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or World Wildlife Fund)是1961年成立的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总部位于瑞士格朗。 基金会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世界自然基金会其前身为1961年成立的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1986年,基金会认识到这个名字不能完全反映独立性非政府环保组织组织的活动,于是改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部位于瑞士格朗。基金会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有办公室、拥有5000名全职员工,并有超过500万名志愿者。自成立至2023年,基金会投资超过13000个项目,涉及资金约有100亿美元。

历史沿革

世界野生自然基金会

1961年,维克多·斯托兰(Victor Stolan)和朱利安·赫胥黎爵士(Sir Julian Huxley)正式提出了为濒危动物设立基金的想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执行委员会在《莫尔日宣言》中批准成立世界野生动植物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并在瑞士莫尔日的自然保护联盟总部开设了第一个办事处。次年非洲野生动物管理学院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坦桑尼亚成立。

1975年,基金会帮助创建了位于哥斯达黎加奥萨半岛的科尔科瓦多国家公园。次年基金会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合作创建TRAFFIC,这是一个野生动植物贸易监测网络。

1980年基金会开始在中国进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1983年成立了灵长目行动基金。在1984年《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中,世界自然基金会副主席托马斯·E·洛夫乔伊博士提出了利用第三世界减债来保护环境的概念。通过这些“自然债务”互换,世界自然基金会将把部分国债券转换为保护基金。在1980年世界保护战略的基础上,基金会于1985年启动了“荒地与人类需求”计划。

世界自然基金会

1986年,基金会认识到这个名字不能完全反映组织的活动,于是改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在同年基金会改造了玛纳斯野生动物保护区,帮助不丹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公园。199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保护基金会合并。

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办事处,此后陆续在全国九个城市建立了办公室。在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与马来西亚菲律宾合作建立了海龟群岛遗产保护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海龟跨境海洋保护区。次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利华公司成立了海洋管理委员会(MSC),以确保全球鱼类种群的长期可持续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两年后,该组织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非营利组织。2002年,由巴西政府倡议,世界自然基金会牵头的亚马逊地区保护区 (ARPA) 计划启动。2003年,WWF与中国教育部联合发布《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立了中美洲珊瑚礁信托基金,以保护伯利兹、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的珊瑚礁。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谷歌、IBM、戴尔、英特尔等公司共同发起了“气候拯救者计算计划”(Climate Savers Computing Initiative),为计算机制定了新的效率标准,每年将减少54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

组织架构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依据瑞士法律登记注册的独立基金会,由董事会进行管理,董事会受全球董事会主席领导。总部格朗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组织的秘书处,其职责是制定政策、确定项目优先级、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协调全球活动和提供支持服务、领导和协调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办公网络、确保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体系的高效运转,秘书处接受总干事的领导。个人捐款是基金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每年个人捐款占其经费总数的60%。此外,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世界各国设有许多项目办事处和代表机构。

工作宗旨

世界自然基金会其工作宗旨是坚持全球性、独立性、文化多元性和无党派的立场;用科学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取得的成就;寻求对话,避免不必要的对抗;通过多种渠道提供环境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实施野外实地项目、推动相关政策出台、开展能力建设和环境教育工作。在每个实地项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强调当地社区或原住居民的参与,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经济需求,努力与各国际性机构、其他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及当地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基金会的工作更有效。在日常运营中,以较高的资金使用效率赢得信任,使用资助方的资金时,以高信用标准要求自己。

机构项目

截至2023年1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近100个国家开展工作。

气候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社区和政府合作,了解气候变化并做好准备;将环境因素纳入灾后恢复、重建和风险降低;研究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评估物种以确定使它们具有弹性或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特征。

兑现《巴黎协定》的承诺

世界自然基金会帮助各国政府、城市、州和企业加快气候行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巴黎协定》中的温度目标:作为绿色气候基金(GCF)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执行伙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支持;在美国建立一个由仍然致力于《巴黎协定》的非联邦行为者组成的联盟;帮助发展中国家向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转型;与公司和城市合作,实现业务转型,大幅减少整个价值链的排放;确保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办法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与美国拉丁裔领袖和社区合作,提高从拉丁美洲到北美的气候风险意识;遏制中国国航造成的气候污染。

减少森林砍伐造成的排放

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以下方式拯救森林和应对气候变化:支持REDD+,为制定和实施负责任地管理和使用森林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激励;设立数百万美元的基金,妥善管理被指定为受保护的森林;结束非法采伐;确保全球气候变化协议减少森林损失和退化;帮助各国和各地区评估自然在不同发展和气候变化情景下提供的惠益。

食品项目

增加可持续来源的食品供应

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重点粮食作物的生产者改良项目,并为食品公司推广可持续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增加对更可持续来源食品的需求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平台、部门和政府合作,以减少粮食生产的关键影响。包括说服优先公司和行业利用采购和投资来推动更可持续的粮食生产。

科普和推广

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可持续和更有效的粮食生产和消费项目。帮助企业了解如何为更可持续的品牌做出贡献,让消费者认识到明智地购物和减少食物浪费。

减少食物浪费

世界自然基金会推进有效的粮食战略,推进解决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

森林项目

项目融资

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建数百万美元的基金,以妥善管理被指定为受保护的森林,用于培训公园官员进行负责任的森林管理,购买卫星GPS项圈以监测和跟踪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等等。支持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REDD+),旨在为保护森林和减少温室气体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团体或国家支付费用。

影响政策

世界自然基金帮助缅甸和伯利兹等国家评估其自然资源的价值,为吸收碳和为濒危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森林。

停止非法和不可持续的采伐

世界自然基金会致力于加强美国政府起诉非法木材案件的能力,在大量出口木材的国家停止非法采伐,确保全面实施《雷斯法案》,并设计依赖木柴以外的燃料的农村能源计划。

激励市场

Forests Forward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项新企业计划,旨在让世界各地的公司参与,支持其他实地行动(如森林恢复)。

海洋项目

建设海景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对自然有益的海景,阻止海洋环境的恶化,并再生目标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命地球”“持久地球”和其他合作伙伴合作,支持海洋项目永久性融资 (PFP) 计划的设计和交付。

海洋市场和金融

在海产品领域,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做出可持续海产品采购承诺的公司建立了80多个合作伙伴关系,涉及全球600多个渔业

海洋期货

在海洋未来计划下,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预测分析、预警和战略规划以及预防性保护解决方案,以防止海洋资源冲突。与全球海事安全和执法组织合作并提供支持,以建立科学驱动和网络化的方法,以应对不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开采。

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老虎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各国领导人合作采取行动,并支持基于社区的老虎保护。

关闭亚洲象牙市场

世界自然基金会推进关闭泰国的非法市场,并帮助结束中国的合法象牙贸易。

出版刊物

世界自然基金会定期发布与其工作相关问题的报告、概况介绍和其他文件,以提高认识并向政策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定期更新《地球生命力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

《地球生命力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每两年发布一次的旗舰出版物,2022版是第14次发布。《报告》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由伦敦动物学会(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简称ZSL)提供,监测对象包括5230个物种的近3.2万个种群,监测数据规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

文化精神

水资源项目

进行水治理

世界自然基金会致力于改变全球水资源管理方式,推进同一条河流的国家更好地协调其共享的淡水资源,倡导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安全,帮助加强流域管理组织的有效性,通过与多边机构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等合作,推动各国政府和其他方面将水问题置于全球和区域议程的优先位置。

保护淡水生态系统

世界自然基金会采用全流域的整体方法,以应对淡水面临的各种威胁,在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开展实地工作,支持负责任的用水和基础设施,并测试和实施创新解决方案。利用气候和水文专业知识、与私营和公共部门建立全球网络加强淡水系统的保护。

管理水资源

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各地主要河流流域的管理部门合作,评估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并制定干预措施,在亚洲高山和奇瓦瓦沙漠建立水安全设施。

标志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大熊猫标志起源于1958年,一只名叫“奇奇”的大熊猫从北京动物园转移到伦敦动物园,作为当时唯一居住在西方世界的熊猫,彼得·斯科特爵士(Sir Peter Scott)根据苏格兰博物学家杰拉尔德·沃特森(Gerald Watterson)的初步草图设计了该标志。1978年,该标志略有简化,变得更加几何化,并在1986年更名时风格化且细节较少,新版本以纯黑色形状为特色。

使命

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致力于:

• 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 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社会影响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影响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世界拥有500万名支持者,为提升大众关于保护、研究和恢复自然环境等问题的意识做了很多工作。在6大洲的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约12000个环保项目,通过一个由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其中在中国的项目领域有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动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相关事件

缩写争议

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世界摔跤联盟(World Wrestling 联邦制)都是用“WWF”的英文简称,但是在1994年出现问题,因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把“WWF"这个简称写先行注册。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提起诉讼,因为世界摔角娱乐仍然在许多场合使用了WWF这一商标,特别是用在它的纪念品和其他商业产品上面。英国专利法庭裁决世界摔角联盟败诉,世界摔角联盟在2002年最终改名为世界摔角娱乐,简称为WWE,网站域名也随之改变。除了历史上的录影,不能再使用WWF三个字母的刮擦字符作为标识。

飞机失事

2006年,一架载有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人员及其他环保领导人的直升机在尼泊尔坠毁,机上23名乘客全部遇难。

被俄罗斯列入“不受欢迎组织”

2023年6月,俄罗斯总检察长办公室宣布取缔“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其列入“不受欢迎组织”名单。

参考资料

机构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2023-11-22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11-22

HISTORY.worldwildlife..2023-11-22

初心不改 四十不惑 —— WWF 40周年历史图片回顾.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2

ABOUT US.worldwildlife.2023-11-22

WHAT WWF IS DOING.worldwildlife.2023-11-22

WHAT WWF IS DOING.worldwildlife.2023-11-22

WHAT WWF IS DOING.worldwildlife.2023-11-22

WHAT WWF IS DOING.worldwildlife.2023-11-22

WHAT WWF IS DOIN.worldwildlife.2023-11-22

出版物.世界自然基金会.2023-11-24

出版物.世界自然基金会.2023-11-24

地球生命力报告.世界自然基金会.2023-11-24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构建自然向好型社会刻不容缓-映象新闻-国内国际-映象网.印象网.2023-11-24

WHAT WWF IS DOING.worldwildlife.2023-11-22

World Wildlife Fund logo.logodesignlove.2023-11-22

气候变化对以中国大鲵为代表的两栖动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研究.世界自然基金会.2023-11-24

Agreement - WWF-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and Titan Sports Inc..findlaw.2023-11-22

商标侵权的著名案例.美国驻华大使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2

俄罗斯取缔一美国NGO,指控其破坏中俄管道建设.观察者网百家号.2023-11-22