。一只雄性往往要与众多雄性对手经历无数次争斗,才能为自己赢得40-100只雌性海狗。
争斗方式
在竞争过程中,雄性海狗会通过向对手吼叫、肢体威胁以及撕咬等方式,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获得与更多雌性交配的权利。
繁殖特点
海狗实行一夫多妻制,优势雄性海狗与多只雌性交配。妊娠期约11.5个月(含胚胎延迟着床期)。幼崽出生一至两周后,雌性进入发情期科再次进行交配。海狗中的北海狗,其雄性积极挑选和守护“妻妾”;而南方海狗中的雄性则捍卫领地,雌性可自由择偶或换偶。雌性哺育幼崽的几天后,会进行长达一周的觅食之旅,返回繁殖地喂养幼崽直至断奶;雄性在繁殖季禁食,守护领地和雌性,北海狗中的雄性体重可能因此下降四分之一。
繁殖节奏
每个交配季节,雄性海狗会与多只雌性交配。雌性海狗抵达繁殖地后,会迅速生下上一季受孕的幼崽,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周后,它们又能够再次受孕。
漫长孕期
海狗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长达一年,远远超过大多数哺乳动物平均9个月的妊娠期。幼崽会在下一个交配季节,在繁殖地出生。
幼崽的成长特点
出生特征
新生海狗幼崽体重在11-13磅之间,几乎是人类婴儿体重的两倍,而且它们出生后不久就能具备行走和游泳的能力。
哺育方式
雌性海狗通常会持续哺育幼崽,直至自己再次准备分娩。大多数雌性海狗一次仅生育一只幼崽,像雌性北海狗,还能凭借其幼崽的叫声,在成百只幼崽中精准找到自己的幼崽。
生活习性
潜水与呼吸能力
海狗具备强大的潜水和呼吸能力。虽然作为哺乳动物的它们必须呼吸空气,但其实更多地在水中活动,常常一次在海里待上数月。海狗中的多数种群能够在不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坚持10分钟甚至更久。部分海狗的潜水深度可达800英尺,不过平均而言,这类哺乳动物的潜水深度约为100英尺,通常会在水下停留5分钟左右。
社交与攻击行为
海狗的社交与攻击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它们既可以独自活动,也能与小群体和谐共处。但只有在繁殖季节,它们才会积极地进行社交活动。此时,雄性海狗不仅会对其他雄性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以争夺配偶和领地,有时甚至会对靠得太近的人类发动攻击,咬伤人类。
捕食习性
一年中多数时间,海狗在开阔海域过远洋生活,追逐猎物,主要捕食中等大小的鱼类、鱿鱼和磷虾。它们是肉食性动物,会根据栖息地的食物可获取情况,享用种类繁多的食物。它们吃鱼、鱿鱼、企鹅等鸟类以及磷虾。平均而言,一只雄性毛皮海豹每年可能会吃掉整整一吨这类小型甲壳亚门。在繁殖期,雄性通常会停止进食。它们忙于交配,并保卫自己的领地不受其他雄性侵犯。因此,海狗常常每天的体重会减轻好几磅。
天敌与防御
海狗面临多种天敌,如鲨鱼、虎鲸、大型海狮,北海狗还可能被北极熊捕食。
物种介绍
北海狗
英文:Northern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Callorhinus ursinus
北海狗因其浓密的皮毛而得名。它们身体的每平方英寸大约有30万根毛发。成年雄性颈部和肩部周围会长出短而浓密的鬃毛,毛发颜色较浅,雌性偶尔也会有。它们皮毛的颜色能体现其性别、年龄和活动情况。在海上的雌性和年轻雄性通常身披灰色皮毛。在陆地上繁殖时,由于岩石上的泥浆和排泄物,它们的皮毛往往会变成黄褐色。雄性年龄较大时,皮毛通常呈棕黑色,但也可能是红棕色或深灰色。幼崽的皮毛是黑色的,之后会变成深棕色,腹部和胸部的颜色则较浅。北海狗栖息在北太平洋,范围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延伸至日本,远至白令海。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通常仅在夏季繁殖季节才上岸,雄性每年在岸上停留约45天,而雌性约35天。
南美海狗
英文:South American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australis
南美海狗能够将后肢向前移动到身体下方,移动时可以撑起身体。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有所不同,雄性体型更大、体重更重,在粗壮的颈部和肩部周围长有一圈长毛,形成鬃毛。成年南美海狗呈黑灰色,有时看起来略显花白。雌性和亚成年雄性的颜色从深棕色到灰黑色不等,腹部颜色较浅。南美海狗分布于南美洲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分布范围不连续,从秘鲁延伸至智利,还包括从巴西南部到大火地岛,再环绕福克兰群岛一带。
新西兰海狗
英文:New Zealand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forsteri
新西兰海狗是出色的游泳健将,幼崽一旦断奶,有时会游出很远的距离。其有两个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一个分布在新西兰周边,另一个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沿线。在新西兰,它们集中在南岛地区,其南部和西部海岸以及该国的亚南极岛屿上有大型繁殖群体。北岛没有繁殖群体,但在新西兰最北端外海的三王群岛上确实能发现这些物种。在澳大利亚,它们分布在南澳大利亚州和西澳大利亚州的沿海水域及近海岛屿。这种海狮倾向于在陆地附近活动,通常出现在岩石海岸,并且很容易进入海岸线后方的沿海植被区域。在海上时,它们似乎更偏好大陆架和大陆坡区域。
加拉帕戈斯海狗
英文:Galapagos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
加拉帕戈斯海狗是体型最小的鳍足类动物。它口鼻部短且尖,长着纽扣般的小鼻子和相当大的眼睛。其毛色从深棕色到深灰色不等,较长的护毛尖端颜色较浅,使其看起来略显花白。雄性还有一圈毛发稍长的鬃毛,从头顶延伸至肩部。口鼻部及腹部的毛发颜色较浅,雌性和幼崽的腹部呈锈褐色,胸部为浅灰棕色。鳍状肢呈黑褐色。幼崽的毛色为黑褐色,不过有时它们鼻子和嘴巴周围的边缘会呈现白色或灰色。该物种原产于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主要群体栖息在西部岛屿,其中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纳岛的种群数量最多。最近,在秘鲁北部的福卡岛发现了这群海豹的踪迹。在太平洋深水区时,它们会沿着洪堡洋流活动。上岸后,它们偏爱多岩石的区域,它们可以在巨石之间以及岩架下躲避阳光。
南极海狗
英文:Antarctic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gazella
南极洲海狗是一种体型庞大、生命力顽强且极具魅力的动物,能够很好地适应南冰洋区域及其周边亚南极岛屿的恶劣气候。在所有哺乳动物中,该物种的雄性和雌性之间差异最为显著。雄性体型要长得多,体重约为雌性的五倍。它们的毛色也有所不同,成年雄性为深棕色,而雌性和幼崽呈灰色,腹部颜色较浅。幼崽出生时为黑色,2至3个月大时会蜕毛,变为银灰色。大约每一千只中会有一只是不常见的金色毛发变种。其广泛分布于南大洋的南极辐合带附近。它们大多在南乔治亚岛繁殖,但也会在其他亚南极洲岛屿繁衍后代。在海上时,它们分散范围很广。南极毛皮海狮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海洋里觅食。在繁殖期之外,雌性海狮能够长时间在公海长途迁徙。在陆地上,它们偏爱岩石地形,但有时也会出现在海滩和植被区域。
胡安·费尔南德斯海狗
英文:Juan Fernández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philippii
胡安·费尔南德斯海狗身体短小壮实,毛发呈褐色。其前鳍肢和后鳍肢都相对较短,后鳍肢的趾端带有肉质尖端。雌性毛色呈浅褐色。雄性体型明显更大,颈部更粗壮,毛发通常为深褐色。雄性海狗的头顶后部、颈部和肩部,长有尖端呈金色的粗硬护毛。胡安·费尔南德斯毛皮海狮仅分布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包括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和德索温图拉达斯群岛。它们的栖息地涵盖浅水区、深水区、悬崖、礁石和洞穴。
南非海狗
英文:Brown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pusillus
南非海狗属于来自澳大利亚和南非的大型海狮物种。成年雄性呈浅灰棕色,腹部为深棕色,颈部和肩部有鬃毛,随着年龄增长,鬃毛颜色变浅。雌性颜色更偏棕色,但腹部同样为深棕色。成年雄性的头部比雌性更大更宽,额头较低,而雌性没有这种低额头特征。雄性和雌性都有尖嘴魟、长须、小耳朵和朝前的鼻孔。它们的鳍肢大而厚实,湿润时看起来呈黑色。其有两个亚种:非洲毛皮海狮和澳大利亚毛皮海狮。这两个亚种在行为和基因上非常相似,但分布范围截然不同。它们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南非毛皮海狮的冠部更大。南非毛皮海狮分布在非洲南部和西南部海岸,遍及纳米比亚,向东远至伊丽莎白港;而澳大利亚毛皮海狮则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南部海岸,可见于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以及一些岛屿。这两个亚种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离岸距离不远。它们在交配和产仔时,偏爱多岩石的小岛。
亚南极海狗
英文:Subantarctic Fur 南象海豹
食虫类: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亚南极海狗体型中等,其标志性的 “面罩” 使其很容易辨认。雌雄两性都有独特的乳橙色胸部和面部,腹部颜色则更偏向褐色。雄性背部呈深灰色至黑色,雌性的灰色则较浅。幼崽出生时为黑色,但大多数在3个月左右(会有所变化)。亚南极海狗吻部短而扁平,鳍肢短却宽阔。其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海域。最大的繁殖群体位于南大西洋的戈夫岛以及印度洋南部的阿姆斯特丹岛。在爱德华王子群岛中的马里恩岛、克罗泽群岛和麦夸里岛也有它们的繁殖地。在繁殖季节,亚南极毛皮海狮会在多岩石的海岸或砾石海滩活动。
生存现状
海狗曾遭遇严重捕猎,如19世纪时,新西兰海狗被大量猎杀,几近灭绝。随着部分海狗种群在受到保护后,出现数量回升的积极态势,但海狗仍面临诸多生存压力。在资源竞争方面,亚南极海狗幼崽因繁殖期雌性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生长和生存受到影响,种群密度增加时,幼崽生长速度放缓、体型变小。海洋环境的变化也对海狗构成威胁,火山活动改变了海狗的栖息地,阿比如拉斯加北部海狗种群在Bogoslof岛火山喷发后,生存面临长期的不确定性。此外,渔业活动给海狗带来直接死亡、缠绕以及资源竞争等间接问题,严重威胁着海狗的生存,新西兰海狗就深受其害。总之,海狗的生存现状因种类和地区不同而有别。尽管一些种群在保护下有所恢复,但资源竞争、海洋环境变化和渔业活动等多方面的压力,依旧时刻威胁着它们的未来。
致危因素
自然天敌威胁
海洋掠食者
鲨鱼、虎鲸等海洋食肉目将海狗视为猎物,豹海豹和灰海豹等其他海豹种类也会捕食海狗,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些掠食者的存在对海狗的生存构成自然层面的威胁。
陆地捕食者
狐属会捕食海狗中的北海狗,尽管相较于海洋中的大型掠食者,狐狸的捕食范围相对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种群数量。
人类活动影响
非法捕猎
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时期,捕猎者为获取海狗厚实的皮毛,用棍棒打死大量海狗幼崽和成年个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海豹皮制品的热衷更是加剧了这一捕杀行为,严重威胁海狗种群的生存与繁衍。
生态破坏
虽然有法律保护海狗,但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和海洋变暖,仍会破坏海狗的自然栖息地,进而影响其生存环境。此外,商业捕鱼作业中,渔网每年都会伤害许多海狗,间接威胁着它们的种群数量。
物种保护
IUCN评级
保护措施
设立保护区
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专门的海狗保护区,为海狗提供安全的栖息和繁殖环境。例如,在一些海狗的重要栖息地,划定特定区域,限制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些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海狗的生存空间,还能促进海狗种群的恢复和增长。
禁止非法狩猎
海狗曾因过度狩猎而面临灭绝的危险,随着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非法狩猎海狗。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狩猎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该物种的生存。
加强国际合作
海狗的分布范围广泛,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域。因此,国际合作对于海狗的保护至关重要。各国可以通过签订国际条约、开展联合保护行动等方式,共同保护海狗的生存环境。
监测海狗种群
定期对海狗种群进行监测,了解海狗的数量、分布和生存状况。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海狗面临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监测手段包括卫星追踪、实地调查等。
减少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对海狗的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微塑料等污染物可能会被海狗误食,导致影响其健康。因此,减少海洋污染是保护海狗的重要措施之一。这包括加强对海洋垃圾的清理、控制工业废水排放等。
开展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对海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海狗的生存状况和保护意义。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对于海狗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关价值
生态价值
海狗中的一些种群是顶级捕食者和生态指示物种,如在澳大利亚的巴斯海峡,澳大利亚海狗(Arctocephalus pusillus doriferus),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较高的营养级,其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出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研究其体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浓度,可以了解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情况,从而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程度。
药用经济价值
海狗全身都是宝,其相关产品具有潜在的药用经济价值。例如,海狗油作为保健食品已做过临床验证,用GC-MS法对海狗油的脂肪酸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有含量很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又有高含量EPA、DHA、DPA三种多不饱和脂肪酸。而海狗鞭,中药名海狗肾(又名腽肭脐)在传统中医名著《本草图经》《海药本草》《开宝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科研价值
睡眠研究
海狗中的北方海狗在陆地和海里都能睡觉,经研究发现北方海狗在海里会连续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要么根本不进入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要么进入这种睡眠的时间大幅减少。并且当其回到正常状态后,快速眼动睡眠也不会突然增多。 这些研究数据支持了一种观点,即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是为了抵消双侧非快速眼动睡眠(非REM睡眠)造成的大脑温度降低和新陈代谢减缓的影响,而不是快速眼动睡眠本身直接受到身体内部稳定状态的调节。 此外,这个观点还能解释一些动物睡眠的现象,比如海豚以及其他鲸目动物没有快速眼动睡眠的原因,还有为何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在睡眠快结束的时候,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会增加。
遗传多样性研究
海狗中的南极海狗是多生的,不管是雄性还是雌性,一般都认准一个固定的地方繁殖后代。科学家研究南极海狗后发现,它们很少会出现一只海狗有多个伴侣的情况,就算有这种情况,对它们成双成对的关系影响也不大。但随着海狗幼崽有合适生活的栖息地出现,雄海狗会去争抢地盘,雌海狗也会在小范围内活动,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南极海狗的繁殖频率降低。
相关报道
2014年,媒体大量转载了“海豹性侵企鹅”的话题,但媒体弄错了“对象”,这里的“海豹”其实是“海狗”。
自2006年比勒陀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Pretoria)的研究者在南非与南极洲之间的马里恩岛(Marion Island)上报道了第一例年轻的南极毛皮海狮做出此类行为后,在该岛上的后续观察中,又分别在2008、2010和2012年发现了三起类似事件,其中一例还以南极海狗吃掉可怜的王企鹅结束。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施暴者(海狗)都是属于同一个年龄段。
参考资料
Fur Seals.nationalgeographic.2025-02-08
Fur seal.newworldencyclopedia.2025-02-08
【科普问答】什么?海狗其实是海狮?.微信公众平台.2025-02-08
Otariidae Gray, 1825.www.itis.gov.2025-02-09
Northern Fur Seal(Callorhinus ursinus).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Galápagos Fur Seal(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South American Fur Seal(Arctocephalus australis).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New Zealand Fur Seal(Arctocephalus forsteri).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Antarctic Fur Seal(Arctocephalus gazella).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Juan Fernández Fur Seal(Arctocephalus philippii).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Afro-Australian Fur Seal(Arctocephalus pusillus).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Subantarctic Fur Seal(Arctocephalus tropicalis).www.iucnredlist.org.2025-02-09
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种类有哪些?.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5-02-09
Callorhinus J. E. Gray, 1859.www.itis.gov.2025-02-08
Arctocephalinae.www.itis.gov.2025-02-08
Callorhinus ursinus (Linnaeus, 1758).www.itis.gov.2025-02-08
Arctocephalus australis (Zimmermann, 1783) .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forsteri (Lesson, 1828).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 Heller, 1904.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gazella (Peters, 1875).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philippii (Peters, 1866).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pusillus (Schreber, 1775).www.itis.gov.2025-02-09
Arctocephalus tropicalis (J. E. Gray, 1872) .www.itis.gov.2025-02-09
【科普问答】什么?海狗其实是海狮?.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2025-02-10
Arctocephalus É. Geoffroy Saint-Hilaire and F. Cuvier, 1826.www.itis.gov.2025-02-08
Fur Seal.a-z-animals.com.2025-02-09
海底生物图鉴丨海中汪星人——海狗萌宝.曲江海洋极地公园.2025-02-10
Fur Seals Suppress REM Sleep for Very Long Periods without Subsequent Rebound.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11
The oldest known fur seal.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09
50,000 years of ice and seals: Impacts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on Antarctic fur seal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09
Prey differences drive local genetic adaptation in Antarctic fur seals.semanticscholar.2025-02-09
问:海狗,是海狮?还是海豹?你眼前这个小可爱又是谁?.果壳.2025-02-11
Northern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South American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New Zealand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Galápagos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Antarctic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Juan Fernández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Australian Fur Seal.animalia.2025-02-11
Subantarctic Fur Seal.animalia.2025-02-09
Inferring diet, feeding behaviour and causes of mortality from prey-induced injuries in a New Zealand fur seal.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11
Early-life density-dependence effects on growth and survival in subantarctic fur seals.link.springer.com.2025-02-11
The Protection of Fur Seal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www.cambridge.org.2025-02-11
Evaluating exposure of northern fur seals, Callorhinus ursinus, to microplastic pollution through fecal analysi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11
Utility of fur as a biomarker for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Australian fur seals (Arctocephalus pusillus doriferus).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2025-02-11
海狗鞭.青岛新闻网.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